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排溼特性的布料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8:15:14 1
專利名稱:具有排溼特性的布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排汗或排水布料,特別是有關一種利用布料中兩種纖維彼此毛細作用強弱的差異,所形成的排溼布料。
一般市面上所銷售的衣服為了達到吸汗功能,大多使用棉、麻等天然纖維或與人造纖維混紡的布料,但這種衣服卻都有纖維含水量高而導致不易幹的缺點,而且穿在運動量較大或流汗量較大的人身上時,在炎熱天氣下會有布料溼粘、不舒適的感覺,而天氣太冷時則因皮膚接觸溼冷布料而導致感冒的狀況,造成穿著者極為不適。
本發明人已於先前提出了一種具有排溼特性的布料,這種排溼布料是採用布料外層與布料內層安排纖維丹尼數(Denier)粗細不同的紗線,利用其纖維丹尼數的差異所產生纖維與纖維之間毛細現象強弱的不同,使纖維丹尼數較低的外層比纖維丹尼數較高的內層,產生較強的毛細作用,而將布料內層的水分吸引到布料外層,達到排溼的目的。
而本發明人前面所提出的具有排溼特性布料,在紗線的使用上必須符合外層紗線纖維丹尼數較內層紗線纖維丹尼數低的限制,且其排溼強度與兩者紗線之纖維丹尼數的倍數比成正比。也就是說,為了增強排溼作用需拉大兩者丹尼數的差距,若降低外層纖維丹尼數,固然可獲得良好的排溼性,但低丹尼數纖細的外層纖維耐磨性較差,不適合某些特殊需求的衣服,如耐磨性需求較高的工作服。
若為增加耐磨性,而提高外層纖維的丹尼數則必須同時也提高內層纖維丹尼數,才能得到相同的排溼效果,但此時內層高丹尼數的纖維,可能較為粗糙,會對皮膚摩擦產生不適的觸感。
因此,本發明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前面的限制,提出一種新排溼布料,不受內層纖維的丹尼數需比外層纖維的丹尼數高的限制,而同時具有更舒適、更耐磨的優點。而且外層纖維丹尼數可以適當提高,以便纖維與纖維之間保持更大的間隙,使布料通風性提高,進而具有更快幹的效果。
為達到本發明的目的,提出一種排溼布料,包括複數條第一纖維和複數條第二纖維,該第一纖維被安排在該排溼布料的第一表面,而該第二纖維則被安排在該排溼布料相對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該第二纖維本身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該構件的毛細作用比該第一纖維間的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強,藉此可使該第一表面的水分藉助於毛細作用而轉換到該第二表面。
依照本發明的特點,該纖維可經過加工處理而具有親水性的纖維。
依照本發明的另一特點,該纖維是人造纖維,成分選自聚酯、尼龍和亞克力中的一種或多種。
依照本發明的又一特點,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為凹槽。且該纖維是以針織、平織、或不織布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依照本發明的再一特點,該纖維是再生纖維。
為達到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提出一種排溼布料,包括複數條第一纖維和複數條第二纖維,該第一纖維被安排在該排溼布料的第一表面,而該第二纖維則被安排在該排溼布料相對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該第一纖維和該第二纖維本身都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第二纖維本身構件的毛細作用比第一纖維本身構件的毛細作用強,且比第一纖維與第一纖維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強,由此可使第一表面的水分藉助於毛細作用而轉移到第二表面。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將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A-1C是根據本發明排溼布料的剖面示意圖;圖2A-2B是以一種單面針織構造實施本發明的排溼布料,第一和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C-2D是以一種平織構造實施本發明的排溼布料,第三與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實施例本發明的排溼布料的材質主要是由兩種纖維的織布或不織布所組成的布料,其纖維可以採用人造纖維、或再生纖維(regenerated fibers)、或其混合物。人造纖維的成分可選自聚酯、尼龍及亞克力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所組成。這兩種纖維可經過吸水加工處理,使具有較佳的親水性。請參照圖1A,圖1A中所示的兩層結構是為了方便說明本發明的內、外兩層結構,和實際的結構並不完全相同。其中第一表面11,例如是內層(和皮膚接觸的表面),是採用毛細效應較弱的纖維,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12,例如是外層(不和皮膚接觸的表面),是採用毛細效應較強的纖維。使皮膚上的汗水由第一表面11吸收後,藉助於比較強的毛細作用將汗水轉移到第二表面12,請參照圖1B,本發明的一種排溼布料是由複數條第一纖維13和複數條第二纖維14所組成,其中,大多數或全部的第二纖維14本身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15,例如是凹槽、皺褶、絨毛、孔洞、鱗片或裂縫,構件15可經由減量加工或其他方式製成。在上述的組成中,只要第二纖維14上的構件15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大於第一纖維13中,纖維與纖維間的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就可使第二纖維14產生較強的毛細效應。使第二纖維14能藉此較強的毛細效應,將第一纖維13所吸收的水分轉移到第二纖維14的構件15上。
