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輸入裝置製造方法
2023-09-24 12:43:00 4
信息輸入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信息輸入裝置。檢測裝置(2L)能夠相對於成對的檢測裝置接近或分離。檢測裝置配合所安裝的筆記本的開合而能夠變更與成對的檢測裝置的位置關係。檢測裝置經由線束(50)與成對的檢測裝置連接。線束包括:中間部(52),在檢測裝置之間延伸;摺疊部(53),與中間部連接,在前後方向折返而重疊為兩層。在檢測裝置接近或離開成對的檢測裝置時,在重疊為兩層的摺疊部中,位於前方一側的部分和位於後方一側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產生偏離。線束配合偏離而象履帶一樣在彎曲部(53A)保持圓弧形狀的狀態下轉動。因此,折彎等載荷不會施加於線束。
【專利說明】信息輸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能夠取得在裝訂有多張紙張的冊子狀的記錄介質上輸入的信息 的信息輸入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公知將裝訂有多張紙張的冊子狀的記錄介質所記錄的信息電子化、並保存及管理 的技術。例如,在日本特開2002-132943號公報公開的信息管理系統中,用戶將筆記本放到 數字轉換器的墊座上,用專用筆將手寫的內容記載到筆記本中。手寫的內容由數字轉換器 讀入作為圖像數據,存儲到PC的存儲器中。
[0003] 在上述公報中記載的數字轉換器被配置在桌上,以將筆記本對開地放置在數字轉 換器的墊座上使用的方式來利用。因此,用戶存在要攜帶著數字轉換器和筆記本來使用的 煩惱。
[0004] 用戶在將筆記本安裝於數字轉換器的狀態下攜帶時,可考慮在能夠在中間對摺的 一對數字轉換器上分別安裝筆記本的一對封皮,按照各數字轉換器來開合筆記本。但是,在 筆記本開合時,位於轉動的內周側的一對封皮間的位置關係、與位於外周側的一對數字轉 換器間的位置關係,在打開與關閉筆記本時不同。因此,在將筆記本的封皮固定於數字轉換 器的狀態下,當用戶開合筆記本時,存在筆記本的封皮發生摺疊或彎曲的可能性。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配合冊子狀的記錄介質的開合而變更一對檢測 裝置的位置關係的信息輸入裝置。
[0006]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信息輸入裝置,能夠取得通過筆記工具在記錄介質上輸入 的信息,上述記錄介質是一對封皮及在上述一對封皮之間重疊配置的多張紙張通過對各自 的邊緣部的一部分進行裝訂而成的冊子狀,上述信息輸入裝置包括:第一檢測裝置,是能 夠對接近的上述筆記工具的位置進行檢測的板狀體,能夠與上述一對封皮中的第一封皮的 大致整個紙面相對配置,上述第一檢測裝置具有第一檢測面;第二檢測裝置,是能夠對接 近的上述筆記工具的位置進行檢測的板狀體,能夠與上述一對封皮中的第二封皮的大致整 個紙面相對配置,上述第二檢測裝置具有第二檢測面;以及連接部件,該連接部件包括:固 定部,在以第一邊和第二邊互相平行、且和其他邊相比彼此位於附近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 檢測裝置和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狀態下,固定上述第一檢測部,上述第一邊是包圍上述第 一檢測面的外邊緣的邊中的一個,上述第二邊是包圍上述第二檢測面的外邊緣的邊中的一 個;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以使上述第二邊能夠在接近的方向或分離的方向上相 對於上述第一邊移動;以及彎曲部,連接上述固定部和上述保持部,能夠向上述第一檢測裝 置和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相對的方向彎曲。
[0007] 在信息輸入裝置中,第二檢測裝置能夠相對於第二檢測裝置接近或分離。在第一 檢測裝置與記錄介質的第一封皮相對配置、第二檢測裝置與第二封皮相對配置時,第一檢 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的位置關係能夠配合記錄介質的開合而變更。因此,能夠防止載荷 施加於記錄介質的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因此,能夠防止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摺疊、彎曲。
[0008] 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也可以進一步具有第一電路部、第二電路部以及連接線。上述 第一電路部設置在上述第一檢測裝置上。上述第二電路部設置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上。上 述連接線,包括在具有撓性的絕緣薄膜上形成的多個導電路徑,將上述第一電路部和上述 第二電路部電連接。上述上述連接線包括第一連接部、中間部、摺疊部以及第二連接部。上 述第一連接部配置在上述第一檢測裝置的第一背面和上述固定部之間。上述第一連接部包 括與上述第一電路部電連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一背面是上述第一檢測面的相反側的面。上 述中間部與上述第一連接部連接,在上述第一檢測裝置和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之間延伸。上 述摺疊部與上述中間部連接,配置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第二背面和上述保持部之間。上 述摺疊部以第一方向為軸折返,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和上述保持部之間重疊為兩層。上述 第二背面是上述第二檢測面的相反側的面。上述第一方向是與上述中間部的延伸方向正 交、且與上述第二檢測裝置和上述保持部相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述第二連接部與上述 摺疊部連接。上述第二連接部包括與上述第二電路部電連接的端子部。
[0009] 連接線具有摺疊部,從而第二檢測裝置相對於第一檢測裝置接近或分離時,如連 接線在保持折返的狀態下移動,則能夠防止連接線被拉伸或被壓縮。因此,能夠減輕施加於 連接線的載荷。
