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小說《人民的名義》讀後感
2023-10-15 01:13:34 3
《人民的名義》是關於反腐的小說,很寫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民的名義》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反腐小說《人民的名義》讀後感【篇一】
在官場文學的作品裡,論文學性,周梅森的作品不如閻真的《滄浪之水》和王躍文的《蒼黃》;論真實性,周作也不如瀋陽慕馬大案親歷者王曉方(馬向東的秘書)創作的《駐京辦主任》,後者揭示的權力任性與囂張程度令人瞠目;論尺度,周的作品更不如近年來火爆網絡的《二號首長》、《侯衛東官場筆記》等。
但周梅森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他創作的作品能夠同時贏得廟堂與江湖的首肯,也就是說,在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上,周梅森總能拿捏住最合適的分寸。
於是,周梅森和《人民的名義》得以互相成全。
《人民的名義》實際上刻畫了四類官場群像:反腐群體,腐敗高官,改革派官員,懶政派官員。對這四類群體的勾勒,作者依託的都是十八大以來落馬的貪官真實案例,單就貪腐事實和情節而言,並沒有太多新鮮之處。但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為什麼仍被稱作「史上尺度最大」呢?
沉重的反腐
侯亮平、陳海、季昌明是反腐鬥士,實際上代表著十八大以來反腐敗的主力軍。在這個群體裡,侯亮平與陳海是具有崇高理想主義的職業檢察官,容不得一點點腐敗的陰影。他們的無私無畏與有腐必反的決心,總會受到現實的掣肘,但他們努力去證明,不是所有的黑暗都沒有光明。
開篇侯亮平與陳海兩地協同作戰,抓捕貪官,但陳海就遭遇了中國式的匯報與會議的拖沓與低效,抓捕一個副市長需要向省委書記匯報,而圍繞這個腐敗市長,各方力量開始不動聲色的角力。就好比一個練少林拳的年輕後生,在善使太極的老傢伙面前,徒有干著急的份兒,只好放任奸滑的副市長從監控的眼皮底下逃到海外。
陳海更是付出了反腐沉重的代價,當他瀕臨真相核心的時候,貌似意外的一場車禍,讓他閉上了嘴巴,成為了植物人。即使是侯亮平,在推進反腐深入的時候,也遭遇了敵人瘋狂的反撲。對方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偽造證據,給他也安上一個腐敗的莫須有罪名,妄想讓他知難而退。
在反腐群體的內部,有人堅定反腐,有人在利用反腐搞權力尋租。京州市紀委書記張樹立則是現實中紀檢腐敗官員在文學作品裡的投射。中紀委的紀錄片《永遠在路上》,就揭示了現實中的類似內鬼。
無論是藝術還是現實,腐敗與反腐敗永遠都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一直進行著殘酷的較量。作家的尺度就在於真實展示出這種殘酷。
為人民幣服務
共產黨人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但對腐敗分子而言,是為人民幣服務。這樣的觀感和悲觀論調早就存在於民間,但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裡赤裸裸地公開展示,這也算是尺度大開。
李達康是典型的改革派官員,但為了推進工作幾乎不近人情,身為市委書記,一把手的霸道與權力的任性無人能比。這種官員在現實中鳳毛麟角,也是頗多爭議。對地方百姓而言,有這樣的一個開拓型官員實為地方之福,至少他敢幹事、能幹事,也能幹成事。對他身邊人而言,這樣的官員了無生趣,極度自私,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倒是極度清廉,但卻失去了人性最可愛之處。
周梅森起初將腐敗的嫌疑故意引向李達康,然後卻宕開一筆,重點寫李達康的開拓、改革與工作敬業,甚至身為老省委書記的秘書,李達康還是在老領導兒子破壞環保的開發項目上,拒絕籤字批准。這樣的官員只有工作作風問題,卻沒有腐敗行為,即使他的妻子有汙點,李達康也急於撇清關係。作者對李達康的命運和性格設定,無非想寄託一下對改革派官員的良好願景:希望他們遠離腐敗,積極作為,造福百姓。
作品裡有一句話很有意思,昔日同僚易學習評價李達康沒有生活情調,原因是連撲克牌也不打。看到這裡,不會打撲克牌的無風君(ID:nowindnowave2)表示嚴重躺槍!
