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10:17:14 1
專利名稱:多方向開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多方向開關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開關,尤其涉及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且 可在多個方向上實現電性連接的多方向開關。背景技術:
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02-343195號揭示一種多方向輸入裝置,包括盒體、 第一固定接點、可動接點、共同固定接點、按壓體、彈片及第二固定接點; 盒體具有設置共同固定接點的底壁部;第一固定接點設於盒體的底壁部在上 方相向的位置;第二固定接點設於盒體的底壁部;可動接點位於盒體的底壁 部與第一固定接點之間,並且可傾轉地收容在盒體內,可動接點可與第一固 定接點離合;按壓體可朝多方向傾轉;彈片與共同固定接點接觸;在可動接 點上設置有與彈片接觸的接觸部。
當按壓體傾倒時,第一固定接點與可動接點接觸,第一固定接點及共同 固定接點經由上述可動接點和彈片導通,輸出第一電信號。
當按壓體被壓且傾倒時,輸出第一電信號,同時,第二固定接點與彈片 接觸,共同固定接點與第二固定接點導通,輸出第二電信號。
可動接點通過按壓體傾轉實現與第一固定接點接觸,常出現接觸不穩的 現象。另,可動接點與按壓體是一體成型的,製造工序複雜且製造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接觸穩定、成本低的多方向開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多方向開關,包括 本體、固持於本體內的固定端子的、置於固定端子之上並可提供彈性回復力 的彈片、卡持於本體內的可動端子、安裝於可動端子之上並部分收容於本體 內的按壓體、扣持於本體上的蓋體。其中,可動端子包括分布在四個頂點處 的第一彈性接觸部,位於兩第一彈性接觸部間的第二彈性接觸部,以及連接 第一、第二彈性接觸部的連接部,第二彈性接觸部向下彎曲與頂點處的第一 彈性接觸部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固定端子包括設有中央觸點的第二固定接點、
設有側部觸點的共同固定接點,置於第二固定接點、共同固定接點四周頂點 處的第一固定接點,在第二固定接點、共同固定接點的兩側並且夾在第一固 定接點中間的常閉接點。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多方向開關,可動端子的第二彈性接觸部
與固定端子的常閉接點保持常閉接觸,提高該多方向開關電性連接的穩定性; 按壓體與可動端子分離,降低製造成本。
圖l是本實用新型多方向開關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圖1所示多方向開關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1所示多方向開關的立體組合圖。 圖4是圖3所示多方向開關沿IV-IV方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多方向開關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本體 5、部分收容於本體5中的按壓體1、可動端子2、彈片3、固定端子4、組裝於 本體5上的蓋體6。
請參見圖1和圖2,本體5大致成矩形,包括底壁59、自底壁59向上延伸且 具有相同高度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側壁51、 52、 53、 54及由該側壁圍 設而成的收容腔55。本體5收容腔55的四個拐角處各設有楔形第一凹槽56。 一 相對配置的第一、第三側壁51、 53的外表面正中分別設有矩形開槽511、 531, 其下端皆延伸至大約側壁的一半高度。上述第一、第三側壁51、 53的內表面 正中則分別設有第二凹槽57。第二、第四側壁52、 54的外表面分別設有一對 矩形卡持槽521、 541,其下端皆延伸至底壁59的底面並形成兩對小卡槽5211、 5411。該第二、第四側壁52、 54的內表面正中分別設有第三凹槽58,第三凹 槽58處的底壁59上還有梯形的凹槽581。第二、第三凹槽57、 58的高度皆與側 壁的高度相同。
按壓體1包括由兩個大小不一的圓柱體組成的配合部12,自配合部12向上 延伸的作動部11及自配合部12向下延伸的用來按壓可動端子2的大致為方體 的第一按壓部13和用來按壓彈片的錐形第二按壓部14,第一按壓部13的四個 角落處設有凸起部132。
可動端子2大致成矩形框架,包括分布在四個頂點處的第一彈性接觸部21,矩形的每條邊中央部位的第二彈性接觸部22,以及連接第一、第二彈性 接觸部21、 22的連接部23。其中,第二彈性接觸部22向下彎曲與頂點處的第 一彈性接觸部21不在同一個平面上。
彈片3由金屬薄板製成,包括邊緣部32及,狀的中央部31 。
固定端子4包括第一固定接點41、共同固定接點42、第二固定接點43、常 閉接點44。第二固定接點43包括具有圓形片狀體(未標號)並自該片狀體向 某一方向徑直延伸的第一端子臂432及置於該第一端子臂432圓形片狀體上方 的中央觸點431。共同固定接點42設有第二端子臂422,其上具有半環狀的環 狀部4211及自該環狀部4211背向圓心徑直延伸的延伸部4222。環狀部4211的 兩個自由端上方置有對稱的側部觸點421。該側部觸點421的四周的四個頂點 處各設有第 一 固定接點41 。在共同固定接點42和第二固定接點43的兩側並且 夾在第 一 固定接點41中間設有常閉接點44 。
