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16:59:29 1
專利名稱: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酶標板,特別是涉及一種內壁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
背景技術:
酶標板(ELISAPLATE)是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中重要的載體工具。它在免疫學反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免疫學反應的抗原、抗體、標記抗體或抗原的純度、濃度和比例、緩衝液種類、濃度和離子強度、PH值和反應溫度、時間等條件都與酶標板關係密切。此外,作為載體的固相材料聚苯乙烯(Polystyrene)表面對抗原、抗體或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吸附也起著重要作用。抗原、抗體和其它生物分子通過多種機制吸附至載體表面。
用於免疫分析實驗中的酶標板是一種內表面未經任何處理的結構,這種酶標板中的樣品杯(本領域內通常稱為微孔板)表面所吸附的被測樣品(通常稱為包被)如對抗原、抗體或標誌物的吸附量(或稱包被抗原、抗體或標誌物的量)一般為0.1~0.125ml。由於內表面表面面積的限制,使得反應物吸附的量非常有限。在免疫分析實驗中,由於吸附量的限制致某些免疫反應的敏感性較低。在先技術中免疫反應在各個實驗場所經常遇到的敏感性不高的現象,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源於酶標板中樣品杯的吸附量較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酶標板中的樣品杯內的內表面上作物理處理(底部除外),使內表面呈現凹凸不平,處理成立體幾何的形狀,從而使內表面的表面面積增大。通過增大酶標板中樣品杯包被的表面積,使吸附的包被物的增加,從而提高酶標板的敏感度。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措施是增大樣品杯內表面的表面面積。即在包含外框、將外框內分成空隔的彈性隔板和中間隔板以及置於空隔內的樣品杯,使樣品杯的內表面成為凹凸不平的。
本實用新型的效益是顯著的。對於同樣大小的樣品杯來說,本實用新型由於內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顯然是增大了內表面的表面面積。當樣品杯內盛滿被測樣品時,大的表面面積吸附的被測樣品要比小的表面面積所吸附的被測樣品的量要大。吸附的量(或稱包被量)越大,測量的敏感度就越強。而且能夠相對地減少被測樣品的濃度和用量。
為了更清晰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僅以免疫反應中常見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診斷試劑盒為例來說明。分別選取同樣條件下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陽性以及質控血清標本各10例進行實驗,得出如下結果。以表一、二表示表一(表中本實用新型的酶標板稱為S板,在先技術的酶標板稱為N板,實施例n=10例)
表二以不同濃度的質控血清標本進行實驗,測試S板和N板在同樣條件下的平均OD值(實施例n=10例),得出如下結果
測試結果表明對相同靈敏度質控血清的檢測結果表明S板的平均吸光度均大於N板的平均吸光度,在免疫反應分析中,這樣的結果視為敏感度提高。本實用新型S板的敏感度比在先技術的N板提高了20.0~33.3%。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1-1中A-A面的剖視圖。
圖2-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不規則顆粒形的示意圖。
圖2-2是圖2-1中A-A面剖視圖。
圖2-3是圖2-1的俯視圖。
圖2-4是圖2-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3-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軸向形的示意圖。
圖3-2是圖3-1中A-A面剖視圖。
圖3-3是圖3-1中B-B面的剖視圖。
圖3-4是圖3-3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4-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螺旋形的示意圖。
圖4-2是圖4-1中A-A面剖視圖。
圖4-3是圖4-1中的俯視圖。
圖4-4是圖4-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5-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環狀形的示意圖。
圖5-2是圖5-1中A-A面剖視圖。
圖5-3是圖5-1中的俯視圖。
圖5-4是圖5-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6-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軸向形的示意圖。
圖6-2是圖6-1中A-A面剖視圖。
圖6-3是圖6-1中B-B面剖視圖。
圖6-4是圖6-3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7-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螺旋形的示意圖。
圖7-2是圖7-1中A-A面剖視圖。
圖7-3是圖7-1中的俯視圖。
圖7-4是圖7-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8-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環狀形的示意圖。
圖8-2是圖8-1中A-A面剖視圖。
圖8-3是圖8-1中的俯視圖。
圖8-4是圖8-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9-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矩形軸向形的示意圖。
圖9-2是圖9-1中A-A面剖視圖。
圖9-3是圖9-1中B-B面剖視圖。
圖9-4是圖9-3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10-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矩形螺旋形的示意圖。
圖10-2是圖10-1中A-A面剖視圖。
圖10-3是圖10-1中的俯視圖。
圖10-4是圖10-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11-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矩形環狀形的示意圖。
