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7:25:34 3
專利名稱: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替代物假體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的結構設計。
背景技術:
人體下頜骨的形狀個體差異較大,對於外傷、腫瘤以及先天性骨缺損引起的大塊骨缺失,根本的方法是通過手術植入人工替代物。由於傳統的人工植入體的形狀與原骨的外形差異很大,嚴重影響患者面部的美觀程度,給患者帶來身心上的巨大痛苦,因此替代物假體的設計與製造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替代物假體在實際應用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固定問題。替代物假體傳統的固定方法主要是依靠延伸板與人骨外表面的貼合來實現相互位置的確定,並通過延伸板上的螺釘使替代物假體與下頜骨斷端可靠的固定在一起。為了 使替代物假體與下頜骨斷端定位準確,固定可靠,通常會將延伸板設計得面積大一些,以增加定位板與下頜骨斷端外表面的接觸面積,增加固定螺釘的數量。但是,延伸板連接部位易產生應力集中,導致連接處斷裂;延伸板橫向固定改變了下頜骨的主要受力方式,使其受力性質由最初的拉壓應力轉變為剪切應力;延伸板的應力屏蔽作用使其覆蓋的下頜骨區域得不到應有的力學刺激,導致連接部分下頜骨的萎縮。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避免了替代物假體延伸板連接處斷裂的可能性,有效防止術後下頜骨連接部分的萎縮。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替代物假體的斷面上設有替代物假體縱向固定用的釘孔,釘孔配備有鑽套和鑽頭,鑽套與釘孔形成間隙配合,鑽套與鑽頭形成間隙配
口 ο所述釘孔設有偏置角度,其偏置方向應不偏出皮質骨外側或偏入下頜骨管內,從而保證固定後螺釘不穿透皮質骨。所述替代物假體的固定部分斷面與下頜骨斷端的截骨面相匹配,頰側連接部位具有平滑過渡的下頜骨外輪廓。所述的釘孔直徑為I 3mm,釘孔長度為3 20mm,釘孔直徑比鑽套外徑大O
O.2mm,鑽套內徑比鑽頭直徑大O O. 2mm,鑽頭直徑等於螺釘小徑。所述替代物假體外側與下頜骨斷端接觸部位設有輔助連接和定位的凸緣。所述的凸緣的的伸出長度為I 10mm,凸緣的厚度為O. 5 3mm。所述替代物假體的截面形狀為實心截面或U型槽截面。所述替代物假體的實心截面上設有與下頜骨管相匹配的定位凸臺,定位凸臺高為3 10_,拔模角度為5° 30°。
所述U型槽替代物假體的厚度為O. 5 3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術效果本發明提供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將延伸板橫向固定改為縱向固定,避免了替代物假體延伸板連接處因應力集中而斷裂的可能性。進一步,本發明提供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利用假體上設置的釘孔和鑽套實現在下頜骨縱向鑽孔時的導向功能,保證螺釘釘入皮質骨以後不偏出下頜骨表面或偏入下頜骨髓腔。本發明提供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採用下頜骨舌側表面 定位的方法,避免了延伸板以及橫向固定螺釘對術後下頜骨頰側光滑度的影響,保證了術後患者面部的美觀。本發明提供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在替代物假體斷面上設計有凸緣,用於連接下頜骨與假體斷面時輔助定位。本發明提供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避免了橫向固定過程中骨膜和軟組織的大面積剝離,且沒有改變連接部分下頜骨的主要受力方式,避免了橫向固定方法中延伸板對其覆蓋區域的下頜骨的應力屏蔽作用,有效防止術後下頜骨的萎縮。
圖1-1 1-2為替代物假體與下頜骨斷端縱向固定的結構示意圖;圖2-1 2-2是替代物假體舌側定位凸緣以及固定部分預留釘孔的位置及其偏置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替代物假體固定過程中鑽套安裝示意圖;圖4是替代物假體固定過程中鑽套與假體裝配局部剖視圖。其中,I為骨斷端;2為替代物假體,3為鑽頭,4為鑽套。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所述是對本發明的解釋而不是限定。參見圖1-1 1-2,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替代物假體的斷面上設有替代物假體縱向固定用的釘孔,釘孔配備有鑽套和鑽頭,鑽套與釘孔形成間隙配合,鑽套與鑽頭形成間隙配合。這樣就可以通過假體斷面和外表面上預留的釘孔,將螺釘穿透下頜骨斷面釘入皮質骨,完成假體與下頜骨斷端的縱向固定。其中圖1-1為實體結構假體,圖1-2為U型槽結構假體。替代物假體上預留的釘孔數量越多,偏向內側松質骨的角度越小,鈦釘穿透下頜骨斷端皮質骨越多,固定越牢靠。但是過多的預留釘孔會降低替代物假體連接部位的強度,過小的偏置角度將會增大臨床手術中醫生鑽孔操作的難度,甚至無法進行鑽孔。因此應在保證固定穩定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預留釘孔的數量,增大偏置角度。具體的,替代物假體設計成截面形狀為實心截面或U型槽截面,其中替代物假體的實心截面上還設有與下頜骨管相匹配的定位凸臺(參見圖1-1),定位凸臺高3 IOmm,拔模角度為5° 30° ;U型槽假體的厚度應在O. 