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03:57:10

本實用新型涉及合金澆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
背景技術:
申請號為CN201610319814的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連續澆鑄機,包括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包括冷卻劑管、噴頭和軸流風機;冷卻劑管的出口和噴頭固定安裝,噴頭的出口和軸流風機的出口同方向並行固定安裝。
該專利申請中,為了給模具內的金屬錠進行冷卻,通過軸流風機將冷卻劑噴灑在模具及金屬錠上,這樣存在金屬錠被冷卻劑汙染的風險;而且,卸掉金屬錠的模具再次澆鑄使用之前,由於其殘留溫度較高也需要進行再次冷卻,本申請中為設置相應的冷卻措施。
技術實現要素:
有必要提出一種對模具內的金屬錠進行潔淨冷卻、對卸掉金屬錠的模具再次冷卻的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
一種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包括第一澆鑄機、第二澆鑄機、分流裝置、熔池、冷卻裝置,所述分流裝置的一端與所述熔池連接,分流裝置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澆鑄機和第二澆鑄機連接,所述第一澆鑄機包括澆鑄部,所述第一澆鑄機包括支撐框架、固定在支撐框架上的機頭、機尾、澆鑄部,所述澆鑄部包括傳動鏈、固定設置在傳動鏈上的若干澆注模具,所述傳動鏈首尾相連形成回字形,傳動鏈的兩端分別套掛在機頭和機尾上,並由機頭或機尾驅動傳動鏈回字形傳動,傳動鏈包括上行傳動鏈和下行傳動鏈,所述上行傳動鏈為從機頭向機尾傳送的傳動鏈,所述下行傳動鏈為從機尾向機頭傳送的傳動鏈,所述第二澆鑄機與所述第一澆鑄機具有相同的結構,所述冷卻裝置包括風冷裝置和水冷裝置,所述風冷裝置包括風機、送風總管、前出風管、後出風管,所述風機的出風口連接送風總管的一端,送風總管的另一端連接前出風管和後出風管,所述前出風管和後出風管相背設置,所述前出風管和後出風管固定設置在所述上行傳動鏈的上方,以對上行傳動鏈上的澆注模具內的金屬錠進行冷卻,所述水冷裝置包括冷卻槽,所述冷卻槽為長方形槽體,所述冷卻槽沿著下行傳動鏈的傳動方向設置在下行傳動鏈的下方,冷卻槽的寬度大於下行傳動鏈的寬度,以使下行傳動鏈能夠沉降在所述冷卻槽內,以對下行傳動鏈上的澆注模具進行冷卻,在冷卻槽的側壁上設置水位檢測計。
優選的,所述分流裝置包括上液管道、緩衝分流器、第一分流管道、第二分流管道,所述上液管道的一端與熔池連接,上液管道的另一端與緩衝分流器連接,在所述緩衝分流器的側壁上開設匯流入口、第一分流口、第二分流口,在所述緩衝分流器的內部設置第一分流管道、第二分流管道,所述匯流入口與所述上液管道連通,所述第一分流管道將所述第一分流口與匯流入口之間連通,所述第二分流管道將所述第二分流口與匯流入口之間連通,第一分流管道的端部從第一分流口伸出,以與第一澆鑄機的澆鑄部連接,第二分流管道的端部從第二分流口伸出,以與第二澆鑄機的澆鑄部連接,在遠離緩衝分流器的第一分流管道的底部設置若干出口分流器,在遠離緩衝分流器的第二分流管道的底部設置若干出口分流器。
優選的,所述若干出口分流器包括至少三個出口分流器,三個出口分流器分別為一個前端分流器、兩個後端分流器,前端分流器較為靠近所述緩衝分流器,且設置在第一分流管道的中線上,兩個後端分流器較為遠離緩衝分流器,兩個後端分流器均勻設置在前端分流器的兩側,且不與第一分流管道的側壁接觸。
優選的,所述前端分流器為前端小、後端大的稜柱體,後端分流器為前端小、後端大的稜柱體,後端分流器的橫截面積小於前端分流器的橫截面積,進而以減小後端分流器對金屬液的阻流面積。
優選的,在所述第一分流管道的端部還設置側擋部件,所述側擋部件包括外側鋼板、設置在外側鋼板的內壁上的耐高溫層,所述側擋部件設置在第一澆鑄機的澆鑄部的兩側。
