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精選到燈塔去讀後感
2023-10-04 04:05:44
到燈塔去小說中的拉姆齊夫婦為我們展現了生活中單一的色彩,但是生活這幅圖畫是由不同的色彩組成的。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小說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到燈塔去讀後感一
《到燈塔去》描寫一次大戰後拉姆齊教授一家和幾個親密朋友在蘇格蘭某島嶼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圖在這部情節非常簡單的小說中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脫流逝不息的時間的魔掌並不顧死亡的威脅而長存不朽。燈塔塔尖的閃光即象徵拉姆齊之人的靈魂之光。本書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視角轉換,兩種時間,象徵手法,音樂結構,借鑑繪畫等。
到燈塔去讀後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這是一部作者傾注心血的準自傳體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的中心線索,寫了拉姆齊一家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片段生活經歷。拉姆齊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燈塔,但卻由於天氣不好而未能如願。後大戰爆發,拉姆齊一家歷經滄桑。戰後,拉姆齊先生攜帶一雙兒女乘舟出海,終於到達燈塔。而坐在岸邊畫畫的莉麗布裡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齊一家到達燈塔的時候,在瞬間的感悟中,向畫幅中央落下一筆,終於畫出了多年縈迴心頭的幻象,從而超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全書並無起伏跌宕的情節,內容分三個部分,依次為:窗;時光流逝;燈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齊夫人後來死去,其實際活動僅限於小說的前半部分。關於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親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齊先生則有作者父親的影子。此外,作者著墨最多的是莉麗布裡斯科。表面上看,莉麗語言寥寥,其主要行為主要是為拉姆齊夫人作畫,但該人物的思想活動相當活躍,作者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這個人物,並「為小說結構安排了潛在的雙重線索和複合層次……莉麗這個人物既在這部小說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齊一家的經歷是第一層次的故事,莉麗所體現的『藝術―生命』主要是第二層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說外面的又一部小說。」
到燈塔去讀後感,:在這本書的前言裡,編者寫到,讀過伍爾芙的小說,再看任何文學作品都會像面對白紙一樣感到枯燥和乏味。於是細細讀下來,沒有覺得多麼深奧和抽象,日常的生活瑣事以及與其一起發生的心理過程被用精妙的語言描繪出來,如果這就是意識流小說,很高興它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難以理解的東西。而對於伍爾芙,我想說的就是——沒有人比她更女人。
到燈塔去讀後感二
閱讀了一部份後,我「啪」地合上書,心裡叫囂著:媽呀!這是意識流呀!這時透過指縫,我看到了書背後的書評:「維吉尼亞.伍爾夫,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突然,不看完書不讀任何書評或介紹的原則有點動搖了,答案得到的太簡單總是會讓人眩暈。
鑑於以前,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接受印象派油畫,如今這本書我決定用看印象派畫的方式去看,不要字斟句酌,粗粗地離遠點看——有趣、挺妙。
我手上這個版本,到了第155頁,第一次出現場情的這一天才算結束了。中間出現了不多的幾個人物,大量字幅在描寫人物的思緒、感受、話語,面對同一個景色不同的人看到的完全不同;同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是地球的兩極;天天見面的熟人,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真實的想法。正確的感受產生正確的反應,繼而行動正確;錯誤的感受產生偏激的反應和行為;思緒可以起飛落地,再起飛,任由它飛翔,作者寫得太妙了。
