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12:50:19 1

本發明涉及燃氣產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燃氣烤箱和燃氣烤爐,往往會因為溫度是不可以調節的,以致使用大火加熱時食物外麵糊了裡面還是沒有熟的,使用小火加熱又需要很長時間方可把食物烤熟,在燒烤的過程中需要頻繁的調整火焰的大小,這些都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體驗感和舒適感。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燃氣烤箱和燃氣烤爐等燃氣產品的使用環境通常在戶外,無法像電烤箱和電烤爐一樣具有恆溫和控溫的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要提供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提供一種可控制溫度、恆溫的燃氣閥體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進行解決:
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應用於普通閥體總成,所述燃氣閥體裝置包括閥體、復位元件、閥芯、第一受熱變形體以及調溫組件;
所述閥體內設置有閥芯移動通道並在所述閥芯移動通道上設置有燃氣通道;所述燃氣通道用於向普通閥體總成輸送燃氣;
所述閥芯活動設置在所述閥芯移動通道內且所述閥芯的第一端通過所述復位元件與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相抵接;
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設置在所述閥體內並位於所述閥芯的第二端的一側,用於通過導熱件與普通閥體總成中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連接;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在受熱時變形驅動所述閥芯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至斷氣位置,以使所述閥芯隔斷所述燃氣通道;在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由於冷卻而恢復到自然狀態的過程中,所述閥芯在所述復位元件的驅動下從所述斷氣位置以背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燃氣通道恢復通氣;
所述調溫組件與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連接,用於調節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為雙金屬片並且具有第一活動端部;所述第一活動端部具有主動層側和被動層側,且所述第一活動端部的被動層側朝向所述閥芯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在受熱時所述第一活動端部向所述閥芯的第二端彎曲並推動所述閥芯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調溫組件包括閥體蓋、絕緣隔熱體和閥杆;所述閥體蓋安裝在所述閥體上,所述閥體蓋上設置有平行於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導軌;所述絕緣隔熱體上設置有與所述導軌相配合的導向槽,所述絕緣隔熱體通過所述導向槽和所述導軌嵌設在所述閥體蓋上並可相對滑動;所述閥杆和所述絕緣隔熱體絲杆連接;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設置在所述絕緣隔熱體上。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燃氣閥體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絕緣隔熱體上的第二受熱變形體與導體片;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用於通過導熱件與普通閥體總成中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連接;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還用於與點火脈衝迴路的第一端電連接,所述導體片用於與點火脈衝電路的第二端電連接;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上設有第一導電觸點,所述導體片上對應於所述第一導電觸點的位置上設有第二導電觸點;在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處於自然狀態下且所述導體片未被彎曲時,所述第一導電觸點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相接觸以使所述點火脈衝迴路導通;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在受熱時變形使得所述第一導電觸點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相分離;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在冷卻時逐漸恢復為自然狀態以使所述第一導電觸點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重新接觸。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為雙金屬片並且具有第二活動端部;所述導體片具有第三活動端部;所述第二活動端部具有被動層側與主動層側;所述第二活動端部的被動層側背向所述導體片;所述第一導電觸點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動端部的主動層側上;所述第二導電觸點設置在所述第三活動端部上並與所述第一導電觸點相對應。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活動端部的被動層側朝向所述第一活動端部的主動層側;所述第一活動端部的主動層側上還設置有絕緣體;所述絕緣體位於所述第一活動端部的主動層側與所述第三活動端部之間;當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和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均處於自然狀態時,所述絕緣體支撐所述第三活動端部向背向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的方向彎曲,以使所述第一導電觸點和所述第二導電觸點分離;所述二雙金屬片的熱膨脹係數低於第一受熱變形體的熱膨脹係數。