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遊記的讀後感作文400字
2023-10-15 17:18:04 2
《格列佛遊記》為我們介紹了小人國曆險、大人國曆險、會飛的國家……下面是整理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
篇1:《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大家都知道,這本書最鮮明的特點在於「諷刺」,我仔仔細細的讀了這本書,準備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想,這是第一部分——小人國,每一段為我發現的諷刺點。
格列佛,原本是一名醫生,卻異常喜歡航海,在東渡印度航行中船遇險被礁石撞碎了,它隨著海浪漂流到了小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僅六英寸,但都是出色的數學家。格列佛漸漸學會了交流,也被小人國的居民帶到了皇宮,他欣賞到了繩上跳舞比賽——一種很可笑的選拔高官的方式,比賽中,大臣們一張張滑稽的嘴臉盡顯其中,作者用不動神色的筆調諷刺了英國的政治現狀。
小人國國內黨派爭奪十分激烈,國外又有強敵入侵,這時格列佛憑藉自己的力量化解了危機。作者這時借用了小人國內「高跟黨」與「低跟黨」兩派之間的鬥爭,使我產生了一種感慨,這兩大黨派之間的勾心鬥角是不是太世俗了?我最看不起的就是假惺惺的人,其內心陰險,狡猾,作者在這裡正想表達他對英國現狀的不滿。另一方面,格列佛也是一個講原則的人,因為他毅然拒絕了消滅布萊夫斯基。
文章第四章講了小人國的風俗,細細讀來,作者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用詞都別有深意。顯然,小人國的法律、教育和用人制度都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其實法律、法制對人是一種激勵,而不是單純的懲罰。只是一味地懲罰,並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閱讀此章的人很快就知道,這裡對英國的法律、社會和風氣進行了批判。
小人國的政壇更是充分揭露了論亂的秩序。許多職位只是空有頭銜,沒有實質的作用,腐敗的令人憐憫。作者壓抑直映心中的憤怒,卻宛然道來整篇故事,行雲流水,更添我心中的悲傷。
最後一點也是全文的結尾,格列佛儘管立下了大功,但只因後來的幾件事得罪了國王,而被國王刺瞎了雙眼。可是天公作美,讓格列佛僥倖找到了離開利立浦特的方法,經歷一些困難後終於安全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篇2:《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裡,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裡,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鬥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裡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仿佛隨著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最特別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一側,而且是一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裡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讀了這本書後,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子漢,他一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衝動。作為一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隻,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遊世界,到處冒險。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漸漸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而且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讀過幾遍之後,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遊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一頭扎進去吧,總有一天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篇3:《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那裡,他一隻手能拖動整支海軍艦隊,一餐飯要吞吃一大批雞鴨牛羊外加許多桶酒。小人國的人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工匠,無數繩索,九百個「大漢」,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等等。在如此的一個微縮國度裡,所有的政爭和戰事都不免顯得渺小委瑣。黨派之爭以鞋跟高低劃分陣營,「高跟黨」與「低跟黨」你爭我鬥,勢不兩立;相鄰的國家不但想戰勝並奴役對方,還要爭論吃雞蛋應敲哪頭之類雞毛蒜皮的「原則」問題。
而後,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在巨人國裡,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鬥爭;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並使它們互為評議。
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裡的人利用島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
在這本書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訪問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仁慈、誠實和友善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裡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裡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中,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犧牲自己的一切。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國十八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諷刺作家和政治家。小說裡指名道姓的批評了當時的英國。格列佛長篇大論的向大人國國君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爭面子」的事。不過,用大人國的眼光看,英國是利立普特般的小國,他的歷史充訴著「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所產生的惡果。這部小說不但揭露了社會現狀,還有意識的模仿了某些語言和文體。它只是向我們介紹了歷險的經歷,它其實話中有話,也許因為今天的地球人大都生活在所謂「現代生活」中,斯威夫特的諷刺和寓言兩百多年後讀來仍尖銳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