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02:26:55 1
專利名稱:一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軌道車輛制動裝置,具體涉及低地板輕軌車輛制動裝置中的液壓制動夾鉗。
背景技術:
輕軌是輕軌交通的簡稱,而輕軌交通則是城市軌道交通的一種。按照國際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的列車可分為A、B、C三種型號,分別對應3米、2.8米、2.6米的列車寬度。凡是選用A型或B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稱為地鐵,採用5 8節編組列車;選用C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稱為輕軌交通,採用2 4節編組列車,列車的車型和編組決定了車軸重量和站臺長度。地鐵和輕軌都選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國際標準雙軌作為列車軌道,與國鐵列車選用的軌道規格相同,並沒有所謂的鋼軌重量輕重之分。輕軌與地鐵還可在運載量的不同上進行區別,在國際上通常將每小時單向截面運載量大於3萬人次的城市軌道交通稱為「地鐵(Metro)」,而將小於3萬人次的軌道交通稱為「輕軌(Light Rail)」,並將小於I萬人次的大街輕軌稱為「有軌電車(Railroad Car)」。城市軌道交通因採用電力機車牽引而噪音小、汙染少,因採用電子控制技術且可拖掛多節車廂而運量大,因在專用鐵道上行駛而速度快、安全性高,因可以採用多種形式的站臺上下乘客且可與其它有軌系統共享軌道而靈活性高、成本低,還因採用電子控制及專用軌道而可以正點運行。尤其是輕軌交通中的低地板輕軌車輛以其無需設置站臺、方便旅客上下車,特別是便於一些病殘乘客和兒童上下車而倍受歡迎。而對於低地板輕軌車輛來說,不但車體結構與普通的地鐵車存在差異,制動系統也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風源制動系統的體積過大而無法安裝到動車或拖車的車體下部。而液壓制動系統體積小可就近安裝到轉向架上,這是低地板車採用液壓系統的初衷。所述的液壓制動系統的主 要部 件是液壓制動夾鉗裝置。見圖32,一種已有技術液壓制動夾鉗裝置8的工作原理是:在轉向架的構架81a上固定設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夾鉗基座81b,在轉向架的車軸82a (動軸或拖軸)上設置可在軸向上相對於車軸滑動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的制動盤83a (也有稱軸盤的),夾鉗基座81b上設置液壓制動缸82b,槓桿83b、固定閘片84b和動閘片85b。制動時,液壓系統由相應的閥門洩壓,在液壓油流出制動缸82b的缸體的同時,制動缸82b的活塞86b的活塞杆在缸內彈簧87b的彈力作用下從內向外運動,而推動與其動連接的槓桿83b圍繞槓桿銷88b轉動而使得固定在槓桿83b下部的動閘片85b向制動盤83a靠近並與制動盤83a相接觸,並推動制動盤83a同向沿車軸82a滑動而與固定閘片84b相接觸,並由固定閘片84b和動閘片85b共同逐步夾緊制動盤制動盤83a而實現制動。緩解時,向制動缸82b的缸體中充入液壓油(壓力為P),使得活塞86b向著壓縮缸內彈簧87b的方向運動,進而帶動活塞杆收回至制動缸82b的缸體中,進而帶動槓桿83b轉動至動閘片85b與制動盤83a脫離接觸,從而實現緩解。上述的活塞86b的行程小於用於閘片85b和制動盤83a的磨耗補償。輕軌系統運行的車輛在運行中,需要頻繁地啟動和制動,制動系統的好壞直接決定輕軌車輛運行的安全。因而要求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必須要結構緊湊,還要求安裝、拆卸及更換閘片等易損耗件操作方便。但是目前低地板輕軌車輛的制動系統所採用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閘片更換比較麻煩,不能有效滿足國內輕軌低地板車輛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適於安裝和維護並且閘片更換方便的適用於低地板輕軌車輛制動系統用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包括制動缸;其結構特點是:還包括夾鉗基座、槓桿構件、槓桿銷和夾鉗組件;夾鉗組件主要由夾甜左組件、夾甜右組件、IU閘片和後閘片組成。夾鉗基座為鋼製一體件,具有制動缸安裝部、閘銷安裝部、槓桿銷左端安裝部和槓桿銷右端安裝部;閘銷安裝部包括左閘銷安裝部和右閘銷安裝部;左閘銷安裝部位於制動缸安裝部的左下方,右閘銷安裝部位於制動缸安裝部的右下方,槓桿銷左端安裝部位於制動缸安裝部的前左方,槓桿銷右端安裝部位於制動缸安裝部的前右方。制動缸包括外殼構件和均設置在外殼構件中且軸線均與外殼構件的主軸線相同的活塞構件、推桿組件和碟簧組件;制動缸由其外殼構件固定連接在夾鉗基座的制動缸安裝部上;活塞構件包括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制動缸設有液壓油第一內腔,且該液壓油第一內腔由外殼構件、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之間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並且外殼構件設有與液壓油內腔相連通的液壓油第一進出口 ;當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注入液壓油時,則制動緩解活塞使得碟簧組件的蝶形彈簧處於壓縮的收緊狀態,同時使得推桿組件位於向後縮回的位置;當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中的液壓油洩壓時,則蝶形彈簧處於壓縮的放鬆狀態,使得推桿組件位於向前伸出的位置。夾鉗組件的前 閘片和後閘片均為板狀構件,且均在各自的左端部位設置開口向左的連接缺口,在各自的右端部位設置前後向的連接通孔;前閘片和後閘片均沿左右向鉛垂設置。夾鉗組件的夾鉗左組件包括左閘片銷、左滑套座、左回位彈簧構件和螺紋銷釘;左回位彈簧構件由按照從前先後的次序依次相連的左前彈簧座、左回位彈簧和左後彈簧座構成;前閘片和後閘片分前後均由各自的連接缺口從右向左半包圍設置在左閘片銷上,且在左閘片銷的位於前閘片與後閘片之間的部位上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套有左滑套座、左前彈簧座、左回位彈簧和左後彈簧座,並且左回位彈簧的前段和左前彈簧座套在左滑套座上;左閘片銷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的左閘銷安裝部的前部上,左閘片銷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的左閘銷安裝部的後部上,且由相應的螺紋銷釘將左閘片銷的前後端的一端或兩端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左閘銷安裝部上。夾鉗組件的夾鉗右組件包括右閘片銷、右滑套座、右回位彈簧構件和螺紋銷釘;右回位彈簧構件由按照從前先後的次序依次相連的右前彈簧座、右回位彈簧和右後彈簧座構成;前閘片和後閘片分前後均由各自的連接通孔套在右閘片銷上,且在右閘片銷的位於前閘片與後閘片之間的部位上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套有右滑套座、右前彈簧座、右回位彈簧和右後彈簧座,並且右回位彈簧的前段和右前彈簧座套在右滑套座上;右閘片銷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的前部上,右閘片銷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的後部上,且由相應的螺紋銷釘將右閘片銷的前後端的一端或兩端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上。槓桿構件與槓桿銷固定連接在一起;槓桿構件沿上下向設置,槓桿銷的軸線沿左右向設置;槓桿銷的左端伸入夾鉗基座的槓桿銷左端安裝部中,且與槓桿銷左端安裝部轉動連接;槓桿銷的右端伸入夾鉗基座的槓桿銷右端安裝部中,且與槓桿銷右端安裝部轉動連接;槓桿構件由其上部的後側與制動缸的推桿組件前端部位相接觸,槓桿構件由其下部的後側與夾鉗組件的前閘片的前側面的中部相接觸。在上述基本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一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夾鉗基座的制動缸安裝部包括基板和安裝板;基板水平設置;安裝板鉛垂設置,且其板體上設有作為制動缸安裝部的中央孔的前後向的通孔;安裝板的板體上還設有相應的前後向的安裝螺孔;安裝板從上方連接在基板的上側的前部上。閘銷安裝部包括左連接座、右連接座、左前座、右前座和後座;左連接座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的基板的左側上;右連接座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的基板的右側上;左前座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的下側的前部上,右前座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的下側的前部上;後座從下方連接在基板的下側的後部上,且其左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的下側的後部上,其右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的下側的後部上;從而左前座和後座的左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的左閘銷安裝部,右前座和後座的右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的右閘銷安裝部。左前座上設有左前安裝孔、左前通孔和左前盲孔;左前安裝孔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左前通孔和左前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左前通孔的軸線還沿左前安裝孔的徑向設置,並且左前盲孔設有內螺紋;右前座上設有右前安裝孔、右前通孔和右前盲孔;右前安裝孔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右前通孔和右前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右前通孔的軸線還沿右前安裝孔的徑向設置,並且右前盲孔設有內螺紋;後座的左端部位設有左後安裝孔,後座的右端部位設有右後安裝孔,並且左後安裝孔與左前座的左前安裝孔同軸線,右後安裝孔與右前座的右前安裝孔同軸線;後座的左端部位還設有左後通孔和左後盲孔;左後通孔和左後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左後通孔的軸線沿左後安裝孔的徑向設置,並且左後·盲孔設有內螺紋;後座的右端部位還設有右後通孔和右後盲孔;右後通孔和右後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右後通孔的軸線沿右後安裝孔的徑向設置,並且右後盲孔設有內螺紋。夾鉗左組件的左閘片銷和夾鉗右組件的右閘片銷的前後兩端各設有一個銷孔。左前螺紋銷釘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左前座的左前通孔、左閘片銷的前端的銷孔後,旋入左前座的左前盲孔中,從而將左閘片銷的前端固定在左前座上;左後螺紋銷釘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後座的左後通孔、左閘片銷的後端的銷孔後,旋入後座的左後盲孔中,從而將左閘片銷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左部上,也即使得左閘片銷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左閘銷安裝部上。右前螺紋銷釘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右前座的右前通孔、右閘片銷的前端的銷孔後,旋入右前座的右前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的前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上;右後螺紋銷釘從右至左依次芽過後座的右後通孔、右閘片銷的後端的銷孔後,旋入後座的右後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右部上,也即使得右閘片銷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上。[0019]在上述基本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二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夾鉗基座的制動缸安裝部包括基板和安裝板;基板水平設置;安裝板鉛垂設置,且其板體上設有作為制動缸安裝部的中央孔的前後向的通孔;安裝板的板體上還設有相應的前後向的安裝螺孔;安裝板從上方連接在基板的上側的前部上。閘銷安裝部包括左連接座、右連接座、左前座、右前座和後座;左連接座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的基板的左側上;右連接座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的基板的右側上;左前座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的下側的前部上,右前座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的下側的前部上;後座從下方連接在基板的下側的後部上,且其左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的下側的後部上,其右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的下側的後部上;從而左前座和後座的左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的左閘銷安裝部,右前座和後座的右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的右閘銷安裝部。左前座上設有左前安裝孔;左前安裝孔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右前座上設有右前安裝孔;右前安裝孔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後座的左端部位設有左後安裝孔,後座的右端部位設有右後安裝孔,並且左後安裝孔與左前座的左前安裝孔同軸線,右後安裝孔與右前座的右前安裝孔同軸線;後座的左端部位還設有左後通孔和左後盲孔;左後通孔和左後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左後通孔的軸線沿左後安裝孔的徑向設置,並且左後盲孔設有內螺紋;後座的右端部位還設有右後通孔和右後盲孔;右後通孔和右後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右後通孔的軸線沿右後安裝孔的徑向設置,並且右後盲孔設有內螺紋。夾鉗左組件的左閘片銷和夾鉗右組件的右閘片銷的後端各設有一個銷孔。左後螺紋銷釘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後座的左後通孔、左閘片銷的後端的銷孔後,旋入後座的左後盲孔中,從而將左閘片銷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左部上,也即使得左閘片銷固定在夾甜基座的左閘銷安裝部上。右後螺紋銷釘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後座的右後通孔、右閘片銷的後端的銷孔後,旋入後座的右後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的後端固定在夾甜基座的後座的右部上,也即使得右閘片銷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上。在上述第一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一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夾鉗組件的夾鉗左組件還包括左前防松扣和左後防松扣;夾鉗右組件還包括右前防松扣和右後防松扣;各防松扣均為板狀鋼製一體件;各防松扣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均主要由連接板和限位板相連構成;限位板與連接板呈折彎狀態相連;連接板上設有用於穿過螺紋銷釘的連接孔。左前防松扣設置在左前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左前座之間,且左前防松扣被左前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左前座上,並且左前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後端面與左前座的前端面相接觸;左後防松扣設置在左後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左端部位之間,且左後防松扣被左後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的後座的左端部位上,並且左後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前端面與後座的左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右前防松扣設置在右前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右前座之間,且右前防松扣被右前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右前座上,並且右前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後端面與右前座的前端面相接觸;右後防松扣設置在右後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右端部位之間,且右後防松扣被右後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的後座的右端部位上,並且右後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前端面與後座的右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