請參照圖1C,本發明的另一種排溼布料是由複數條第一纖維16和複數條第二纖維17所組成,其中,大多數或全部的第一纖維16和第二纖維17本身分別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18和19,例如是凹槽、皺褶、絨毛、孔洞、鱗片或裂縫,構件18和19可經由減量加工或其他方式製成。構件18和構件19,彼此可以是相同的構件,也可以是不同的構件。在上述的組成中,只要第二纖維17上的構件19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大於第一纖維16上的構件18和第一纖維16和第一纖維16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就可使第二纖維17產生較強的毛細效應,使第二纖維17藉助於較強的毛細效應,將第一纖維16所吸收的水分轉移到第二纖維17的構件19上。
由上述兩種組成的排溼布料得知,本發明的排溼布料只需要使第二纖維的構件產生的毛細效應,大於第一纖維中纖維與纖維間所產生的毛細效應,和/或大於第一纖維的構件所產生的毛細效應,就可使第二纖維有較大的毛細效應,不必受限於第二纖維丹尼數必須小於第一纖維丹尼數。這樣,應用本發明的排溼布料可依不同用途的需要製成第一、第二兩層纖維丹尼數相同,或第一纖維丹尼數較高,第二纖維丹尼數較低,或第一纖維丹尼數較低,第二纖維丹尼數較高的排汗布料。而不受前案的排溼布料,外層纖維的丹尼數需低於內層纖維丹尼數的限制。
上述兩種組成的排溼布料中,在僅有大多數或全部的第二纖維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時,如圖1B所示,已可產生良好的排溼效果。當大多數或全部的第一和第二纖維都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時,如圖1C所示,由於第一纖維(和皮膚接觸的表面)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可更容易吸收皮膚表層的水分,加上第二纖維有較強的毛細效應,更能加速達到排溼的效果。
依照上述發明,可利用適當的紡織織法和構造,例如是針織或平織的方式、或者是不織布的構造,來達到一布料的兩面為具有不同強弱毛細效應的纖維;或者達到一布料的一表面呈現較多毛細效應較強的纖維,另一表面呈現較多毛細效應較弱的纖維。以下就分別對針織法和平織法做進一步的說明。
請參照圖2A,它是以單面針織構造實施本發明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以針織法由兩組紗線進行紡織。使複數條第一纖維21呈現在布料的一表面,例如是第一表面,複數條第二纖維22呈現在布料的另一相對表面,例如是第二表面。第二纖維22本身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構件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大於第一纖維21中纖維間所產生的毛細作用,使第二纖維22產生的毛細效應較強,即能達到本發明上述的排溼功效。
請參照圖2B,它是以單面針織構造實施本發明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以針織法並由兩組紗線進行紡織。使複數條第一纖維23呈現在布料的一表面,例如是第一表面,複數條第二纖維24呈現在布料的另一相對表面,例如是第二表面。第一纖維23和第二纖維24本身都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第二纖維24上構件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大於第一纖維23上構件及第一纖維23與第一纖維23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使第二纖維24產生的毛細效應較強,即能達到本發明上述的排汗功效。
除了單面針織構造外,也可以利用雙面針織的組織,例如雙面PK的織法,以達成上述將第一纖維與第二纖維分別呈現在布料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以產生排溼的效果。
請參照圖2C,它是以平織構造實施本發明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使複數條第一纖維25大部分呈現在布料的一表面,例如是第一表面,複數條第二纖維26大部分呈現在布料的另一相對表面,例如是第二表面。第二纖維26本身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構件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大於第一纖維25中纖維間所產生的毛細作用,使第二纖維26產生的毛細效應較強,即能達到本發明上述的排溼功效。
請參照圖2D,它是以平織構造實施本發明的第四較佳實施例,使複數條第一纖維27大部分呈現在布料的一表面,例如是第一表面,複數條第二纖維28大部分呈現在布料的另一相對表面,例如是第二表面。第一纖維27和第二纖維28都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第二纖維28上構件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大於第一纖維27上構件及第一纖維27與第一纖維27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使第二纖維28產生的毛細效應較強,即能達到本發明上述的排溼功效。