[0010] 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也可以進一步具有第一覆蓋部件和支撐部。上述第一覆蓋部件 固定在上述連接部件的上述保持部上,覆蓋上述摺疊部。上述摺疊部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 和上述第一覆蓋部件之間。上述支撐部設置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上,以使上述第一覆蓋部 件能夠沿著上述第二背面在第二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支撐上述第一覆蓋部件。上述第二方向 是與上述第二邊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0011] 連接線的摺疊部被第一覆蓋部件覆蓋,從而第二檢測裝置相對於第一檢測裝置接 近或分離時,能夠限制因施加於摺疊部的推壓或拉伸力而可能產生的連接線的位置偏移。 第一覆蓋部件通過摺疊部能夠切實保持連接線折返的狀態。並且,通過第一覆蓋部件,支撐 部能夠在第二方向上移動地被支撐,第一覆蓋部件能夠與對摺疊部的推壓或拉伸配合地移 動。因此,能夠防止摺疊部因推壓而在第一覆蓋部件內被壓縮、拉伸、從而從第一覆蓋部件 脫離的情況。
[0012] 在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中,上述第一覆蓋部件具有兩個第一卡合部,它們沿著上述 第二方向並列配置,用於將上述第一覆蓋部件固定於上述保持部,上述保持部具有兩個第 二卡合部,它們分別與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卡合。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一個、和上述兩 個第二卡合部中的一個分別是突起部和孔部、或孔部和突起部,構成為通過互相卡合而將 上述連接部件固定於上述第一覆蓋部件。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另一個、和上述兩個第 二卡合部中的另一個分別是突起部和孔部、或孔部和突起部。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上 述另一個和上述兩個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另一個之間的間隙,大於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的 上述一個和上述兩個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一個之間的間隙。此時,第一覆蓋部件能夠以一 個第一卡合部或一個第二卡合部為軸而在另一個第一卡合部和另一個第二卡合部的間隙 的範圍內轉動。因此,第二檢測裝置能夠以一個第一卡合部或一個第二卡合部為軸相對於 第一檢測裝置轉動。因此,即使在記錄介質開合時,在第一封皮和第二封皮的位置關係中產 生與第二方向不同朝向的扭力,信息輸入裝置也能夠通過轉動來調整第二檢測裝置相對於 第一檢測裝置的方向。因此載荷不易施加於記錄介質的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從而能夠進 一步防止第一封皮及第二封皮摺疊、彎曲。
[0013] 在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中,上述第一覆蓋部件包括能夠具有壁部、三個側壁、第三卡 合部。上述壁部上設有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上述三個側壁從上述壁部的邊緣部向上述第 二背面突出,開放上述邊緣部的一個、關閉三個地配置。上述邊緣部的上述一個位於上述第 二邊一側。第三卡合部與上述三個側壁中相對的兩個側壁連接,與上述支撐部卡合。上述 摺疊部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和上述壁部之間。上述支撐部經由上述第三卡合部以使上述第 一覆蓋部件能夠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支撐上述第一覆蓋部件。此時,第一覆蓋部 件具有作為肋部發揮功能的另一個側壁,其與相對的兩個側壁正交,分別支撐兩個側壁。因 此,能夠確保第一覆蓋部件的強度。
[0014] 上述信息輸入裝置進一步具有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上述摺疊部能夠具 有第一層部、第二層部和彎曲部。上述第一層部是上述兩層中的、配置在上述壁部一側的部 位。上述第二層部是上述兩層中的、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一側的部位。上述彎曲部,連接上 述第一層部和上述第二層部。上述彎曲部是上述連接線的延伸方向變化的部位,是隨著上 述第一覆蓋部件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動產生變形的部位。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在上述壁部 的上述第二背面一側的壁面上固定上述第一層部。上述第一固定部件設置在上述彎曲部的 一個端部上。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在上述第二背面上固定上述第二層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件 設置在上述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上。此時,在第二檢測裝置相對於第一檢測裝置接近或分 離時,即使對連接線施加推壓或拉伸等外力,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也固定彎曲部 的兩端,因此彎曲部中的連接線的變形難以產生變動。因此,能夠穩定、順利地進行伴隨著 第一覆蓋部件向第二方向的移動的連接線的變形。
[0015] 在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中,上述壁部中的上述一側的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之間 的第三方向的距離、小於上述壁部中的與上述一側相反一側的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之 間的第三方向的距離,上述第三方向是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相對的方向。此時,沒有側 壁的一側的相反側的第一覆蓋部件的內部空間更大。通過在該側配置連接線的彎曲部,能 夠使彎曲部形成的圓弧的內切圓的半徑更大。因此,能夠減輕施加於連接線的彎曲等載荷。 [0016] 在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中,在上述第一邊及上述第二邊延伸的方向上,上述中間部 配置在與上述第一邊及上述第二邊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位置上。在連接部件開合時等 情況下,在第一檢測裝置和第二檢測裝置相對的方向上使彎曲部折彎時,存在扭力被施加 於固定部和保持部的情況。通過使中間部位於和易受到扭力形成的拉伸等的影響的端部相 t匕、靠近中央的位置,能夠減輕施加於連接線的載荷。
