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21:55:36 3
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包括上模、及下模,上模包括上模座、上夾板、上模板,上模板中設有脫料板;下模包括下模座、外夾板、外脫板,外脫板中設有下模板,機箱側板扣設於下模板上;脫料板、上夾板設有料片儲存孔,下模板、外夾板設有衝頭孔,上模座設置有上彈性柱,下模座設置有下彈性柱,衝頭孔中設置有衝頭,機箱側板上設置有側板定位孔,脫料板設置有脫料板讓位孔,下模板設置有下模板定位柱,下模板定位柱穿過側板定位孔並與脫料板讓位孔對應,衝頭與機箱側板的待衝孔對應,位於脫料板的料片儲存孔的底端為向外張開的喇叭形的開口。該向上衝孔模具能夠提高衝孔良率、且廢料容易處理,不會損傷機箱側板。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衝壓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金屬加工過程中經常採用衝壓工藝,衝壓工藝應用十分廣泛,例如汽車、飛機、拖拉機、電機、電器、儀表、鐵道、郵電、化工以及輕工日用產品均佔有相當大的規模。
[0003]目前市面上成型拉伸較多,側面孔通常是側衝加工才能完成,這樣不良率高且成本高,且不好落料。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能夠提高衝孔良率、且廢料容易處理,不會損傷機箱側板的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
[0005]為達此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包括上模、以及對應設置於所述上模的下方的下模,所述上模包括由上至下的上模座、上夾板、上模板,所述上模座、所述上夾板與所述上模板依次連接,所述上模板中設置有脫料板;所述下模包括由下至上的下模座、外夾板、外脫板,所述下模座、所述外夾板與所述外脫板依次連接,所述外脫板中設置有高於所述外脫板的下模板,機箱側板扣設於所述下模板上並置於所述下模板與所述脫料板之間;所述脫料板、所述上夾板貫通開設有料片儲存孔,所述下模板、所述外夾板均貫通開設有衝頭孔,所述上模座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所述料片儲存孔中的上彈性柱,所述下模座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所述衝頭孔中的下彈性柱,所述衝頭孔中設置有衝頭,所述機箱側板上設置有側板定位孔,所述脫料板設置有脫料板讓位孔,所述下模板設置有下模板定位柱,所述下模板定位柱穿過所述側板定位孔並與所述脫料板讓位孔對應,所述衝頭與所述機箱側板的待衝孔對應,且所述衝頭的外徑比所述待衝孔的內徑小0.02mm,所述料片儲存孔的內徑小於所述衝頭孔的內徑,且位於所述脫料板的所述料片儲存孔的底端為向外張開的喇叭形的開口,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00度至150度;向上衝孔時,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合模後,所述衝頭在所述下彈性柱的向上作用下向上運動衝開所述待衝孔並將衝掉的料片擠入所述料片儲存孔中,待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開模後,移走所述機箱側板,所述料片在所述上彈性柱的向下作用下擠出。
[0007]其中,所述上模還包括與壓力機連接的上託板,所述上託板的底部設置有上墊塊,所述上託板、所述上墊塊與所述上模座連接為一體。
[0008]其中,所述下模還包括與壓力機連接的下託板,所述下託板的頂部設置有下墊塊,所述下託板與所述下墊塊連接為一體,所述下墊塊與所述下模座連接為一體。
[0009]其中,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深度為所述料片的厚度的兩倍。
[0010]其中,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20度。
[0011]其中,所述上彈性柱與所述下彈性柱均連接壓力機的驅動裝置。[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0013]本發明的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通過在所述脫料板、所述上夾板貫通開設有料片儲存孔,所述下模板、所述外夾板均貫通開設有衝頭孔,所述上模座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所述料片儲存孔中的上彈性柱,所述下模座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所述衝頭孔中的下彈性柱,所述衝頭孔中設置有衝頭,所述機箱側板上設置有側板定位孔,所述脫料板設置有脫料板讓位孔,所述下模板設置有下模板定位柱,所述下模板定位柱穿過所述側板定位孔並與所述脫料板讓位孔對應,所述衝頭與所述機箱側板的待衝孔對應,且所述衝頭的外徑比所述待衝孔的內徑小0.02mm,所述料片儲存孔的內徑小於所述衝頭孔的內徑,且位於所述脫料板的所述料片儲存孔的底端為向外張開的喇叭形的開口,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00度至150度;向上衝孔時,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合模後,所述衝頭在所述下彈性柱的向上作用下向上運動衝開所述待衝孔並將衝掉的料片擠入所述料片儲存孔中,並利用料片儲存孔與料片的擠壓作用穩定地放置,這樣可以避免向上衝孔後料片直接掉落在機箱側板表面而造成對機箱側板的表面造成刮傷或劃傷,保證機箱側板的表面質量,提高衝孔良率;喇叭形的開口形成對衝頭的讓位,