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山溝裡的人間天堂

2023-10-08 18:02:04 2

天堂之愛 山溝裡面溫暖的家

河南省桐柏縣彭溝村,一片新房之間,幾間老舊的土坯房被映襯得格外醒目。

走進這家院子,會發現這並非只是一戶看上去貧窮的農家。

幾間簡陋的瓦房,靠牆一排簡易木床,收拾得乾淨整潔。院子不大,整齊地栽種著幾十種花木。屋後種有蔬菜,挖有池溏,池塘裡的荷葉,長得碩大蔥鬱。院子裡,或坐或站,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幾歲兒童,足有十幾口。

這裡就是十裡八鄉都聞名的周家的福利院。周能海夫婦及家人,以及這十幾名被他們收養的孤殘老幼,就居住在這裡。

周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通農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今已經收養過一百多名孤殘老人、流浪兒童。有自己出去幹活、趕集的路上碰上帶回來的,也有別人送來的,三十多年時間,周家的福利院從來就沒空下來過。

幾十年的善心之舉,其中多少艱辛,都不能一一細數,單就收養精神病人,就讓周家人吃盡苦頭。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大家圍在一起生火取暖,只有一個精神異常的七旬老人,獨自遠遠地一邊坐著,凍得哆哆嗦嗦。周能海的妹妹便過去想將他往火堆跟前帶,剛走到跟前,老人就掄起椅子,將妹妹砸得頭破血流。這次受傷至今還留有後遺症,時常頭痛。

但是周家人從無絲毫後悔埋怨,他們說,從內心把這些老人孩子當成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這樣他們做出任何舉動,也就都能理解原諒了。

每天早晨,周能海的母親和妹妹負責做飯,妻子代立菊挨個將他們叫起來洗漱後,把老人的尿壺倒掉,整理好床鋪。等飯做好,再盛好遞到每個人手裡。等這些人都吃上飯了,周家人才去吃飯。

這是周家多年來雷打不動、約定俗成的習慣。每頓飯,都是先給家裡收養的人盛好,自家人再吃。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家的規矩,開玩笑稱呼這些收養的老人孩子,是周家的「縣長」。「縣長」們在周家享有特權,受盡禮遇。

多年的愛心和付出也換來這些老人孩子最純真的感情和信任。智障的老太渾沌到諸事不知,但看到周能海夫婦就會開心,一天不見便到處找;患有多動症的孩子見人就打,見到代立菊,卻只是纏在身上又親又抱。

周家的善舉流傳得越來越廣,很多子女不孝的老人也找到他們。一位90多歲的老人,有四兒一女,但都不贍養他。老人找到周家去,周能海夫婦考慮到自己都是收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老人要是住過來,一則他兒女臉面不好看;二則社會影響也不好。於是就跟老人商定,讓老人向兒女要間房住著,他們負責按月送糧送油,保證老人生活無憂。以此為開端,周家採用同樣的模式救助過30多位老人。

這些年來,周家已經為15個老人養老送終。這些老人,最長的活到95歲,最少的也到了80多歲。老人們臨去世,對周家,對這個小院,都是感激留戀:「我在外面流浪這麼多年,臨了在你們這裡享了福,我也知足了」,「在這樣享福的地方能再多活幾年就好了」。

對於這些流離失所、貧病交加的人來說,此處所得的安穩、飽暖和關愛,讓這幾間陋室,成為他們心裡的人間天堂。

點滴之行 易簡善舉匯成大德

彭溝村地處山區,祖祖輩輩以來,村裡人要想外出,都要翻過山梁。山路難行,就是年輕人推著自行車上去都要喘不動氣。周家就萌生出把山挖開,給村裡人修條平整道路的想法。但是山上面還有一個村子,修這條路就斷掉了別人的路。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修橋,這樣村裡人從橋下走,山上的人從橋上走。

為了修橋修路,周家賣掉家裡的牛,代立菊甚至還賣掉了自己的嫁妝。全家八口人,除了有殘疾的婆婆,全部上陣。條件艱苦,工具簡陋,周家人用鐵鎬和鐵鍬,一鋤一鍁地挖,自己買了炸藥,開採山石,再靠人拉肩扛一點點地搬運。他們修出來的這條路,至今仍是全村人出入的必經之路。那座漂亮堅固的石橋,也依然承載著來往的行人車輛。