與李達康的進取相比,還有一類懶政者令人痛恨。這類官員就是京州光明區的區長孫連城。因為升遷無望,或者說是不敢擔當,早早地喪失掉基本的人性與黨性,麻木不仁,即使面對上級李達康的強勢命令,也無動於衷。這類官員在現實中委實不少。一地一省如果攤上一個這樣的懶政官員,可以說是貽誤發展。現實中曾有某省的省委書記上任近十年來毫無建樹,坐視一個沿海大省的發展腳步遲滯不前,幾乎沒有大的改觀。目前,全國各地紛紛出臺為幹事創業者撐腰的若干規定,讓實幹者得實惠,無非是想免除官員幹事創業的後顧之憂。尸位素餐的官員,與貪官相比,某種程度上的危害,更甚於後者。
在李達康與孫連城之間,難能可貴的官員代表是易學習。哪怕天下烏鴉一般黑,他是拼命證明自己是不黑的那一個。易學習早年幹縣委書記時,領導李達康,在一次修路的激進行為中,易學習主動承擔了責任,替李達康頂雷,多年來輾轉多個平級崗位,進步緩慢。但他看淡進退得失,一心為民,苦幹實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因為他們沒有政治上的後臺和盟友,也沒有利益輸送的關係鏈,他們無法正常地進入仕途的上升通道。這樣的案例,在現實中也總能對號入座。
周梅森早年有一部作品發表後,竟然遭到了當地40多個廳局級幹部聯名起訴,認為其在影射誹謗他們。據說,這次《人民的名義》選擇拍攝外景地時,江蘇某縣級市領導先是盛情相邀取景,結果拍攝過程中,領導一看劇本,發現裡面的很多故事該縣也有現實版本,嚇得中止了拍攝。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就是這麼具有黑色幽默。
突破副國級
很多人感慨《人民的名義》尺度之大,無非還是痛感文學作品終於嚴重地接了一把地氣。
長期以來,文學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都有著一些規矩不能突破,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則勇敢地實現了這些突破。如《蒼天在上》突破了一號反面角色不能寫到副省級的禁區;《大雪無痕》演繹了好官如何變壞,突破了省委主要領導不能變壞的禁區;從級別上講,以前的反腐劇總是寫到省部級。但這一次,《人民的名義》將尺度大膽地突破到了副國級。至於現實中影射的到底是誰,你懂的。
在尺度的突破上,周梅森巧妙地展示了作家的套路。作品中副國級領導叫趙立春,是個「趙家人」,是前省委書記,還有個坑爹的趙公子,在H省也扶植了一批「秘書幫」嫡系。而另一派「政法系」官員,以高育良、祁同偉為代表,也背靠著這位老領導,上演貪腐大戲。
儘管周梅森沒有採用現實中的所謂「石油幫」、「秘書黨」等拉幫結夥的派系,但大老虎的指向卻已經相當明顯了。
除了劍指大老虎的尺度大開,周梅森還罕見地提到一把手的監督問題。作品中有兩個細節,一個是省委書記沙瑞金視察被法院查封的大風服裝廠車間時,省委書記用自己的權力強行撕掉了大門上的法院封條,即使是法院枉法裁決,但在權力面前,依法行政還是個笑話;另一個細節是易學習被省委書記調任京州市紀委書記,負責監督老搭檔李達康,但就算有他這樣的勤勉奉公的紀檢幹部,也難以監督李達康這樣的一把手。
周梅森感嘆,「這種一把手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體制的必然產物,他們位高權重,長期以來習慣了權力的任性……中國的政治就是一把手政治嘛,你不向一把手靠攏,不經常出現在一把手的視線裡,進而把一把手變成你的政治資源,你就不可能出現在一級組織的考察範圍裡」。
這是實話,實話的尺度總是很大!
《人民的名義》引起刷屏的熱度,要得益於電視劇首集裡侯勇的精彩出演。這是一個依託國家能源局落馬官員魏鵬遠真實案例改編的角色,侯勇飾演國家某部委處長趙德漢,這位趙處長窮苦人家出身,自稱是農民的兒子,窮怕了,貪汙的大把金錢不敢花,壘成牆,存放在別墅豪宅裡。
平常這位處長也居住在一個舊居民樓裡,每日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生活相當樸素,給自己的母親也不過每月寄給300元生活費。面對反貪人員,侯勇扮演的處長表現得異常鎮定,「兩面人」的特性展現得酣暢淋漓。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相信有不少朋友感情是站在趙處長這一邊的:如此正義凜然、兩袖清風、濃眉大眼的人,怎麼就會叛變革命呢?