在上述第二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二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夾鉗組件的夾鉗左組件還包括左後防松扣;夾鉗右組件還包括右後防松扣;各防松扣均為板狀鋼製一體件;各防松扣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均主要由連接板和限位板相連構成;限位板與連接板呈折彎狀態相連;連接板上設有用於穿過螺紋銷釘的連接孔。左前防松扣設置在左前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左前座之間,且左前防松扣被左前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左前座上,並且左前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後端面與左前座的前端面相接觸;左後防松扣設置在左後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左端部位之間,且左後防松扣被左後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的後座的左端部位上,並且左後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前端面與後座的左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右前防松扣設置在右前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右前座之間,且右前防松扣被右前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右前座上,並且右前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後端面與右前座的前端面相接觸;右後防松扣設置在右後螺紋銷釘與夾鉗基座的後座的右端部位之間,且右後防松扣被右後螺紋銷釘壓緊固定在的後座的右端部位上,並且右後防松扣的限位板的前端面與後座的右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在上述各個基本技術方案之上的技術方案的更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槓桿銷左端安裝部包括左側板和左安裝座;左側板由其右側後端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的安裝板的左側上,且由其左側後端與閘銷安裝部的左連接座的右側前部相連;左安裝座設有作為槓桿銷左端安裝孔的左右向的通孔;左安裝座由其左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左側板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左端部位的後部的左側從右方連接在左側板的後部的右側上。槓桿銷右端安裝部包括右側板和右安裝座;右側板由其左側後端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的安裝板的右側上,且由其右側後端與閘銷安裝部的右連接座的左側前部相連;右安裝座設有作為槓桿銷右端安裝孔的左右向的通孔,且該槓桿銷右端安裝孔與槓桿銷左端安裝孔同軸線;右安裝座由其右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右側板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右端部位的後部的右側從左方連接在右側板的後部的左側上。上述更進一步技術方案中,還包括左蓋板和右蓋板;所述的左蓋板從左方固定在左安裝座的左側上,且從左方蓋住槓桿銷 左端安裝孔;右蓋板從右方固定在右安裝座的右側上,且從右方蓋住槓桿銷右端安裝孔。在上述基本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三技術方案是:推桿組件包括推桿;推桿的後段的周向外側設有外螺紋,推桿的後段設有開口向後的後腔體;後腔體的內壁上設有朝向中央軸線的柱銷槽,並且所述的柱銷槽向後方貫通推桿。閘調組件包括閘調芯軸;閘調芯軸的周向外側部位設有位於前部的圓臺部,閘調芯軸的中央內腔上設有內螺紋,且閘調芯軸由該內螺紋與推桿的外螺紋相配合。碟簧組件包括碟簧座和蝶形彈簧;碟簧座設有位於前部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碟簧座由該前部孔段套在閘調芯軸的前部的圓臺部上,且相互配合;蝶形彈簧設置在碟簧座與外殼構件之間。手調軸組件包括手調軸、圓柱銷、墊圈和螺栓;手調軸的位於前部的主軸段上設有開口朝向周向外側的且貫通前方的柱銷槽,主軸段還沿中央軸線設有開口朝前的中心螺孔;圓柱銷從前向後插入手調軸的主軸段的柱銷槽中;螺栓從前向後穿過墊圈後,旋入手調軸的中心螺孔中並將墊圈旋緊在手調軸上,而使得墊圈從前方擋住圓柱銷,也使得手調軸、圓柱銷、墊圈和螺栓連接成一個整體構件;手調軸組件的手調軸相對於外殼構件密封式轉動連接,且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手調軸的前部位於推桿的後腔體中,且圓柱銷位於推桿的柱銷槽中,並且圓柱銷與推桿在周向上相互限位,並且推桿相對於手調軸和圓柱銷前後向滑動配合;手調軸的後部與外殼構件密封動連接,且其後端部位向後露出外殼構件。在上述第三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四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外殼構件包括按照從後至前依次密閉固定相連的後缸體、中間缸體和制動缸體;後缸體、中間缸體和制動缸體均為設有貫通前後的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外殼構件的中央軸線。後缸體包括沿徑向從內向外圍繞中央軸線設置且依次相連的中央安裝座、蓋板部和連接筒部;中央安裝座總體呈階梯狀圓筒形,其中央內腔也是後缸體的中央內腔;中央安裝座的形成中央內腔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內側第二臺階和內側第三臺階,且各臺階的內徑依次逐階減小;內側第一臺階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內側第二臺階的內壁上設有2個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內側凹槽。手調軸是主體呈圓柱形臺階狀的鋼製一體件;手調軸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依次由後端部位、密封連接部、阻擋部、連接部和主軸段依次相連構成;後端部位為六方柱形,密封連接部、阻擋部、連接部和主軸段均基本呈圓柱形;所述的主軸段的柱銷槽設有對稱的2個;柱銷槽的橫截面呈弓形;所述的圓柱銷設有相同的2個;推桿的與圓柱銷相配合的柱銷槽有2個;手調軸由其密封連接部從前向後伸入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內側第三臺階中,且通過2個設置在相應的內側凹槽中的密封圈與後缸體密封轉動連接,手調軸的阻擋部位於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內側第二臺階中,且其後端面與所述內側第三臺階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手調軸組件還包括導向座和軸套;導向座和軸套均為鋼製一體件;導向座由位於前側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的套體和位於後側的同軸線的鉛垂設置的圓環形板組成;導向座由其套體套在手調軸的與其間隙配合的連接部上,且導向座的圓環形板的後端面與手調軸的阻擋部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軸套由環形阻擋板、外筒體、環形連接板和中心套組成;外筒體基本呈圓筒形,且其後段上設有外螺紋;環形阻擋板、環形連接板和中心套的軸線均與外筒體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軸套的中軸線;中心套和環形連接板均位於外筒體中,且環形連接板鉛垂設置,連接在中心套與外筒體之間;軸套的外筒體的外螺紋旋合在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內側第一臺階的內螺紋上,,從而使得軸套固定在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上,軸套的中心套套在導向座的套體上,且軸套的環形連接板後端面與導向座的圓環形板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手調軸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在上述第四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五技術方案是:後缸體的蓋板部為圓環形板,圍繞中央安裝座設置;後缸體的連接筒部的周向外側形狀也即後缸體的周向外側形狀,該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連接筒部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內徑逐階增大的後端部位、中間部位和前端部位依次相連構成;連接筒部由其後端部位圍繞蓋板部設置。中間缸體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中間缸體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中間缸體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均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後端密封部、主體部和前端密封部依次相連構成;後端密封部基本呈圓 筒形;主體部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於後缸體的橫截面的外周形狀;前端密封部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相同於主體部的周向外側形狀。中間缸體由其後端密封部與後缸體的連接筒部的前端部位間隙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中間缸體的後端密封部的外側凹槽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制動缸體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制動缸體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並且制動缸體筒壁上還設有作為液壓油第一進出口的通孔,該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也是外殼構件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並且液壓油第一內腔由制動缸體、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體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後端密封部、主體部和前端連接部依次相連構成;所述的後端密封部的形狀基本相同於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所述的主體部的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於中間缸體的主體部的橫截面的周向外側形狀;所述的前端連接部的形狀相同於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制動缸體由其周向外側部位的後端密封部與中間缸體的前端密封部間隙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的後端密封部的外側凹槽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在上述第五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六技術方案是:所述的活塞構件的輔助制動件為輔助制動活塞和油缸蓋;油缸蓋、輔助制動活塞和制動緩解活塞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設置。制動緩解活塞設置在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中,且制動緩解活塞的外側第三臺階的外徑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三臺階部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
輔助制動活塞設置在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中,且輔助制動活塞的外徑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由外徑依次逐階增大的後部臺階、中部臺階和前部臺階依次相連構成;並且中部臺階的徑向外部為向後呈圓環狀凸出的部位;油缸蓋的前部臺階的周向外壁上設有外螺紋;油缸蓋的中央內腔基本呈圓柱形臺階孔。油缸蓋設置在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的中央內腔中,且油缸蓋的前部臺階由其周向外壁上的外螺紋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部的內螺紋相配合,從而使得油缸蓋螺紋固定連接在制動缸體上;油缸蓋的中部臺階的外徑與制動缸體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的內徑間歇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的中部臺階還由其徑向外部的後端面與輔助制動活塞的筒主體的前端面相對設置;油缸蓋的後部臺階的外徑與輔助制動活塞的筒主體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的後部臺階的內徑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外側第一臺階的外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由制動缸體、輔助制動活塞和制動緩解活塞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還設有液壓油第二內腔,該液壓油第二內腔由制動缸體、輔助制動活塞和油缸蓋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並且制動缸體上還設有與液壓油第二內腔相連通的液壓油的第二進出口。在上述第六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七技術方案是:所述的推桿組件還包括壓力座、墊圈、壓力盤和軸用擋圈;所述的推桿、壓力座、墊圈和壓力盤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依次設置;推桿、壓力座和壓力盤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推桿組件的中央軸線,推桿組件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的中央軸線相同。壓力座包括前後依次相連的前部座體和後部座體;前部座體從後方伸入壓力盤的側板所圍繞的空間中,並且墊圈的後側面與壓力座的前部座體的前側面相接觸;墊圈的前側面與壓力盤的中央盤體的後側面相接觸。所述的推桿為總體呈圓柱形的鋼製一體件,且推桿的前端還設有開口向前的前腔體,推桿的前端的周向外側設有擋圈槽,推桿的前腔體和後腔體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推桿的中央軸線;推桿由其前腔體緊套在壓力座的與其過盈配合的後部座體上;推桿的杆體的前段位於制動緩解活塞的中央內腔中,且推桿的杆體的前段的外徑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五臺階的內徑間隙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軸用擋圈設置在推桿的擋圈槽處,其前端面與推桿的擋圈槽處的朝向後方的端面相接觸,其後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五臺階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在上述第七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八技術方案是:還包括平面推力球軸承和錐螺母;所述的閘調組件還包括第一組碰珠、閘調螺母、聯軸器和第二組碰珠。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外側第二臺階和外側第三臺階。平面推力球軸承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的中央軸線相同;平面推力球軸承由其位於前側的座圈固定在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三臺階上。閘調芯軸、閘調螺母和聯軸器均設有貫通前後的中央內腔,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閘調組`件的中央軸線,閘調組件的中央軸線與推桿組件的中央軸線相同。所述的閘調芯軸還包括前凸部、連接部和螺紋部;前凸部、圓臺部、連接部和螺紋部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相連;螺紋部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柱外螺紋,且該外螺紋為非自鎖的外螺紋;前凸部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3至6個碰珠安裝孔。第一組碰珠的數量與閘調芯軸24-2的碰珠安裝孔24-2-6的數量相同;各碰珠的鋼球向前露出閘調芯軸的前凸部的前端面,並且與平面推力球軸承的位於後側的軸圈相接觸。閘調螺母總體呈圓筒形,閘調螺母的中央內腔的前段部位設有位於其內壁上的非自鎖的內螺紋,閘調螺母的後段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3至6個圓形的碰珠孔;閘調螺母套在閘調芯軸上,且由其非自鎖的內螺紋由後向前旋合在閘調芯軸的螺紋部的非自鎖的外螺紋上。聯軸器為後端連接有圓環形阻擋板的筒體,且所述筒體的中部偏後位置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數量與閘調螺母的碰珠孔相同的碰珠孔,並且各碰珠孔的大小和形狀與閘調螺母的碰珠孔相對應;聯軸器的筒體的後段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臺形;聯軸器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聯軸器由後向前套在閘調螺母上。第二組碰珠的數量與聯軸器的碰珠孔的數量相同;各個碰珠第二組碰珠的外殼的外徑與聯軸器的碰珠孔和閘調螺母的碰珠安裝孔過渡配合;各個碰珠的外殼由內向外依次伸入閘調螺母的一個碰珠安裝孔和聯軸器的相應一個碰珠孔中,從而各個碰珠的外殼、閘調螺母和聯軸器固定連接在一起,並且鋼球向外露出聯軸器的圓筒體。軸套的環形阻擋板位於聯軸器的筒體中,且環形阻擋板的後端面與聯軸器的圓環形阻擋板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對設置。