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還具有第一固定端部,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還具有第二固定端部,所述導體片還具有第三固定端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端部、所述第二固定端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端部位於所述絕緣隔熱體的第一側,所述第二活動端部、所述第二活動端部以及所述第三活動端部位於所述絕緣隔熱體的第二側;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具體通過所述第一固定端部與所述導熱件連接;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具體通過所述第二固定端部與所述導熱件連接,並與所述點火脈衝迴路的第一端電連接;所述導體片具體通過所述第三固定端部與所述點火脈衝迴路的第二端電連接。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體蓋在對應於所述絕緣隔熱體的第一側設有用於露出所述第一固定端部、所述第二固定端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端部的開口。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芯的第二端設有第一磁鐵;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在對應於所述第一磁鐵的位置上設有與所述第一磁鐵磁性相同的第二磁鐵。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芯上設有用於在所述閥芯移動至斷氣位置時隔斷所述燃氣通道的封口件;所述封口件為1個或1個以上的套設在所述閥芯上的o型圈。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發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在所述燃氣閥體裝置的工作過程中,第一受熱變形體不斷地在變形與自然形態之間變化,使得所述燃氣通道的氣路不斷地打開和關閉,最終使得需要控溫的零部件的溫度不斷上升下降,溫度將固定一定的範圍內,從而實現了恆溫。而通過所述調溫組件調節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則可以調節具體的恆定溫度。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可以實現如燃氣爐或燃氣烤箱等燃氣產品的恆溫和調溫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的剖面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爆炸圖;
圖3是圖1中絕緣隔熱體7的一個局部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第一狀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第二狀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第三狀態示意圖。
附圖標號如下:
1、閥體;2、復位元件;3、閥芯;4、封口件;5、第一受熱變形體;6、閥體蓋;7、絕緣隔熱體;8、閥杆;9、第二受熱變形體;10、導體片;11、第一導電觸點;12、第二導電觸點;13、絕緣體;14、封蓋;15、第一磁鐵;16、第二磁鐵;a、進氣口;b、出氣口;31、活塞環;51、第一活動端部;52、第一固定端部;61、開口;91、第二活動端部;92、第二固定端部;101、第三活動端部;102、第三固定端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說明中,上、下、左、右、前和後等方位以及頂部和底部的描述都是針對圖1進行限定的,當燃氣閥體裝置的放置方式發生改變時,其相應的方位以及頂部和底部的描述也將根據放置方式的改變而改變,本發明在此不做贅述。
請同時參閱圖1和圖2,其中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的剖面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爆炸圖。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應用於普通閥體總成,所述燃氣閥體裝置包括閥體1、復位元件2、閥芯3、封口件4、第一受熱變形體5以及調溫組件;
所述閥體1內設置有閥芯移動通道並在所述閥芯移動通道上設置有燃氣通道;所述燃氣通道用於向普通閥體總成輸送燃氣;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閥芯移動通道上設置有進氣口a和出氣口b;所述進氣口a與所述出氣口b通過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相連通,以形成所述燃氣通道;
所述閥芯3活動設置在所述閥芯移動通道內且所述閥芯3的第一端通過所述復位元件2與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相抵接;
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設置在所述閥體1內並位於所述閥芯3的第二端的一側,用於通過導熱件與普通閥體總成中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連接;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在受熱時變形驅動所述閥芯3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至斷氣位置,以使所述閥芯3隔斷所述燃氣通道;在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由於冷卻而恢復到自然狀態的過程中,所述閥芯3在所述復位元件2的驅動下從所述斷氣位置以背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燃氣通道恢復通氣;
所述調溫組件與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連接,用於調節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可控溫的燃氣閥體裝置應用於普通閥體總成,具體用於對普通閥體總成中的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進行恆溫和調溫的控制,例如燃氣烤爐或燃氣烤箱的普通閥體總成。所述普通閥體總成起到初始點火的作用,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通過導熱件與普通閥體總成中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連接,從而可以感應需要控溫的零部件的溫度變化。當需要控溫的零部件溫度上升時,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變形驅動所述閥芯3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當所述閥芯3移動至斷氣位置時,隔斷所述燃氣通道的連通,即停止對普通閥體總成供氣,需要控溫的零部件溫度下降,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由於冷卻而逐漸恢復為自然狀態,在復位元件2的作用下閥芯3從斷氣位置以背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的方向移動使所述燃氣通道恢復通氣,即恢復對普通閥體總成供氣,需要控溫的零部件溫度再次上升。