[0017] 在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中,上述連接部件也可以進一步具有第二覆蓋部件。上述第 二覆蓋部件與上述連接部之間夾持上述中間部,並覆蓋上述中間部。在連接部件打開的狀 態下,第二覆蓋部件能夠覆蓋並隱藏連接線。在連接部件為摺疊狀態時,第二覆蓋部件推動 連接線,以使連接線沿著彎曲部的內面彎曲,從而能夠引導彎曲的方向。
[0018] 在上述信息輸入裝置中,上述第二覆蓋部件也可以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一側的端部 與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上述第二邊一側的端部重疊的位置上。如果第二檢測裝置的第二邊 一側的端部相對於第一檢測裝置在分離狀態下或接近狀態下總是在與第二覆蓋部件重疊 的位置上,則能夠防止在移動過程中第二檢測裝置與第二覆蓋部件的邊緣部卡掛而產生阻 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 圖1是信息輸入裝置1的整體結構圖。
[0020] 圖2是安裝有筆記本5並打開的狀態的信息輸入裝置1的立體圖。
[0021] 圖3是打開狀態的外包裝蓋4的正面圖。
[0022] 圖4是檢測裝置2L、2R的分解立體圖。
[0023] 圖5是組裝於後蓋9L的狀態的支架60及線束50的立體圖。
[0024] 圖6是組裝於後蓋9L的狀態的支架60及線束50的另一立體圖。
[0025] 圖7是表示檢測裝置2L、2R處於接近狀態時的支架60和線束50的狀態的、圖6 的點劃線I-Ι下的向視剖視圖。
[0026] 圖8是表示檢測裝置2L、2R處於分離狀態時的支架60和線束50的狀態的、圖6 的點劃線I-Ι下的向視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 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照的附圖用於說明本發明能夠採用的技 術特徵。在附圖中記載的裝置結構等並不僅限於此而只是說明例。
[0028] 參照圖1至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信息輸入裝置1。在以下說明中,將圖2 的上側、下側、左上側、右下側、右上側、左下側分別定義為信息輸入裝置1的前側、後側、左 偵I右側、上側、下側。為便於說明,作為信息輸入裝置1的構成要素的外包裝蓋4和檢測裝 置2L、2R的方向,以組裝有信息輸入裝置1的狀態為基準,效仿信息輸入裝置1的方向來定 義。同樣地,為便於說明,安裝於信息輸入裝置1的筆記本5的方向以筆記本5安裝於信息 輸入裝置1的狀態為基準,效仿信息輸入裝置1的方向來定義。圖1表示信息輸入裝置1 開合過程中的狀態。圖2表示信息輸入裝置1打開的狀態。
[0029] 圖1所示的信息輸入裝置1是用戶能夠攜帶的平板型手寫輸入裝置。以在外包裝 蓋4上組裝了兩個板狀的檢測裝置2L、2R的狀態提供信息輸入裝置1。外包裝蓋4以前側 為對開面側,向左右方向能夠摺疊(即對摺)地構成,包括左蓋部4L及右蓋部4R。檢測裝置 2L配置在左蓋部4L上,檢測裝置2R配置在右蓋部4R上。用戶將冊子狀的記錄介質例如筆 記本5安裝於檢測裝置2L、2R上,通過電子筆6將信息記錄在筆記本5上。信息輸入裝置1 能夠使用檢測裝置2L、2R讀取在筆記本5中記錄的信息。電子筆6是能夠在筆記本5上用 墨水記錄信息(文字、記號、圖形、數字等)、且能夠將記錄的信息輸入到檢測裝置2L、2R的筆 記工具。本實施方式的電子筆6在內部具有構成公知的共振(調諧)電路的可變容量電容、 線圈等(省略圖示)。在電子筆6接近時,檢測裝置2L、2R能夠以公知的電磁感應方式,檢測 出電子筆6的位置。
[0030] 如圖1、圖2所示,檢測裝置2L、2R構成為能夠將筆記本固定在前表面。具體而言, 檢測裝置2L、2R在前表面分別具有在固定筆記本5的左右的封皮5L、5R時起定位作用的凹 狀的定位部21L、21R。定位部21L在上方、左方及下方具有階梯差,在右方不具有階梯差。 定位部21L的上方、左方及下方的階梯差通過與筆記本5的左封皮5L的上方、左方及下方 的邊緣部接觸而將筆記本5相對於檢測裝置2L定位。定位部21L在凹部內且在右邊附近 位置具有微粘著性的粘接部22L (參照圖1)。粘接部22L在能夠容易地剝離筆記本5的左 封皮5L的狀態下粘接固定於定位部21L。定位部21R在上方、右方及下方具有階梯差,在左 方不具有階梯差。定位部21R的上方、右方及下方的階梯差通過與筆記本5的右封皮5R的 上方、右方及下方的邊緣部接觸而將筆記本5相對於檢測裝置2R定位。定位部21R在凹部 內且在左邊附近位置具有微粘著性的粘接部22R (參照圖1)。粘接部22R在能夠容易地剝 離筆記本5的右封皮5R的狀態下粘接固定於定位部21R。
[0031] 如圖3所示,外包裝蓋4在未彎曲的狀態下是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矩形的板狀體。 外包裝蓋4包括保持檢測裝置2L的左蓋部4L、固定檢測裝置2R的右蓋部4R、在左右中央 連接左蓋部4L和右蓋部4R的彎曲部4C。外包裝蓋4由具有能夠根據外力變形的柔性的材 料(例如合成皮革或尼龍)製成。彎曲部4C能夠沿著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軸線AX (參照圖 1)使前表面為內側地彎曲。S卩,外包裝蓋4通過使彎曲部4C彎曲而能夠使檢測裝置2L和 檢測裝置2R在相對的方向上摺疊。
[0032] 外包裝蓋4具有用於將檢測裝置2R固定於右蓋部4R的固定片41R。固定片41R 通過上邊、右邊及下邊這三邊嵌入外包裝蓋4的邊緣部45、左邊嵌入彎曲部4C,從而固定在 外包裝蓋4上。檢測裝置2R例如通過用雙面膠等將後表面26R (參照圖4)粘接到固定片 41R上,從而而固定於外包裝蓋4。固定片41R在中央部具有開口 42。檢測裝置2R的後表 面26R具有電池的安裝部(省略圖示)。電池的安裝部配置在開口 42內。雖未圖示,但外包 裝蓋4在後表面具有蓋體(省略圖示),其使用粘接扣能夠開合。用戶通過打開蓋體,即使不 將檢測裝置2R從外包裝蓋4卸下,也能夠更換電池(省略圖示)。
[0033] 外包裝蓋4具有用於將檢測裝置2L固定於左蓋部4L的保持片41L。保持片41L 例如是透明的軟質氯乙烯片。保持片41L的上邊、左邊及下邊這三邊嵌入外包裝蓋4的邊 緣部45,右邊開放。檢測裝置2L從保持片41L的右邊一側插入保持片41L和外包裝蓋4 的主體部之間。檢測裝置2L在右端部從保持片41L的右邊向右方突出的狀態下,由保持片 41L保持。在後詳述,檢測裝置2L在後表面26L (參照圖4) 一側具有支架60。支架60構 成為相對於檢測裝置2L的主體部能夠向左右方向滑動(slide)。外包裝蓋4的左蓋部4L 具有對支架60進行固定的固定部43。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部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並列 配置的兩個小孔(eyelet)43A、43B。小孔43A、43B具有相同的開口直徑D1。在支架60固 定於固定部43時,檢測裝置2L在相對於外包裝蓋4的左蓋部4L能夠向左右方向滑動的狀 態下,由保持片41L保持。
