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塊體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溝道中產生拉伸應變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19:53:49

本發明通常涉及半導體裝置製造的領域,尤其涉及在n型塊體(bulk)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的溝道區中產生拉伸應變的方法以及與其相關的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製程及設備工具的不斷發展,目前為止已開發出具有不同類型及/或形狀的半導體裝置結構以不斷地改進性能及/或特定功能。以半導體電晶體為例,具有常見的平面型場效應電晶體(planar-type field-effect-transistor;FET)以及最近開發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type field-effect-transistor;finFET)。而且,在finFET中,具有絕緣體上矽(silicon-on-insulator;SOI)型finFET以及塊體finFET。另一方面,從裝置功能的角度來看,具有以電晶體所採用的電荷載體類型為特徵的p型電晶體及n型電晶體。例如,具有p型塊體finFET以及n型塊體finFET。
另外,現有技術已知,電晶體的性能通常隨該電晶體的溝道區中存在的適當應變類型而提升。例如,在p型電晶體中通常優先使用壓縮應變(compressive strain),且在n型電晶體中通常優先使用拉伸應變(tensile strain),以提升溝道中載體的遷移率。在傳統的平面型FET中,例如,可向該電晶體的區域施加應變襯裡(壓縮或拉伸),以實現上述在溝道區中產生應變的目標。不過,尚無有效的方法來向鰭式塊體場效應電晶體或finFET施加應變。尤其,眾所周知,向n型塊體finFET的溝道區施加拉伸應變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形成n型finFET電晶體的方法。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形成finFET結構,該finFET結構具有位於柵極結構下面的鰭片溝道區、以及與該柵極結構的兩個相對側的該鰭片溝道區直接相鄰的源極區及漏極區;以及使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經受壓縮應變,從而使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對該鰭片溝道區施加拉伸應變。
在一個實施例中,形成該finFET結構包括在該鰭片溝道區的該兩個相對側外延生長完全鬆弛的矽-鍺(SiGe)以形成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其中,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的該SiGe具有原子百分比至少50%的Ge濃度水平。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外延生長該完全鬆弛的SiGe包括透過該SiGe形成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以具有堆垛層錯(stacking fault)及位錯(dislocation),並利用該Ge濃度水平控制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內部的該堆垛層錯及位錯的量。
依據一個實施例,形成該finFET結構包括:利用該柵極結構覆蓋襯底上的鰭片;鄰近該柵極結構的側壁形成側間隙壁;以及通過移除未被該柵極結構及該側間隙壁覆蓋的該鰭片的部分來形成該鰭片溝道區。
在一個實施例中,使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經受該壓縮應變包括外延生長位於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的頂部上並覆蓋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的矽覆蓋層,其中,該矽覆蓋層的晶格常數小於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的晶格常數。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該矽覆蓋層具有在約5納米至約30納米範圍內的厚度,使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對該鰭片溝道區施加拉伸應變並導致該鰭片溝道區中至少0.7%的拉伸應變。
在又一個實施例中,生長覆蓋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的該矽覆蓋層使該源極區及該漏極區成為具有至少-1.8%的壓縮應變的應變源極及漏極。