拉姆齊夫人與孩子們
在母親的眼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就算是孩子的父親也不能在話語上對孩子有一丁點兒的傷害,如能不能去燈塔的話題。就算是打鳥等惡作劇,在外面玩得不能準時參加晚餐,終歸在母親眼裡與孩子的可愛和純真-相比都不值一提。孩子敏感纖細的感覺和依戀,直覺的準確都以一種蒙太奇一樣畫面的方式表述出來。
拉姆齊夫婦
對拉姆齊夫婦的描寫真是讓人讚嘆,這一對夫婦,男人與女人,思想沒有任何交叉點,連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都沒有,男人理性又軟弱,看似強勢暴躁又需要被肯定和支持。
女人看似柔弱實則堅強,她打理著家中生活的一切,計算著每一項花銷,努力讓丈夫和孩子過舒適的生活,難處卻從不訴說。
女人有著準確的感覺。雖然男人總認為女人沒腦筋,但是拉姆齊夫人(包括莉麗)的感覺多麼準確。除開學術研究,拉姆齊夫婦能準確地知道對方的情感需要,並放下自我,成就對方的情感,處理生活上的困境時,雙方非常默契。
看到拉姆齊先生喜歡逗趣漂亮而頭腦簡單的年輕姑娘;拉姆齊夫人喜歡頭腦單純的少年時不禁笑出聲來,多有意思的一對夫婦,男人和女人之間很多時就是這樣,思維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有時候像兩條平行線,但不妨礙他們伉儷情深。讓我想起聖經上說,知識讓人自高自大,唯愛能造就人。到了拉姆齊夫婦這個年齡,撐起家庭的已經不是簡單的愛情,包含的已經太多太多。
成為幫助者
拉姆齊夫人的感覺:男人們缺乏能力,需要幫助。這種感覺支持著她的各種行為,對丈夫、對塔斯萊、對卡邁爾、對班克斯都是這種情感——他們需要幫助,她願意提供幫助。
在晚餐上,莉麗不喜歡塔斯萊,她冷漠地旁觀,冷靜地分析每一個人,這餐飯她吃得無趣,但她最終按照拉姆齊夫人的請求拋開自己老處女的堅持,成為幫助者後塔斯萊對她非常感激。她同時發現塔斯萊知識驚人地淵博。
女人,放下心中的某種驕傲,真正順服下來做好上帝最初給你設定的角色時會發現,事情會向好的地方發展,儘管在做起來時候是那樣難,終究會是好的。
文章的最後,詹姆斯本來堅持著要反抗暴君,結果心滿意足。如火山一樣壓抑的激烈情緒被輕鬆化解,只因為父親讚揚了一句:幹得好!無論最初人們對拉姆齊夫人有何種偏見,無論孩子們對父親懷有多深的不解和恨意,只要讓他感受到愛,心中高築的城牆瞬間就會被瓦解,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到燈塔去讀後感三
讀完這部薄薄的小說,感覺是那麼安靜,安靜得不像是部小說,只像一幀幀靜態的畫面,展現的是一些心靈的意象。而它們那麼美好,哪怕表現的是暫時的風暴、憂鬱、頹廢、焦渴……作者準確地捕捉到人物瞬息萬變的情感,用文字把它們描畫出來,由抽象到具象,因真實而美好。
前幾年第一次夜讀時,我為作者這種出色的能力而驚詫,常因心靈的感應而深深激動。可是讀完了卻說不出內心的感受,知道自己並沒有讀懂,只是想讀第二遍。第二遍,仍需要安靜的時光安靜的心情,這計劃卻因惰性擱淺了,只在潛意識裡留下朦朧的那幕印象:風雨前夕陰沉的海面,在夜空中遙遠的閃爍著幾點燈塔的光,那光隨風明滅不定,卻永遠不會消失。
小說的作者是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夫,一位「沒有人比她更女人」的女人。她就像一位出色的畫家,她用精準美麗的文字為心靈寫生,創作了這部意識流小說。
小說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窗》,所有活動壓縮在一個晚上;過渡性的第二部分《時過境遷》,十年的變遷被壓縮到一夜之間;第三部分《燈塔》,表現一個上午裡發生的事情。
第一部分描寫了拉姆齊一家和幾位追隨他們的客人在海島別墅渡假,在窗前可以眺望大海中的燈塔。拉姆齊夫人迷戀那燈塔的隱約的光束,每一次看見都仿佛在撞擊心靈。小兒子也幻想著能到燈塔去,而父親理智地告訴他明天有風不能去。這個願望一直到十年後才得以實現。第二部分,十年之間,拉姆齊夫人在一次睡眠中安詳去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兩個孩子一個死於難產,一個死於戰場。海邊別墅早已破敗荒蕪,唯有燈塔的光偶爾照進房間,在漆黑的冬夜突然凝視床和牆壁。拉姆齊先生帶著孩子們、當年的客人又回到這裡。第三部分,拉姆齊先生帶著最小的兩個兒女終於到燈塔去,實現多年前的夙願,也是與拉姆齊夫人在精神上匯合。岸邊的莉莉在凝望中思索,感受到靈魂的升華,達到自己多年追求的境界。
很簡單的一條線索,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激烈的高潮,沒有絢麗的讚美,沒有驚人的震撼,卻因作者的細膩筆觸展現出豐富的情感。讀過之後,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受。此番重新撫摸這本心愛的書,仍無法表達太多。只能摘錄幾個片斷,通過那些勾勒心靈的、比花朵更精緻的文字,試圖展現這部作品描驀心靈的文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