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受熱變形體5不斷地在變形與自然形態之間變化,使得燃氣通道之間的氣路不斷地打開和關閉,最終使得需要控溫的零部件的溫度不斷上升下降,溫度將固定一定的範圍內,從而實現了恆溫。而通過所述調溫組件調節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則可以調節具體的恆定溫度。具體地,當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較大,則需要接收較高的溫度才能將閥芯3推動至所述斷氣位置,當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較小,則需要接收較低的溫度就將閥芯3推動至所述斷氣位置。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為雙金屬片並且具有第一活動端部51;所述第一活動端部51具有主動層側和被動層側,且所述第一活動端部51的被動層側朝向所述閥芯3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在受熱時所述第一活動端部51向所述閥芯3的第二端彎曲並推動所述閥芯3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
其中,雙金屬片由兩層具有不同的熱膨脹係數的材料疊合而成,當溫度上升時,第一活動端部51的主動層側的變形要大於被動層側的變形,從而第一活動端部51的主動層側就會向被動層側一側彎曲,當溫度下降時,雙金屬片會逐漸恢復為自然狀態。其中,熱膨脹係數較高的稱為主動層側;熱膨脹係數較低的稱為被動層側。
需要說明的是,雙金屬片只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其中一種實現方式,其他能夠受熱變形的器件均屬於本發明實施例的保護範圍之內。例如,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還可以採用常規恆溫閥中受熱伸長、遇冷收縮的感溫包。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閥芯3上設有用於在所述閥芯3移動至斷氣位置時隔斷所述燃氣通道的封口件4;所述封口件4包括1個或1個以上的套設在所述閥芯3上的o型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封口件4包括兩個所述o型圈。
其中,所述斷氣位置可以是出氣口b或所述進氣口a。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調溫組件包括閥體蓋6、絕緣隔熱體7和閥杆8;所述閥體蓋6安裝在所述閥體1上,所述閥體蓋6上設置有平行於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導軌;所述絕緣隔熱體7上設置有與所述導軌相配合的導向槽,所述絕緣隔熱體7通過所述導向槽和所述導軌嵌設在所述閥體蓋6上並可相對滑動;所述閥杆8和所述絕緣隔熱體7絲杆連接;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設置在所述絕緣隔熱體7上。由於所述閥杆8和所述絕緣隔熱體7絲杆連接,則當所述閥杆8作旋轉運動時,會驅動所述絕緣隔熱體7沿著所述導軌直線運動,從而調節了絕緣隔熱體7上的第一受熱變形體5到所述斷氣位置之間的距離。
如圖3所示,其是圖1中絕緣隔熱體7的一個局部示意圖。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燃氣閥體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絕緣隔熱體7上的第二受熱變形體9與導體片10;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用於通過導熱件與普通閥體總成中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連接;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還用於與點火脈衝迴路的第一端電連接,所述導體片10用於與點火脈衝電路的第二端電連接;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上設有第一導電觸點11,所述導體片10上對應於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的位置上設有第二導電觸點12;在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處於自然狀態下且所述導體片10未被彎曲時,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12相接觸以使所述點火脈衝迴路導通;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在受熱時變形使得所述第一導電觸點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相分離;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在冷卻時逐漸恢復為自然狀態以使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12重新接觸。
其中,所述點火脈衝迴路用於控制普通閥體總成自動點火,並且處於長通狀態,但如果所述點火脈衝迴路一直處於導通狀態,則會增大了耗電量。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與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同樣通過導熱件與需要控溫的零部件連接;當所述零部件溫度上升時,第二受熱變形體9變形使得第一導電觸點11和第二導電觸點12分離,從而斷開點火脈衝迴路;之後由於第一受熱變形體5變形驅動閥芯3移動至斷氣位置,閥芯3隔斷燃氣通道,所述零部件溫度下降,第二受熱變形體9恢復到自然狀態使得第一導電觸點11和第二導電觸點12重新接觸,再次使點火脈衝迴路導通,普通閥體總成中需要控溫的零部件再次升溫。因此在這個恆溫過程中,點火脈衝迴路只有短暫的時間導通,無需一直保持工作狀態,減少耗電量。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為雙金屬片並且具有第二活動端部91;所述導體片10具有第三活動端部101;所述第二活動端部91具有被動層側與主動層側;所述第二活動端部91的被動層側背向所述導體片10;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動端部91的主動層側上;所述第二導電觸點12設置在所述第三活動端部101上並與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相對應。從而,在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受熱時,其第二活動端部91以背向所述導體片10的方向彎曲,使得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與所述第二導電觸點分離。