本發明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該半導體裝置包括:鰭片形狀的溝道區,由其頂部上的柵極覆蓋;與該柵極的第一側上的該溝道區的第一端相鄰的源極;以及與該柵極的第二側上的該溝道區的第二端相鄰的漏極,其中,該源極及漏極由具有原子百分比至少50%的Ge濃度水平的外延生長矽-鍺(SiGe)製成。
附圖說明
從下面參照附圖所作的優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將更充分地理解和領會本發明,附圖中:
圖1(a)及1(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2(a)及2(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1(a)及1(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3(a)及3(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2(a)及2(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4(a)及4(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3(a)及3(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5(a)及5(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4(a)及4(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6(a)及6(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5(a)及5(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7(a)及7(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6(a)及6(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8顯示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的立體圖,其與圖3(a)及3(b)中示意顯示的步驟非常相似;
圖9顯示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的立體圖,其與圖4(a)及4(b)中示意顯示的步驟非常相似;
圖10顯示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的立體圖,其與圖5(a)及5(b)中示意顯示的步驟非常相似;
圖11(a)及11(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在圖4(a)及4(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
圖12(a)及12(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在圖11(a)及11(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以及
圖13(a)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製造的n型塊體finFET的溝道、源極及漏極區中的應變,且圖13(b)顯示沿鰭片的垂直方向測量的應變測試結果。
應當了解,出於簡化及說明清楚的目的,附圖中的元件並不一定按比例繪製。例如,出於清楚目的,一些元件的尺寸可能相對其它元件的尺寸被放大。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詳細說明中,闡述許多具體細節來提供有關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充分理解。不過,應當理解,可在不具有這些具體細節的情況下實施本發明的實施例。
為不模糊有關本發明的實質和/或實施例的陳述,在下面的詳細說明中,可能將現有技術已知的一些製程步驟和/或操作組合在一起來進行陳述和/或用於說明目的,且在一些例子中可能對其不作詳細說明。在其它例子中,現有技術已知的一些製程步驟和/或操作可能根本不作說明。另外,一些已知的裝置製程技術可能未作詳細說明,且在一些例子中,可能參考其它公開的文章、專利和/或公開的專利申請進行參照,以免模糊有關本發明的實質和/或實施例的說明。應當理解,下面的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著重於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的獨特特徵和/或元件。
圖1(a)及1(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更具體而言,圖1(a)是處於製造中的該裝置的側視圖,其中,沿形成於該裝置的襯底的頂部或頂部部分的鰭片的方向觀看該裝置。將鰭片示意顯示為延伸入和/或出圖1(a)中的紙面。圖1(b)顯示處於製造中的該裝置的正視圖,其中,沿垂直於鰭片的方向觀看該裝置,將鰭片示意顯示為平行於圖1(b)中的紙面延伸。類似地,圖2(a)至7(b)以及圖11(a)至11(b)示意顯示處於不同製造階段或步驟的該裝置,且與圖1(a)及1(b)類似,「(a)」為側視圖且「(b)」為該裝置的正視圖。