錐螺母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套在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外側第二臺階上,錐螺母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緊配合套在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的外側第一臺階上,從而錐螺母固定連接在後缸體的中央安裝座上,並且錐螺母的圓臺形孔段與聯軸器的筒體的後段的周向外側的圓臺形部位相對。在上述第八技術方案的基礎上的第九技術方案是:所述的碟簧組件還包括I至5個墊圈;碟簧座、蝶形彈簧和各個墊圈均為具有相應的中央軸線的鋼製一體件。碟簧座的前端部位的形狀為圓臺殼形;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隔離部;碟簧座的中央內腔為後部呈階梯狀圓柱形、前部呈圓臺形的通孔,該通孔由碟簧座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碟簧座的周向內側部位還設有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所述的第一臺階、第二臺階和圓臺形的前部孔段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依次設置;第一臺階的內徑大於第二臺階的內徑;第二臺階的內徑與聯軸器的外徑相對應,且第二臺階的周向內壁的後部上沿軸向設有數量與聯軸器的碰珠孔的數量相同的直線狀的弓形凹槽,各條弓形凹槽的相鄰2條弓形凹槽的軸線相對於碟簧座的中央軸線的夾角均相等;前部孔段的錐度與閘調芯軸的圓臺部的周向外側的錐度相同,前部孔段的軸向長度相等於閘調芯軸的前凸部與圓臺部的軸向長度之和。各個墊圈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同軸線相疊設置。碟簧座的前端部位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三臺階的後端面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一限位部的前部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內側第二臺階的臺階面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的後端面也即內側第一臺階的後端面內緣部位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的後端面與蝶形彈簧的前端部位的朝向前方的內側部位相接觸;蝶形彈簧圍繞碟簧座的隔離部設置,且蝶形彈簧的後端部位的朝向後方的外側部位與第一墊圈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碟簧座的周向內側部位的前部孔段套在閘調芯軸的圓臺部的周向外側面上,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碟簧座的第二臺階套在聯軸器的圓筒體上,且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相應的密封圈相互間密封動配合;碟簧座的第二臺階的後部的各條弓形凹槽與第二組碰珠的相應一個鋼球的露出部位相接觸。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是:(I)本實用新型通過閘片在其一端開設弓形缺口,使經常需要更換的易耗件閘片的更換較為方便,節約維修時間,節省成本。(2)本實用新型的夾鉗基座的結構和形狀,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夾鉗制動裝置的結構緊湊、安裝和維護均較為方便,省時省力。(3)優選的方式中,左閘片銷和右閘片銷均只設一個位於後端的銷孔,該結構的閘片銷,使得對閘片的更換更加方便。(4)本實用 新型的制動缸用於對低地板輕軌車輛進行制動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中,且該制動缸具有在啟動液壓系統的常用制動油路的條件下而實現的正常的制動和緩解的功能。制動缸的這種正常的制動和緩解方式不僅安全,而且可靠。本實用新型的制動缸優選具有機械緩解功能,不需通過專門的外部的機械緩解裝置即可通過相應的槓桿構件和夾鉗組件等實現機械緩解,當正常緩解失效時,只需在現場通過專用扳手裝置即可進行機械緩解。進行機械緩解時,將扳手套在手調軸的後端部位上,逆時針轉動手調軸,使其帶動推桿相對於閘調心軸轉動,而向後運動,從而實現機械緩解。另外,在進行推桿的伸出外殼構件的初始位置的調整、也即最終為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進行調整時,可通過轉動手調軸而帶動推桿相對於閘調心軸進行相應旋向的轉動,使得推桿的前端在前後方向上處於恰當的初始位置,該初始位置直接決定了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從而實現了方便地現場調整閘片與制動盤之間的間隙的目的。(5)本實用新型的制動缸的外殼構件優選為採用外方內圓的三段式構件,其圓柱形的內腔使得內部零部件的安裝較為方便,結構緊湊,有利於各種功能的實現,其方柱形的周向外部使得在將制動缸固定在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夾鉗基座上時,安裝平穩,固定可靠。另外,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由於採用三段式外殼構件也可較為方便地形成。(6)本實用新型的制動缸在進行緊急液壓緩解時,有兩種基本方案。第一種基本方案是:輔助制動件為油缸蓋,液壓油弟一內腔在外殼構件、油缸蓋和制動緩解活塞之間形成,同時在外殼構件上設置液壓油第一內腔的另外一個進出口,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制動缸在緊急情況下 ,由液壓系統的相應的緊急緩解油路向液壓油第一內腔中注入液壓油而實現緩解。第二種基本方案為優選方案:輔助制動件為油缸蓋和輔助制動活塞,設置2個液壓油內腔。液壓油第一內腔在外殼構件、輔助制動活塞和制動緩解活塞之間形成,液壓油第二內腔在外殼構件、輔助制動活塞和油缸蓋之間形成,從而液壓系統的與液壓油第一內腔相連的液壓油路為常用制動迴路,而與液壓油第二內腔相連的液壓油路為緊急緩解油路,前者用於實現正常制動和緩解,後者用於實現緊急液壓緩解。這優選的第二種基本方案使得在進行緊急緩解時,只需使用手動泵接口將高壓液壓油注入液壓油第二內腔中即可實現緩解。這種優選的緊急緩解功能,不僅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緊急緩解的優點,而且對於產生於制動缸的液壓油第一內腔至常用制動油路的控制閥門之間的故障而導致的正常緩解失效的情況,也能最終使得蝶形彈簧的回縮而實現緩解。(7)本實用新型優選的方案是制動缸還兼起到閘調器的作用。該優選方案是在基本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制動缸還包括錐螺母,且選擇閘調組件還包括第一組碰珠、閘調螺母、聯軸器和第二組碰珠以及選擇手調軸組件還包括導向座和套體,從而使得制動缸具有自動進行行程調整功能。本實用新型的制動缸所優選的自動調整液壓夾鉗的閘片與車輪的剎車間隙,調整精度好,調整效率高,安全可靠且結構緊湊合理,適用於低地板軌道車輛的安裝要求。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與機車的制動盤的相互關係的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示意圖;圖3為從圖1的左上方觀察時,圖中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中的左閘片銷和右閘片銷的形狀由圖30給出,且與圖1中的左閘片銷和右閘片銷的形狀不同,圖中未畫出只需設置在夾鉗基座的閘銷安裝部的後座上的夾鉗左組件和夾鉗右組件的相應的螺紋銷釘和相應的防松扣;圖3中的其餘零部件的結構與圖1中的相同;圖4為從圖3的左後下方觀察時,液壓制動夾鉗裝置的立體示意圖,且圖4中的各個零部件的結構與圖1中的相應零部件的結構相同;圖5為圖3中的夾鉗基座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從圖5的下方觀察時的立體示意圖;圖7為圖1的B-B向剖視示意圖;圖8為圖7中的制動缸的放大示意圖;圖9為圖4中的夾鉗組件的前閘片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圖1所示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在更換夾鉗組件的前後閘片時拆卸動作的示意圖;圖11為圖8中的外殼構件的後缸體的示意圖;圖12為圖8中的外殼構件的中間缸體的示意圖;圖13為圖8中的外殼構件的制動缸體的示意圖;圖14為圖8中的活塞構·件的制動緩解活塞的示意圖;圖15為圖8中的活塞構件的輔助制動活塞的示意圖;圖16為圖8中的活塞構件的油缸蓋的示意圖;圖17為圖8中的推桿組件的示意圖,推桿組件中的軸用擋圈未在圖中畫出;圖18為圖17的C-C向剖視示意圖;圖19為圖8中的閘調組件的示意圖;圖20為圖19中的閘調心軸的立體示意圖;圖21為圖19中的閘調螺母的立體示意圖;圖22為圖19中的聯軸器的立體示意圖;圖23為圖8中的碟簧組件的碟簧座的示意圖;圖24為圖8中的手調軸組件的示意圖,手調軸組件中的導向座和軸套未畫出;圖25為圖24的D-D剖視示意圖;圖26為圖8中的手調軸組件的導向座的示意圖;圖27為圖8中的手調軸組件的軸套的示意圖;圖28為圖8中的錐螺母的示意圖;圖29為圖28所示的錐螺母的立體示意圖;圖30為圖3中的夾鉗組件的左閘片銷的一種立體示意圖;也是右閘片銷的一種立體示意圖;圖31為圖3中的夾鉗組件的夾鉗左組件的一種立體示意圖,也是夾鉗組件的夾鉗右組件的一種立體示意圖,圖中未畫出相應的螺紋銷釘和相應的防松扣;圖32為已有技術液壓制動夾鉗裝置與機車的制動盤的相互關係的示意圖。上述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夾鉗基座1,制動缸安裝部11,基板11-1,安裝板11-2,中央孔11-3,安裝螺孔11-4。閘銷安裝部12,左閘銷安裝部12a,右閘銷安裝部12b ;左連接座12_1,右連接座12-2,左前座12-3,左前安裝孔12-3-1,左前通孔12_3_2,左前盲孔12_3_3 ;右前座12_4,右前安裝孔12-4-1,右前通孔12-4-2 ;後座12-5,左後安裝孔12_5_1,右後安裝孔12_5_2,左後通孔12-5-3,右後通孔12-5-4,左後盲孔12-5-5。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左側板13-1,左安裝座13-2,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_3。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右側板14-1,右安裝座14-2,槓桿銷右端安裝孔14_3。制動缸2,外殼構件21,後缸體21-1,中央安裝座21_1_1,蓋板部21-1-2,連接筒部21-1-3,內螺紋21-1-4,內側第一臺階21-1-5,內側第二臺階21_1_6,內側第三臺階21-1-7,內側凹槽21-1-8,外側第一臺階21-1-9,外側第二臺階21-1-10,外側第三臺階21-1-11 ,後端部位21-1-12,中間部位21-1-13,前端部位21-1-14 ;中間缸體21_2,後端密封部21-2-1,主體部21-2-2,前端密封部21-2-3,外側凹槽21-2-4 ;制動缸體21_3,第一臺階部21-3-1,第二臺階部21-3-2,第三臺階部21-3-3,第一內側凹槽21-3-4a,第二內側凹槽21-3-4b,第三內側凹槽21-3-4C ;後端密封部21_3_5,主體部21_3_6,前端連接部21-3-7,外側凹槽 21-3-8。活塞構件22,油缸蓋22-1,後部臺階22_1_1,中部臺階22_1_2,徑向外部22_l_2a,前部臺階22-1-3,內側第一臺階22-1-4,內側第二臺階22-1-5,內側凹槽22-1-6,圓環形安裝槽22-1-7,內側凹槽22-1-8 ;輔助制動活塞22_2,筒主體22_2_1,前端面22_2_la,阻擋部22-2-2,後端面22-2-2a,內側凹槽22_2_3 ;制動緩解活塞22_3,外側第一臺階22_3_1,外側第二臺階22-3-2,外側第三臺階22-3-3,前端面22_3_3a,內側第一臺階22-34,內側第二臺階22-3-5,內側第三臺階22-3-6,內側第四臺階22_3_7,內側第五臺階22_3_8,內側第六臺階22-3-9,內側凹槽22-3-10 ;平面推力球軸承22_4。推桿組件23,推桿23-1,前腔體23_1_1,擋圈槽23_1_2,外螺紋23_1_3,後腔體
23-1-4,後孔段23-l-4a,柱銷槽23-1-5;壓力座23-2,前部座體23-2-1,後部座體23_2_2 ;墊圈23-3 ;壓力盤23-4,中央盤體23-4-1,側板23-4-2 ;0型密封圈23-5 ;軸用擋圈23-6 ;閘調組件24,第一組碰珠24-1,外殼24_1_1,鋼球24_1_2 ;閘調心軸24_2,前凸部24-2-1,圓臺部24-2-2,連接部24_2_3,螺紋部24_2_4,內螺紋24_2_5,碰珠安裝孔
24-2-6;閘調螺母24-3,中央內腔24_3_1,內螺紋24_3_2,碰珠孔24_3_3 ;聯軸器24_4,圓筒體24-4-1,圓環形阻擋板24-4-2,碰珠孔24_4_3,中央內腔24_4_4 ;第二組碰珠24_5,夕卜殼 24-5-1,鋼球 24-5-2 ;碟簧組件25,碟簧座25-1,第一限位部25_1_1,第二限位部25_1_2,隔離部
25-1-3,第一臺階25-1-4,第二臺階25-1-5,前部孔段25_1_6,前端部位25-1-7,內側凹槽
25-1-8,弓形凹槽25-1-9;蝶形彈簧25-2,墊圈25-3第一墊圈25-3-1,第二墊圈25_3_2,第三墊圈25-3-3 ;手調軸組件26,手調軸26-1,後端部位26_1_1,密封連接部26_1_2,阻擋部
26-1-3,連接部26-1-4,主軸段26-1-5;圓柱銷26-2,墊圈26-3,螺栓26-4,導向座26-5,套體26-5-1,圓環形板26-5-2 ;軸套26_6,環形阻擋板26_6_1,外筒體26_6_2,環形連接板26-6-3,中心套26-6-4,外螺紋26-6-5,自潤滑墊圈26-7 ;錐螺母27,周向外側部位27-1,外側凹槽27_2,第一臺階27_3,第二臺階27_4,圓臺形孔段27-5;防塵罩28-1,罩主體28-1-1,安裝環28-1-2,安裝墊圈28_2,孔用擋圈28_3 ;[0122]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液壓油第二內腔29-2 ;槓桿構件3,壓盤31,槓桿32,槓桿銷4,左蓋板51,右蓋板52;夾鉗組件6,夾鉗左組件6a,夾鉗右組件6b,左閘片銷61a,右閘片銷61b,銷孔61-1,弓形缺口 61-2,左滑套座62a,右滑套座62b,前段62_1,後段62_2 ;左前彈簧座63a,右前彈簧座63b,左回位彈簧64a,右回位彈簧64b,左後彈簧座65a,右後彈簧座65b,環狀內側部位65-1 ;左前防松扣66al,左後防松扣66a2,右前防松扣66bl,右後防松扣66b2,連接板66-1,限位板66-2 ;左前螺紋銷釘67al,左後螺紋銷釘67a2,右前螺紋銷釘67bl,右後螺紋銷釘67b2 ;前閘片68a,後閘片68b,閘片本體68_1,連接缺口 68_1_1,連接通孔68_1_2,閘瓦68-2,制動盤7;已有技術液壓制動夾鉗裝置8,轉向架的構架81a,車軸82a,制動盤83a,夾鉗基座81b,液壓制動缸82b,槓桿83b、固定閘片84b,動閘片85b,活塞86b,缸內彈簧87b,槓桿銷88b。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文以圖1所示的方位進行描述,圖1中的上下左右方向也是描述中的上下左右方向,圖1所朝的方向即為描述中的前方,背離圖1的方向即為描述中的後方。
(實施例1)見圖1至圖4及圖7,本實施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主要由夾鉗基座1、制動缸2、槓桿構件3、槓桿銷4、左蓋板51、右蓋板52和夾鉗組件6組成。槓桿構件3主要由壓盤31和槓桿32組成。見圖5及圖6,夾鉗基座I為鑄鋼一體件,主要由制動缸安裝部11、閘銷安裝部12、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和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組成。制動缸安裝部11主要由基板11-1和安裝板11-2組成。基板11_1水平設置。安裝板11-2鉛垂設置,其板體上設有作為制動缸安裝部11的中央孔11-3的前後向的通孔,安裝板11-2的板體上還設有相應的前後向的4個安裝螺孔11-4。安裝板11-2從上方連接在基板11-1的上側的前部上。閘銷安裝部12主要由左連接座12-1、右連接座12-2、左前座12_3、右前座12_4和後座12-5組成。左前座12-3上設有左前安裝孔12-3-1、左前通孔12_3_2和左前盲孔12_3_3。左前安裝孔12-3-1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且貫通左前座12-3。左前通孔12-3-2和左前盲孔12-3-3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左前通孔12-3-2的軸線還沿左前安裝孔12_3_1的徑向設置,且通向左前座12-3的左側外部。左前盲孔12-3-3位於左前座12-3的內側壁上,且設有內螺紋。右前座12-4上設有右前安裝孔12-4-1、右前通孔12_4_2和右前盲孔。右前安裝孔12-4-1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且貫通右前座12-4。右前通孔12-4-2和右前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右前通孔12-4-2的軸線還沿右前安裝孔12-4-1的徑向設置,且通向右前座12-4的右側外部。右前盲孔位於右前座12-4的內側壁上,且設有內螺紋。後座12-5上分左右設有左後安裝孔12-5-1和右後安裝孔12_5_2,並且左後安裝孔12-5-1位於後座12-5的左端部位上,且與左前座12-3的左前安裝孔12_3_1同軸線,右後安裝孔12-5-2位於後座12-5的右端部位上,且與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_4_1同軸線。後座12-5在其設置左後安裝孔12-5-1的部位處設置通向左側外部的左右向的左後通孔12-5-3和與該左後通孔12-5-3同軸線的位於內側壁上的設有內螺紋的左後盲孔