[0034] 外包裝蓋4具有寬幅的帶狀體44,其在彎曲部4C的前表面一側向上下方向延伸, 覆蓋彎曲部4C。帶狀體44在上下張開的狀態下,上下兩端分別嵌入外包裝蓋4的上下的邊 緣部45中。帶狀體44與彎曲部4C的前表面之間具有間隙。此後詳述,連接檢測裝置2L、 2R的線束50通過帶狀體44和彎曲部4C的前表面之間。在外包裝蓋4打開的狀態下,帶 狀體44覆蓋並隱藏線束50。並且,當外包裝蓋4摺疊時,帶狀體44從前方推壓線束50,以 使線束50沿著彎曲部4C的如表面在軸線AX (參照圖1)周圍彎曲,從而引導彎曲的方向。 雖未圖示,但外包裝蓋4具有:帶子,在關閉電池蓋體的狀態下進行支撐,也能夠用於書籤 等用途;電子筆6的支架;以及能夠容納資料等的袋子等。
[0035] 參照圖4至圖8說明檢測裝置2L、2R的結構。如上所述,檢測裝置2L、2R是能夠 在電子筆6接近時以公知的電磁感應方式檢測出其位置的裝置。檢測裝置2L、2R在正面視 圖中是上下方向較長的矩形,且是前後方向的厚度較小的箱狀體。
[0036] 如圖4所示,檢測裝置2R具有前蓋8R及後蓋9R。前蓋8R及後蓋9R是上下方向 較長的大致矩形的樹脂板。上述定位部21R設置在前蓋8R的前表面。下述數字轉換器基 板7R對電子筆6的接近位置的檢測在前蓋8R的前表面一側進行。為便於說明,將前蓋8R 的前表面稱為檢測裝置2R的檢測面。如果組合前蓋8R及後蓋9R,則形成內部具有容納空 間的箱狀體。
[0037] 檢測裝置2R在前蓋8R及後蓋9R之間,容納數字轉換器基板7R、控制基板71R和 主基板10。數字轉換器基板7R以檢測電子筆6的接近位置的方式構成。控制基板71R以 控制流入到數字轉換器基板7R的電流的方式構成。在主基板10上搭載負責控制信息輸入 裝置1的CPU (省略圖示)。主基板10具有電源開關、發光元件、通信部等各種開關和連接 器等配件(省略圖示)。這些配件容納於在前蓋8R的右上端部上設置的容納部79中。主基 板10的CPU與位於附近的PC等外部裝置(省略圖示)能夠進行無線、有線的通信。主基板 10與控制基板71R電連接。控制基板71R在數字轉換器基板7R後表面的下端部與數字轉 換器基板7R -體設置。
[0038] 數字轉換器基板7R是在X軸方向(具體而言是左右方向)及Y軸方向(具體而言是 上下方向)上分別排列多個細長的環路線圈的基板。控制基板71R按照每個環路線圈流入 特定頻率的電流(勵磁用發送電流)並產生磁場。其結果是,與數字轉換器基板7R接近的電 子筆6的共振電路產生感應磁場。電流(信號電流)通過感應磁場流入到環路線圈。控制基 板71R檢測流入到環路線圈的信號電流。主基板10的CPU根據控制基板71R檢測出的信 號電流,長期求出電子筆6的位置坐標。CPU根據位置坐標生成表示電子筆6的軌跡的行程 數據。CPU將行程數據輸出到與信息輸入裝置1連接的外部裝置(PC等)。
[0039] 檢測裝置2L和檢測裝置2R-樣地具有前蓋8L及後蓋9L。前蓋8L及後蓋9L是 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大致矩形的樹脂板。上述定位部21L設置在前蓋8L的前表面。下述 數字轉換器基板7L對電子筆6的附近位置的檢測在前蓋8L的前表面一側進行。為便於說 明,將前蓋8L的前表面稱為檢測裝置2L的檢測面。雖未詳細圖示,但除了前蓋8L的左端 部之外的上下兩端部分別形成向後表面一側折返的狀態。後蓋9L具有沿著除了左端部之 外的上下兩端部形成的切口部。在組裝檢測裝置2L時,切口部與前蓋8L中向後表面一側 折返的部分卡合。組合前蓋8L及後蓋9L後,形成在內部具有容納空間的箱狀體。
[0040] 檢測裝置2L在前蓋8L及後蓋9L之間容納數字轉換器基板7L和控制基板71L。 數字轉換器基板7L以檢測電子筆6的接近位置的方式構成。控制基板71L以對流入到數 字轉換器基板7L的電流進行控制的方式的構成。控制基板71L在數字轉換器基板7L的後 表面的下端部上與數字轉換器基板7L -體設置。數字轉換器基板7L及控制基板71L是與 檢測裝置2R的數字轉換器基板7R及控制基板71R同樣的結構,能夠通過公知的電磁感應 方式檢測電子筆6的接近位置。在數字轉換器基板7L的右邊緣部、左上角部及左下角部, 設置保護數字轉換器基板7L免於靜電等的絕緣部件72。
[0041] 控制基板71R和控制基板71L通過線束50連接。線束50是形成用於連接控制基 板71R和控制基板71L的圖案的柔性基板。即,線束50是形成了多個導電電路的具有能夠 撓性的絕緣膜。線束50的一端側的端子部51A與控制基板71R連接,另一端的端子部54A 與控制基板71L連接。端子部51A和端子部54A之間的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以兩層重疊並 摺疊的狀態布線。在線束50摺疊的部分設置保護線束50的支架60。此後詳述線束50及 支架60。
[0042] 如上所述,左蓋部4L (參照圖1)將檢測裝置2L保持為能夠向左右方向滑動。右 蓋部4R(參照圖1)固定檢測裝置2R。即,外包裝蓋4在打開的狀態下,以使檢測裝置2L能 夠相對於檢測裝置2R向接近的方向及分離的方向移動的方式保持檢測裝置2L。換言之,在 相對邊25L和相對邊25R彼此平行、且相對邊25L能夠相對於相對邊25R向接近方向及分 離方向移動的狀態下,檢測裝置2L及檢測裝置2R分別被保持及固定在外包裝蓋4上。相 對邊25L是包圍檢測裝置2L的檢測面(前表面)的外邊緣的邊中、位於檢測裝置2R -側的 邊。相對邊25R是包圍檢測裝置2R的檢測面(前表面)的外邊緣的邊中、位於檢測裝置2L 一側的邊。如圖3所示,將相對邊25L與相對邊25R相對地靠近、檢測裝置2L位於與檢測 裝置2R相對接近的位置(圖中以二點劃線表示)的狀態稱為接近狀態。將相對邊25L從相 對邊25R分離、檢測裝置2L位於與檢測裝置2R相對分離的位置(圖中以一點劃線表示)的 狀態稱為分離狀態。
[0043] 如圖4所示,為了形成使檢測裝置2L相對檢測裝置2R在接近狀態及分離狀態之 間能夠移動的結構,連接控制基板71R和控制基板71L的線束50及支架60構成為,後蓋9L 具有開口部91,其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近下方、且比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右方,並在前後方 向上貫通。如圖5至圖7所示,開口部91是在左右方向較長的大致矩形。後蓋9L在前表 面具有在開口部91周圍形成的凹部96 (參照圖5)。在凹部96內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附近, 分別形成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對突起部92、93。突起部92、93與下述支架60的凸緣部65、 66卡合。突起部92、93在左右方向(與檢測裝置2L的相對邊25L正交的方向)上以使支架 60能夠滑動方式支撐支架60。
