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愛農》讀後感600字精選
2023-10-15 01:53:39 1
《範愛農》,出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下面請看整理的《範愛農》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範愛農》讀後感
朝花夕拾,早上掉落的花,傍晚的時候撿起。意為重拾往事,舊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裡面記錄了很多關於魯迅先生的溫馨回憶。閱讀這本書,讓許多人體會到了兒時的記憶,也不禁想起關於自己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在閒暇之餘讀到了一篇《朝花夕拾》的文章,《範愛農》,從而有一些感受。
一開始的時候,魯迅先生不太喜歡這個人。「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他蹲在蓆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這句話運用了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愛農先生的樣子,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他的不滿。
當時因為範愛農先生的不屑,魯迅先生是憤怒的,這個人面對自己的先生被殺,竟然如此冷酷,絲毫沒有惋惜之情。「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兩句話又看出了範愛農的不屑,也表達出了他對魯迅的不滿和不喜歡。
或許是因為這幾句話讓兩個人開始爭論起來。後來這件事情也被逐漸淡忘了。
過了許久,兩個人又見面了,相比之前的不滿,這一次倒是冰釋前嫌。「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了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嘲笑和感到悲哀,或許是因為之前的那一件事情罷。「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這段的描寫也看出魯迅先生重新認識了這位愛農先生。從這裡看出愛農先生在這些日子裡一定有不容易的地方,然而是的,愛農先生不在留學回到故鄉被人嘲笑,看不起。
他能把這些事告訴魯迅先生一定是因為相信魯迅先生,後來魯迅先生問起他為何在東京同鄉會針對他,他也大方的說出;「我一向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我相信只有好友才能在回憶從前的時候把真實的想法說來吧。因為魯迅先生的體諒和真實,因為愛農先生的信任和爽快,兩個人成為了好友。
從不滿到成為好友,從文章的高點到平緩,最後落到了低谷。
愛農先生最後落水去世,不管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還是真的失足,魯迅先生還是失去了一個好友。在愛農先生去世前,魯迅先生答應會幫他找份事情做。「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愛農先生對魯迅先生是新人的,也是期待的,他相信魯迅先生,也把他當做好友。
不管當時的現實社會如何,我想,有一個朋友終究是不錯的,即使有誤會,時間也會消磨,最終總會看清雙眼,冰釋前嫌。但時間也是不等人的,所以珍惜朋友珍惜來之不易的友情。
篇2:《範愛農》讀後感
花拳繡腿也好,樸實無華也罷,終究不知道散文如何寫法。於是找一兩篇範本來讀。手摸著書架上一排書脊,一眼看中了《魯迅散文全編》,灕江出版社出版的。
魯迅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一讀也無妨,於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範愛農》這一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於我的常規思路。開頭並沒有寫範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裡,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後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後在一個同鄉會上討論發電文時,範愛農才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接著魯迅看到的「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一句氣憤的話語,一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範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魯迅憤怒了,這個範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麼冷」,而接著由誰擬電報稿的事,範愛農又說了一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一句,又進一步寫出了範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魯迅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後揚吧,前面「抑」著。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心想儘快的讀到魯迅是如何寫範愛農後來的「揚」的。可是,這中間,寫了魯迅和範愛農的一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一些場合範愛農與魯迅的對話,對範愛農並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麼的。讀到最後,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範愛農最後竟是掉進水裡淹死了。而魯迅懷疑他是自殺,最後魯迅「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於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一下。這才細細的想一想,魯迅究竟是怎麼寫範愛農的。整篇文章,著筆範愛農的地方其實倒並不多,總共也不過幾處。而範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
範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魯迅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魯迅是真誠、坦率的,但魯迅並沒有幫範愛農什麼忙。範愛農與魯迅是有書信往來的,範愛農在給魯迅的信件裡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範愛農求助過魯迅,也許沒有。但範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魯迅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於範愛農到最後,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但終究魯迅沒有叫他,或許魯迅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為範愛農他那樣的性格,魯迅不願意叫他。
也有可能,魯迅曾經應允過範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範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麼憑魯迅當時的社會地位,幫範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範愛農沒有接到魯迅的電報,範愛農一等再等,終於因為窮困潦倒,終於因為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於等待魯迅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於因為喝酒,於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魯迅通過寫範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社會和ZF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範愛農最後慘死的結局。魯迅雖然寫的是範愛農,可範愛農的身後,潛藏著一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