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故鄉讀後感(精選22篇)

2023-10-23 00:58:17 1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讀後感 篇1

  當我讀完了魯迅先生寫的《故鄉》時,真正的體會到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而魯迅先生又是怎樣費勁力氣要喚醒人們被麻木的心靈。

  我們學習了《少年閏土》,從中我們明白了閏土是一個健康歡樂、見多識廣的孩子,可幾十年後,閏土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時侯的閏土有一張紫色的圓臉,一雙機靈的眼睛和紅活圓實的手。中年時的閏土是一個十足的窮苦農民,他的臉色灰黃,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並且開裂,和小時的他構成了鮮明的比較。這時他的景況十分糟糕:饑荒、多子、苛稅、當時社會的腐敗把他折磨得像塊僵硬的石頭。

  魯迅寫這一切的原因,不都是想要將沉睡已久的中國人喚醒。那時,中國人都在遭受著帝國主義的壓迫,卻沒有人能夠去反抗,只是默默的忍受,容忍那些強盜在我們的國土上肆虐。閏土的心靈就已經麻木了,許多人如閏土一樣,在艱苦的生活下茫然的生存著。但也有如魯迅先生一樣的反帝國主義的人,這些人都有著清醒的頭腦。人民學會去反抗,就不怕那些帝國主義,只要人民有打倒帝國主義的信心,沒有不能成的事情。

  魯迅沒有健壯的身材,但他能夠用自我所寫的文章去讓人們復甦,不少人看了他的文章後都意識到了要堅強的去與敵人鬥爭,不能懦弱的等待被殘殺。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是什麼日子-----在戰爭時期。如果不是中國人覺醒了,至今日空還是沒有小鳥的影子,到處是硝煙戰火。

  故鄉讀後感 篇2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許多中國人心中的魯迅。然而,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魯迅絕不是短短一句詩就能概括的了的。

  小時候,我對這些「所謂大作家」是很不感興趣的。記得最「害怕」的兩位作家,一是朱自清,再就是魯迅,寫了那麼多好長的課文還要背全篇,何況這些課文一點也不「好玩」,簡直是受罪!一向到初中,魯迅留給我的印象,便僅僅是那一篇刪改過的《故鄉》——《少年閏土》。

  隨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接連給了我數次重新認識魯迅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面漸漸擴大,我也漸漸明白了他為什麼能擁有「民族魂」這般偉大的稱呼。然而,人們口中那個「戰士」魯迅、「批判家」魯迅卻遲遲未出現,出現的更多的是講師生情、親情、友情的魯迅。

  直到《故鄉》出現了。

  這篇足有八十八段,篇幅相當於四五篇短課文的小說,將以往我們對《少年閏土》的一種情懷提出來了。12段到30段沒有什麼變化,然而,文章在後半部卻筆鋒一轉,「畫風突變」,尖酸刻薄的楊二嫂出場,然後引出具有翻天覆地變化的閏土,這就不僅僅是一篇小說了,更像是在感慨!

  首先,作者寫了「變」。閏土和楊二嫂在以前是完美的人物,而在物是人非的此刻,過往如一場醒來的美夢,或者說此刻是一場噩夢。

  之後,作者寫了「變」的原因---這是文章的核心。長大的閏土有了階層意識,與作者有了隔閡。這是一種毒害,是封建思想對現實主義者、對千萬人民的毒害!這,不恰恰是作者反抗的麼?不恰恰是作者批判的麼?這才是魯迅的文章----要喚醒麻木的人們。喊口號的文章是沒有用的,像魯迅這樣的小說、散文,加上時代的背景,造就了一條獨一無二的救國路,也成就了這樣偉大的作家。

  最終,作者留下了「期望」,孩子是最天真的,文章中「我」的孩子與閏土的孩子絲毫沒有隔閡,沒有階層的隔膜,就像以往的「我」與少年閏土一樣,而作者最期望的是孩子長大之後不要重演他和閏土的杯具。僅有時代「變」,才能改變這一切。對啊。路就在前方。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此刻,我最終明白為什麼小學課本裡僅有《少年閏土》了。對啊,孩子的一切都是美的。僅有長大了,才會懂更多的事物的本質。我相信,即便魯迅在世,他也會這樣選擇吧。這就是《故鄉》,完美而黑暗的複雜社會,一群變化著的人們......