[0044] 支架60包括壁部61、三個側壁62、63、64和凸緣部65、66。壁部61包括分別在左 右方向上較長的矩形的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在左 右方向上連接。側壁62、63、64分別從壁部61的左邊緣部、上邊緣部、下邊緣部向前方突出。 在壁部61的右方不形成側壁。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的厚度彼此不同。在右側配 置的第二壁部61B比在左側配置的第一壁部61A厚。支架60的前表面與數字轉換器基板 7L的後表面相對配置。如圖7所示,第一壁部61A和數字轉換器基板7L之間的前後方向的 距離D4,大於第二壁部61B和數字轉換器基板7L之間的前後方向的距離D5。即,支架形成 為,在壁部61和數字轉換器基板7L的後表面之間形成的內部空間的前後方向的大小在左 右方向上和未形成側壁的一側(即第二壁部61B -側)相比,形成了側壁62的一側(即第一 壁部61A-側)較大。
[0045] 如圖7所示,在壁部61的前表面側,在連接第一壁部61A和第二壁部61B的部分形 成斜面69。壁部61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開口部91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略小。壁部61的左 右方向的長度比開口部91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小。側壁62、63、64的前後方向的長度與後蓋 9L的厚度基本相同。當支架60配置在開口部91內時,壁部61的後表面位於與後蓋9L的 後表面基本相同的位置。支架60由開口部91的上邊緣和下邊緣限制向上下方向的移動。 支架60在左右方向上能夠以壁部61和開口部91的長度差的長度進行移動。
[0046] 如圖5所示,凸緣部65從側壁63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為凸緣狀。凸緣部66從側 壁64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為凸緣狀。從凸緣部65的突出端(上端)到凸緣部66的突出端 (下端)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與開口部91周圍形成的凹部96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基本相同。當 支架60配置在開口部91上時,凸緣部65的後表面與在0凹部96的上端部設置的突起部 92接觸。凸緣部66的後表面與在凹部96的下端部設置的突起部93接觸。在凸緣部65、 66的前表面分別設置兩處向前方球狀突起的突起部65A、66A。突起部65A、66A與數字轉換 器基板7L的後表面接觸,並在數字轉換器基板7L的後表面和凸緣部65、66的前表面之間 保持間隙,從而能夠使支架60沿著軌狀突起部92、93的滑動變得容易。支架60能夠在如 下範圍內沿左右方向滑動:從在第一壁部61A的左端與開口部91的左邊緣部接觸的位置, 到在第二壁部61B的右端與開口部91的右邊緣部接觸的位置。
[0047] 在壁部61的後表面設置向後方圓筒狀突起的兩個突起部67、68。突起部67設置 在第一壁部61A的左端部。突起部68設置在第二壁部61B的右端部。突起部68在突出端 具有徑向朝外突起的兩個突起部68A。突起部67與在外包裝蓋4上設置的小孔43A (參照 圖3)卡合。突起部68與小孔43B卡合。突起部68的外徑D3大於突起部67的外徑D2。 外徑D3與小孔43B的開口徑D1大小基本相同。突起部68A在突起部68與小孔43B卡合 時作為擋板發揮功能。突起部67的外徑D2小於小孔43A的開口徑D1。因此,突起部67在 與小孔43A卡合的狀態下能夠在小孔43A內移動。在突起部68固定於小孔43B的狀態下, 以突起部68為支點,支架60能夠在突起部67能夠在小孔43A內移動的範圍內轉動。根據 該結構,檢測裝置2L能夠以突起部68為軸相對於檢測裝置2R轉動。例如,當在檢測裝置 2L、2R上安裝的筆記本5開合時,在左封皮5L和右封皮5R的位置關係上,存在產生與左右 方向不同朝向的扭力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通過轉動來調整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 測裝置2R的朝向。因此,難以將載荷施加於筆記本5的左封皮5L及右封皮5R。其結果是, 信息輸入裝置1能夠防止筆記本彎曲等。
[0048] 如圖3所示,在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為分離狀態(參照圖3的一點劃 線)時,固定部43形成在檢測裝置2L的右端部與外包裝蓋4的帶狀體44的左端部重疊的 位置。如上所述,支架60在壁部61與開口部91接觸的範圍內移動範圍受到限制。因此, 檢測裝置2L如果在分離狀態下位於右端部與帶狀體44重疊的位置,則在接近狀態下右端 部與帶狀體44重疊。線束50通過帶狀體44和彎曲部4C的前表面之間。在帶狀體44的 左右邊緣部和彎曲部4C之間存在間隙。檢測裝置2L在分離狀態下和接近狀態下均位於與 帶狀體44重疊的位置。因此,信息輸入裝置1能夠防止在分離狀態和接近狀態之間移動的 過程中與帶狀體44的邊緣部卡掛而產生的阻力。
[0049] 通過在固定部43上固定支架60,支架60以凸緣部65、66將檢測裝置2L支撐在外 包裝蓋4上。凸緣部65、66分別支撐於側壁63、64。側壁63、64支撐於壁部61。因此,當 檢測裝置2L的重量施加於支架60時,壁部61經由側壁63、64而在凸緣部65、66之間的距 離縮小的方向上受力。如上所述,支架60具有與側壁63、64正交的側壁62。側壁62作為 分別支撐側壁63、64的肋部(rib)發揮功能,因此能夠確保支架60的強度。
[0050] 如圖5至圖7所示,線束50包括右側連接部51、左側連接部54、中間部52和摺疊 部53。右側連接部51包括設置在線束50的一端的端子部51A。端子部51A從左側插入控 制基板71R的連接部(省略圖示)並連接。右側連接部51是如下部位:在從端子部51A向 左側延伸的位置上向上方一側彎曲,沿著檢測裝置2R的後表面26R,朝向與檢測裝置2R的 上下方向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位置而向上方延伸。
[0051] 中間部52是從與右側連接部51的端子部51A相反一側的端部、向左方延伸的部 位。中間部52是在左右方向上連接檢測裝置2R和檢測裝置2L之間的部位。中間部52在 上下方向上和相對邊25L、25R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位置上連接在檢測裝置2R和檢測裝 置2L之間,並朝向支架60延伸。例如,在外包裝蓋4開合時存在以下情況:對左蓋部4L和 右蓋部4R,以左右方向為軸向前後方向施加扭力。此時,檢測裝置2R和檢測裝置2L的上 端部和下端部易於受到由扭力產生的拉伸等的影響。因此,不在上端部或下端部配置中間 部52,而在上下方向上比端部靠近中央的位置上配置中間部52,從而能夠使載荷不易被施 加於線束50。