除了上述的織法外,本發明也可以利用傳統不織布的製法及構造實施,只要使製成的布料中,外層纖維所產生的毛細效應比內層纖維所產生的毛細效應強,即能達到本發明的排溼功效。
因此,熟知此技術的可了解,應用本發明的排溼布料具有下列優點1.可以不受內層纖維丹尼數需要比外層纖維丹尼數高的限制。
2.外層纖維的丹尼數不必太細,可以保留較大的空隙以利空氣的流通,增加布料的透氣性及快乾性。
3.內層纖維丹尼數可以不必大於外層纖維丹尼數的數倍,因此內層纖維可以採用丹尼數較低的纖維,甚至小於外層纖維的丹尼數,如此可獲得與皮膚接觸面(內層)有較柔軟細緻的觸感。
4.外層纖維可採用較粗的纖維,故可製成耐磨性較高的布料。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可以進行某些更動和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所附的權利要求範圍所限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排溼布料,它包括複數條第一纖維和複數條第二纖維,第一纖維被安排呈現在排溼布料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纖維則被安排呈現在排溼布料相對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二纖維本身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該構件的毛細作用比第一纖維間的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強,藉此可使第一表面的水分藉助於毛細作用而轉換到該第二表面。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可以是經過加工處理而具有親水性的纖維。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人造纖維。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人造纖維成分選自聚酯、尼龍和亞克力中的一種或多種。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為凹槽。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以針織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7.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以平織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8.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以不織布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再生纖維。
10.一種排溼布料,它包括複數條第一纖維和複數條第二纖維,第一纖維被安排呈現在該排溼布料的第一表面,而第二纖維則被安排呈現在該排溼布料相對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纖維和第二纖維本身都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第二纖維本身構件的毛細作用比第一纖維本身構件的毛細作用強,且比第一纖維與第一纖維間隙所產生的毛細作用強,因而可使該第一表面的水分藉助於毛細作用而轉移到該第二表面。
11.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可以是經過加工處理而具有親水性的纖維。
12.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人造纖維。
13.按權利要求12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人造纖維成分選自聚酯、尼龍和亞克力中的一種或多種。
14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為凹槽。
15按權利要求14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以針織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16.按權利要求14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以平織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17.按權利要求14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以不織布的方式構成該排溼布料。
18.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排溼布料,其中,所述纖維是再生纖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排溼布料,包括複數條第一纖維與複數條第二纖維,其中至少第二纖維本身包括能產生毛細作用的構件,且構件所產生的毛細效應要比第一纖維中纖維與纖維間隙產生的毛細效應強,使第二纖維具有較強的毛細效應。兩者利用針織、平織或不織布的方式構成排溼布料,使第一纖維大部分或全部呈現在布料的一表面,第二纖維大部分或全部呈現在布料的另一相對表面。由此可使該表面的水分因毛細作用強弱的差異而轉移到另一相對表面。
文檔編號D06N7/00GK1212309SQ97119509
公開日1999年3月31日 申請日期1997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1997年9月19日
發明者葉培華 申請人:葉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