12-5-5,並且左後通孔12-5-3的軸線還沿左後安裝孔12_5_1的徑向設置。後座12_5還在其設置右後安裝孔12-5-2的部位處設置通向右側外部的左右向的右後通孔12-5-4和與該右後通孔12-5-4同軸線的位於內側壁上的設有內螺紋的右後盲孔,並且右後通孔12-5-4的軸線還沿右後安裝孔12-5-2的徑向設置。閘銷安裝部12的左連接座12-1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_1的左側上,右連接座12-2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1的右側上。左前座12-3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前部上,右前座12-4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前部上。後座12-5從下方連接在基板11-1的下側的後部上,且其左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後部上,其右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後部上。從而左前座12-3和後座12-5的左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左閘銷安裝部12a,右前座12-4和後座12-5的右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右閘銷安裝部12b。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主要由左側板13-1和左安裝座13-2組成。左側板13_1由其右側後端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左側上,且由其左側後端與閘銷安裝部12的左連接座12-1的右側前部相連。左安裝座13-2設有作為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3的左右向的通孔。左安裝座13-2由其左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左側板
13-1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 由其左端部位的後部的左側從右方連接在左側板13-1的後部的右側上。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主要由右側板14-1和右安裝座14-2組成。右側板14_1由其左側後端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右側上,且由其右側後端與閘銷安裝部12的右連接座12-2的左側前部相連。右安裝座14-2設有作為槓桿銷右端安裝孔14-3的左右向的通孔,且該槓桿銷右端安裝孔14-3與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3同軸線。右安裝座14-2由其右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右側板14-1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右端部位的後部的右側從左方連接在右側板14-1的後部的左側上。上述結構使得左閘銷安裝部12a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左下方,右閘銷安裝部12b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右下方,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前左方,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前右方。左蓋板51從左方固定在左安裝座13-2的左側上,且從左方蓋住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3。右蓋板52從右方固定在右安裝座14-2的右側上,且從右方蓋住槓桿銷右端安裝孔 14_3。見圖8,制動缸2主要由外殼構件21、活塞組件22、平面推力球軸承22_4、推桿組件23、閘調組件24、碟簧組件25、手調軸組件26、錐螺母28、防塵罩28_1和相應的密封件組成。[0145]外殼構件21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主要由後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依次相連而構成,且後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_3均為設有貫通前後的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經過加工後得到的零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外殼構件21的中央軸線。見圖11,後缸體21-1按照沿徑向從內向外次序由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中央安裝座21-1-1、蓋板部21-1-2和連接筒部21-1-3依次相連構成。中央安裝座總體呈階梯狀圓筒形,其中央內腔也是後缸體21-1的中央內腔。中央安裝座21-1-1的形成中央內腔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1-1-5、內側第二臺階21-1-6和內側第三臺階21-1-7,且各臺階的內徑依次逐階減小。內側第一臺階21-1-5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21-1-4。內側第三臺階21-1-7的內壁上設有2個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內側凹槽21-1-8。中央安裝座21-1-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21-1-9、外側第二臺階21-1-10和外側第三臺階21-1-11。蓋板部21_1_2為圓環形板,圍繞中央安裝座21-1-1的後部外側設置,且其後端面與中央安裝座21-1-1的後端面位於同一鉛垂面上。連接筒部21-1-3的周向外側形狀也即後缸體21-1的周向外側形狀,該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連接筒部21-1-3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內徑逐階增大的後端部位21-1-12、中間部位21-1-13和前端部位21-1-14依次相連構成。連接筒部21-1-3由其後端部位21-1-12圍繞蓋板部21-1-2設置,且該後端部位21-1-12的後端面與蓋板部21-1-2的後端面位於同一個鉛垂面上。見圖12,中間缸體21-2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中間缸體21-2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中間缸體21-2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均圍繞中央軸線設置的後端密封部21-2-1、主體部21-2-2和前端密封部21-2-3依次相連構成。後端密封部21_2_1基本呈圓筒形,其外徑與後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前端部位21-1-14的內徑相對應,且後端密封部21-2-1的周向 外壁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外側凹槽21-24。中間缸體
21-2的主體部21-2-2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於後缸體21-1的橫截面的外周形狀(所述橫截面是指垂直於中央軸線的截面,下同)。主體部21-2-2的內徑與後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中間部位21-1-13的內徑相同。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相同於中間缸體21-2的主體部21-2-2的周向外側形狀。前端密封部
21-2-3的內徑大於主體部21-2-2的內徑。見圖8、圖12及圖11,中間缸體21-2由其後端密封部21_2_1從前向後伸入後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前端部位21-1-14中,且中間缸體21-2的後端密封部21_2_1的外徑與後缸體21-1的連接筒部21-1-3的前端部位21-1-14的內徑間隙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中間缸體21-2的後端密封部21-2-1的外側凹槽21-2-4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見圖13,制動缸體21-3總體呈外方內圓的筒形,且制動缸體21-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並且制動缸體21-3的筒壁上還設有用於液壓油進出的2個通孔(圖中未畫出),它們是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和第二進出口。該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和第二進出口也是外殼構件的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和第二進出口。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後端密封部21-3-5、主體部21-3-6和前端連接部21-3-7依次相連構成。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後端密封部21-3-5的形狀基本相同於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外徑與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的內徑相對應,並且後端密封部21-3-5的周向外壁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外側凹槽21-3-8。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外側部位的主體部21-3-6的形狀相同於帶圓角的方柱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橫截面的外周形狀相同於中間缸體21-2的主體部
21-2-2的橫截面的周向外側形狀。制動缸體21-3的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前端連接部21-3-7的形狀相同於圓柱體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其外徑小於後端密封部21-3-5的外徑。仍見圖13,制動缸體21-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該圓柱形臺階孔由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所形成。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臺階部21-3-1、第二臺階部21-3-2和第三臺階部21-3-3,且第一臺階部21_3_1、第二臺階部21-3-2和第三臺階部21-3-3的內徑依次逐級減小。第一臺階部21-3-1的軸向長度小於前端連接部21-3-7的軸向長度,且第一臺階部21-3-1的周向內壁上設有內螺紋。第二臺階部21-3-2和第三臺階部21-3-3的周向內壁上均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4個圓環形的內側凹槽;其中,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第二臺階部21-3-2上依次設有第一內側凹槽
21-3-4a和第二內側凹槽21-3-4b,第三臺階部21_3_3設有2個第三內側凹槽21_3_4c。見圖8、圖13及圖12,制動缸體21_3由其周向外側部位的後端密封部21_3_5從前向後伸入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中,且制動缸體21-3的後端密封部21_3_5的外徑與中間缸體21-2的前端密封部21-2-3的內徑間隙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後端密封部21-3-5的外側凹槽21-3-8中的密封圈密封連接。見圖1至圖3及圖5,制動缸2由其外殼構件21坐落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1上,4根對穿螺栓由後至前依次穿過外殼構件21的後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後,旋合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相應I個安裝螺孔11-4上, 而使得外殼構件21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上。外殼構件21除起到保護作用、將制動缸安裝在夾鉗基座I上以及在外殼構件21中設置其他零部件外,外殼構件21設置成分體式的組件形式具有如下技術效果:一是外殼構件21採用分體式的組件形式,不僅有利於方便安裝制動缸2的其它相關零部件,且在維修時還可方便地拆卸和更換有關零部件,而且還有利於對外殼構件21的後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3在鑄造後的進一步加工;諸如在制動缸體
21-3上加工設置用於液壓油進出的2個通孔則比較方便等。二是外殼構件21的後缸體21-1、中間缸體21-2和制動缸體21_3均在總體上在其周向上設置成外方內圓的形狀,其外部的方形有利於穩定坐落在夾鉗基座I上,其內部的圓形有利於活塞構件22的相應活塞的前後運動,以及有利於蝶形彈簧25-2前後壓縮和張開的運動。三是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還起到與相應的活塞共同構成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和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的作用,從而直接參與實現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和第二種工作模式。見圖8,活塞構件22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主要由油缸蓋22-1、輔助制動活塞22_2和制動緩解活塞22-3依次設置而組成。油缸蓋2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
22-3均為鑄鋼一體件經過加工後得到的零件,且三者均總體呈階梯狀圓柱筒形,也即三者均設有貫通前後的中央內腔,並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與外殼構件21的中央軸線相同。見圖14,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設有外側第一臺階22-3-1、外側第二臺階22-3-2和外側第三臺階22_3_3,且外側第一臺階22_3_1、外側第二臺階22-3-2和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外徑依次逐階增大。仍見圖14,制動緩解活塞22-3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該圓柱形臺階孔由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周向內側部位所形成。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2-3-4、內側第二臺階22-3-5、內側第三臺階22_3_6、內側第四臺階22-3-7、內側第五臺階22-3-8和內側第六臺階22_3_9,且內側第一臺階
22-3-4、內側第二臺階22-3-5、內側第三臺階22_3_6、內側第四臺階22_3_7和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內徑逐階減小,內側第六臺階22-3-9的內徑與內側第四臺階22_3_7的內徑相同,並且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內側凹槽
22-3-10。見圖8、圖14及圖13,制動緩解活塞22-3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_3中,且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三臺階部21-3-3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
21-3的第三臺階部21-3-3的周向內壁上的2個第三內側凹槽21_3_4c中的相應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見圖15,輔助制動活塞22-2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由筒主體22-2-1和阻擋部
22-2-2相連構成。筒主體22-2-1呈圓柱筒狀,阻擋部22_2_2基本呈圓柱筒狀,且阻擋部
22-2-2從後方連接在筒主體22-2-1的後側外部上,從而輔助制動活塞22_2的中央內腔為圓柱形臺階孔,並且筒主體22-2-1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內側凹槽 22_2_3。見圖8、圖15及圖13,輔助制動活塞22_2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_3中,且輔助制動活塞22-2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第二臺階部
21-3-2的周向內壁上的第二內側凹槽21-3-4b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並且輔助制動活塞
22-2還位於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前方。在不注液壓油的狀態下,輔助制動活塞22-2由其阻擋部22-2-2圍繞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外側第二臺階22_3_2設置,以及由其筒主體22-2-1圍繞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一臺階22-3-1設置,並且輔助制動活塞22-2由其阻擋部22-2-2的後端面22_2_2a與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的前端面22-3-3a相對設置。 見圖8,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後端面、輔助制動活塞22-2的阻擋部22-2-2、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二臺階22_3_2、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外側第三臺階22-3-3和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制動缸的用於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並且該液壓油第一內腔29-1與制動缸體21-3的液壓油第一進出口相連通。見圖16,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由後部臺階22_1_1、中部臺階22-1-2和前部臺階22-1-3依次相連構成,且後部臺階22_1_1、中部臺階22_1_2和前部臺階22-1-3的外徑依次逐階增大,並且中部臺階22-1-2的徑向外部22_l_2a為向後呈圓環狀凸出的部位。油缸蓋22-1的前部臺階22-1-3的周向外壁上設有外螺紋。油缸蓋