[0052] 摺疊部(folded portion) 53從中間部52的端部向左側延伸,並向前彎曲為臺階 狀,進入被壁部61和三個側壁62、63、64包圍的支架60內。摺疊部53在支架60內以上下 方向為軸向前方一側彎曲並折返180度,向右延伸。將摺疊部53中的、以上下方向為軸向前 方一側彎曲並180度折返的部位稱為彎曲部(bent portion)53A。將摺疊部53中的、從中 間部52的端部向左側延伸到彎曲部53A的、配置在壁部61 -側的部分稱為第一層部53B。 將摺疊部53中的、從彎曲部53A向右側延伸到左側連接部54的、配置在數字轉換器基板7L 的後表面一側的部分稱為第二層部53C。在彎曲部53A保持圓弧狀的狀態下,摺疊部53在 前後方向重疊為兩層並配置在支架60內。彎曲部53A是在摺疊部53中線束50延伸的方 向變化的部位,是隨著支架60向左右方向移動而產生履帶那樣的變形的部位。如上所述, 在支架60的內部空間中,第一壁部61A形成為和第二壁部61B相比在前後方向上較大。折 疊部53配置在支架60內,以使彎曲部53A在支架60內位於第一壁部61A-側。因此,折 疊部53在彎曲部53A保持圓弧狀的狀態下施加的載荷較小。
[0053] 如圖7、圖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層部53B例如通過雙面膠57粘接到支架 60的第二壁部61B上。第二層部53C例如通過雙面膠58粘接到數字轉換器基板7L的後表 面。雙面膠57、58分別固定於隨著履帶狀的轉動而產生變形的彎曲部53A的兩端。雙面膠 57、58也能夠粘接在彎曲部53A的兩端的附近位置。即,在雙面膠57、58和彎曲部53A之間 也能夠設置間隔。
[0054] 如圖5至圖7所示,線束50在摺疊部53中從檢測裝置2L的外部一側通過後蓋9L 的開口部91進入內部一側。左側連接部54是如下部位:摺疊部53的第二層部53C在從支 架60向右露出的位置開始向右延伸的頂端,向下方彎曲,在向下方延伸的頂端,進一步向 左方彎曲。左側連接部54包括端子部54A,其設置在與摺疊部53連接的相反一側的端部 上。
[0055] 在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在接近狀態及分離狀態之間移動時,上述結構 的線束50及支架60進行如下動作。在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向接近狀態(參照圖 3的二點劃線)轉換時,如果是外包裝蓋4打開的狀態,則檢測裝置2L向右移動。如圖7所 示,在外包裝蓋4上固定的支架60相對於檢測裝置2L的主體在開口部91內向左側移動。 線束50由包括端子部54A (參照圖5)的左側連接部54相對於檢測裝置2L的主體來定位。 並且,線束50由包括端子部51A的右側連接部51、及與右側連接部51連接的中間部52相 對於檢測裝置2R來定位。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接近,因此右側連接部51及中 間部52向左側相對移動,左側連接部54向右側相對移動。在支架60內重疊為兩層的摺疊 部53中的、與中間部52連接且位於後側的第一層部53B被向左側相對地推壓。與左側連 接部54連接且位於前側的第二層部53C被向右側相對地拉伸。從下方觀察,摺疊部53隨 著第一層部53B和第二層部53C在左右方向上產生的偏離而像履帶一樣在保持彎曲部53A 中的圓弧狀的狀態下順時針轉動。由此,在線束50上不會施加彎曲等載荷。彎曲部53A在 支架60內的內部空間的前後方向的大小較大,保持位於第一壁部61A-側的狀態。通過使 彎曲部53A不位於第二壁部61B -側,能夠使彎曲部53A形成的圓弧的內切圓的半徑較大。 因此,能夠減輕施加於彎曲部53A的彎曲等載荷。
[0056] 在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向分離狀態(參照圖3的單點劃線)轉換時,如 果是外包裝蓋4打開的狀態,則檢測裝置2L向左側移動。如圖8所示,在外包裝蓋4上固定 的支架60相對於檢測裝置2L的主體在開口部91內向右側移動。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 裝置2R分離,因此右側連接部51及中間部52向右側相對移動,左側連接部54向左側相對 移動。在支架60內重疊為兩層的摺疊部53中的、第一層部53B被向右側相對地拉伸。第 二層部53C被向左側相對地推壓。從下方觀察,摺疊部53與第一層部53B和第二層部53C 在左右方向上產生的偏離配合地、像履帶一樣在在保持彎曲部53A中的圓弧狀的狀態下逆 時針轉動。由此,在線束50上不會施加彎曲等載荷。彎曲部53A在支架60內的內部空間 的前後方向的大小較大,保持位於第一壁部61A -側的狀態。
[0057] 因此,線束50具有摺疊部53,從而能夠在像履帶一樣保持線束50折返的狀態下使 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接近或分離。因此,在信息輸入裝置1中,不使線束50拉 伸或壓縮,就能夠減輕施加於線束50的載荷。
[0058] 利用支架60覆蓋線束50的摺疊部53,從而在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接 近或分離時能夠限制推壓或拉伸的外力施加於線束50的摺疊部53時可能產生的線束50 的位置偏離。因此,能夠切實地保持線束50摺疊的狀態。突起部92、93以使支架60能夠 在左右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支撐支架60,從而能夠使支架60與對線束50的摺疊部53的推壓 或拉伸配合地移動。因此,能夠防止線束50的摺疊部53因推壓而在支架60內被壓縮、或 因拉伸而脫離支架60的情況。
[0059] 在摺疊部53中,分別通過雙面膠57、58將在履帶狀的轉動中產生變形的彎曲部 53A的兩端固定於支架60及數字轉換器基板7L、即檢測裝置2L的主體上。在檢測裝置2L 相對於檢測裝置2R接近或分離時,即使將推壓或拉伸等外力施加於線束50,雙面膠57、58 也會推動彎曲部53A的兩端。因此,彎曲部53A中的伴隨著履帶狀的轉動而產生的變形,難 以發生變動。因此,能夠穩定、順利地進行線束50的摺疊部53中的轉動。
[0060] 通過設置這種結構的線束50及支架60,信息輸入裝置1能夠使檢測裝置2L相對 於檢測裝置2R在接近的方向上或在分離的方向上移動。用戶在將筆記本5安裝於信息輸 入裝置1時,將筆記本5的左封皮5L從保持片41L的右邊一側插入,配置在檢測裝置2L的 定位部21L上。通過粘接部22L將筆記本5的左封皮5L固定在定位部21L上。接著,用戶 將筆記本5的右封皮5R配置在檢測裝置2R的定位部21R上。此時,用戶能夠使檢測裝置 2L與筆記本5同時在左右方向上移動。進而,用戶能夠以支架60的突起部67為軸使檢測 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轉動。左封皮5L先固定於檢測裝置2L,從而使筆記本5的移動 範圍產生制約。但是,在信息輸入裝置1中,如上所述,確保了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 2R的定位的自由度。因此,用戶能夠容易地將筆記本5的右封皮5R配置在定位部21R上。 通過粘接部22R將筆記本5的右封皮5R固定在定位部21R上,從而完成筆記本5的安裝。