  故鄉讀後感 篇3

  閏土長大後之所以過的不好,是因為他沒讀過書,沒有知識。

  文中有句話:他們不明白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四角的天空。這句話中的「院子」便是學校,就是說「他們」和「我」都在讀書。而閏土沒有去,他在海邊。

  像閏土這樣的生活乍一看很趣味,很自由。所以作者當時很羨慕閏土的生活。

  但這樣的生活帶來的是什麼?閏土長大後過的好嗎?不好。他這時的生活很困難:多子、饑荒、苛稅。他本也不可能過好。因為:福禍相依。閏土兒時的生活為福;長大之後的生活為禍。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如我自我。三年級寒假時,我一向在和爸爸攻克數學;因為當時我的數學在主科中是墊底的,所以攻克起來很困難:放假之後,我每日起床後就幾乎離不開學習桌半步,三年級下冊的數學課本終日不離桌面,之後便是四年級上冊的。那時提前學數學對我來說像是在走一條坑坑窪窪的路,可走這條路的我是個瞎子:一步沒走好,掉進了「坑」裡,好不容易摸索著爬上了「坑」頂,一抬腳又是一個「坑」……我就這樣艱難地走著這條路。能夠把這看作「禍」。

  這所謂的「禍」漸漸有了效果。我的眼前漸漸有了光亮,使我看到了周圍的環境,看清了哪是「坑」哪是路。數學提前學習容易多了,開學後聽課、做題都變得簡便多了。我學數學的路變得暢通無阻,而這一切的「福」,都是緣於三年級寒假的「禍」。

  又如《塞翁失馬》。故事的順序大概是這樣的:丟馬——馬帶駿馬歸——騎馬摔斷腿——躲過招兵。換成「福、禍」順序為:禍——福——禍——福。並且,上件事中的「禍」造就這件事中的「福」;這件事中的「福」又引出下件事中的「禍」。故事中,塞翁一向在說:「這不必須是禍(這不必須是福)。」就是因為他懂得:福禍相依。

  福與禍是一件事的兩個面,有福必有禍,有禍必有福。此兩者不能獨存,它們是相依的。「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這就是:福禍相依。

  故鄉讀後感 篇4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說說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是講了一個活潑能幹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頭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凡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並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好,可是他見多識廣,明白許多事。魯迅的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裡。閏土還想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蝟、角雞、鵓鴣使魯迅終生難忘。

  讀了《故鄉》這本書,使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對當時和此刻都有著獨到的詮釋。《故鄉》這本書。它主要是想告訴人們空有期望不去奮鬥,那期望也就無所謂有,而如果為了期望去奮鬥,那期望也就無所謂無。雖然實現「期望」困難重重,可是只要你去探索了、去實踐了,那麼就會有實現的可能。期望之路是祖祖輩輩用自我的雙腳走出來的路,是祖先們實踐出來的路,也是祖先們探索出來的路。

  剛開始我讀《故鄉》時以為太無聊了,常常浪費時間,寫作業不認真。匆匆忙忙地寫,馬虎潦草,效率很差,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才明白原先讀書是多麼的趣味,也漸漸懂得了珍惜時間。還記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嗎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吧,而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在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魯迅先生以往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為座右銘吧!

  故鄉讀後感 篇5

  回歸《故鄉》本身。無論是閏土還是楊二嫂,在「我」幻想的故鄉中都是完美的;當然,以往整個故鄉都是完美的。幾十年遠離故鄉,「我」在心裡以接近自我安慰的形式幻想著它,但「我」的回歸讓「我」那以往的幻想「故鄉」徹底崩塌……

  完美事物的毀滅總是令人痛惜,在讀者們對那完美故鄉消失的失落之外,透過表面看本質,它為什麼會消失?為什麼會毀滅?這一切依舊能夠歸咎於那些影子般甩不掉的國民劣根性。如何去走接下來的路?路根本沒有,或者說,有人走了才會有。對啊,在我們口口聲聲談及的「國民劣根性」的另一面,又何嘗沒有一種「國民優根性」呢?當社會所謂黑暗時,當時的人們就不再會覺得他們生活的黑暗的時代;當社會「不再黑暗」,人們便批評這前某某朝代是「黑暗的時代」,而自稱現世生活是所謂的盛世。所以,「黑暗的時代」只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只是「國民劣根性」暫時壓過了「國民優根性」而已。而「國民優根性」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抗爭」。如果沒有抗爭,怎樣會有中國歷史上一次次的反侵略戰爭,又怎樣會有那震驚華夏大地的「五四運動」?