22-1的中央內腔基本呈圓柱形臺階孔,該圓柱形臺階孔由油缸蓋22-1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油缸蓋22-1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設有內側第一臺階22-1-4和內側第二臺階22-1-5,且內側第一臺階22-1-4的內徑大於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內徑,並且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2個圓環形的內側凹槽22-1-6,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前側面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圓環形安裝槽22-1-7,並且內側第一臺階22-1-4的周向內壁上設有用於安裝孔用擋圈的圓環形的內側凹槽22-1-8。見圖8、圖16、圖15及圖13,油缸蓋22_1設置在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_3的中央內腔中,且油缸蓋22-1的前部臺階22-1-3由其周向外壁上的外螺紋與制動缸體21-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部21-3-1的內螺紋相配合,從而使得油缸蓋22-1螺紋固定連接在制動缸體21-3上。油缸蓋22-1的中部臺階22-1-2的外徑與制動缸體21_3的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內徑間歇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缸體21-3的第二臺階部21-3-2的周向內壁上的第一內側凹槽21-3-4a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並且油缸蓋22-1的中部臺階22-1-2還由其徑向外部22-l-2a的後端面與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前端面22-2-la相對設置。油缸蓋22_1的後部臺階
22-1-1的外徑與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內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內壁上的內側凹槽22-2-3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油缸蓋22-1的後部臺階22-1-1的內徑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外側第一臺階22-3-1的外徑間隙配合而相互間滑動連接,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油缸蓋
22-1的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2個內側凹槽22_1_6中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見圖8,制動缸還設有用於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二內腔29-2,該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由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後部臺階22-1-1、油缸蓋22-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中部臺階22-1-2、輔助制·動活塞22-2的筒主體22-2-1的前端面22_2_la和外殼構件21的制動缸體21-3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也即液壓油第二內腔29-2由制動缸體21-3、輔助制動活塞22-2和油缸蓋22-1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且該液壓油第二內腔29-2與制動缸體21_3的液壓油第二進出口相連通。活塞構件22採用分體式的組件形式,在使得制動缸2具有常規的制動與緩解的功能也即能進行第一種工作模式之外,還使得制動缸2具有在制動緩解活塞22-3不能正常工作時的緊急緩解的功能,也即能進行第二種工作模式。現先分述如下: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緩解過程時,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中使得活塞構件22的制動緩解活塞22-3通過碟簧座25_1克服蝶形彈簧25_2的彈力而向後運動,在為最終實現對制動的緩解提供了動力的同時,也增加了蝶形彈簧25-2的彈力勢能;與此同時,夾鉗組件6的回位彈簧的彈力則依次通過相應的零部件作用到推桿
23-1上,使得推桿23-1帶動閘調心軸24-2與制動緩解活塞22_3—同向後運動;回位彈簧的伸展,則使得相應的2片閘片放開了對制動盤7的夾持而得到緩解。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制動過程時,打開相應的洩壓閥使得液壓油流出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在蝶形彈簧25-2的彈力作用下,通過碟簧座25-1帶動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前運動排出液壓油的同時,也依次帶動閘調心軸24-2和推桿23-1向前運動,在釋放相應的彈性勢能的同時,也最終克服回位彈簧的彈力使得夾鉗組件6的2片閘片在前後向上夾持住制動盤7而實現制動。在制動缸2出現意外而不能進行第一種工作模式時,例如液壓系統的管路漏油或閥門失靈等使得液壓系統無法對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前進和後退進行控制。此時,則可採用手動泵將高壓液壓油通過外殼構件21的第二進出口注入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從而使制動缸2進入第二種工作模式,而進行相應的緩解過程,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使得在輔助制動活塞22-2依次通過制動緩解活塞22-3和碟簧座25_1而克服蝶形彈簧25-2的彈力而向後運動,在為最終實現對制動的緩解提供了動力的同時,也增加了蝶形彈簧25-2的彈力勢能。當然,在必要時,在第二種工作模式中也可釋放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的液壓油,而進行相應的制動過程。見圖8及圖14,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相同。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包括位於前側的座圈和位於後側的軸圈。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由其座圈固定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三臺階22-3-6上。見圖8及圖17,推桿組件23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主要由推桿23-1、壓力座23-2墊圈23-3和壓力盤23_4依次設置而構成。推桿23-1、壓力座23-2和壓力盤23-4均為鑄鋼一體件經過加工後製得的零件,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與活塞構件22的中央軸線相同。墊圈23-3為自潤滑墊圈。推桿組件23還包括O型密封圈
23-5和軸用擋圈23-6。見圖17,壓力盤23-4的開口向後,壓力盤23-4由圓形的中央盤體23_4_1和從後方連接在中央盤體23-4-1周向外側邊緣的圓柱殼狀的側板23-4-2構成。壓力盤23_4的側板23-4-2的周向內壁上設有圓環形的內側凹槽。壓力座23-2主要由前部座體23-2-1和後部座體23-2-2前後依次相連構成。前部座體23-2-1和後部座體2 3-2-2均為圓柱形,且前部座體23_2_1的外徑大於後部座體
23-2-2的外徑,並且前部座體23-2-1的外徑與壓力盤23_4的側板234-2內徑間隙配合。前部座體23-2-1的周向外側面上設有圓環形的外側凹槽,前部座體23-2-1從後方伸入壓力盤23-4的側板23-4-2所圍繞的空間中,並且墊圈23_3的後側面與壓力座23_2的前部座體23-2-1的前側面相接觸,墊圈23-3的前側面與壓力盤234的中央盤體23_4_1的後側面相接觸。O型密封圈23-5設置在壓力座23-2的前部座體23-2-1的外側凹槽與壓力盤
23-4的側板23-4-2的內側凹槽之間。見圖17及圖18,推桿23-1是總體呈圓柱形的鋼製一體件,且推桿23_1的前端還設有開口向前的前腔體23-1-1,推桿23-1的前端的周向外側設有擋圈槽23-1-2,推桿23_1的後段的周向外側設有作為外螺紋23-1-3的自鎖螺紋,推桿23-1的後段設有開口向後的後腔體23-1-4。推桿23-1的前腔體23-1-1和後腔體23-1-4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推桿23-1的中央軸線。推桿23-1的前腔體23-1-1的內徑與壓力座23_2的後部座體23_2_2的外徑過盈配合,推桿23-1由其前腔體23-1-1緊套在壓力座23-2的後部座體23_2_2上。推桿23-1的後腔體23-1-4總體呈後大前小的階梯形圓柱孔,且後腔體23-1-4的後孔段
23-l-4a的內壁上設有2條與推桿23-1的中央軸線相平行且開口相對的半圓柱形的柱銷槽
23-1-5,並且所述的半圓柱形的柱銷槽23-1-5向後方貫通推桿23_1。見圖8、圖17及圖14,推桿23_1的杆體的前段位於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中央內腔中,且推桿23-1的杆體的前段的外徑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內徑間隙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凹槽22-3-10中的密封圈以及設置在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四臺階22-3-7處的密封圈密封動連接。軸用擋圈
23-6設置在推桿23-1的擋圈槽23-1-2處,其前端面與推桿23_1的擋圈槽23_1_2處的朝向後方的端面相接觸,其後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五臺階22-3-8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推桿組件23的核心零件為推桿23-1。推桿23_1在使用中,起到如下作用:一是推桿23-1由其前腔體23-1-1與壓力座23_2固定連接,而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制動過程中,推桿23-1通過壓力座23-2依次將向前的作用力傳遞給墊圈23-3和壓力盤23-4,再由壓力盤23-4傳遞至槓桿構件3的壓盤31,使得壓盤31帶動槓桿32繞槓桿銷4轉動而推動夾鉗組件6的前閘片68a向後運動,前閘片68a的向後運動則從前方與制動盤7相接觸,制動盤7在被推向後方時則與後閘片68b相接觸,從而實現了前後閘片對制動盤7的夾持,實現了制動;在實行制動缸2的第一種和第二種工作模式的緩解過程中,推桿23-1則接受來自壓力座23-2的向後作用力,在向後傳遞作用力的同時向後運動,且所述的向後的作用力來源於夾鉗組件6的回位彈簧的彈力。二是推桿23-1在向後的運動中,由其後段的自鎖外螺紋23-1-3帶動與其螺紋配合的閘調心軸24-2 —同向後運動。三是推桿23-1由其後腔體23-1-4的後孔段23_l_4a以及設置在後腔體23-14的後孔段23-l-4a的內壁上的柱銷槽23-1-5與手調軸組件26的手調軸26_1和圓柱銷26_2前後滑動配合,且在周向上相互限位,從而在制動缸2的第三種工作模式的調整過程中,在手調軸26-1的轉動下,隨同手調軸26-1 —同轉動,進而相對於閘調心軸24-2轉動而對應地向前或向後運動,從而能處於合適的位置;另外,能在推桿23-1不能正常縮回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內時,通過手動機械轉動手調軸26-1的方式,使推桿23-1向後運動而達到對制動的緩解的作用。 四是在推桿23-1的位於前端的擋圈槽23-1-2中設置軸用擋圈23_6後,在制動缸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制動過程中,推桿23-1由閘調心軸24-2推動其向前運動時,還由制動緩解活塞22-3通過軸用擋圈23-6提供起平衡作用的推力;而在制動缸的第一種工作模式的緩解過程中,制動緩解活塞22-3在液壓油的作用下向後運動並帶動碟簧座25-1同時後退時,推桿23-1在接受壓力座23-2傳來的來源於回位彈簧的作用力而帶著閘調心軸24-2一同向後運動的同時,還由其前端頭部推動軸用擋圈23-6緊跟制動緩解活塞22-3 —同向後運動,從而有利於增加推桿23-1向後運動的平穩性。從而推桿23-1設置擋圈槽23-1-2以及推桿組件23設置軸用擋圈23-6是本實用新型的推桿組件23的一個優選配置。見圖8及圖19,閘調組件24主要由第一組碰珠24_1、閘調心軸24_2、閘調螺母
24-3、聯軸器24-4和第二組碰珠24-5組成。閘調心軸24_2、閘調螺母24_3和聯軸器24_4均為鑄鋼一體件經過加工後得到的零件,且三者均設有貫通前後的中央內腔,三者的中央軸線為同一條軸線,該軸線也即閘調組件24的中央軸線,閘調組件24的中央軸線與推桿組件23的中央軸線相同。見圖20、圖19及圖8,閘調心軸24-2的中央內腔的內壁上設有作為內螺紋24_2_5的自鎖螺紋,閘調心軸24-2根據周向外側部位的形狀的不同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由前凸部、圓臺部24-2-2、連接部24-2-3和螺紋部24_2_4依次相連組成。閘調心軸24_2的內螺紋24-2-5與推桿23-1的後段的外螺紋23-1-3相配合。前凸部24_2_1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圓柱的周向外側形狀。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圓臺的周向外側形狀,且圓臺部24-2-2的前端的外徑大於後端的外徑,並且圓臺部24-2-2的前端的外徑大於前凸部24-2-1的外徑。連接部24-2-3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於圓柱的周向外側形狀,連接部24-2-3的外徑小於圓臺部24-2-2的後端的外徑,螺紋部24-24的周向外側形狀為圓柱外螺紋,且該外螺紋為非自鎖螺紋。圓臺部24-2-2的後端的外徑、螺紋部24-2-4的外徑和連接部24-2-3的外徑依次減小。閘調心軸24-2在其前凸部24_2_1上設有開口朝向前方的3至6個碰珠安裝孔24-2-6 (本實施例為6個),且各碰珠安裝孔24-2-6的軸線位於同一個假想的圓柱形的外周側面上,並且各個相鄰的2個碰珠安裝孔24-2-6的軸線相對於閘調心軸24-2的中心軸線的夾角均相等。閘調心軸24-2由其設置在中央內腔的內壁上的內螺紋24-2-5旋合在推桿23-1的後段的外螺紋23-1-3上。見圖19,第一組碰珠24-1的數量與閘調芯軸24_2的碰珠安裝孔24_2_6的數量相同(本實施例有6個),各個碰珠24-1均由外殼24-1-1、壓縮彈簧和鋼球24-1-2組成,壓縮彈簧設置在外殼24-1-1中,且其後端焊接固定在外殼24-1-1的後端上,鋼球24-1-2焊接在壓縮彈簧的前端上,且向前露出外殼24-1-1的前端。第一組碰珠24-1的外殼24-1-1的外徑與閘調心軸24-2的碰珠安裝孔24-2-6過渡配合,各個碰珠24_1的外殼24_1_1伸入閘調心軸24-2的相應一個碰珠安裝孔24-2-6中,且鋼球24_1_2向前露出閘調心軸24_2的前凸部24-2-1的前端面,並且與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位於後側的軸圈相接觸。見圖21及圖19,閘調螺母24-3總體呈圓筒形,閘調螺母24_3的中央內腔24_3_1的前段部位設有位於其內壁上的作為內螺紋24-3-2的非自鎖螺紋,閘調螺母24-3的後段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3至6個圓形的碰珠孔24-3-3 (本實施例為6個)。閘調螺母24-3套在閘調心軸 24-2上,且由其內螺紋24-3-2由後向前旋合在閘調心軸24_2的螺紋部24-2-4的外螺紋上。見圖22及圖19,聯軸器24-4為後端連接有圓環形阻擋板24_4_2的筒體24_4_1,且所述筒體24-4-1的中部偏後位置按照相等的間隔角度沿輻向設置數量與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孔24-3-3相同的碰珠孔24-4-3 (本實施例為6個),並且各碰珠孔24_4_3的大小和形狀與閘調螺母24-3的碰珠孔24-3-3相對應。聯軸器24_4的筒體24_4_1的後段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形狀為圓臺形,聯軸器24-4的筒體24-4-1的中段和前段形狀為圓筒形。聯軸器
24-4的中央內腔24-4-4為圓柱形臺階孔。聯軸器24_4由後向前套在閘調螺母24_3上。見圖19,第二組碰珠24-5的數量與閘調螺母24_3的碰珠孔24_3_3相同(本實施例有6個),各個碰珠24-5均由外殼24-5-1、壓縮彈簧和鋼球24_5_2組成,壓縮彈簧設置在外殼24-5-1中,且其沿閘調螺母24-3的徑向的內端焊接固定在外殼24-5-1的內端上,鋼球24-5-2焊接在壓縮彈簧的外端上,且向外露出外殼24-5-1的外端。第二組碰珠24_5的外殼24-5-1的外徑與聯軸器24-4的碰珠孔24-4-3和閘調螺母24_3的碰珠安裝孔24_3_3過渡配合,各個碰珠24-5的外殼24-5-1由內向外依次伸入閘調螺母24-3的相應一個碰珠安裝孔24-3-3和聯軸器24-4的相應一個碰珠孔24_4_3中,從而各個碰珠24_5的外殼
24-5-1、閘調螺母24-3和聯軸器24-4固定連接在一起,並且鋼球24_5_2向外露出聯軸器
24-4的圓筒體24-4-1。在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下的緩解過程中,由於一定壓力的液壓油被注入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中,使得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後運動,從而帶動碟簧座25-1克服蝶形彈簧25-2的彈力而一同向後運動,與此同時,來源於回位彈簧的作用力一直給推桿23-1施加向後的作用力,一旦碟簧座25-1向後運動,則推桿23-1推動閘調芯軸24-2跟隨碟簧座25-1 —同向後運動,並且閘調心軸24-2的圓臺部24-2-2 —直與碟簧座25_1的前部孔段25-1-6相接觸,進而閘調芯軸24-2帶動閘調螺母24-3連同第二組碰珠24_5和聯軸器