另外,為進一步幫助理解圖1(a)至7(b),圖8、圖9及圖10中示例提供處於不同製造階段的該裝置的一些立體圖。更具體而言,圖8顯示與圖3(a)及3(b)中所示的步驟密切對應的該裝置的示例立體圖;圖9顯示與圖4(a)及4(b)中所示的步驟密切對應的該裝置的示例立體圖;以及圖10顯示與圖5(a)及5(b)中所示的步驟密切對應的該裝置的示例立體圖。
依據一個實施例,本發明的方法包括設置、製備或者供應襯底101,在其上可形成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電晶體(下文中總稱為半導體裝置10)。襯底101可為由塊體矽(Si)、摻雜矽,或矽-鍺(SiGe)等列舉的一些可能的非限制性例子的襯底材料所構成的半導體襯底。在下面的說明中,為簡單說明而不失一般性,將襯底101假定為塊體矽襯底。不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了解,下面提供的說明可類似地應用於使用不同襯底材料的情形。
在一個實施例中,襯底101可已有一個或多個鰭片形成於其中,例如圖1(a)的側視圖中示意顯示的鰭片111、121、131以及141。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鰭片111、121、131以及141可形成於襯底101的頂部上,且其材料與襯底101相同或不同。在下面的說明中,出於容易參考的目的,標記101用以指襯底或位於鰭片111、121、131及141下方的襯底部分。
如圖1(a)及1(b)中所示,在形成鰭片111、121、131及141以後,至少在被暴露且未被鰭片111、121、131及141覆蓋的襯底101的部分上可沉積絕緣材料層102。絕緣層102可為TEOS氧化物(氧化矽)層或其它合適的介電或絕緣材料層,用以為形成於半導體襯底101頂部上的裝置或裝置的功能部分提供與下面的半導體襯底101的電性絕緣。下文中,層102偶爾可指氧化物層,而不喪失其一般性以方便參照。
圖2(a)及2(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1(a)及1(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包括在一個或多個鰭片或鰭片結構111、121、131及141上方形成一個或多個柵極或柵極結構,例如柵極結構211、221及231。柵極結構211、221及231可通過例如下述方式形成:沉積覆蓋鰭片111、121、131及141以及氧化物層102的柵極材料層;在該柵極材料層的頂部上沉積硬掩膜層;通過例如光刻圖案化製程在該硬掩膜層中形成包括例如柵極掩膜212、222及232的柵極圖案;以及最後,通過定向及選擇性蝕刻製程將該硬掩膜層下面的該柵極材料層轉換為柵極結構211、221及231。
更具體而言,在將該柵極材料層轉換為柵極結構211、221及231的過程中,通過例如反應離子蝕刻(reactive-ion-etching;RIE)製程可蝕刻掉不被柵極掩膜212、222及232覆蓋的該柵極材料的部分。該RIE製程可經製作或設計而對鰭片111、121、131及141以及氧化物層102的材料都具有選擇性。因此,該蝕刻製程僅使直接位於柵極掩膜212、222及232下面的柵極材料保留於氧化物層102的頂部上,且在不被該柵極掩膜覆蓋的區域中,該蝕刻通過蝕刻選擇性停止於下面的氧化物層102以及鰭片結構111、121、131及141。在一個實施例中,柵極結構211、221及231可經形成以使該柵極結構的縱向垂直於鰭片結構111、121、131及141的方向。
圖3(a)及3(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2(a)及2(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更具體而言,直接鄰近各柵極結構211、221及231的兩個相對側壁可形成側間隙壁,例如間隙壁213、223以及233。為形成間隙壁213、223以及233,可例如首先沉積覆蓋柵極結構211、221及231(包括側壁及其頂部上的柵極掩膜212、222及232)的共形介電材料(例如氮化物或氧化物)層。該共形介電層也可覆蓋位於該柵極結構之間的先前暴露的氧化物層102。接著,應用定向蝕刻製程,以移除位於該柵極掩膜的頂部上以及氧化物層102的頂部上的該共形介電層的部分。上面的沉積及蝕刻製程最終僅保留與柵極結構211、221以及231的側壁相鄰的該共形介電層的部分。與此同時,至少由於高度差,在鰭片的側壁可保留很少或沒有共形介電層。如必要,可使用其它技術來移除鰭片的側壁處的任意剩餘介電材料。
應當注意,本發明的實施例不限於上述態樣,且可通過使用當前存在或未來開發的其它合適的技術來製造側間隙壁213、223及233。另外,側間隙壁213、223及233可經製造而具有例如約2納米至約10納米的厚度,以通過在處於製造中的finFET的源極/漏與柵極之間提供適當的間距/間隔而可適合裝置性能。
通過上面在圖3(a)及3(b)中所示的步驟製造的該半導體裝置的示例立體圖可在圖8中獲得,圖8示意顯示鰭片111、121、131,柵極結構211,側間隙壁213,柵極掩膜212,以及將其頂部上的n型finFET與下面的半導體襯底101隔開的氧化物層102。