優選的,在側擋部件下方的澆鑄部的下方設置導流板,所述導流板用於盛接從澆鑄部或耐高溫層流下的金屬液,進而回收。
優選的,在所述緩衝分流器側壁的內壁上設置加厚凸臺,所述加厚凸臺設置在第一分流管道和第二分流管道之間,所述加厚凸臺正對所述匯流入口,並向匯流入口凸起,加厚凸臺採用耐高溫材料砌築。
優選的,所述緩衝分流器還設置流量分流器,所述流量分流器設置在緩衝分流器的上方,所述流量分流器包括支架、固定座、活動把手、導流分流閥,所述支架用於支撐流量分流器,固定座固定在支架的橫梁上,所述固定座沿豎直方向開設通孔,所述活動把手的一端穿過所述通孔,以與導流分流閥連接,活動把手的另一端用於旋擰活動把手,導流分流閥設置在活動把手的一端,導流分流閥設置在緩衝分流器的內部正對匯流入口的位置,通過旋擰活動把手,帶動導流分流閥向第一分流管道或第二分流管道傾斜。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風冷裝置為模具內的金屬錠進行冷卻,從而不會對金屬錠造成汙染,通過設置水冷裝置為卸除金屬錠的模具進行再次冷卻,從而實現了兩次冷卻。
附圖說明
圖1為所述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所述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的俯視圖。
圖3為圖1中表達風冷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圖1中表達所述分流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2中表達所述分流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第一澆鑄機1、支撐框架11、機頭12、機尾13、澆鑄部14、上行傳動鏈141、下行傳動鏈142、第二澆鑄機2、分流裝置3、上液管道31、緩衝分流器32、第一分流管道321、第二分流管道322、加厚凸臺323、出口分流器33、前端分流器331、後端分流器332、側擋部件34、外側鋼板341、耐高溫層342、流量分流器35、支架351、固定座352、活動把手353、導流分流閥354、導流板36、冷卻裝置4、風冷裝置41、風機411、送風總管412、前出風管413、後出風管414、水冷裝置42、熔池5。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冷卻裝置的連續澆鑄機,包括第一澆鑄機1、第二澆鑄機2、分流裝置3、冷卻裝置4、熔池5,分流裝置3的一端與熔池5連接,分流裝置3的另一端與第一澆鑄機1和第二澆鑄機2連接,第一澆鑄機1包括澆鑄部14,第二澆鑄機2包括澆鑄部。
第一澆鑄機1包括支撐框架11、固定在支撐框架11上的機頭12、機尾13、澆鑄部14,澆鑄部14包括傳動鏈、固定設置在傳動鏈上的若干澆注模具,第二澆鑄機2與第一澆鑄機1具有相同的結構。所述傳動鏈首尾相連形成回字形,傳動鏈的兩端分別套掛在機頭12和機尾13上,並由機頭12或機尾13驅動傳動鏈回字形傳動,傳動鏈包括上行傳動鏈141和下行傳動鏈142,所述上行傳動鏈為141從機頭12向機尾13傳送的傳動鏈,所述下行傳動鏈142為從機尾13向機頭12傳送的傳動鏈。
第一澆鑄機1還包括冷卻裝置4,冷卻裝置4包括風冷裝置41和水冷裝置42,風冷裝置41包括風機411、送風總管412、前出風管413、後出風管414,風機411的出風口連接送風總管412的一端,送風總管412的另一端連接前出風管413和後出風管414,前出風管413和後出風管414相背設置,前出風管413和後出風管414固定設置在上行傳動鏈141的上方,以對上行傳動鏈141上的澆注模具內的金屬錠進行冷卻,水冷裝置42包括冷卻槽,冷卻槽為長方形槽體,冷卻槽沿著下行傳動鏈142的傳動方向設置在下行傳動鏈142的下方,冷卻槽的寬度大於下行傳動鏈142的寬度,以使下行傳動鏈142能夠沉降在冷卻槽內,以對下行傳動鏈142上的澆注模具進行冷卻,在冷卻槽的側壁上設置水位檢測計。
比較於現有技術,此技術方案採用風冷和水冷結合的方式冷卻,並且風冷對模具內的金屬錠進行冷卻,不會汙染金屬錠,水冷對澆注模具進行冷卻,冷卻速度快,在一個循環中,同時將金屬錠和模具都進行冷卻,冷卻效率高,不耽誤生產進度。