24-4 —同向後運動;一旦聯軸器24-4向後運動至與錐螺母27的錐面相接觸時,則閘調螺母24-3不能再隨同閘調芯軸24-2 —同向後運動。閘調螺母24-3剛開始不能向後運動時,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由於與碟簧座25_1相接觸還不能相對於碟簧座25_1運動,但卻形成了能相對於閘調螺母24-3轉動而向後運動的趨勢。由於推桿23-1與閘調芯軸
24-2相互之間的自鎖螺紋的配合關係,此時也不能向後運動。與此同時,在液壓油的作用力下,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向後運動不受影響繼續進行,從而繼續帶動碟簧座25-1 —同向後運動,而閘調芯軸24-2則在暫時不能向後運動的情況下,脫離與碟簧座25-1的接觸,制動緩解活塞22-3也同時帶動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向後運動而使得第一組碰珠24-1的鋼球
24-1-2克服碰珠24-1的壓縮彈簧的彈力而向後退入碰珠24-1的外殼24_1_1中。閘調芯軸24-2脫離與碟簧座25-1的接觸後,在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帶動下在相對於閘調螺母
24-3轉動的同時而相對於閘調螺母24-3向後運動,直至碟簧座25-1運動至其後端部位與碟簧組件25的墊圈25-3-2的前端面相接觸為止。在閘調芯軸24-2相對於閘調螺母24_3轉動而向後運動的同時,也相對於推桿23-1轉動而向後運動,且因閘調芯軸24-2的內外螺紋的螺距的不同還帶著推桿23-1 —同向後運動,從而閘調芯軸24-2還相對於推桿23-1向後位移一段距離。若閘調芯軸24·-2在開始相對於閘調螺母24-3轉動時回位彈簧已經伸展到位,則閘調螺母24-3相對於推桿23-1的後移就是行程的補償。在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下的制動過程中,由於液壓系統的洩壓,蝶形彈簧
25-2的彈力得到釋放,由碟簧座25-1分別推動閘調芯軸24-2和制動緩解活塞22_3向前運動。閘調芯軸24-2則分別帶動推桿23-1和閘調螺母24-3向前運動。閘調螺母24_3的向前運動則帶著第二組碰珠24-5和聯軸器24-4 —同向前運動,當運動至聯軸器24-4的圓環形阻擋板24-4-2與套在手調軸組件26的軸套26-6上且位於軸套26_6的環形阻擋板
26-6-1的後側的自潤滑墊圈26-7的後端面相接觸時,聯軸器24-4不能繼續向前運動,也使得閘調螺母24-3不能向前運動。由於此時在蝶形彈簧25-2的推動下,碟簧座25-1繼續帶動閘調芯軸24-2向前運動,在閘調芯軸24-2的繼續向前運動的作用下使得閘調螺母24-3圍繞其轉動,直至推桿23-1向前運動至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夾緊制動盤7為止,並且蝶形彈簧25-2的彈力平衡於回位彈簧的彈力以及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對制動盤7的夾緊力之和。所以,在制動缸2的第一種工作模式下的緩解過程和制動過程中,閘調組件24起到了制動缸2的制動間隙的自動調整的關鍵作用。在制動缸2的第二種工作模式下的緩解過程中,由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二內腔29-2注入液壓油,而由輔助制動活塞22-2推動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後運動,再由制動緩解活塞22-3推動碟簧座25-1向後運動,從而最終實現相應的緩解。見圖8,彈簧組件25主要由碟簧座25-1、蝶形彈簧25-2和3個墊圈25-3組成。碟簧座25-1、蝶形彈簧25-2和3個墊圈25-3均為具有相應的中央軸線的鋼製一體件。見圖23,碟簧座25-1為設有中央內腔的鑄鋼一體件。碟簧座25_1的前端部位25-1-7的形狀為圓臺殼形。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限位部25-1-1、第二限位部25-1-2和隔離部25-1-3。碟簧座25_1的第一限位部25_1_1的形狀相同於圓臺的周向外側形狀,碟簧座25-1的第二限位部25-1-2總體呈圓環板形,碟簧座25-1的隔離部25-1-3的形狀相同於圓柱的外周側部形狀。碟簧座25-1的中央內腔為後部呈階梯狀圓柱形、前部呈圓臺形的通孔狀,該通孔由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形成。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臺階25-1-4、第二臺階
25-1-5和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1-6。所述第一臺階25_1_4的內徑大於第二臺階25_1_5的內徑;第二臺階25-1-5的內徑與聯軸器24-4的外徑相對應,且第二臺階25-1-5的周向內壁的前後向的中部上設有圓環形的內側凹槽25-1-8,並且第二臺階25-1-5的周向內壁的後部上沿軸向設有6條直線狀的弓形凹槽25-1-9,該6條弓形凹槽25-1-9的相鄰2條弓形凹槽25-1-9的軸線相對於碟簧座25-1的中央軸線的夾角均相等。前部孔段25-1-6的錐度與閘調心軸24-2的圓臺部24-2-2的周向外側的錐度相同,前部孔段25_1_6的軸向長度相等於閘調心軸24-2的前凸部24-2-1與圓臺部24-2-1的軸向長度之和。見圖8及圖23,3個墊圈25-3按照從前至後的次序依次為第一墊圈25_3_1、第二墊圈25-3-2和 第三墊圈25-3-3,並且第一墊圈25-3-1、第二墊圈25_3_2和第三墊圈
25-3-3同軸線相疊設置,且第三墊圈25-3-3的後端面與後缸體21的後端部位21-1-12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前端部位25-1-7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_3的內側第三臺階
22-3-6的後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一限位部25-1-1的前部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內側第二臺階22-3-5的臺階面相接觸。碟簧座25_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25-1-2的前端面與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後端面也即內側第一臺階22-3-4的後端面內緣部位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外側部位的第二限位部25-1-2的後端面與蝶形彈簧25-2的前端部位的朝向前方的內側部位相接觸。蝶形彈簧25-2圍繞碟簧座25-1的隔離部25-1-3設置,且蝶形彈簧25-2的後端部位的朝向後方的外側部位與第一墊圈25-3-1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的前部孔段25-1-6套在閘調心軸24_2的圓臺部
24-2-2的周向外側面上,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碟簧座25-1的第二臺階25-1-5套在聯軸器24-4的圓筒體24-4-1上,且兩者相互間滑動配合,並且兩者之間通過設置在碟簧座25-1的第二臺階25-1-5的內側凹槽25-1-8中的密封圈相互間密封滑動配合。碟簧座25_1的第二臺階25-1-5的後部的各條弓形凹槽25-1-9與第二組碰珠24_5的相應一個鋼球24_5_2的露出部位相接觸。見圖8、圖24至圖27手調軸組件26主要由手調軸26_1、2個圓柱銷26_2、墊圈
26-3、螺栓26-4、導向座26-5、軸套26_6和自潤滑墊圈26_7組成。見圖24,手調軸26-1為基本呈圓柱形臺階狀的鋼製一體件,按照從後至前的次序依次由後端部位26-1-1、密封連接部26-1-2、阻擋部26-1-3、連接部26_1_4和主軸段26-1-5依次相連構成。後端部位26-1-1為六方柱形,密封連接部26-1-2、阻擋部26_1_3、連接部26-1-4和主軸段26-1-5均基本呈圓柱形,且所述各圓柱形部位的外徑按照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為阻擋部26-1-3、密封連接部26-1-2、連接部26_1_4和主軸段26_1_5。主軸段26-1-5的前段對稱設有開口朝向周向外側的且貫通前方的2個柱銷槽,柱銷槽的橫截面呈弓形。主軸段26-1-5的前段還沿中央軸線設有開口朝前且貫通前方的中心螺孔。見圖25、圖24、圖11和圖8,2個圓柱銷26_2均為圓柱形分左右從前向後插入手調軸26-1的主軸段26-1-5的相應一個柱銷槽中。螺栓26-4從前向後穿過墊圈26_3後,旋入手調軸26-1的中心螺孔中並將墊圈26-3旋緊在手調軸26-1上,而使得墊圈26_4從前方擋住2個圓柱銷26-2,也使得手調軸26-1,2個圓柱銷26_2,墊圈26_3和螺栓26_4連接成一個整體構件。手調軸26-1由其密封連接部26-1-2從前向後伸入後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三臺階21-1-7中,且通過2個設置在相應的內側凹槽21-1-8中的密封圈與後缸體21-1密封轉動連接,手調軸26-1的阻擋部26-1-3則位於後缸體21_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二臺階21-1-6中,且其後端面與所述內側第三臺階21-1-7的朝向前方的端面相接觸。手調軸26-1由其主軸段26-1-5由後向前伸入推桿23_1的後腔體23_1_4中,且各圓柱銷26-2伸入推桿23-1的相應一個柱銷槽23-1-5中,並且手調軸26_1與推桿23_1的後腔體23-1-4前後滑動配合,圓柱銷26-2與推桿23-1的相應的柱銷槽23_1_5前後滑`動配合,並且圓柱銷26-2與推桿23-1在周向上相互限位。見圖26、圖24及圖8,導向座26_5為鋼製一體件,由位於前側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的套體26-5-1和位於後側的同軸線的鉛垂設置的圓環形板26-5-2組成。導向座26_5由其套體26-5-1套在手調軸26-1的與其間隙配合的連接部26-1-4上,且導向座26_5的圓環形板26-5-2的後端面與手調軸26-1的阻擋部26-1-3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接觸。見圖27,軸套26-6為鋼製一體件,由環形阻擋板26-6-1、外筒體26-6-2、環形連接板26-6-3和中心套26-6-4組成。外筒體26_6_2基本呈圓筒形,且其後段上設有外螺紋26-6-5。環形阻擋板26-6-1環形連接板26_6_3和中心套26_6_4的軸線均與外筒體26_6_2的軸線相同,該軸線也即軸套26-6的中心軸線。中心套26-6-4和環形連接板26_6_3均位於外筒體26-6-2中,且環形連接板26-6-3鉛垂設置,連接在中心套26_6_4與外筒體
26-6-2 之間。自潤滑墊圈26-7套在軸套26-6的外筒體26_6_2上,且其前端面與軸套26_6環形阻擋板26-6-1相接觸。見圖27、圖11及圖8,在聯軸器24-4套在閘調螺母24-3上之前,先由軸套26-6的外筒體26-6-2由前向後穿過聯軸器24-4的中央內腔而從聯軸器24_4的圓環形阻擋板
24-4-2的中央孔中向後伸出聯軸器24-4,且由外筒體26-6-2的外螺紋26_6_5旋合在與其相配合的後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內側第一臺階21-1-5的內螺紋21-1-4上,從而使得軸套26-6固定在後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上。軸套26_6的中心套26_6_4套在導向座26-5的套體26-5-1上,且軸套26-6的環形連接板26_6_3後端面與導向座26_5的圓環形板26-5-2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手調軸26-1在軸向上被限位而不能沿軸向運動。軸套26-6的環形阻擋板26-6-1則位於聯軸器24-4的筒體24_4_1中,且環形阻擋板26-6-1的後端面與聯軸器24-4的圓環形阻擋板24-4-2的朝向前方的前端面相對設置。見圖28及圖29,錐螺母27為呈筒形的鋼製一體件,其周向外側部位27_1的形狀基本與圓柱的周向外側形狀相同,且設有用於安裝密封圈的圓環形的外側凹槽27-2。錐螺母27的周向內側的後部的形狀為臺階狀圓柱形,前部的形狀為後小前大的圓臺形,從而錐螺母27的周向內側部位按照從後向前的次序依次設有第一臺階27-3、第二臺階27-4和圓臺形孔段27-5。見圖28、圖11及圖8,錐螺母27由其周向內側部位的第一臺階27_3套在後缸體
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與其相配合的外側第二臺階21-1-10上,錐螺母27由其第二臺階27-4套在後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的與其緊配合的外側第一臺階21_1_9上,從而錐螺母27固定連接在後缸體21-1的中央安裝座21-1-1上,並且其圓臺形孔段27-5與聯軸器24-4的筒體24-4-1的後段的周向外側的圓臺形部位相對。錐螺母27還由其周向外側部位27-1與碟簧座25-1的周向內側部位第一臺階25-1-4滑動配合,並且由設置在錐螺母27的外側凹槽27-2中的密封圈使得錐螺母27與碟簧座25_1密封動連接。見圖8,防塵罩28-1為橡膠一體件,防塵罩28-1由罩主體28_1_1和位於罩主體
28-1-1後側的安裝環28-1-2組成。防塵罩28-1由其安裝環28_1_2設置在油缸蓋22_1的內側第二臺階22-1-5的圓環形安裝槽22-1-7中,安裝墊圈28_2由其後端面與防塵罩28_1的安裝環28-1-2的前端面相接觸,孔用擋圈28-3嵌入油缸蓋22-1的內側凹槽22_1_8中,且由其後端面與安裝墊圈28-2的前端面相接觸,從而將安裝墊圈28-2和防塵罩28-1固定在油缸蓋22-1上。見圖4及圖9,夾鉗組件6由夾鉗左組件6a、夾鉗右組件6b、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組成。夾鉗組件6的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均為板狀的鋼製構件,也即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均由沿左右向鉛垂設置的板狀的閘片本體68-1和焊接固定在閘片本體68-1上的板狀的耐磨材質的閘瓦68-2構成。閘片本體68-1的左端部位設有軸線沿前後向設置且基本呈弓形的連接缺口 68-1-1,閘片本體68-1的右端部位設有軸線沿前後向設置的圓形的連接通孔68-1-2。前閘片68a的閘瓦68_2位於前閘片68a的閘片本體68_1的後側。後閘片68b的閘瓦68-2位於後閘片68b的閘片本體68-1的前側。夾鉗組件6的夾鉗左組件6a包括左閘片銷61a、左滑套座62a、左前彈簧座63a、左回位彈簧64a、左後彈簧座65a、防松扣和螺紋銷釘。防松扣有2個,2個防松扣按照所處的前後位置的不同分為左前防松扣66al和左後防松扣66a2。螺紋銷釘有2個,2個螺紋銷釘按照所處的前後位置的不同分為左前螺紋銷釘67al和左後螺紋銷釘67a2。夾鉗組件6的夾鉗右組件6b包括右閘片銷61b、右滑套座62b、右前彈簧座63b、右回位彈簧64b、右後彈簧座65b、防松扣和螺紋銷釘。防松扣有2個,2個防松扣按照所處的前後位置的不同分為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後防松扣66b2。螺紋銷釘有2個,2個螺紋銷釘按照所處的前後位置的不同分為右前螺紋銷釘67bl和右後螺紋銷釘67b2。參見圖30,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均為圓筒狀的鋼製一體件。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各自的前後兩端均設有一個沿直徑貫穿銷體的銷孔61-1 (圖30隻畫出後銷孔),且後端頭上均設有一對對稱的弓形缺口 61-2。參見圖31,左前彈簧座63a、右前彈簧座63b、左後彈簧座65a和右後彈簧座65b均為圓環板狀的鋼製一體件,且左前彈簧座63a和右前彈簧座63b的圓環板均為平板狀圓環板,而左後彈簧座65a和右後彈簧座65b的圓環板則是其環狀內側部位65-1向前凸出的圓環板。見圖31、圖3和圖4,左回位彈簧64a和右回位彈簧64b均為圓柱形螺旋壓縮彈簧。左ill彈黃座63a由其圓環板的後端面與左回位彈黃64a的如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左後彈黃座65a由其環狀外側部 位的前端面與左回位彈簧64a的後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從而三者構成左回位彈簧組件。右前彈簧座63b由其圓環板的後端面與右回位彈簧64b的前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後彈黃座64-2b由其環狀外側部位的如端面與右回位彈黃64b的後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從而三者構成右回位彈簧組件。見圖31,左滑套座62a和右滑套座62b均為圓筒狀的鋼製一體構件,它們的周向外側部位的形狀均為階梯狀,也即左滑套座62a和右滑套座62b的周向外側的前段62-1的外徑均大於各自的後段62-2的外徑,並且左滑套座62a的後段62_2的外徑與左前彈簧座63a的內徑相互間隙配合,右滑套座62b的後段62-2的外徑與右前彈簧座63b的內徑相互間隙配合。見圖4,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均沿前後向水平設置。前閘片68a位於後閘片68b的前方。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均由各自的連接缺口 68_1_1從右向左半包圍設置在左閘片銷61a上,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均由各自的連接通孔68_1_2套在右閘片銷61b 上。仍見圖4,左前防松扣66al、左後防松扣66a2、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後防松扣66b2均為板狀的鋼製一體件,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均主要由連接板66-1和限位板66-2相連構成,限位板66-2與連接板66-1呈折彎狀態相連。各防松扣的連接板66_1上設有用於穿過螺紋銷釘的連接孔。仍見圖4,左滑套座62a套設在左閘片銷61a上。左回位彈簧組件由其左前彈簧座63a套設在左滑套座62a的後段上,且兩者前後滑動配合,並且左滑套座62a的前段的後端面與左如彈黃座63a的如端面相接觸;左回位彈黃組件由其左後彈黃座65a套設在左閘片銷61a上,並且左滑套座62a和左回位彈簧組件位於前閘片68a與後閘片68b之間。仍見圖4,右滑套座62b套設在右閘片銷61b上。右回位彈簧組件由其右前彈簧座63b套設在右滑套座62b的後段上,且兩者前後滑動配合,並且右滑套座62b的前段的後端面與右如彈黃座63b的如端面相接觸;右回位彈黃組件由其右後彈黃座65b套設在右閘片銷61b上,並且右滑套座62b和右回位彈簧組件位於前閘片68a與後閘片68b之間。見圖4及圖5,左閘片銷61a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左前座12-3的左前安裝孔12-3-1中,左閘片銷61a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後座12-5的左後安裝孔12-5-1中,從而使得左閘片銷61a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的前部上,以及使得左閘片銷61a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的後部上。