[0061] 如上所述,信息輸入裝置1構成為使得檢測裝置2R能夠相對於檢測裝置2L向接 近的方向或分離的方向移動。因此,在信息輸入裝置1的檢測裝置2L、2R上分別配置了筆 記本5的左封皮5L、右封皮5R後,當筆記本5開合時,檢測裝置2L相對於檢測裝置2R移 動,從而能夠變更彼此的位置關係。因此,信息輸入裝置1不對筆記本5的左封皮5L、右封 皮5R施加載荷,能夠防止彎曲。
[0062] 對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更。檢測裝置2L、2R以公知的電磁感應方式檢測 出電子筆6的位置,但也能夠使用電阻膜方式(所謂感壓式)、靜電電容方式等其他方式,檢 測出檢測對象體相對於檢測裝置2L、2R的接近或接觸。筆記本5的大小、規格、材質等不限 於上述實施方式。將筆記本5安裝於檢測裝置2L、2R的方法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示例的 方法。
[0063] 上述實施方式是以下示例:在後蓋9L上設置開口部91,在後蓋9L和數字轉換器 基板7L之間,以在前後方向夾持支架60的形態支撐支架60。但是,也能夠在後蓋9L的後 表面設置支架60的支撐部。此時,後蓋9L的後表面和支撐部在前後方向支撐支架60即可。
[0064] 在檢測裝置2L、2R的上下方向上,除了比端部靠近中央的位置以外,線束50的中 間部52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支架60的外包裝蓋4也可以不使用突 起部67、68和小孔43A、43B進行卡合而採用其他方法卡合。例如,也可以採用螺釘、鉚釘 (rivet)、訂書釘(staple)、鉤(hook)、縫製等其他方法。突起部67卡合的小孔43A也可以 是長孔。此時,能夠增大支架60以突起部68為軸能夠轉動的範圍,因此能夠使筆記本5的 配置變得更容易。支架60的外包裝蓋4的結構也可以是,與突起部67和小孔43A卡合時 的突起部67和小孔43A的間隙相比,突起部68和小孔43B卡合時的突起部68和小孔43B 的間隙較大。支架60的外包裝蓋4的結構也可以是,通過突起部67和小孔43A的卡合來 固定外包裝蓋4和支架60,支架60能夠以突起部67為軸轉動。
[0065] 支架60的突起部67、68和外包裝蓋4的小孔43A、43B通過突起部和孔部的關係 而卡合,但只要彼此能夠卡合,突起部和孔部的組合不限於該例。例如,也可以是支架60具 有孔部、外包裝蓋4具有突起部。也可以是,支架60具有一個突起部和孔部,外包裝蓋4具 有能夠分別與支架60的突起部和孔部卡合的孔部和突起部。在任意一種情況下均可以是 以下結構:一個突起部和一個孔部作為旋轉軸發揮功能,在另一個突起部和另一個孔部的 間隙範圍內,具有支架60的檢測裝置2L能夠相對於外包裝蓋4轉動。
[0066] 不限於雙面膠57、58,線束50的摺疊部53例如也可以通過粘接劑或夾子等固定於 支架60及數字轉換器7L上。或者也可以在支架60及數字轉換器基板7L上設置固定線束 50的結構。例如,也可以設置在稍微從壁面分離的位置上設置的棒狀體和壁面之間夾持線 束50的結構。
[0067]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電子筆6是本發明的"筆記工具"的一例。檢測裝置2R、檢測 裝置2L分別是"第一檢測裝置"、"第二檢測裝置"的一例。外包裝蓋4是"連接部件"的一 例。右蓋部4R、左蓋部4L分別是"固定部"、"保持部"的一例。相對邊25R、相對邊25L分 別是"第一邊"、"第二邊"的一例。控制基板71R、控制基板71L分別是"第一電路部"、"第二 電路部"的一例。線束50是"連接線"的一例。後表面26R、後表面2L分別是"第一背面"、 "第二背面"的一例。右側連接部51、左側連接部54分別是"第一連接部"、"第二連接部"的 一例。支架60是"第一覆蓋部件"的一例。突起部92、93是"支撐部"的一例。突起部67、 68是"第一卡合部"的一例。小孔43A、43B是"第二卡合部"的一例。凸緣部65、66是"第 三卡合部"的一例。帶狀體44相當於"第二覆蓋部件"。
【權利要求】
1. 一種信息輸入裝置,能夠取得通過筆記工具在記錄介質上輸入的信息,上述記錄介 質是一對封皮及在上述一對封皮之間重疊配置的多張紙張通過對各自的邊緣部的一部分 進行裝訂而成的冊子狀, 上述信息輸入裝置包括: 第一檢測裝置,是能夠對接近的上述筆記工具的位置進行檢測的板狀體,能夠與上述 一對封皮中的第一封皮的大致整個紙面相對配置,上述第一檢測裝置具有第一檢測面; 第二檢測裝置,是能夠對接近的上述筆記工具的位置進行檢測的板狀體,能夠與上述 一對封皮中的第二封皮的大致整個紙面相對配置,上述第二檢測裝置具有第二檢測面;以 及 連接部件, 該連接部件包括:固定部,在以第一邊和第二邊互相平行、且和其他邊相比彼此位於附 近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檢測裝置和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狀態下,固定上述第一檢測裝置, 上述第一邊是包圍上述第一檢測面的外邊緣的邊中的一個,上述第二邊是包圍上述第二檢 測面的外邊緣的邊中的一個;保持部,保持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以使上述第二邊能夠相對於 上述第一邊在接近的方向或分離的方向上移動;以及彎曲部,連接上述固定部和上述保持 部,能夠向上述第一檢測裝置和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相對的方向彎曲。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進一步包括: 第一電路部,設置在上述第一檢測裝置上; 第二電路部,設置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上;以及 連接線,包括在具有撓性的絕緣薄膜上形成的多個導電路徑,並將上述第一電路部和 上述第二電路部電連接, 上述連接線包括: 第一連接部,配置在上述第一檢測裝置的第一背面和上述固定部之間,上述第一連接 部包括與上述第一電路部電連接的端子部,上述第一背面是上述第一檢測面的相反側的 面; 中間部,與上述第一連接部連接,在上述第一檢測裝置和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之間延 伸; 摺疊部,與上述中間部連接,配置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第二背面和上述保持部之間, 上述摺疊部以第一方向為軸折返,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和上述保持部之間重疊為兩層,上 述第二背面是上述第二檢測面的相反側的面,上述第一方向是與上述中間部的延伸方向正 交且與上述第二檢測裝置和上述保持部相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 第二連接部,與上述摺疊部連接,上述第二連接部包括與上述第二電路部電連接的端 子部。