圖4(a)及4(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3(a)及3(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例如,在形成與柵極結構211、221及231的側壁相鄰的間隙壁213、223及233以後,可移除或蝕刻掉鰭片111、121、131及141的特定部分。更具體而言,例如通過選擇性蝕刻製程(不過也可使用其它移除製程)可移除位於柵極結構211、221及231之間因此未被柵極結構211、221及231覆蓋也未被側間隙壁213、223及233覆蓋的鰭片111、121、131及141的部分。
尤其,可使用對側間隙壁213、223及233(其可為氮化物或氧化物材料)及氧化物層102的材料都具有選擇性的任意蝕刻製程,以選擇性移除由矽材料製成的鰭片111、121、131及141的上述部分。更具體而言,該移除製程可移除高於氧化物層102的高度的矽鰭片的較大部分或整個部分,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蝕刻至略低於氧化物層102的高度。該移除製程也可移除位於該側間隙壁外部的矽鰭片的較大部分或整個部分,從而在該側間隙壁暴露鰭片111、121、131及141的垂直剖面以及在氧化物層102的高度暴露水平剖面。在一個實施例中,鰭片的剖面為矩形。
如圖4(b)中示意顯示,可能已蝕刻掉並移除柵極結構211與221之間以及柵極結構221與231之間的鰭片111(以及鰭片121、131以及141)的部分。這裡,應當理解,如圖4(a)中示意顯示,鰭片111a、121a、131a及141a實際上是在已移除位於間隙壁213前面(從而不被間隙壁213覆蓋)的鰭片的部分以後,位於柵極結構211的間隙壁213的側壁表面的鰭片111、121、131及141的暴露剖面,儘管該附圖可能看起來與圖3(a)中所示類似。
通過上面在圖4(a)及4(b)中所示的步驟製造的該半導體裝置的示例立體圖可在圖9中獲得,圖9示意顯示已移除或蝕刻掉鰭片111、121、131的部分,從而在與側間隙壁213的表面共面的表面暴露剖面111a、121a以及131a。圖9也顯示位於與氧化物層102的頂部表面共面的表面的鰭片的暴露剖面。
圖5(a)及5(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4(a)及4(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更具體而言,該方法可包括在該柵極之間形成由第一材料構成的完全鬆弛的源極/漏極區。該第一材料的晶格常數大於第二材料的晶格常數,該第二材料可用以形成覆蓋層以覆蓋該源極/漏極區,如下面參照圖6(a)至圖7(b)更詳細所述。例如,該第一材料可為矽-鍺(SiGe)且該第二材料可為矽(Si)。在此類情況下,外延形成的源極/漏極區可具有依賴於該外延生長製程中所使用的鍺(Ge)的量或濃度水平相對矽(Si)的量或濃度水平的晶格常數。由於Ge具有比Si的晶格常數大大約4%的晶格常數,因此例如具有50%原子百分比鍺含量的SiGe可具有比純Si的晶格常數大大約2%的晶格常數,具有20%原子百分比鍺的SiGe可具有比純Si的晶格常數大大約1%的晶格常數。在下面的說明中,作為非限制性例子,假定SiGe是該第一材料並假定Si是該第二材料,不過針對上面的製程中的該第一及該第二材料也可使用合適半導體材料的其它組合。
在下面的說明中,各種材料例如SiGe和/或Si(應變的或未應變的)的晶格常數都以相對完全鬆弛且未應變的Si晶體的百分比表示,該完全鬆弛且未應變的Si晶體被定義為具有0%的晶格常數(相對其自己)。另一方面,材料中的應變可依據相對其處於完全鬆弛且未應變狀態的晶格常數的晶格常數變化來測量。例如,對於純Si,正晶格常數(正百分比)表示該矽材料中的拉伸應變,而負晶格常數(負百分比)表示同一材料中的壓縮應變。另外例如,對於SiGe,如果該SiGe材料的晶格常數(例如2.4%)大於完全鬆弛的未應變SiGe的晶格常數(例如2.0%),則認為該SiGe材料處於拉伸應變(0.4%)。另一方面,如果該SiGe材料的晶格常數(例如0.2%)小於完全鬆弛的未應變SiGe的晶格常數(例如2.0%),儘管它仍是正晶格常數(0.2%),但認為該SiGe材料處於壓縮應變(-1.8%)。下文中,材料內部的壓縮或拉伸應變可通過其晶格常數中的百分比變化(相對其完全鬆弛的未應變狀態)來測量。例如通過應用雙透鏡暗視場電子全息照相術可試驗性測量材料的晶格常數。
如圖5(a)及5(b)中示意顯示,源極/漏極區311、321、331及341可自鰭片111、121、131及141的暴露剖面外延生長。為獲得完全鬆弛的SiGe源極/漏極區,該SiGe外延生長製程可經調節或調整,從而可在所形成的SiGe源極/漏極區中引入大量的堆垛層錯及位錯。這裡,術語「大量」表示堆垛層錯及位錯的量高至通常被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認為不利於源極/漏極區並因此一般會避免的程度。該大量的堆垛層錯及位錯可導致完全鬆弛的SiGe源極/漏極區,其使本發明的實施例能夠在finFET的溝道區中有利地引入拉伸應變,如下面參照圖6(a)至圖7(b)更詳細所述。這裡,應當注意,本發明的實施例可包括可用於形成完全鬆弛的源極/漏極區的其它方法和/或製程。
為在所形成的源極/漏極區中引入堆垛層錯及位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包括在SiGe外延生長中引入高濃度水平的鍺(Ge)含量。例如,本發明已實驗性測試並證實,在所形成的SiGe源極/漏極區中可引入原子百分比高達50%至53%的Ge含量,發現其伴隨有高度堆垛層錯及位錯。本發明也證實,上面所引起的堆垛層錯及位錯的存在導致完全鬆弛的SiGe源極/漏極區,其為通過施加外部壓縮應變在該源極/漏極區中引入壓縮應變提供了條件。具有壓縮應變的SiGe源極/漏極區可在該源漏極區之間的finFET的柵極下面的Si溝道區中相應產生拉伸應變。