  所以「優根性」與「劣根性」的對立,就從必須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黑暗與否:當奴性大於抗爭,就是「麻木黑暗」的社會;當抗爭大於奴性,就是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新時代」,歷史就是在這樣的交替中前進的。

  很慶幸,我們生活的時代似乎是一個抗爭大於奴性的時代。但其實似乎也沒有可慶幸的,說不定何時它就會像完美的「故鄉」一樣轟然破碎,或者說它早晚會像「故鄉」一樣崩塌......

  看,在當今社會,人們仍舊有「劣根性」的表現麼?高鐵霸座、圍觀打架、造假碰瓷、文物刻字......這些事情的本質,與所謂的舊社會「圍觀鬼子殺同胞」又有何區別?悲觀來說,我們根本無法擺脫黑暗......

  但生活需要樂觀,也有處處可見的「優根性」支持我們的樂觀。作為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一分子,我們不能左右歷史的走向,也不能阻止它前進,更不能扭轉它客觀存在的`趨勢。我們能做的,僅有發揮我們的「優根性」與「劣根性」對抗,才能讓我們心中的「故鄉」永不崩塌。也許,後人會踩著我們走出的路上,去往社會、歷史、天地中那片永不陷落的「故鄉」。

  故鄉讀後感 篇6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日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必須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樣變成鬼的。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我。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完美!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完美的生活。但長大以後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能夠想像,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杯具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

  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杯具

  而楊二嫂則不是杯具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主角。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第一次讀「阿呀阿呀……」的時候,差點笑翻。魯迅這貨絕對不是人民藝術家,起碼餘秋雨、巴金、冰心這些藝術家們絕不會用這樣的筆調,用個「哼哼」就已經翻了天,他們絕不讓這樣的「阿呀阿呀」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甚至要對魯迅豎起人民藝術的中指。讓我怎樣說呢他們把魯迅的東西割掉了,我相信魯迅必須不會認為自我的東西僅僅僅有《故鄉》那麼長。而楊二嫂作為魯迅「冷酷形象」的一大敗筆,她絕不是只是一個笑話,她還是個符號,代表了無數市井小民。或許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並沒有呵斥她,也沒有對她說:「楊二嫂,你不能這樣,你要講八榮八恥,你要五講四美……。」為什麼或許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殺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聖。貪點小便宜,嚼點小舌頭,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所以楊二嫂會一向存在,對於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鄉》中最大的杯具,莫過於失去故鄉這個完美地方的「我」。其實故鄉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觀念罷了。

  故鄉讀後感 篇7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開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與閏土相同,《故鄉》中對楊二嫂的描述也可謂精彩絕倫。其中,「圓規」這個比喻構思奇巧,寓意豐富,是這段中的一大亮點。那麼這個比喻妙在哪裡呢?

  首先,從外貌上來看。大家都明白圓規是很瘦長的,奇形怪狀的,用來形容枯瘦難看的楊二嫂的樣貌恰到好處。無疑,這有些誇張的意味,但顯然如此一來,楊二嫂這一主角剛一出場,便印在讀者腦海中了。

  其次,再來分析人物性格。楊二嫂的性格特點是尖酸刻薄、圓滑世故、貪得無厭,也與圓規有千絲萬縷聯繫。圓規的腳是很尖的,恰恰象徵也的「尖刻」,而尖腳的圓規又能畫出圓,又象徵她的「圓滑」。這樣來看,「圓規」形容的可絕不僅僅是楊二嫂的外貌啊。

  最終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從社會層面來看——魯迅的文章必然要如此——楊二嫂與閏土一樣,都是身上具有「國民劣根性」的代表。不一樣的是,如果閏土是「麻木」,那她就是「貪婪」的象徵。相比閏土的尚讓人可惜、可憐,楊二嫂無疑更讓人生厭、讓人憎恨。但我們真的能怪她一個人嗎?別忘了,她以往也是一位年輕漂亮、熱情精明的豆腐攤主呢。她與閏土一樣理解著社會的摧殘,才落得這般下場!貪得無厭、唯利是圖,這樣的人還對國家對民族有什麼用?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我們還是一個民族嗎?所以,這是也是「國民劣根性」——貪婪。而圓規是知識分子的工具,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知識分子們,你們有了知識,難道還看來出來社會的本質嗎?還不該奮起反抗嗎?……

  如此說來,真的沒有什麼比「圓規」更適合形容楊二嫂了!