可以避免衝頭向上帶著料片快速運行時對脫料板造成破壞;待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開模後,移走所述機箱側板,所述料片在所述上彈性柱的向下作用下擠出,並將其清理掉,而且由於料片儲存孔較長,因而可以儲存多次衝孔的料片,每次新衝孔的料片會擠壓上次衝孔後的料片,並依次推動向上堆積,等衝孔間歇或者堆積的數量較多時,可以一次性進行清理,這就使得廢料容易處理,也能大大減少操作步驟,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的待加工的機箱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發明的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圖2中的脫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圖2中的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00-機箱側板;1001_待衝孔;1002_側板定位孔;
[0019]1-上託板;2_上墊塊;3_上模座;4_上夾板;5_上模板;6_脫料板;7_下模板;8_外夾板;9_下模座;10_下墊塊;11-下託板;12_上彈性柱;13_料片儲存孔;14_衝頭;
15-下彈性柱;16-衝頭孔;61_脫料板讓位孔;71_下模板定位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21]如圖1所示為本發明的待加工的機箱側板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需要對待衝孔1001處進行向上衝孔。如圖2至4所示為本發明的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22]具體地,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包括上模、以及對應設置於上模的下方的下模,上模包括由上至下的上模座3、上夾板4、上模板5,上模座3、上夾板4與上模板5依次連接,上模板5中設置有脫料板6 ;下模包括由下至上的下模座9、外夾板8、外脫板,下模座9、外夾板8與外脫板依次連接,外脫板中設置有高於外脫板的下模板7,機箱側板100扣設於下模板7上並置於下模板7與脫料板6之間;脫料板6、上夾板4貫通開設有料片儲存孔13,下模板7、外夾板8均貫通開設有衝頭孔16,上模座3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料片儲存孔13中的上彈性柱12,下模座9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衝頭孔16中的下彈性柱15,衝頭孔16中設置有衝頭14,機箱側板100上設置有側板定位孔1002,脫料板6設置有脫料板讓位孔61,下模板7設置有下模板定位柱71,下模板定位柱71穿過側板定位孔1002並與脫料板讓位孔61對應,衝頭14與機箱側板100的待衝孔1001對應,且衝頭14的外徑比待衝孔1001的內徑小0.02mm,料片儲存孔13的內徑小於衝頭孔的內徑,且位於脫料板6的料片儲存孔13的底端為向外張開的喇叭形的開口,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00度至150度;向上衝孔時,上模與下模合模後,衝頭14在下彈性柱15的向上作用下向上運動衝開待衝孔1001並將衝掉的料片擠入料片儲存孔13中,待上I旲與下I旲開I旲後,移走機箱側板100,料片在上彈性柱12的向下作用下擠出。
[0023]本發明的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由於衝頭14的外徑比待衝孔1001的內徑小0.02mm,料片儲存孔13的內徑小於衝頭孔的內徑,在向上衝孔時,上模與下模合模後,衝頭14在下彈性柱15的向上作用下向上運動衝開待衝孔1001並將衝掉的料片擠入料片儲存孔13中,並利用料片儲存孔13與料片的擠壓作用穩定地放置,這樣可以避免向上衝孔後料片直接掉落在機箱側板10表面而造成對機箱側板10的表面造成刮傷或劃傷,保證機箱側板10的表面質量,提高衝孔良率;喇叭形的開口形成對衝頭14的讓位,可以避免衝頭14向上帶著料片快速運行時對脫料板6造成破壞;待上模與下模開模後,移走機箱側板10,料片在上彈性柱12的向下作用下擠出,並將其清理掉,而且由於料片儲存孔較長,因而可以儲存多次衝孔的料片,每次新衝孔的料片會擠壓上次衝孔後的料片,並依次推動向上堆積,等衝孔間歇或者堆積的數量較多時,可以一次性進行清理,這就使得廢料容易處理,也能大大減少操作步驟,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並且在衝孔過程中,利用下模板定位柱71穿過側板定位孔1002並與脫料板讓位孔61對應,首先利用定位柱71穿過側板定位孔1002實現對機箱側板進行定位,以確保待衝孔1001與衝頭14也是對齊的,進而保證衝孔的位置精度,再使定下模板位柱71與脫料板讓位孔61對齊,實現對於下模板位柱71的讓位,以免衝孔時上模板5與外脫板幹涉,進一步保證衝孔質量,保證衝孔可實現。
[0024]優選的,喇叭形的開口的深度為料片的厚度的兩倍,而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20度。此時,喇叭形的開口的深度只為滿足讓位需要,能保證使衝頭14將料片擠入料片儲存孔13即可,由於料片儲存孔13的內徑小於衝頭孔的內徑,也就是說料片儲存孔13的內徑會小於料片的外形尺寸,這樣料片只要進入料片儲存孔13的入口處時,就會與料片儲存孔13形成緊配合,實現料片的固定。