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進一步包括: 第一覆蓋部件,固定在上述連接部件的上述保持部上,覆蓋上述摺疊部,上述摺疊部配 置在上述第二背面和上述第一覆蓋部件之間;以及 支撐部,設置在上述第二檢測裝置上,以使上述第一覆蓋部件能夠沿著上述第二背面 在第二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支撐上述第一覆蓋部件,上述第二方向是與上述第二邊延伸的方 向正交的方向。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覆蓋部件包括沿著上述第二方向並列配置的兩個第一卡合部,用於將上述第 一覆蓋部件固定於上述保持部, 上述保持部包括分別與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卡合的兩個第二卡合部, 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一個、和上述兩個第二卡合部中的一個分別是突起部和孔 部、或孔部和突起部,構成為通過相互卡合而將上述連接部件固定於上述第一覆蓋部件, 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另一個、和上述兩個第二卡合部中的另一個分別是突起部和 孔部、或孔部和突起部,並且, 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上述另一個和上述兩個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另一個之間的 間隙,大於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中的上述一個和上述兩個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一個之間的 間隙。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 上述第一覆蓋部件包括: 壁部,設置有上述兩個第一卡合部; 三個側壁,從上述壁部的邊緣部向上述第二背面突出,並配置為開放上述邊緣部的一 個而關閉三個,上述邊緣部的上述一個位於上述第二邊一側;以及 第三卡合部,與上述三個側壁中的相對的兩個側壁連接,與上述支撐部卡合, 上述摺疊部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和上述壁部之間, 上述支撐部經由上述第三卡合部以使上述第一覆蓋部件能夠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移動 的方式支撐上述第一覆蓋部件。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 上述摺疊部包括: 第一層部,是上述兩層中的配置在上述壁部一側的部位; 第二層部,是上述兩層中的配置在上述第二背面一側的部位;以及 彎曲部,連接上述第一層部和上述第二層部,上述彎曲部是上述連接線的延伸方向變 化的部位,是隨著上述第一覆蓋部件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動產生變形的部位, 上述信息輸入裝置進一步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在上述壁部的上述第二背面一側的壁面上固定上述第一層部,上述第 一固定部件設置在上述彎曲部的一個端部上;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在上述第二背面上固定上述第二層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件設置在上述 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上。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上述壁部中的上述一側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距離,小於上述壁部中的與上述一側相反側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距離,上述第三方向是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相對的方 向。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上述壁部中的上述一側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距離,小於上述壁部中的與上述一側相反側的上述壁部和 上述第二背面之間的第三方向的距離,上述第三方向是上述壁部和上述第二背面相對的方 向。
9. 根據權利要求2至8的任意一項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在上述第一邊及上述第 二邊延伸的方向上,上述中間部配置在與上述第一邊及上述第二邊的端部相比靠近中央的 位置上。
10. 根據權利要求2至8的任意一項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件進一步 具有第二覆蓋部件,在該第二覆蓋部件與上述連接部之間夾持上述中間部,並覆蓋上述中 間部。
11.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件進一步具有第二覆蓋部 件,在該第二覆蓋部件與上述連接部之間夾持上述中間部,並覆蓋上述中間部。
12.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上述第二覆蓋部件配置在上述保持 部一側的端部與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上述第二邊一側的端部重疊的位置上。
13.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輸入裝置,其中,上述第二覆蓋部件配置在上述保持 部一側的端部與上述第二檢測裝置的上述第二邊一側的端部重疊的位置上。
【文檔編號】G06F3/046GK104111767SQ201310511982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8日
【發明者】春日井淳, 佐鄉朗, 柴田康弘, 稻葉武彥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