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10-29 02:27:32 3
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大黃6-8、黃柏3-5、桑寄生6-8、芙蓉葉5-7、防風8-10、紫花地丁3-5、川槿皮2-4、牡丹皮5-6、三七葉6-8、側柏葉8-10、馬鞭草2-4、地骨皮3-5、苦丁茶20-25、絲瓜絡6-8、節節花2-3、淡竹根1-3、倒生根2-3、刺瓜米草1-3、翠羽草2-3;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相輔相成,具有清熱解毒、燥溼消腫、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功效,能有效防止燒燙傷部位感染,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屬於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燒傷是物理、化學、放射等諸多因素作用於機體所造成的一種極其複雜的外傷性疾病,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現有治療燒傷的藥物多種多樣,一類是以西醫為主的治療燒傷的藥物和治療措施,一類是以中藥為主的治療路線;西醫治療燒傷,不主張傷面上藥,主要以內用藥為主,傷面幾乎不用任何藥物直接處理,此方法看似科學,實際上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且花費極其昂貴;而我國傳統中醫理論對於治療燒傷有自己的見解與治療措施,即對傷口表面不做任何處理,立時上藥,迅速止痛,減輕傷痛,通過外用藥物充分刺激人體細胞的再生能力,促使肌肉組織重新快速生長,從而達到短期痊癒的治療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
[0004]為了實現上述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大黃6-8、黃柏3-5、桑寄生6-8、芙蓉葉5-7、防風8-10、紫花地丁 3-5、川槿皮2_4、牡丹皮5_6、三七葉6_8、側柏葉8-10、馬鞭草2-4、地骨皮3-5、苦丁茶20-25、絲瓜絡6_8、節節花2_3、淡竹根1_3、倒生根2-3、刺瓜米草1-3、翠羽草2-3。
[0005]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大黃7、黃柏4、桑寄生7、芙蓉葉6、防風9、紫花地丁 4、川槿皮3、牡丹皮5.5、三七葉7、側柏葉9、馬鞭草3、地骨皮4、苦丁茶22、絲瓜絡7、節節花2.5、淡竹根2、倒生根2.5、刺瓜米草2、翠羽草2.5。
[0006]倒生根為薔薇科植物插田泡的根;刺瓜米草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翠羽草為卷柏科植物翠雲草的全草。
[0007]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研磨粉碎,然後加入適量植物油調和成糊狀,塗敷於患處,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一般2-4個療程即可治癒。
[000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相輔相成,具有清熱解毒、燥溼消腫、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功效,能有效防止燒燙傷部位感染,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實施例1: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g)為:大黃7、黃柏4、桑寄生7、芙蓉葉6、防風9、紫花地丁 4、川槿皮3、牡丹皮5.5、三七葉7、側柏葉9、馬鞭草3、地骨皮4、苦丁茶22、絲瓜絡7、節節花2.5、淡竹根2、倒生根2.5、刺瓜米草2、翠羽草2.5。
[0010]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研磨粉碎,然後加入適量植物油調和成糊狀,塗敷於患處,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一般2-4個療程即可治癒。
[0011]典型病例:
病例1:聞某某,男,13歲,胸腹部被熱水較大面積燙傷、起泡,塗龍膽紫治3天無效,後塗敷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次,塗敷三天後,疼痛明顯減輕,水皰明顯消退,連敷藥兩個療程後痊癒。
[0012]病例2:李某某,女,32歲,下肢及腳部不慎被蒸汽噴傷,受傷處皮膚紅腫,隔日起多個大小不等的水皰,為淺II度燙傷,塗敷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次,塗敷一個療程後,水皰明顯消退,不觸及則不痛,繼續塗敷兩個療程,患處長出新肌膚,治癒,隨訪一年未留下疤痕。
[0013]病例3:龔某,男,62歲,手部被熱油燙傷,被診斷為深II度燒傷,疼痛難忍,塗敷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每日一次,塗敷三個療程,燙傷處長出新肌膚,治癒,無疼痛感。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大黃6-8、黃柏3-5、桑寄生6-8、芙蓉葉5-7、防風8-10、紫花地丁 3_5、川槿皮2_4、牡丹皮5_6、三七葉6-8、側柏葉8-10、馬鞭草2-4、地骨皮3-5、苦丁茶20-25、絲瓜絡6_8、節節花2_3、淡竹根I_3、倒生根2-3、刺瓜米草1-3、翠羽草2-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促進燒傷快速恢復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大黃7、黃柏4、桑寄生7、芙蓉葉6、防風9、紫花地丁 4、川槿皮3、牡丹皮5.5、三七葉7、側柏葉9、馬鞭草3、地骨皮4、苦丁茶22、絲瓜絡7、節節花2.5、淡竹根2、倒生根2.5、刺瓜米草2、翠羽草2.5。
【文檔編號】A61P17/02GK104398871SQ201410600185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31日
【發明者】沈大友, 沈顯峰 申請人:沈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