需要說明的是,雙金屬片只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第二受熱變形體9的其中一種實現方式,其他能夠受熱變形的器件均屬於本發明實施例的保護範圍之內。例如,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還可以採用常規恆溫閥中受熱伸長、遇冷收縮的感溫包。採用溫升時能夠膨脹的感溫包。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活動端部91的被動層側朝向所述第一活動端部51的主動層側;所述第一活動端部51的主動層側上還設置有絕緣體13;所述絕緣體13位於所述第一活動端部51的主動層側與所述第三活動端部101之間;當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和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均處於自然狀態時,所述絕緣體13支撐所述第三活動端部101向背向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的方向彎曲,以使所述第一導電觸點11和所述第二導電觸點12分離;所述二雙金屬片的熱膨脹係數低於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熱膨脹係數。因此,在初始狀態下,點火脈衝迴路是斷路的,進一步減少了耗電量,並且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在此實施方式下的工作原理如下:
1、如圖4所示,其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第一狀態示意圖。在普通閥體總成點火前,燃氣閥體裝置處於完全開閥的狀態,此時第一受熱變形體5和第二受熱變形體9處於自然的狀態,第一受熱變形體5上的絕緣體13此時會頂開導體片10,以致第一導電觸點11和第二導電觸點12沒接觸,點火脈衝迴路處於斷開狀態;
2、如圖5所示,其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第二狀態示意圖。普通閥體總成點火後,需控制溫度的零部件的溫度逐漸升高,溫度通過導熱性能好的導熱件傳輸到第一受熱變形體5和第二受熱變形體9上,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第一活動端部51向所述閥芯3的第二端一側彎曲,推動閥芯3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隨著第一受熱變形體5接收到的溫度不斷升高,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變形不斷加大,閥芯3不斷移動,當閥芯3到達斷氣位置後,燃氣通道將斷開,停止對普通閥體總成供氣,需控制溫度的零部件的溫度將不再升高;同理,第二受熱變形體9的第二活動端部91在上述過程也會向閥芯3的第二端一側彎曲變形,第二受熱變形體9上的第一導電觸點11與導體片10上的第二導電觸點12沒有接觸,脈衝電路處於斷開狀態。
3、如圖6所示,其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燃氣閥體裝置的第三狀態示意圖。氣路斷開後,第一受熱變形體5和第二受熱變形體9所接收到的溫度將降低,雙金屬片的變形將減少。由於第二受熱變形體9的熱膨脹係數低於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熱膨脹係數,第二受熱變形體9變形恢復到自然狀態將早於第一受熱變形體5,第二受熱變形體9變形恢復到自然狀態時,第一導電觸點11和第二導電觸點12接觸,脈衝電路接通。同時隨著第一受熱變形體5變形減少,閥芯3在復位元件2的作用下向第一受熱變形體5一側移動,當閥芯3離開斷氣位置後,燃氣通道將再次連通,燃燒器將再次點著燃燒,需控制溫度的零部件的溫度將再次升高,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低,溫度將固定一定的範圍內,將起到恆溫的作用。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還具有第一固定端部52,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還具有第二固定端部92,所述導體片10還具有第三固定端部102;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端部52、所述第二固定端部92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端部102位於所述絕緣隔熱體7的第一側,所述第二活動端部91、所述第二活動端部91以及所述第三活動端部101位於所述絕緣隔熱體7的第二側;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具體通過所述第一固定端部52與所述導熱件連接;所述第二受熱變形體9具體通過所述第二固定端部92與所述導熱件連接,並與所述點火脈衝迴路的第一端電連接;所述導體片10具體通過所述第三固定端部102與所述點火脈衝迴路的第二端電連接。由於所述第一固定端部52、所述第二固定端部92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端部102是固定的,因此適合和其他外部器件連接。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體蓋6在對應於所述絕緣隔熱體7的第一側設有用於露出所述第一固定端部52、所述第二固定端部92以及所述第三固定端部102的開口61。通過所述開口61,可以方便其他外部器件例如導熱件或電線接入到第一固定端部52或第二固定端部92或第三固定端部102。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芯3的第二端設有第一磁鐵15;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在對應於所述第一磁鐵15的位置上設有與所述第一磁鐵15磁性相同的第二磁鐵16。由於同性相斥,當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的溫度上升時,由於變形使得所述第二磁鐵16向所述第一磁鐵15移動,從而推動所述閥芯3向所述閥芯移動通道的底部移動。需要說明的是,採用磁性的方式使得第一受熱變形體5能夠推動閥芯3移動只是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作為變形的實施方式,所述閥芯3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受熱變形體5之間為剛性連接或彈性連接。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芯3為活塞,所述閥芯3上還套設有活塞環31;所述活塞環31與所述閥芯移動通道間隙配合。通過所述活塞環31,所述閥芯3可以順暢地在所述閥芯移動通道中滑動,減少摩擦力。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絕緣體13為陶瓷棒。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復位元件2為彈簧。
在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閥體1上還設有封蓋安裝口;所述封蓋安裝口上安裝了封蓋14。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