見圖4至圖6,由左前螺紋銷釘67al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左前防松扣66al、左前座12-3的左前通孔12-3-2、左閘片銷61a的前端的銷孔後,旋入左前座12_3的左前盲孔12-3-3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前端以及左前防松扣66al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3上,並且左前防松扣66al的限位板66_2的後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_3的前端面相接觸,使得左前防松扣66al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左閘片銷61a的前端的鬆動。由左後螺紋銷釘67a2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左後防松扣66a2、後座12_5的左後通孔12_5_3、左閘片銷61a的後端的銷孔61-1後,旋入後座12-5的左後盲孔12_5_5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後端以及左後防松扣66a2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左部上,並且左後防松扣66a2的限位板66-2的前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左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使得左後防松扣66a2不能轉動,從而防 止左閘片銷61a的後端的鬆動。[0218]見圖4及圖5,右閘片銷61b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中,右閘片銷61b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閘銷安裝部12的後座12-5右後安裝孔12-5-2中,從而使得右閘片銷61b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的前部上,以及使得右閘片銷61b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的後部上。見圖4至圖6,由右前螺紋銷釘67bl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右前防松扣66bl、右前座12-4的右前通孔12-4-2、右閘片銷61b的前端的銷孔後,旋入右前座12_4的右前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前端以及右前防松扣66bl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上,並且右前防松扣66bl的限位板66-2的後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的前端面相接觸,使得右前防松扣66bl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右閘片銷61b的前端的鬆動。由右後螺紋銷釘67b2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右後防松扣66b2、後座12-5的右後通孔12_5_4、右閘片銷61b的後端的銷孔61-1後,旋入後座12-5的右後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後端以及右後防松扣66b2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右部上,並且右後防松扣66b2的限位板66_2的前端面與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右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使得右後防松扣66b2不能轉動,從而防止右閘片銷61b的後端的鬆動。見圖10,當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因磨損到一定程度需要更換時,鬆開並取下右前螺紋銷釘67bl和右後螺紋銷釘67b2,同時取下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後防松扣66b2,從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和後座12-5上取出右閘片銷61b,然後往右下拉出位於前後兩側的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 ;將新的前閘片68a由其左端的弓形缺口 61_2以半包圍的方式卡住左閘片銷61a的前端部位上,且位於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3的後端面與左滑套座62a的前端面之間,再將新的後閘片68b由其左端的弓形缺口 61-2以半包圍的方式卡住左閘片銷61a的後端部位上,且位於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前端面與左後彈簧座65a的後端面之間;然後將右閘片銷61b從前至後依次穿過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右滑套座62b(右前彈簧座63b套在右滑套座62b上)、右回位彈簧64b、右後彈簧座65b和夾鉗基座I的後座12- 5的右後安裝孔12-5-2後,通過右前螺紋銷釘67bl和右前防松扣66bl將右閘片銷61b的前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上,以及通過右後螺紋銷釘67b2和右後防松扣66b2將右閘片銷61b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後座12_5的右部上,從而完成了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的更換。本實施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使用時,由其夾鉗基座I通過相應的固定連接件固定在機車的轉向架上,並且使得軌道車輛的圓形制動盤7的上部位於本實施例的液壓夾鉗裝置的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之間。本實施例的液壓夾鉗裝置的工作原理是:當前述的制動缸2內未注入液壓油時,在制動缸2的蝶形彈簧25-2的彈力作用下,蝶形彈簧25-2的彈力依次通過碟簧座25_1和閘調心軸24-2傳遞至推桿組件23的推桿23-1,而使得推桿組件23的壓力盤23_4向前頂出,再通過壓力盤23-4推動槓桿構件3的壓盤31,而由壓盤31帶動槓桿32的上端部位繞槓桿銷4轉動,而使得槓桿32的下端部位由前向後擠壓前閘片68a,進而使得前閘片68a向後運動而與制動盤7的前端面相接觸,槓桿32繼續轉動則使得制動盤7在前閘片68a的帶動下繼續向後運動而與後閘片68b相接觸,而使得制動盤7被夾緊在前閘片68a與後閘片68b之間,從而達到列車制動功能。當向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通入一定壓力的液壓油時,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後運動,依次帶動碟簧座25-1、閘調心軸24-2和推桿23_1向後運動,與此同時,在左回位彈簧64a和右回位彈簧64b彈力的作用下,前閘片68a被向前推開,從而鬆開了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對制動盤7的夾持,不再產生制動力,即列車緩解。本實施例的液壓夾鉗裝置有以下三種工作模式:第一種工作模式:電控下的正常液壓制動與緩解: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_3之間形成用於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且外殼構件21設有液壓油的第一進出口。在電控制動與緩解的工作模式中, 由軌道車輛設有的液壓制動控制單元HCU控制液壓油進出前述的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當高壓液壓油通過外殼構件21的第一進出口進入液壓油第一內腔
29-1時,壓迫制動緩解活塞22-3往後運動,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向後運動則同時帶動碟簧座25-1和平面推力球軸承22-4向後運動。碟簧座25-1的向後運動則壓縮蝶形彈簧25_2,平面推力球軸承22-4的向後運動則在將第一組碰珠24-1的鋼球向後推動的同時,進而推動閘調芯軸24-2向後運動。閘調芯軸24-2的向後運動則帶動推桿23-1向後運動而縮回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內,實現了整個裝置的緩解。當打開液壓油管路上的相應的洩壓閥時,在蝶形彈簧25-2的回覆彈力作用下,在推動碟簧座25-1向前運動的同時,一方面使得液壓油從第一進出口退出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另一方面使得碟簧座25-1由其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1-6的圓臺面通過與其相配合的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推動閘調芯軸24-2,進而帶動推桿23-1頂出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從而實現了制動。第二種工作模式:手動緊急液壓控制下的制動與緩解(也即緊急液壓緩解):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活塞22-2和油缸蓋22_1之間形成用於通入液壓油的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且外殼構件21設有液壓油的第二進出口。當液壓制動控制單元HCU出現問題液壓油不能正常進出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時,通過手動泵將高壓液壓油通過外殼構件21的第二進出口注入液壓油第二內腔29-2中,而由輔助制動活塞22-2推動制動緩解活塞22-3向後運動,也即輔助制動活塞22-2和制動緩解活塞22-3 —同向後運動,制動緩解活塞22-3的向後運動則使得接下來的動作與電控工作模式下的緩解相同,也即實現了對制動的緩解。本工作模式用於故障情況下的救援。第三種工作模式:手動機械控制下的緩解(也即機械緩解):當推桿23-1不能正常縮回制動缸2的外殼構件21內時,通過專用的扳手裝置轉動手調軸26-1的後端部位26-1-1而旋轉手調軸26-1,進而帶動2根圓柱銷26_2相應運動,2根圓柱銷26-2的運動則帶動推桿23-1在相對於閘調心軸24-2轉動的同時向後運動,而將推桿23-1的前端部位旋入制動缸2外殼構件21內,從而通過機械手段達到緩解功能。本工作模式既可用於故障情況下的救援,也可用於更換閘片時的閘瓦68-2的間隙的初始調整以及閘瓦68-2磨損到一定程度時的調整。順時針轉動手調軸26-1則使得推桿23-1向前頂出制動缸2外殼構件21,逆時針轉動手調軸26-1則使得推桿23-1向後退入制動缸2外殼構件21。當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同時對制動盤7夾持而制動時,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磨損,而使得推桿23-1在原有的前後向位置處再向前移動相應的距離,從而就需要推桿
23-1調節行程以達到補償閘片磨損的功能。本實施例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則在第一種工作模式中還具有制動間隙自動調整功能,具體描述如下:液壓制動控制單元HCU正常動作,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第一內腔29-1內,由制動緩解活塞22-3同時推動碟簧座25-1和通過平面推力球軸承22-4推動閘調芯軸24_2向後運動,因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與碟簧座25_1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_1_6的圓臺面貼合而無法轉動,閘調螺母24-3通過第二組碰珠24-5的外殼24-5-1與聯軸器24_4固定在一起,第二組碰珠24-5的鋼球的伸出聯軸器24-4的外側部位在碟簧座25-1的半圓柱槽內移動,故閘調螺母24-3受閘調芯軸24-2向後運動的作用力時,與閘調芯軸24-2 —同向後運動,並通過第二組碰珠24-5的外殼24-5-1帶動聯軸器24-4—同向後運動,當聯軸器24-4向後運動至與錐螺母27的錐面相接觸時,則錐螺母27通過聯軸器24-4依次頂住閘調螺母24-3和閘調芯軸24-2,而此時碟簧座25-1仍被制動緩解活塞22_3向後推動,故閘調芯軸24-2的圓臺部24-2-2與碟簧座25_1的圓臺形的前部孔段25_1_6的圓臺面相互脫開,第一組碰珠24-1的鋼球24-1-2則被向後壓入其外殼24-1-1中,此時平面推力球軸承
22-4通過第一組碰珠24-1使得閘調芯軸24-2在向後運動的同時相對於閘調螺母24_3旋轉,從而在相對於閘調螺母24-3轉動並向後運動的同時,也帶著推桿23-1 —同向後運動,並且還圍繞推桿23-1轉動,轉動中相對於推桿23-1向後移動,正是由於該移動的存在,實現了行程的補償。當液壓油被推出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時,蝶形彈簧25-2推動碟簧座25-1而與閘調芯軸24-2相配合,進而通過閘調芯軸24-2帶動閘調螺母24_3和聯軸器24-4 —同向前運動,直至聯軸器24-4的圓環形阻擋板24-4-2與套在手調軸組件26的軸套26-6上且位於軸套26-6的環形阻擋板26-6-1的後側的自潤滑墊圈26_7的後端面相接觸,從而使得聯軸器24-4不能繼續向前運動。由於此時在蝶形彈簧25-2的推動下,碟簧座25-1繼續帶動閘調芯軸24-2向前運動,閘調螺母24-3與聯軸器24_4固定連接而不能再沿軸向運動,故閘調芯軸24-2的繼續向前運動使得閘調螺母24-3圍繞其轉動,直至推桿23-1向前運動至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夾緊制動盤7為止,並且蝶形彈簧25_2的彈力平衡於回位彈簧的彈力以及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對制動盤7的夾緊力之和。此時的閘調芯軸24-2相對於閘調螺母24-3的前後向上的位置恢復至緩解之前的位置,閘調芯軸
24-2相對於推桿23-1的前後向上的位置則向後移動,從而實現了制動間隙的自動調整。(實施例2)見圖30和圖31,本實施例的其餘部位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左閘片銷61a和右閘片銷61b均只有一個位於後端的銷孔61-1。與該結構的閘片銷相對應,本實施例中,螺紋銷釘只有左後螺紋銷釘67a2和右後螺紋銷釘67b2,而無左前螺紋銷釘67al和右前螺紋銷釘67bl ;防松扣只有左後防松扣66a2和右後防松扣66b2,而無左前防松扣66al和右前防松扣66bl。本實施例採取該結構的閘片銷,使得對閘片的更換更加方便。以上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的說明,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換和變化而得到相對應的等同的技術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均應該歸入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液壓制動夾甜裝直,包括制動缸(2);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夾甜基座(I )、槓桿構件(3 )、槓桿銷(4 )和夾鉗組件(6 );夾鉗組件(6 )主要由夾鉗左組件(6a)、夾鉗右組件(6b )、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組成; 夾鉗基座(I)為鋼製一體件,具有制動缸安裝部(11)、閘銷安裝部(12)、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和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閘銷安裝部(12)包括左閘銷安裝部(12a)和右閘銷安裝部(12b);左閘銷安裝部(12a)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左下方,右閘銷安裝部(12b)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右下方,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前左方,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位於制動缸安裝部(11)的前右方; 制動缸(2)包括外殼構件(21)和均設置在外殼構件(21)中且軸線均與外殼構件(21)的主軸線相同的活塞構件(22)、推桿組件(23)和碟簧組件(25);制動缸(2)由其外殼構件(21)固定連接在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上;活塞構件(22)包括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22-3);制動缸設有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且該液壓油第一內腔(29-1)由外殼構件(21)、輔助制動件和制動緩解活塞(22-3)之間所包圍的空間形成,並且外殼構件(21)設有與液壓油內腔(29-1)相連通的液壓油第一進出口 ;當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注入液壓油時,則制動緩解活塞(22-3)使得碟簧組件(25)的蝶形彈簧(25-2)處於壓縮的收緊狀態,同時使得推桿組件(23)位於向後縮回的位置;當制動缸(2)的液壓油第一內腔(29-1)中的液壓油洩壓時,則蝶形彈簧(25-2)處於壓縮的放鬆狀態,使得推桿組件(23)位於向前伸出的位置; 夾甜組件(6)的如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均為板狀構件,且均在各自的左端部位設置開口向左的連接缺口(68-1 -1),在各自的右端部位設置前後向的連接通孔(68-1-2);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均沿左右向鉛垂設直; 夾鉗組件(6)的夾鉗左組件(6a)包括左閘片銷(61a)、左滑套座(62a)、左回位彈簧構件和螺紋銷釘;左回位彈簧構件由按照從前先後的次序依次相連的左前彈簧座(63a)、左回位彈簧(64a)和左後彈簧座(65a)構成;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分前後均由各自的連接缺口(68-1-1)從右向左半包圍設置在左閘片銷(61 