通過上面在圖5(a)及5(b)中所示的步驟製造的該半導體裝置的示例立體圖可在圖10獲得,圖10示意顯示外延生長的源極/漏極區311、321以及331。
在圖5(a)及5(b)中,示意顯示通過外延生長製程可形成菱形源極/漏極區。依據另一個實施例,該菱形源極/漏極區還可通過例如選擇性蝕刻製程、離子濺鍍製程或任何其它現有或未來開發的技術重新成形,以具有與鰭片溝道區的剖面基本類似的形狀。一個此類形狀可例如為矩形,其作為替代實施例示例顯示於圖11(a)及11(b)中。具有與鰭片的形狀基本類似的形狀的源極/漏極區的形成還可增強源極/漏極區向鰭片溝道區施加拉伸應變的效果,如下面更詳細所述。
圖6(a)及6(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5(a)及5(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在外延形成完全鬆弛的SiGe源漏極區以後,該源極/漏極區可經進一步處理以產生內部壓縮應變,其因此可導致向柵極結構下面所覆蓋的Si鰭片溝道區施加拉伸應變。更具體而言,作為在源極/漏極區產生內部壓縮應變的非限制性例子,可形成或創建覆蓋層,尤其矽覆蓋層,以包圍並基本覆蓋該外延生長的源極/漏極區。如圖6(a)中示意顯示,可外延生長矽覆蓋層411、421、431及441以包覆下面的源極/漏極區311、321、331及341,該些源極/漏極區本身具有大量的堆垛層錯及位錯。矽覆蓋層411、421、431及441可經形成以具有足夠厚的厚度,從而在其外延形成期間在源極/漏極區311、321、331及341內部開始產生壓縮應變。例如,矽覆蓋層的厚度可在約5納米至約30納米範圍內,以對下面的SiGe源極/漏極區產生足夠的壓縮應變。至少由於在所形成的Si覆蓋層的晶格常數與被該Si覆蓋層覆蓋的該SiGe源極/漏極區的晶格常數之間的差別,可在該SiGe源極/漏極區內部產生壓縮應變。例如,從具有比純Si的晶格常數大大約2%的晶格常數的完全鬆弛的SiGe,該源極/漏極區可應變以具有約0.2%的晶格常數(儘管仍大於純Si的晶格常數),從而經歷淨晶格常數變化以及因此-1.8%的壓縮應變。
在替代實施例中,如圖11(a)及11(b)中示意顯示,其中,該SiGe源極/漏極區經形成以具有與該矽鰭片溝道區的剖面基本類似的形狀。圖12(a)及12(b)中示意顯示所形成的矽覆蓋層,其中,該SiGe源極/漏極區中的壓縮應變可在更靠近該矽鰭片溝道區的區域中產生,從而增強該SiGe源極/漏極區向該矽鰭片溝道區施加拉伸應變的有效性。
圖7(a)及7(b)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圖6(a)及6(b)中所示的步驟之後,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更具體而言,在形成矽覆蓋層411、421、431及441期間,由於晶格不匹配,所形成的矽覆蓋層開始向其覆蓋的該SiGe源極/漏極區施加壓縮應變,且完全鬆弛的事實促進該SiGe源極/漏極區「崩潰」為源極及漏極312、322、332及342。這因此導致對位於該柵極結構下面並緊鄰該源極/漏極區的該Si鰭片溝道區施加拉拽作用。此拉拽作用在該矽溝道區內部產生拉伸應變,其通常被認為有利於增加n型finFET電晶體中的載流子的遷移率。在一個例子中,經測試,由於處於壓縮應變下的相鄰SiGe源極/漏極區,該矽鰭片溝道區經歷至少0.7%的拉伸應變。
圖8顯示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的示例立體圖,其與如上所述的圖3(a)及3(b)中示意顯示的步驟非常相似;圖9顯示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的立體圖,其與如上所述的圖4(a)及4(b)中示意顯示的步驟非常相似;以及圖10顯示製造具有一個或多個n型塊體finFET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的一個步驟的立體圖,其與如上所述的圖5(a)及5(b)中示意顯示的步驟非常相似。
圖13(a)示意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製造的n型塊體finFET的溝道、源極及漏極區中的應變。不同類型的箭頭表示該矽鰭片溝道區111經歷拉伸應變而該SiGe源極/漏極區經歷壓縮應變。圖13(b)顯示沿finFET的鰭片區的垂直方向測試的應變測量結果,其中,其SiGe區形成有矽覆蓋層或沒有矽覆蓋層。垂直穿過柵區對應區域、隔離區並進入襯底區進行測量。測試結果清楚地表明,通過施加矽覆蓋層,鰭片溝道區經歷拉伸應變增加,在靠近鰭片的頂部的區域中高達0.7%應變。應變強度沿著朝向襯底101的垂直方向降低。
儘管這裡顯示並說明本發明的特定特徵,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會作許多修改、替代、變更以及等同。因此,應當理解,所附權利要求意圖涵蓋落入本發明的精神範圍內的所有此類修改及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