蓋體6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基板61,該基板61正中設置有圓形開孔62與按壓 體1配合。另外,基板61相對的一對側邊正中分別向下凸設一矩形卡片63,用 於與本體5的矩形開槽511、 531配合。基板61的另一對側邊分別向下凸設有彎 折成的扣鉤64與本體5的底壁59的底面的卡槽5211、 5411相卡扣。
組裝時,固定端子4固持於本體5的底壁59內。第二固定接點43的中心觸 點431置於本體5的收容腔55中,第一端子臂432的末端收容於第三側壁53的第 二凹槽57底部處並貫穿底壁59。共同固定接點42的延伸部4222收容於第一側 壁51的第二凹槽57底部處並貫穿底壁59,環狀部4211相對於中心觸點431呈半 包圍設置,側部觸點421置於中心觸點431的兩側。彈片3置於收容腔55中,其 邊緣部32與側部觸點421抵接,中央部31位於中心觸點431的正上方且可與中 心觸點431接觸或分離。第一固定接點41和常閉接點44於底壁59的第一凹槽 56、凹槽581中並且其末端都貫穿底壁59。可動端子2的第二彈性接觸部22分 別卡在本體5的第二、第三凹槽57、 58中。並且第二彈性接觸部22還保持與凹 槽581中的常閉接點44常閉接觸。可動端子2的第一彈性接觸部21與相對應的 第一固定接點41保持常開狀態。按壓體1安裝在可動端子2之上,按壓體l的第 一按壓部13輕抵在可動端子2上,並且按壓體1的錐狀第二按壓部14輕抵在彈 片3的宵狀的中央部31上面。蓋體6組裝於本體5上,其基板61覆蓋於本體5的 上表面,開孔62使作動部11延伸出本體5。其矩形卡片63卡扣於對應的開槽
511、 531上,扣鉤64末端分別與本體5的底壁59的底面的卡槽5211、 5411相卡 扣。扣鉤64末端可適當接地。
該多向開關可進行垂直下壓或側向按壓。當作動部ll被垂直向下按壓時, 錐狀第二按壓部14隨之向下運動並按壓彈片3的中央部31,中央部31發生彈性 形變並與中心觸點431接觸,從而使中心觸點431和側部觸點421發生電性連 接,共同固定接點42、第二固定接點43導通。當作動部ll被施於側向按壓力 時,按壓體l在按下的同時還會向相應的方向傾斜,此時,錐狀第二按壓部14 隨之向下運動並按壓彈片3的中央部31,中央部31發生彈性形變並與中心觸點 431接觸,從而使中心觸點431和側部觸點421發生電性連接,共同固定接點42、 第二固定接點43導通。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穩定性按壓體l第一按 壓部13也會向相應的方向傾斜使一對第 一彈性接觸部21和第 一 固定接點41導 通。即一對相鄰的第一固定接點41和常閉接點44導通。當作用於作動部ll上 的按壓力被解除後,按壓體1及可動端子2通過彈片4的彈性回復力而恢復至初 始狀態,中央部31及第一彈性接觸部21與中心觸點431、第一固定接點41分離, 電路斷開。
需要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不僅局限於以上所述的具體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多方向開關,包括本體、固持於本體內的固定端子、置於固定端子之上並可提供彈性回復力的彈片、卡持於本體內的可動端子、安裝於可動端子之上並部分收容於本體內的按壓體、扣持於本體上的蓋體,其中,可動端子包括分布在頂點處的第一彈性接觸部,位於兩第一彈性接觸部間的第二彈性接觸部,固定端子設有位於頂點處的第一固定接點,其特徵在於固定端子包含在第一固定接點之間的常閉觸點,可動端子的第一彈性接觸部與固定端子的第一固定接點保持常開狀態,可動端子的第二彈性接觸部與固定端子的常閉接點保持常閉狀態。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端子第一彈性 接觸部與第二彈性接觸部不在同一個平面上。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端子第一彈性 接觸部和第二彈性接觸部間設有連接部。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端子還包括設 有中央觸點的第二固定接點和設有側部觸點的共同固定接點。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按壓體包括由兩個 大小不一的圓柱體組成的配合部,自配合部向上延伸的由的作動部及自配合 部向下延伸的用來按壓可動端子的第 一按壓部和用來按壓彈片的第二按壓 部。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方向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蓋體具接地的扣鉤。
專利摘要一種多方向開關,包括本體、固持於本體內的固定端子、置於固定端子之上並可提供彈性回復力的彈片、部分收容於本體內的按壓體、位於按壓體和彈片之間的可動端子、扣持於本體上的蓋體。其中,可動端子與固定端子部分接觸或分離,提高多方向開關電性連接的穩定性;按壓體與可動端子分離,降低製造成本。
文檔編號H01H25/04GK201000845SQ20062007513
公開日2008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14日
發明者中瀨雄章, 譚世傑 申請人:富士康(崑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