  故鄉讀後感 篇8

  鄉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裡。這麼多年,無論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都總想著回去故鄉。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是極冷的,總有北風凜冽地刮著;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的,深冬時,故鄉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著,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裡,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著;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裡垂著,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著明亮的光。

  那是什麼時候的故鄉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一片歡笑裡,露水滴到臺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後的嘆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髒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和魯迅先生的故鄉,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便也不再離開了,執意守著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可這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著,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說的:

  「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於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魯迅先生回故鄉,不也是為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還有什麼能夠留戀的呢

  原先,我們都是如此。當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完美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為故鄉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著一絲絲期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期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畢竟,那是我以往美麗的故鄉。

  故鄉讀後感 篇9

  《故鄉》這篇小說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述。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可是從魯迅的小說中,我們能夠明白,在魯迅的心裡,閏土一向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說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可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說,閏土是應當叫魯迅老爺,可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可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裡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可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裡還是想和魯迅一齊玩耍,可是他明白,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僅有閏土明白了。

  另一個人物楊二嫂,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可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以往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後,她的樣貌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貌,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為此刻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為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家具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說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銳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說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著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異常是最終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故鄉讀後感 篇10

  放下書,抬起頭,望著窗外唧唧喳喳叫著的鳥雀,落在電線桿上,心中也為魯迅惋惜那段友誼。想著:我會和我的朋友像這樣疏遠嗎?淡淡的,心中一松,不會的,此刻可不是那墮落時代,連故鄉也不會離我遠去,朋友我更會永遠記住。

  「和我一齊去我那撿貝殼……」「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來到的時候,魚都像青蛙似的有兩隻腳……」「老爺……」「這就是水生,我家此刻困難,我……」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蕩。

  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歡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著覺。在他的家裡,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說:「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

  他卻搖了搖頭,說:「老太太說什麼呢,這不和規矩,不行。」

  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說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

  在篇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資料,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經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比較,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僅有隨著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事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能夠衡量的啊。

  我們也會嗎?不,不會的,我們有最好的朋友,永遠都是朋友。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關係不會有隔膜。

  故鄉讀後感 篇11

  我學習了一本魯迅的作品——《故鄉》。故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魯迅先生用純樸的語句的刻畫了自我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說,其中便有家喻戶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為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那裡,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比較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齊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悽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期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先生以往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故鄉讀後感 篇12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歡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歡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

  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僅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明白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歡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我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

  故鄉讀後感 篇13

  想必大家都明白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那裡,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樹,後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後改名魯迅。我們明白,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忙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趣味!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明白,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那裡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 篇14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頭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著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說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齊開心的交談,一齊天真的歡笑,在一齊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並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此刻卻主僕分明,只是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麼?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當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歡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終,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齊,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齊歡樂的玩耍著。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會不會也和此刻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著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故鄉讀後感 篇15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十分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裡,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能夠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我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那裡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頭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能夠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終,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悽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故鄉讀後感 篇16

  故鄉的情,是走過千山萬水才會懂得的綿綿情思;是輾轉日日夜夜難以入眠的深深眷戀;是哪怕塵世有清歡,也只要黃土與故山的痴痴念想。

  每一位背井離鄉的遊子心中,都紮根著故鄉的記憶,飄著香椿炒雞蛋的香氣,充溢著泥地裡打滾兒的純真,還有金黃的麥子,夏日的晚風,林間的小溪與傍晚的炊煙。梁衡如此,季羨林也如此......他們通過真實的文字記錄下家鄉的點滴,潺潺匯成河流,向著愛與淚的方向流去,訴說著村莊山川,草木泥土,訴說著樸實無華,生生不息......