圍繞著這個情節,2.3億元的現金牆,花式點鈔,燒壞點鈔機等現實中真實的細節橋段,很是吸引人眼球。劇中,陸毅扮演的侯亮平,在老戲骨侯勇面前顯得稚嫩多了,但他的臺詞還是挺經典:「中國農民怎麼會有你這麼個壞兒子?」小官巨貪被深深地烙下了寒門陰影。
周梅森還不算完,他又刻畫了最大的一個大反派——公安廳長祁同偉。這位廳長更是窮苦出身,一度也是緝毒英雄。但其人性裡卻有著卑劣的成份:想擺脫事業的低谷,不惜違心地向大自己10歲的高官女兒求婚;身居高位之後,夥同各類權勢人物構築秘密商業帝國,與情婦勾結侵吞大風廠股權;同夥即將落馬,更是動用自己手中權力助其逃脫;為挽回敗局,置同學朋友情誼於不顧,將自己的同學陳海、侯亮平幾乎置之死地……
在出身上,陳海是老檢察院副檢察長的兒子,侯亮平的出身不詳,但可以排除農民出身。昔日「政法三傑」在貪腐的利益誘惑面前,命運選擇了不同的走向,乃至相互之間拔刀相向。
周梅森未能免俗的是,他在小說中刻畫的這些反派角色,把貪汙的原因也歸結到窮苦出身。他在小說中寫道:他們的貧苦出身,使得他們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暴富機遇,因而也就變得百倍瘋狂、千倍貪婪!
儘管現實裡確實存在著「寒門出貪官」的現象,但作為一個作家,透視這裡面的深層次原因恐怕還不能簡單粗暴地歸結為出身論。即使在小說裡,那銜著金鑲玉出生的趙公子,其貪婪程度也並不低於祁同偉之流。更甚之處還在於,權貴之家由於先天性地擁有著優勢政治資源,利用體制的特點,對寒門子弟的滲透、拉攏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趙家一個權貴子弟把黨和政府的威信,老百姓的期待,全搞沒了!」如果說貧窮是表象,那深層次的體制上原因也更值得作家深思與挖掘。
縱觀《人民的名義》這部文學作品,其完全是情節取勝和尺度取勝。而所有的情節都沒有超越現實,所有的尺度在現實面前也不過是「限制級」。而在文學的想像力、深度與批判性上,作家還是保守了些,來源於現實的東西太多,而高於現實的內容太少。
先鋒派作家餘華的近作《第七天》也是來源於現實事例,抨擊的也有官僚腐化、官民對立、暴力拆遷等現實黑暗面,但採取的敘述手法是荒誕現實主義;周梅森則是寫實派,直筆的尺度更大。但兩人異曲同工,都應了那句話:現實永遠比小說荒誕,因為現實永無邏輯可言。
就在此文寫作時,聊城辱母殺人案(嫌疑人於歡的獻身:法律上他只是一個兒子)爆發一周之後的最新進展是,聊城市對事發時出警的公安幹警進行立案調查,認為其「在警情處置過程中存在處警不力、對現場處置嚴重失責等失職行為」。辱母殺人案這樣的故事,饒是再有想像力的小說作家,也無法編排出這樣的情節。
所以,無風君(ID:nowindnowave2)用小說中尺度最大的一句話作為此文的結尾:「這麼多年過去,我們黨終於醒過來了,現在收拾世道人心還來得及……」
反腐小說《人民的名義》讀後感【篇二】
裡面很多的描寫,很寫實,裡面有作者的思考。
就舉一個例子:
第三十六章:
「大門被省委書記的權利強行打開了,工人們歡呼著擁進車間。李達康站在沙瑞金身邊看著,為省委書記的大義凜然鼓掌,心裡卻想,其實沙瑞金應該讓光明區法院來撕封條,而不應該用手上的權利強撕,要依法行政嘛。可嘴上卻說,沙書記,您眼裡容不得沙子啊」
照理來說,大快人心的事情,還計較這些幹什麼,但是正是由於這些思考,才讓人尊敬上這本書。
電視劇拍的更好,很多細節,老戲骨演的太有味道,讓人慾罷不能,等不及電視劇了,先把書看完了。
更多相關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