修通了自己村裡的路,周圍其他村,只要有不通的路,他們也去修。就這樣,從八十年代開始,周家為周邊村民義務修築了三四十條道路,長度超過200公裡,遍及方圓十幾公裡。

周家至今還住在幾十年前的老房,牆上已有巨大裂縫,屋內糊著報紙,昏暗破舊。然而他們已經免費幫附近幾個村裡的困難戶或孤寡老人,蓋過100多所房子。

修路,蓋房,這些事情,是在照顧著家裡十幾口老弱病殘,又種著幾十畝地的空閒裡做的。以這家人如此勤勞能幹來看,早就應該致富了。可是周家人做事,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

為了方便村民,讓大家吃上放心的東西,周家天天蒸饅頭、炸油條、磨豆腐。一斤面能蒸三個饅頭,別人賣5角一個,他們1元錢3個,分文不掙賣出去。油條別人賣4元一斤,他們賣2.5元,碰到困難戶,還會免費送。鄉親們都說買他們家的東西,什麼都不用問,「閉著眼睛買」就好。

每日辛苦勞作所得,供給收養的人和家人吃之外,剩下的地裡的菜、養的豬和魚,都會拉到集市上去送人。每到快過年的時候,全家從臘月二十五六就開始包餃子,然後開著手扶拖拉機送到各村,讓孤寡老人和困難戶過年都能吃上餃子。

這所有點點滴滴、樸質無華的行為,就是周家人的大愛。

而且積極行善的周家,從來不接受任何捐助,就是去鄰村修路,幫別人蓋房,也自備糧食和水。他們說,憑自己的血汗和氣力,足夠贍養這些老人。

積善之家 愛之薪火代代相傳

周家的善行之始,要從周能海的父親周敦發說起。

1980年,外出的周敦發發現一位80多歲的老人躺在路邊,已經奄奄一息。周敦發就把老人帶回家,找醫生、餵飯,就此把這位又聾又啞腿又有殘疾的老人養在了自己家,一養就是十幾年。

從這開始,幾年時間,周家收養的人越來越多,直到十幾個。那個時候家境本就貧困,真的是要吃沒吃,要穿沒穿,自家人溫飽都成問題,何況還要養活這麼一大家子。周家只好問鄰居借糧,誰家催還的急了,再去另一家借了還,就這樣拆東牆補西牆地過。沒有被褥,代立菊就想辦法把稻草塞到布裡,不讓大家凍著。

後來村裡的人開始陸續外出打工,有了一些閒地,周家就把這些地租過來,一家人勤苦耕種,漸漸地糧食就夠吃了,生活也好了些。

自從代立菊嫁到周家,就成了周家的大管家,家中一應老小,她都照顧得妥貼周全。按說周家的媳婦可不好當,普通人家都不會有這許多辛苦勞累,但代立菊卻在嫁入周家門之前就知道周家的情況,她看好這家善心人,嫁過來就為了能幫忙做些事。

代立菊至今提起公公周敦發,都感念不已,她說公公的善心和無我,無人能及。前些年困難的時候,家裡從來沒買過肉吃,手裡稍微有點錢,就到街上買肉皮,燉得爛爛的,先盡著老人吃。周敦發說,這些人在外面受罪多,沒吃過好東西。正是周敦發的言傳身教,才讓一家人都樂於行善。臨去世前,周敦發對兒子、兒媳一遍遍地囑託,讓他們照顧好收養的老人,把善事做下去。至今周家一大家人都在一起生活,齊心協力地照管著福利院裡的人。

已經年過四十的周能海夫婦,至今沒有孩子。剛結婚的時候日子艱難,吃了上頓沒下頓,兩人每日要為養活這麼多人操心,也覺得自己還年輕,想著過幾年再要孩子。到後來收養的人越來越多,時間、金錢、精力全用在照顧這些人上面,慢慢地,也就把要孩子這件事放在腦後了。

代立菊說,現在有時候想起來也挺心酸,但是看到這麼多老人孩子把自己當親人,在這裡快快樂樂地生活,就感到很欣慰。

如今周家已經有了第四代。周能海的姐姐周能芳有了自己的孫子。全家人給這個孩子取名繼承,希望他能把周家的善行繼承下去。

同类文章

救賊

明洪武年間,天方縣新任縣令叫王存寶,30多歲,眼小面黃。他上任沒多久,就制服了賊夫妻劉勝、張菊香,還剿滅了為害多年的山匪。   說起劉勝、張菊香,可謂賊名響亮,近兩年,他倆明裡賣豆腐,順手摸金子,得手後兔子似的跑回家。那金子只要進了他家門,就是挖地三尺也找不出來了,就像化了一樣。   這天