  現代作家們大多通過回憶故鄉來抒發內心的淡淡鄉愁,梁衡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他的那份鄉愁,多了一份對逝去事物的無奈與惋惜。兒時的他不懂鄉愁是何物,直到長大後回到闊別六十年的故鄉,才體會到那份沉甸甸的鄉愁。這些在他的《何處是鄉愁》一篇中都有所體現。

  記憶中院裡有兩棵樹,一棵結核桃,一棵結香椿,如今再次回去,卻不見了身影。兒時的片段映入作者的腦海——油燈下一個生病的孩子,枕著母親的膝蓋,聞著香椿炒雞蛋的清香,聽著遠處深巷裡的狗吠和小河流水的叮咚,夢見了白日裡拾核桃的歡樂場景,露出了甜甜的笑......這是童年的影子,故鄉的影子,可現在,樹不見了,連影子也顯得蒼白無力。

  出了大門外幾十步是一條河。從前,它流水潺潺,不舍晝夜,而現在卻荒蕪乾涸,滿目悽愴。原來的洗衣歌、柳笛聲再也沒有響起過。現在村子裡沒有了學生,童年炸泥巴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

  值得憑弔的美好記憶都沒有了。明知如此卻還回來尋找,作者自己也知道這是矛盾的,因此他寫到「矛盾於心成鄉愁」,正如作者所言,「鄉愁不是大悲、大慟的,它只是一種溫馨的淡淡的哀傷」,「鄉愁是留不住的回聲,是捕捉不到的美麗」。

  梁衡用他平穩真誠的語言,從門裡到門外,從夢中到夢醒,從舊時到現在,描繪出一張張純真美好的故鄉畫卷,畫中有記憶裡的兩棵樹,有潺潺的小河,有玩泥巴時的歡聲笑顏,還有那個無憂無慮,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將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更加凸顯了對童年往事的追憶與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可現實將這畫卷塗黑了,過去的就是過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我想,他此時更多的是對「人成各,今非昨」的感慨與世事變遷的無奈。

  梁衡回到了家鄉,而季老先生卻沒有。所以他的思鄉之病,已病入膏肓。初次看到季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是在小時候,那時候未覺出那份思鄉深情,如今再看,終是有所體會。

  文中提到季先生只在故鄉待過六年,隨後便背井離鄉漂泊天涯,在濟南、北京、歐洲三地中前後輾轉,到過世界上近三十個國家,但他心心念念的仍是故鄉的月。因此他寫到:「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裡,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

  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抵不過故鄉的茫茫麥田;無論外面的飯菜多豐富,也不如故鄉的粗茶淡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是記憶中的溫柔鄉,哪怕只在這溫柔鄉待過六年,它也紮根在了遊子的血液裡,隨著遊子的足跡,流淌著,流淌著,流到心尖上,化成盈盈月光,照耀著黑暗的大地,黑暗的心靈。

  月光下晶瑩的霜露,打溼了遠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來的漂泊遊子,望望月亮,走向更深出......

  梁衡、季羨林,還有許許多多古今詩人、作家,他們訴說出了一代人的鄉愁記憶,訴說出了黃土之子與故鄉的羈絆,也引起了無數人的回憶與感嘆。故鄉,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可在現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與家人的牽絆似乎有些淡了,唯有漂泊異鄉,才會想起家的溫暖。

  但又有多少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又有多少人,想要努力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卻忽略了對家人的陪伴呢?

  冰冷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一邊是繁華絢麗,另一邊卻是異鄉人的牢籠。太多的人情世故,太多的妥協忍耐,耗盡了我們的耐心,麻痺了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熱情。

  我很害怕有一天,科技發展之快讓我們離親人越來越遠......希望到那時,我們還能想起故鄉金黃的稻子,湛藍的天空,還能想起在遙遠的那邊,永遠有人熱好了飯,等你回家。

  故鄉讀後感 篇17

  最近,不知道為何,突然想讀魯迅的書來,關於小說,關於散文,是赫然一棒的頓悟,還是回首過往的一時衝動呢?說不清,道不明。反正我是看了,還有種溫故知新的感覺。「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還記得這段就算童年也嚮往的畫面嗎?

