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2023-10-22 18:47:48 2
前段時間安妮的一篇《對不起我只過百分之一的生活》刷了朋友圈的屏。似乎活在這個競爭壓力空前巨大的社會裡,夢想與情懷是脆弱而又珍貴的奢侈品,永遠帶著孤芳自賞的表情站在現實的對立面。當他們一邊熱熱鬧鬧的刷劇逛街一邊開始在網絡平臺上熱情洋溢地宣洩自我的夢想,我卻總是抱著質疑的態度想:月亮你要,六便士你還嫌少。
我這樣想並不是沒有緣由的,當自媒體悄無聲息地潛入人們的生活,人們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到「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任由情懷捂爛都沒問自我一句,我的夢想真的是夢想麼,我想要的生活真的適合我麼。而這些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就說明了藝術和生活的對立,揭示了人們所追求的藝術(夢想)只是對醜陋現實的粉飾,因生活不滿造成的意淫;批判了逃避現實的現象。此故事運用了高超的技術,獨具匠心的技巧,刻畫了一個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叫做斯特裡克蘭德的人,他突然辭掉在倫敦證券經紀人的工作,背棄家庭,開始學畫,窮極一時也被認可過一段時間,然而又遠離城市禮貌到了南太平洋島上,最終得病而死的故事。
此書最精彩的比喻就是象徵著夢想的「月亮」,現實是「六便士」。斯特克裡蘭德本人一開始並未對藝術抱有熱情和追求,完全是厭倦了都市禮貌裡循規蹈矩的`日子,無視他的「六便士」,甘願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過原始生活,最終他才發現健康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種兩者之間不斷變動後的平衡,絕非理性地居於兩個極端。可是在此之前,他是個寡言少語、行為怪癖、拋妻棄子、冷酷無情的人,很長一段時間毫無繪畫天賦而窮困潦倒。如果說高更還是期望達成夢想後與家人幸福生活,那麼斯特克裡蘭德就是毛姆利用誇張手法刻畫的毫無理由出走並不再歸家的人。
如果說斯特克裡蘭德最終是頓悟出他所追求的藝術,並非真正的藝術,而只是對現實生活的粉飾,那麼在朋友圈裡被偉大的安妮打動的年輕人呢?誠然我們想要成為某一專業領域的佼佼者,想要在文學、音樂、繪畫等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在成功學橫行的當下有著重重挑戰,可是我們是真的喜歡還是只是攜帶著青春文學裡構造的完美幻想,覺得就是咖啡館裡寫稿子、背著吉他到處流浪和穿著白襯衣畫畫?還是只會拿杜拉斯、梵谷和李斯特附庸風雅,即使自我根本沒有深入了解,藝術家的痛苦掙扎也能看成虐心戲?
大部分人終究還是一邊引用「爭甚么半張名利紙」一面又巴不得被重用;一面說要為夢想轟轟烈烈拼搏一把一面心裡又覺得有體制的庇佑才是好的。沒有天賦或是不甘於錯過光怪陸離的城市生活而不願潛心奮鬥,只會拿情懷這樣的體面話裝飾門面。如果說斯特克裡蘭德還有決心離開家裡,我們的決心也僅有學習工作間刷朋友圈被感動的心潮澎湃的那一刻。
所以,月亮你想要,就別嫌六便士少,倘若真有決心追求,祝福你旅途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