七竅塞

  亂世藏金,盛世藏玉。時逢康乾盛世,「廣軒閣」少東家邵倉當然懂得這個老理兒。這天清晨,邵倉帶上家丁牛二,又到偏遠鄉村尋寶去了。   山路難走,日頭又毒,沒走上兩個時辰,主僕二人已累得滿身臭汗。就在嗓子眼兒噌噌躥火的當兒,牛二突然撒丫子開跑:「少東家,快看,村口有水井!」   抬眼望去,不

血色軍號聲

 我二爺華青施18歲時,是國民黨第9軍的司號兵,軍長是杜聿明中將。   當時,每個連都有一個號兵。軍號有「嗒當嘀利」四個音符,經過排列組合,編出不同號譜。平時,官兵聽號聲起床、出操、開飯、熄燈;打起仗來,集合、散開、衝鋒、撤退,號令如山,連戰馬聽見隱蔽號都應聲臥地。   那年,第9軍被編入

熊膽

 這天,迦路瓦山下的藏族村落裡來了一個漢人,他在村頭一株大樹上貼了一張告示,用藏語寫著:「誠徵勇士捕獵活熊,每頭1000元。」   告示迅速吸引了全村老少。雖然迦路瓦山上有大量黑熊,但它們性情暴戾,體形龐大,捕獵起來非常困難。現在這個漢人竟要求捕活熊,就更加危險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活。

倒錯的穿

劉凱買了一張由寧波去上海的船票,開船時間是晚上七點。劉凱沒排隊就提前上了船。呵呵,因為輪船碼頭的值班經理是他的老同學。   大約半小時後,其他乘客才陸續上了船。   劉凱住二等艙,房內有三張床鋪。他的兩位室友,一個是矮矮胖胖的上海老太,另一個是長相帥氣的山東小夥。   為了消磨時間,劉凱決

隔行隔山

 京城有個瓷器店,店老闆叫宋士河,憑著他獨特的經營之道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這一年,愛熱鬧的乾隆皇帝在皇宮裡開闢出商業一條街,這條街上酒肆茶樓應有盡有,和一般的商業街毫無二致,唯一不同的便是所有的店鋪經營者都是宮裡的太監宮女,顧客自然是乾隆和宮裡大小嬪妃與皇宮貴胄。   皇宮商業街經營

神秘的竊賊

 這天,綠蔭城公安局刑警大隊接到富豪馬練的報案,說他全家外出旅遊回來,發現家中被盜,凡是沒有放到保險柜裡的貴重物品都被偷走了。   刑警大隊長梁鴻帶領警察趕到現場察看,發現馬家的防盜門、防護欄、報警系統等絲毫無損,家中也沒有留下任何偷盜者的指紋。   馬練沮喪地說:「我放在抽屜裡的幾萬塊錢

清妃陵飄出古裝人

 沉睡地下200多年的逸妃陵在河北某地被發現,但挖掘的時候卻怪事連發。先是工棚裡半夜鬧鬼,後是挖掘的工人失蹤,最後又全部離奇死亡,致使挖掘工作無法進行,只能暫時停了下來。   省公安廳成立了「逸妃陵專案組」,刑偵處處長劉剛親自出馬,帶領周揚和郭力趕往案發現場。   在離妃子陵一公裡的地方,

燒包袱

 馬上就到鬼節了,按老北京民間的習俗,七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燒包袱。其實就是把燒紙、銀錠什麼的裝進紙糊的包袱裡,上面寫上三代祖上的名字,然後由晚輩進行焚化。包袱年年燒,可今年燒包袱卻鬧出了大風波,因為天香閣的妓女英蓮也要燒包袱。   英蓮是天香閣的頭牌,不僅模樣可人,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

惡匪剋星

 早年,癩頭山下有個田家村,村裡除了老李頭一家,其他都是田姓。   村外的大路邊有片瓜田,這天,老李頭起了個大早,扛著钁頭剛到瓜田,就見一胖一瘦兩個過路的漢子正在瓜田裡摘瓜。他們摘一個,用拳頭砸開,啃兩口就丟在一旁,半爿地都被糟蹋了。   老李頭不樂意了:「我說你們兩個後生,走路口渴了,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