[0025]當然,在喇叭形的開口的底部還可以設置有自動卡合的止擋結構,用以抵住料片,以免掉出料片儲存孔13,具體地,在脫模板6的內部垂直於料片儲存孔13設置有可以橫嚮往復運動的止擋片,使止擋片與料片放置位於平行,止擋片連接有氣動泵,氣動泵與壓力機的控制部分連接,該控制部分控制氣動泵在衝頭14衝孔時迅速收回以使前一次衝出的料片不受止擋片的擠壓,並利用此次衝出的料片將上次衝出的料片頂入料片儲存孔13中,此時,氣動泵控制止擋片伸出並與此次衝出的料片相抵,從而固定料片,並利用該料片擋住已被頂入料片儲存孔13中的其他料片。其結構簡單,實施方便,能夠進一步保證料片在該向上衝孔模具衝孔的過程中不會下落,而在需要清理料片時,氣動泵也會控制止擋片收回並鬆開對外側的這個料片的擠壓,使得料片依靠自身與料片儲存孔13之間的擠壓力穩定放置,此時,利用上彈性柱12下壓,就可以將料片儲存孔13中的所有料片壓下,可以利用收納盒收納,避免散落在下模板上,清理方便。
[0026]其中,上彈性柱12與下彈性柱15均連接壓力機的驅動裝置。
[0027]進一步地,上模還包括與壓力機連接的上託板1,上託板I的底部設置有上墊塊2,上託板1、上墊塊2與上模座3連接為一體。進一步地,下模還包括與壓力機連接的下託板11,下託板11的頂部設置有下墊塊10,下託板11與下墊塊10連接為一體,下墊塊10與下模座9連接為一體。利用上託板I與下託板11分別與壓力機連接,實現穩定放置,並藉助壓力機的壓力作用來實現本發明的衝孔動作。
[0028]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制。基於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發明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機箱側板的向上衝孔模具,包括上模、以及對應設置於所述上模的下方的下模,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模包括由上至下的上模座(3)、上夾板(4)、上模板(5),所述上模座(3)、所述上夾板(4)與所述上模板(5)依次連接,所述上模板(5)中設置有脫料板(6);所述下模包括由下至上的下模座(9)、外夾板(8)、外脫板,所述下模座(9)、所述外夾板(8)與所述外脫板依次連接,所述外脫板中設置有高於所述外脫板的下模板(7),機箱側板(100)扣設於所述下模板(7)上並置於所述下模板(7)與所述脫料板(6)之間;所述脫料板(6)、所述上夾板(4)貫通開設有料片儲存孔(13),所述下模板(7)、所述外夾板(8)均貫通開設有衝頭孔(16),所述上模座(3)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所述料片儲存孔(13)中的上彈性柱(12),所述下模座(9)設置有能在外力作用下往復於所述衝頭孔(16)中的下彈性柱(15),所述衝頭孔(16)中設置有衝頭(14),所述機箱側板(100)上設置有側板定位孔(1002),所述脫料板(6)設置有脫料板讓位孔(61),所述下模板(7)設置有下模板定位柱(71),所述下模板定位柱(71)穿過所述側板定位孔(1002)並與所述脫料板讓位孔(61)對應,所述衝頭(14)與所述機箱側板(100)的待衝孔(1001)對應,且所述衝頭(14)的外徑比所述待衝孔(1001)的內徑小0.02mm,所述料片儲存孔(13)的內徑小於所述衝頭孔的內徑,且位於所述脫料板(6)的所述料片儲存孔(13)的底端為向外張開的喇叭形的開口,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00度至150度;向上衝孔時,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合模後,所述衝頭(14)在所述下彈性柱(15)的向上作用下向上運動衝開所述待衝孔(1001)並將衝掉的料片擠入所述料片儲存孔(13)中,待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開模後,移走所述機箱側板(100),所述料片在所述上彈性柱(12)的向下作用下擠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箱板的用於機箱側板的衝壓整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模還包括與壓力機連接的上託板(I),所述上託板(I)的底部設置有上墊塊(2),所述上託板(I)、所述上墊塊(2)與所述上模座(3)連接為一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箱板的用於機箱側板的衝壓整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模還包括與壓力機連接的下託板(11),所述下託板(11)的頂部設置有下墊塊(10),所述下託板(11)與所述下墊塊(10)連接為一體,所述下墊塊(10)與所述下模座(9)連接為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箱板的用於機箱側板的衝壓整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深度為所述料片的厚度的兩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箱板的用於機箱側板的衝壓整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喇叭形的開口的張角為120度。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機箱板的用於機箱側板的衝壓整形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彈性柱(12)與所述下彈性柱(15)均連接壓力機的驅動裝置。
【文檔編號】B21D28/26GK104001794SQ201410247222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5日
【發明者】李國新 申請人:崑山電子羽電業製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