a )上,且在左閘片銷(61 a )的位於前閘片(68a)與後閘片(68b)之間的部位上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套有左滑套座(62a)、左前彈簧座(63a)、左回位彈簧(64a)和左後彈簧座(65a),並且左回位彈簧(64a)的前段和左前彈簧座(63a)套在左滑套座(62a)上;左閘片銷(61a)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的前部上,左閘片銷(61a)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的後部上,且由相應的螺紋銷釘將左閘片銷(61a)的前後端的一端或兩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上; 夾鉗組件(6)的夾鉗右組件(6b)包括右閘片銷(61b)、右滑套座(62b)、右回位彈簧構件和螺紋銷釘;右回位彈簧構件由按照從前先後的次序依次相連的右前彈簧座(63b)、右回位彈簧(64b)和右後彈簧座(65b)構成;前閘片(68a)和後閘片(68b)分前後均由各自的連接通孔(68-1-2 )套在右閘片銷(6 Ib )上,且在右閘片銷(6 Ib )的位於前閘片(68a)與後閘片(68b)之間的部位上按照從前向後的次序依次套有右滑套座(62b)、右前彈簧座(63b)、右回位彈簧(64b)和右後彈簧座(65b),並且右回位彈簧(64b)的前段和右前彈簧座(63b)套在右滑套座(62b)上;右閘片銷(61b)的前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的前部上,右閘片銷(61b)的後端設置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的後部上,且由相應的螺紋銷釘將右閘片銷(61b)的前後端的一端或兩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閘銷安裝部(12b)上; 槓桿構件(3)與槓桿銷(4)固定連接在一起;槓桿構件(3)沿上下向設置,槓桿銷(4)的軸線沿左右向設置;槓桿銷(4)的左端伸入夾鉗基座(I)的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中,且與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轉動連接;槓桿銷(4)的右端伸入夾鉗基座(I)的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中,且與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轉動連接;槓桿構件(3)由其上部的後側與制動缸(2)的推桿組件(23)前端部位相接觸,槓桿構件(3)由其下部的後側與夾鉗組件(6)的前閘片(68a)的前側面的中部相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11)包括基板(11-1)和安裝板(11-2);基板(11-1)水平設置;安裝板(11-2)鉛垂設置,且其板體上設有作為制動缸安裝部(11)的中央孔(11-3)的前後向的通孔;安裝板(11-2)的板體上還設有相應的前後向的安裝螺孔(11-4);安裝板(11-2)從上方連接在基板(I 1-1)的上側的前部上; 閘銷安裝部(12)包括左連接座(12-1)、右連接座(12-2)、左前座(12-3)、右前座(12-4)和後座(12-5);左連接座(12-1)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_1)的左側上;右連接座(12-2)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1)的右側上;左前座(12-3)從下方連接在左 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前部上,右前座(13-4)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前部上;後座(12-3)從下方連接在基板(11-1)的下側的後部上,且其左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後部上,其右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後部上;從而左前座(12-3)和後座(12-3)的左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左閘銷安裝部(12a),右前座(134)和後座(12_3)的右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右閘銷安裝部(12b); 左前座(12-3)上設有左前安裝孔(12-3-1 )、左前通孔(12-3-2)和左前盲孔(12-3-3);左前安裝孔(12-3-1)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左前通孔(12-3-2)和左前盲孔(12-3-3)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左前通孔(12-3-2)的軸線還沿左前安裝孔(12-3-1)的徑向設置,並且左前盲孔(12-3-3)設有內螺紋;右前座(12-4)上設有右前安裝孔(12-4-1)、右前通孔(12-4-2)和右前盲孔;右前安裝孔(12-4-1)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右前通孔(12-4-2)和右前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右前通孔(12-4-2)的軸線還沿右前安裝孔(12-4-1)的徑向設置,並且右前盲孔設有內螺紋;後座(12-5)的左端部位設有左後安裝孔(12-5-1 ),後座(12-5)的右端部位設有右後安裝孔(12-5-2),並且左後安裝孔(12-5-1)與左前座(12-3)的左前安裝孔(12-3-1)同軸線,右後安裝孔(12-5-2)與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同軸線;後座(12-5)的左端部位還設有左後通孔(12-5-3)和左後盲孔(12-5-5);左後通孔(12-5-3)和左後盲孔(12-5-5)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左後通孔(12-5-3)的軸線沿左後安裝孔(12-5-1)的徑向設置,並且左後盲孔(12-5-5)設有內螺紋;後座(12-5)的右端部位還設有右後通孔(12-5-4)和右後盲孔;右後通孔(12-5-4)和右後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右後通孔(12-5-4)的軸線沿右後安裝孔(12-5-2)的徑向設置,並且右後盲孔設有內螺紋; 夾鉗左組件(6a)的左閘片銷(61a)和夾鉗右組件(6b)的右閘片銷(61b)的前後兩端各設有一個銷孔(61-1);左前螺紋銷釘(67al)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左前座(12-3)的左前通孔(12_3_2)、左閘片銷(61a)的前端的銷孔後,旋入左前座(12-3)的左前盲孔(12-3-3)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前端固定在左前座(12-3)上;左後螺紋銷釘(67a2)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後座(12-5)的左後通孔(12-5-3)、左閘片銷(61a)的後端的銷孔(61_1)後,旋入後座(12_5)的左後盲孔(12-5-5)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後座(12_5)的左部上,也即使得左閘片銷(61a)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上; 右前螺紋銷釘(67bl)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右前座(12-4)的右前通孔(12-4-2)、右閘片銷(61b)的前端的銷孔後,旋入右前座(12-4)的右前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前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上;右後螺紋銷釘(67b2)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後座(12-5)的右後通孔(12-5-4)、右閘片銷(61b)的後端的銷孔(61_1)後,旋入後座(12_5)的右後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後端固定在夾甜基座(I)的後座(12-5)的右部上,也即使得右閘片銷(61b)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12b)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夾鉗基座(I)的制動缸安裝部 (11)包括基板(11-1)和安裝板(11-2);基板(11-1)水平設置;安裝板(11-2)鉛垂設置,且其板體上設有作為制動缸安裝部(11)的中央孔(11-3)的前後向的通孔;安裝板(11-2)的板體上還設有相應的前後向的安裝螺孔(11-4);安裝板(11-2)從上方連接在基板(I 1-1)的上側的前部上; 閘銷安裝部(12)包括左連接座(12-1)、右連接座(12-2)、左前座(12-3)、右前座(12-4)和後座(12-5);左連接座(12-1)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_1)的左側上;右連接座(12-2)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基板(11-1)的右側上;左前座(12-3)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前部上,右前座(13-4)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 )的下側的前部上;後座(12-3 )從下方連接在基板(11-1)的下側的後部上,且其左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左連接座(12-1)的下側的後部上,其右端部位從下方連接在右連接座(12-2)的下側的後部上;從而左前座(12-3)和後座(12-3)的左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左閘銷安裝部(12a),右前座(13-4)和後座(12_3)的右端部位共同構成閘銷安裝部(12)的右閘銷安裝部(12b); 左前座(12-3)上設有左前安裝孔(12-3-1);左前安裝孔(12-3-1)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右前座(12-4)上設有右前安裝孔(12-4-1);右前安裝孔(12-4-1)的軸線沿前後向設置;後座(12-5)的左端部位設有左後安裝孔(12-5-1),後座(12-5)的右端部位設有右後安裝孔(12-5-2),並且左後安裝孔(12-5-1)與左前座(12-3)的左前安裝孔(12_3_1)同軸線,右後安裝孔(12-5-2)與右前座(12-4)的右前安裝孔(12-4-1)同軸線;後座(12_5)的左端部位還設有左後通孔(12-5-3)和左後盲孔(12-5-5);左後通孔(12_5_3)和左後盲孔(12-5-5)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左後通孔(12-5-3)的軸線沿左後安裝孔(12-5-1)的徑向設置,並且左後盲孔(12-5-5)設有內螺紋;後座(12-5)的右端部位還設有右後通孔(12-5-4)和右後盲孔;右後通孔(12-5-4)和右後盲孔的軸線相同且沿左右向設置,且右後通孔(12-5-4)的軸線沿右後安裝孔(12-5-2)的徑向設置,並且右後盲孔設有內螺紋; 夾鉗左組件(6a)的左閘片銷(61a)和夾鉗右組件(6b)的右閘片銷(61b)的後端各設有一個銷孔(61-1);左後螺紋銷釘(67a2)從左至右依次穿過後座(12-5)的左後通孔(12_5_3)、左閘片銷(61a)的後端的銷孔(61-1)後,旋入後座(12-5)的左後盲孔(12_5_5)中,從而將左閘片銷(61a)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左部上,也即使得左閘片銷(61a)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左閘銷安裝部(12a)上; 右後螺紋銷釘(67b2)從右至左依次穿過後座(12-5)的右後通孔(12-5-4)、右閘片銷(61b)的後端的銷孔(61-1)後,旋入後座(12-5)的右後盲孔中,從而將右閘片銷(61b)的後端固定在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右部上,也即使得右閘片銷(61b)固定在夾鉗基座的右閘銷安裝部(12b)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夾鉗組件(6)的夾鉗左組件(6a)還包括左前防松扣(66al)和左後防松扣(66a2);夾鉗右組件(6b)還包括右前防松扣(66bl)和右後防松扣(66b2);各防松扣均為板狀鋼製一體件;各防松扣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均主要由連接板(66-1)和限位板(66-2)相連構成;限位板(66-2)與連接板(66-1)呈折彎狀態相連;連接板(66-1)上設有用於穿過螺紋銷釘的連接孔; 左前防松扣(66al)設置在左前螺紋銷釘(67al)與夾鉗基座(I)的左前座(12_3)之間,且左前防松扣(66al)被左前螺紋銷釘(67al)壓緊固定在左前座(12-3)上,並且左前防松扣(66al)的限位板(66-2)的後端面與左前座(12_3)的前端面相接觸;左後防松扣(66a2)設置在左後螺紋銷釘(67a2)與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左端部位之間,且左後防松扣(66a2)被左後螺紋銷釘(67a2)壓緊固定在的後座(12-5)的左端部位上,並且左後防松扣(66a2)的限位板(66-2)的前端面與後座(12_5)的左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右前防松扣(66bl)設置在右前螺紋銷釘(67bl)與夾鉗基座(I)的右前座(12-4)之間,且右前防松扣(66b I)被右前螺紋銷釘(67b I)壓緊固定在右前座(12-4 )上,並且右前防松扣(66b I)的限位板(66-2)的後端面與右前座(12-4)的前端面相接觸;右後防松扣(66b2)設置在右後螺紋銷釘(67b2)與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的右端部位之間,且右後防松扣(66b2)被右後螺紋銷釘(67b2)壓緊固定在的後座(12-5)的右端部位上,並且右後防松扣(66b2)的限位板(66-2)的前端面與後座(12-5)的右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夾鉗組件(6)的夾鉗左組件(6a)還包括左後防松扣(66a2);夾鉗右組件(6b)還包括右後防松扣(66b2 );各防松扣均為板狀鋼製一體件;各防松扣的形狀和大小均相同,均主要由連接板(66-1)和限位板(66-2)相連構成;限位板(66-2)與連接板(66-1)呈折彎狀態相連;連接板(66_1)上設有用於穿過螺紋銷釘的連接孔; 左後防松扣(66a2)設置在左後螺紋銷釘(67a2)與夾鉗基座(I)的後座(12_5)的左端部位之間,且左後防松扣(66a2)被左後螺紋銷釘(67a2)壓緊固定在的後座(12-5)的左端部位上,並且左後防松扣(66a2)的限位板(66-2)的前端面與後座(12_5)的左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右後防松扣(66b2 )設置在右後螺紋銷釘(67b2 )與夾鉗基座(I)的後座(12-5 )的右端部位之間,且右後防松扣(66b2)被右後螺紋銷釘(67b2)壓緊固定在的後座(12-5)的右端部位上,並且右後防松扣(66b2)的限位板(66-2)的前端面與後座(12-5)的右端部位的後端面相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之一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其特徵在於:槓桿銷左端安裝部(13)包括左側板(13-1)和左安裝座(13-2);左側板(13-1)由其右側後端從左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左側上,且由其左側後端與閘銷安裝部(12)的左連接座(12-1)的右側前部相連;左安裝座(13-2)設有作為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3)的左右向的通孔;左安裝座(13-2)由其左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左側板(13-1)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左端部位的後部的左側從右方連接在左側板(13-1)的後部的右側上; 槓桿銷右端安裝部(14)包括右側板(14-1)和右安裝座(14-2);右側板(14-1)由其左側後端從右方連接在制動缸安裝部(11)的安裝板(11-2)的右側上,且由其右側後端與閘銷安裝部(12)的右連接座(12-2)的左側前部相連;右安裝座(14-2)設有作為槓桿銷右端安裝孔(14-3)的左右向的通孔,且該槓桿銷右端安裝孔(14-3)與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3)同軸線;右安裝座(14-2)由其右端部位的前部的上側從下方連接在右側板(14-1)的前部的下側上,以及由其右端部位的後部的右側從左方連接在右側板(14-1)的後部的左側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左蓋板(51)和右蓋板(52);所述的左蓋板(51)從左方固定在左安裝座(13-2)的左側上,且從左方蓋住槓桿銷左端安裝孔(13-3);右蓋板(52)從右方固定在右安裝座(14-2)的右側上,且從右方蓋住槓桿銷右端安裝孔( 14-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壓制動夾鉗裝置,包括夾鉗基座、制動缸、槓桿構件、槓桿銷和夾鉗組件;制動缸主要包括活塞構件、推桿組件、閘調組件、碟簧組件、手調軸組件;夾鉗組件主要包括夾鉗左組件、夾鉗右組件、前閘片和後閘片;夾鉗組件和制動缸均固定安裝在夾鉗基座上,制動缸通過槓桿構件驅動夾鉗組件對列車制動盤進行制動和緩解。本實用新型能夠自動調整液壓夾鉗的閘片與車輪的剎車間隙,調整精度好,調整效率高,安全可靠且結構緊湊,適於低地板的軌道車輛安裝要求,更換易耗件閘片方便快捷,節約維修時間和維修成本。
文檔編號F16D125/04GK203098643SQ20132005098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9日
發明者吳萌嶺, 倪成權, 王敬禕, 宗全喜 申請人:常州龐豐機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