參見圖4、5,進一步,分流裝置3包括上液管道31、緩衝分流器32、第一分流管道321、第二分流管道322,上液管道31的一端與熔池5連接,上液管道31的另一端與緩衝分流器32連接,在緩衝分流器32的側壁上開設匯流入口、第一分流口、第二分流口,在緩衝分流器32的內部設置第一分流管道321、第二分流管道322,匯流入口與上液管道31連通,第一分流管道321將第一分流口與匯流入口之間連通,第二分流管道322將第二分流口與匯流入口之間連通,第一分流管道321的端部從第一分流口伸出,以與第一澆鑄機1的澆鑄部14連接,第二分流管道322的端部從第二分流口伸出,以與第二澆鑄機2的澆鑄部連接,在遠離緩衝分流器32的第一分流管道321的底部設置若干出口分流器33,在遠離緩衝分流器32的第二分流管道322的底部設置若干出口分流器33。
進一步,若干出口分流器33包括至少三個出口分流器33,三個出口分流器33分別為一個前端分流器331、兩個後端分流器332,前端分流器331較為靠近緩衝分流器32,且設置在第一分流管道321或第二分流管道322的中線上,兩個後端分流器332較為遠離緩衝分流器32,兩個後端分流器332均勻設置在前端分流器331的兩側,且不與第一分流管道321或第二分流管道322的側壁接觸。
其中,前端分流器331為前端小、後端大的稜柱體,後端分流器332為前端小、後端大的稜柱體,後端分流器332的橫截面積小於前端分流器331的橫截面積,進而以減小後端分流器332對金屬液的阻流面積。
進一步,在第一分流管道321的端部還設置側擋部件34,側擋部件34包括外側鋼板341、設置在外側鋼板341的內壁上的耐高溫層342,側擋部件34設置在第一澆鑄機1的澆鑄部14的兩側。當金屬液從第一分流管道321的底部落在澆鑄部14上時,側擋部件34不僅可以阻擋由於落差引起的金屬液的飛濺,還可以使飛濺的金屬液沿著耐高溫層342滑落在澆鑄部14上,或者使金屬液粘接在耐高溫層342的表面,進而收集,避免浪費。
還在側擋部件34下方的澆鑄部14的下方設置導流板36,導流板36用於盛接從澆鑄部14或耐高溫層342流下的金屬液,進而回收。
進一步,在緩衝分流器32側壁的內壁上設置加厚凸臺323,加厚凸臺323設置在第一分流管道321和第二分流管道322之間,加厚凸臺323正對匯流入口,並向匯流入口凸起,加厚凸臺323採用耐高溫材料砌築。金屬液沿著匯流入口進入緩衝分流器32,然後沿著第一分流管道321和第二分流管道322流出,由於金屬液不僅溫度高,而且具有一定的衝擊力,對緩衝分流器32側壁的內壁或第一分流管道321的側壁或第二分流管道322的側壁具有很強的衝刷力,造成熱損嚴重,所以設置了加厚凸臺323。
進一步,緩衝分流器32還設置流量分流器35,流量分流器35設置在緩衝分流器32的上方,流量分流器35包括支架351、固定座352、活動把手353、導流分流閥354,支架351用於支撐流量分流器35,固定座352固定在支架351的橫梁上,固定座352沿豎直方向開設通孔,活動把手353的一端穿過通孔,以與導流分流閥354連接,活動把手353的另一端用於旋擰活動把手353,導流分流閥354設置在活動把手353的一端,導流分流閥354設置在緩衝分流器32的內部正對匯流入口的位置,通過旋擰活動把手353,帶動導流分流閥354向第一分流管道321或第二分流管道322傾斜。
當導流分流閥354向第一分流管道321傾斜時,導流分流閥354與第一分流管道321之間的通道的開口變大,導流分流閥354與第二分流管道322之間的通道的開口變小,則,從匯流入口流入的金屬液的大部分進入導流分流閥354與第一分流管道321之間的通道,小部分進入導流分流閥354與第二分流管道322之間的通道,從而實現了第一分流管道321和第二分流管道322內的流量的調節。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並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於實用新型所涵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