5 3mm之間(參見圖1_2),替代物假體的斷面與下頜骨斷端的截骨面相匹配,頰側連接部位具有平滑過渡的下頜骨外輪廓。在替代物假體外輪廓表面上預留直徑I 3mm的釘孔,釘孔通過個性化設計,保證其方向不偏出皮質骨外側或偏入下頜骨管內,保證固定後的螺釘不偏出皮質骨。具體的,釘孔長度在3 20mm,釘孔配備有鑽套與鑽頭,鑽套與釘孔形成間隙配合,釘孔直徑比鑽套外徑大O O. 2_,鑽套與鑽頭形成間隙配合,鑽套內經比鑽頭直徑大O O. 2_,鑽頭直徑等於螺釘小徑。進一步,替代物假體舌側與下頜骨斷端接觸部位設計有凸緣,用於輔助連接和定位,凸緣的伸出長度在I 10mm,凸緣包裹下頜骨舌側表面,舌側凸緣的厚度為O. 5 3mm。在替代物假體使用時,將替代物假體與下頜骨斷端靠攏,依據凸緣內側面與下頜骨斷端外側表面來定位,利用預留的釘孔以及鑽套安放鈦釘,完成替代物假體與下頜骨斷端的固定。
參見圖2-1 2-2,其中,圖2-1為實體結構假體,圖2_2為U型槽結構假體。應用對側數據或下頜骨外側下弧線的數學性質對骨缺損或畸形案例進行替代物假體的結構設計,假體可設計成實體結構或U型槽結構,其截面形狀為與下頜骨斷端相匹配的形狀,在其固定部位預留釘孔,在其舌側設計有輔助連接和定位用的凸緣,實心截面假體還可在其橫斷面上設計定位凸臺。手術中按照預先設定的截骨位置完成下頜骨矢狀截骨術,然後將替代物假體矢狀截面與下頜骨斷端截骨面貼合,將替代物假體舌側凸緣內表面貼合下頜骨斷端舌側外表面,以完成替代物假體的空間定位。在使用實心截面的替代物假體時,還可以利用假體橫斷面上的定位凸臺嵌入下頜骨管內部來進一步定位,用於嵌入下頜骨管內的定位凸臺的高為3 10_,拔模角度為5° 30°,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具體參數。在定位完成後,將設計的鑽套放入假體預留的釘孔中,用鑽頭在下頜骨斷端打孔,然後將鑽套取下,手動擰入固定用的螺釘,完成假體與殘端骨骼的縱向固定。具體的,圖3為替代物假體固定過程中鑽套安裝示意圖,圖4為替代物假體固定過程中鑽套與假體裝配局部剖視圖,其中鑽套與釘孔形成間隙配合,釘孔直徑比鑽套外徑大O O. 2_,鑽套與鑽頭形成間隙配合,鑽套內徑比鑽頭直徑大O O. 2_,鑽頭直徑等於螺釘小徑。上述提供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避免了橫向固定過程中骨膜和軟組織的大面積剝離,且沒有改變連接部分下頜骨的主要受力方式,避免了橫向固定方法中延伸板對其覆蓋區域的下頜骨的應力屏蔽作用,有效防止術後下頜骨的萎縮。
權利要求
1.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替代物假體的斷面上設有替代物假體縱向固定用的釘孔,釘孔配備有鑽套和鑽頭,鑽套與釘孔形成間隙配合,鑽套與鑽頭形成間隙配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釘孔設有偏置角度,其偏置方向為不偏出皮質骨外側或偏入下頜骨管內,從而保證固定後螺釘不穿透皮質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替代物假體的斷面與下頜骨斷端的截骨面相匹配,頰側連接部位具有平滑過渡的下頜骨外輪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替代物假體的固定部分的斷面與下頜骨斷端的截骨面相匹配。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釘孔直徑為I 3mm,釘孔長度為3 20mm,釘孔直徑比鑽套外徑大O O. 2mm,鑽套內徑比鑽頭直徑大O O. 2mm,鑽頭直徑等於固定用的螺釘的小徑。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替代物假體外側與下頜骨斷端接觸部位設有輔助連接和定位的凸緣。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凸緣的伸出長度為I IOmm,凸緣的厚度為O. 5 3mm。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替代物假體的截面形狀為實心截面或U型槽截面。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替代物假體的實心截面上還設有與下頜骨管相匹配的定位凸臺,定位凸臺高為3 IOmm,拔模角度為5° 30°。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其特徵在於,U型槽替代物假體的厚度為O. 5 3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頜面的縱向固定的替代物假體的結構設計,假體的斷面上設有替代物假體縱向固定用的釘孔,釘孔配備有鑽套和螺釘,鑽套與釘孔形成間隙配合,鑽套與螺釘形成間隙配合。該縱向固定的假體改變了傳統的延伸板固定技術,避免了固定過程中骨膜與軟組織的大面積剝離,降低了假體斷裂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縱向固定方法並沒有改變患者下頜骨的主要受力方式,而且還能避免橫向固定中延伸板對其覆蓋區域下頜骨的應力遮擋作用,有效防止術後骨骼萎縮。
文檔編號A61F2/28GK102988123SQ20121054445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4日
發明者劉亞雄, 石長全, 賀健康, 王玲, 連芩, 李滌塵, 靳忠民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