  沒錯,這是初中時的一篇課文《少年閏土》——節選於魯迅先生的《故鄉》。那時候,我們坐在教室裡一邊朗讀,一邊發揮自己的想像,在腦海裡構造自己心目中的閏土,想到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嘴角不禁流出口水……教我這篇課文的老師我也還記得,他姓何,總是喜歡一身西裝革履,卻不是嚴肅得令人畏懼的;眉清目秀,文質彬彬,一股子書生氣,而又不像魯迅的私塾先生那樣「之乎者也」,嚴肅得厲害。他見人總是面帶微笑,你跟他交流總能感受到一種慈祥,就連偶爾生氣時的擰起眉頭也不覺得恐懼。

  當時,老師講解課文還是會深入其中的主旨和情感的,畢竟要面對考試,其實更重要的是,逐步地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講都懂,那還要什麼老師呢?所以每當何老師講到這裡的時候,同學們都興味索然,就像剛剛沐浴陽光的花兒霎時蔫了。好學生坐在那兒,也是勉強逼著自己認真聽講,至少得裝出個聽懂了的樣子來,免得挨批,可終究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艱澀乏味,枯燥的像一碗白米飯。至於我,這種滋味也一直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買本輔導書作參考,好在何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秀秀自己的悟性,博得老師的表揚沾沾自喜。一開始感覺不錯,後來漸漸地也煩膩了,心裡有種愧疚,甚至覺得羞恥,尤其是被人發現後,我便有所收斂。

  故鄉讀後感 篇18

  我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故鄉讀後感 篇19

  家鄉變了有一天,我突然心血來潮地想聽聽外婆小時候的故事,便說:「我小時候啊,可不像你們現在這麼快活,那時候啊,可不像當初吃得飽穿得暖的,只有有口飯吃就已經很不錯了,哪像當初啊,你們不僅吃得飽穿得暖,還有零食吃,還有電視看,家家戶戶都有電腦,那時候啊,這貨色咱們哪有啊。」說完,外婆嘆了口氣,估計是在回想從前吧。聽了外婆這番話,我有很深的感觸,我忽然覺得這多少十年,變革真大啊,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吃得飽穿得暖;從沒電腦到有電腦;從沒錢買電視到有錢買電視。我想,我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不是太浪費糧食了?是不是……

  故鄉讀後感 篇20

  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像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湧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戶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為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

  讀完故鄉,心中有著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嘆一聲。也許,真的為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嘆。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 篇21

  書籍是沙漠的甘泉,是滄海的燈塔,是哺嬰兒的乳汁,是智慧的長明燈。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我讀過不少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本充滿著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是一個讓我內心一次次震撼,讓我一次次落淚的故事,那感人至深的情節在我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在美國奧沙克山區有一個叫比利的男孩,他為了得到兩隻小獵犬,整整付出了兩年的幸勤勞動。兩年後,比利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兩隻小獵犬———老丹和小安。勇敢忠誠的老丹、機敏睿智的小安與比利朝夕相處,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情誼。在一次狩獵時,比利遭遇兇惡的山獅,生命受到威脅,危在旦夕。老丹為保護自己的主人與山獅奮力搏鬥,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職責與尊嚴。深情的小安不願獨活於世,拒絕進食,絕世而亡於老丹的墳墓上。比利搬家時,去老丹和小安的墳墓告別,他驚喜地發現它們的墳頭長滿了象徵真愛、純潔,據說只有天使才能播種的紅色羊齒草。

  讀一本好書,就像品嘗一杯香濃的咖啡,品嘗得越久就會越來越回味無窮。這本書讓我品嘗到了夥伴之間那堅不可摧的情誼,還有那頑強的毅力!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實現自己未來的理想,共創祖國未來的美好時代!

  故鄉讀後感 篇22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瀰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

  「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

  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僕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群星。

  「月是故鄉明」

  在那裡我看到了人生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不正如現在的我們麼?唯一的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面前早已有了前人踏好的足跡——踏好的路。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足跡,在那坑窪不平的路上,或少或多,或遠或近前,徘徊著,彷徨著,迷茫著……

  而如今,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更合適:世上本有路,人走的多了,反倒沒路了。想當前,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確是篇佳作,而此後跟風之作如雨後春筍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五千年歷史都不夠後人習作用例了。

  路,要靠自己走,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走出一條路;

  以前的人沒有路,靠自己走出一條條路;

  現在的人有路,便不費心思去找路了;

  作為我們,更應在這個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在舊社會的黑暗之後,走出自己的奕奕光輝。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