圖11-2是圖11-1中A-A面剖視圖。
圖11-3是圖11-1中的俯視圖。
圖11-4是圖11-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12-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軸向形的示意圖。
圖12-2是圖12-1中A-A面剖視圖。
圖12-3是圖12-1中B-B面剖視圖。
圖12-4是圖12-3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13-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螺旋形的示意圖。
圖13-2是圖13-1中A-A面剖視圖。
圖13-3是圖13-1中的俯視圖。
圖13-4是圖13-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圖14-1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環狀形的示意圖。
圖14-2是圖14-1中A-A面剖視圖。
圖14-3是圖14-1中的俯視圖。
圖14-4是圖14-2中的M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構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的結構。
圖1-1、圖1-2所示的是本實用新型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的結構。包含外框1,將外框1內隔成空隔的彈性隔板2和中間隔板4,置於空隔內的樣品杯3。被測樣品置於樣品杯3內。其中彈性隔板2具有彈性,便於樣品杯3的插入。本實用新型樣品杯3的內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本實施例中構成外框1、彈性隔板2和中間隔板4的材料均選用HIPS-即經過改進的聚苯乙烯,其化學性質仍屬於聚苯乙烯不變,但韌性比較強。構成樣品杯3的材料選用純聚苯乙烯。
圖2-1、圖2-2、圖2-3、圖2-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不規則顆粒形,通常稱為不規則顆粒型酶標板。
圖3-1、圖3-2、圖3-3、圖3-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軸向形,通常稱為圓弧軸向型酶標板。
圖4-1、圖4-2、圖4-3、圖4-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螺旋形,通常稱為圓弧螺旋型酶標板。
圖5-1、圖5-2、圖5-3、圖5-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環形狀,通常稱為圓弧環狀型酶標板。
圖6-1、圖6-2、圖6-3、圖6-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軸向形,通常稱為梯形軸向型酶標板。
圖7-1、圖7-2、圖7-3、圖7-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螺旋形,通常稱為梯形螺旋型酶標板。
圖8-1、圖8-2、圖8-3、圖8-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環狀形,通常稱為梯形環狀型酶標板。
圖9-1、圖9-2、圖9-3、圖9-4所示的是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矩形軸向形,通常稱為矩形軸向型酶標板。
圖10-1、圖10-2、圖10-3、圖10-4所示的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矩形螺旋形,通常稱為矩形螺旋型酶標板。
圖11-1、圖11-2、圖11-3、圖11-4所示的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矩形環狀形,通常稱為矩形環狀型酶標板。
圖12-1、圖12-2、圖12-3、圖12-4所示的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軸向形,通常稱為三角軸向型酶標板。
圖13-1、圖13-2、圖13-3、圖13-4所示的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螺旋形,通常稱為三角螺旋型酶標板。
圖14-1、圖14-2、圖14-3、圖14-4所示的樣品杯3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環狀形,通常稱為三角環狀型酶標板。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包含外框、將外框內分成空隔的彈性隔板和中間隔板,置於空隔內的樣品杯,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樣品杯的內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樣品杯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不規則顆粒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樣品杯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圓弧軸向形,或者圓弧螺旋形,或者圓弧環狀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樣品杯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梯形軸向形,或者梯形螺旋形,或者梯形環狀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樣品杯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矩形軸向形,或者矩形螺旋形,或者矩形環狀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樣品杯凹凸不平的內表面被處理成三角軸向形,或者三角螺旋形,或者三角環狀形。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吸附力的酶標板,其技術特徵是酶標板中樣品杯的內表面凹凸不平,被處理成不規則顆粒形,或者被處理成圓弧,或者矩形,或者三角形的軸向形、螺旋形或環狀形。增大了樣品杯內表面的表面面積,增加了被測樣品的吸附量,以此提高了酶標板的敏感度,能夠相對地減少包被樣品的濃度和用量。
文檔編號G01N33/543GK2760557SQ200420114499
公開日2006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21日
發明者朱紹榮 申請人:上海榮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