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作文
2023-10-25 03:37:07 4
「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麼,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裡沒有害怕」你對這句話有沒有印象呢?這是《第56號教室》中的一句,下面整理了這本書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篇: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假期裡認真拜讀了由一位普通的美國教師雷夫撰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雷夫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名普通的老師用自己的愛與智慧創造出的教育奇蹟。
一、博學愛生是本質
語文、數學、科學、美術、音樂……門門功課雷夫老師都能把他上的遊刃有餘,精彩紛呈,並且深受學生喜愛,單就這一點就讓我羨慕不已,可以說雷夫老師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博學的老師,由此想到作為一名老師想要受到學生的愛戴和喜歡首先你必須是一個博學且懂得教育方法的人。
二、旅遊教育益終生
在第56號教室裡所閃現的除了雷夫老師的出色的教育教學方法外,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行萬裡路」,在這個章節裡,我們可以通過雷夫老師的介紹了解到帶孩子外出旅遊是一件具有多麼重大意義的事情。孩子們在旅途中所表現出的讓人驚嘆的修養不正是我們學校所追求的公民素養的教育嗎?說實在的在看這本書以前我一直簡單的以為帶孩子出去活動只是讓孩子出去走走,放鬆放鬆僅此而已。當了解到雷夫把帶孩子外出旅遊做的如此出色時,內心不由地受到極大的震撼。上路前雷夫會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來儘可能多的了解和目的地有關的一切,知道要找哪些遊樂設施或展覽,為自己的每一餐的花費做規劃,旅遊過程中用「道德發展六階段」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就像雷夫所言:這些旅行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廣大的世界,同時發掘自身最好的部分。而在這一次次的旅行過程中雷夫把未來獨立生活時所需的技能如:金錢、人際關係、寂寞、難相處的人……等問題都交給了學生,而這些是在課堂上無法用語言來交給孩子們的。
三、電影英雄造奇蹟
電影從來都是被我當做生活娛樂的一個部分來看待的,至於教育意義也有,但絕沒有象雷夫那樣把他看成自己教育學生的一個重要部分。也許在美國那樣的電影大國,很多理念與精神都被導演不著痕跡的詮釋得淋漓盡致。而雷夫老師可以說把電影這一媒體在教育上的作用發揮的是盡善盡美。霍伯特·莎士比亞電影俱樂部是雷夫老師為輔助孩子們的學習準們設立的一個活動,進過雷夫老師的精心設計在提高學生對電影欣賞水平,增長知識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寫作、批判性思考、實踐管理以及承擔責任的能力。一如雷夫說中所說:好的電影能建立孩子的品格,了解正確或錯誤決定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並且啟發他們,讓他們就算是身處困境也能為信念挺身而出。一本電影影響學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學生弗蘭克一個在長大後成為紐約大學電影系的學生。這是一種怎樣的一種教育,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電影也可以造就教育的奇蹟。
四、道德六階段鑄造美心靈
也許所有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對雷夫的道德六階段記憶猶新: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每讀完一個階段就會發現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總能看到這樣或那樣的影子,不免也為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一些行為感到可笑,就那自己來說吧,每個學期我都會給班級裡做完作業並得到一定數量五角星的學生頒發獎品,也許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起到了激勵先進的作用,但從雷夫的道德六階段來看這種的思維方式還只是教育的初級階段,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
一位普通的美國教師在一間普通的教室裡創造了教育的奇蹟!
很是贊同作家尹建麗推薦文章裡的一段話: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又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
作為普通老師的我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即使我們無法象雷夫那樣瘋狂,至少我們知道,教育蘊含著無限的可能。讓我們用自己愛和智慧照亮那方屬於我們的教室。
第二篇: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我認真品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該書是由「全美最好老師」雷夫.艾斯奎斯所著,原以為不同的國度的教育理念相差較大,可是當我通讀全書之後,不禁感慨教育是相通的!沒錯,就如尹建莉所說「這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這是一本傑出教師寫正確教育的書。」我深深地被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激情所打動,他特立獨行的個性、截然不同的觀念、別出心裁的創意一次又一次地使我心靈大為震撼。
雷夫老師所從教的小學是一個處於充滿暴力和貧窮的地區,56號教室裡的孩子成長環境並不好,面對如此惡劣的教學環境時,雷夫也曾感到疲倦沮喪,問自己到底值不值得教下去,但是當他經歷了「教室裡的火」之後,他勉勵自己其實作為老師可以無視第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對的那些倒灶事,只需要盡一切努力幫助孩子們進步。或許不一定做得很好,但起碼努力過了。於是從那以後他便開始用「頭髮著了火似的」態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當今社會,能像雷夫老師一樣下決心的老師比比皆是,特別是青年教師,但大部分的人往往是三分鐘的熱度,隨著時間的流逝激情也慢慢的被燃燒殆盡。我想我們所缺乏的是犧牲的精神和敢於試錯的勇氣,就如雷夫所言「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在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成功無捷徑。」雷夫老師堅持「成功無捷徑」多麼利落而又有力的標語,對孩子而言,學習的成功無捷徑;對成人而言,事業的成功無捷徑;只有堅持,並不斷付出,才能淬鍊出卓越的成果!
品讀書中對部分「家最溫暖」感觸很深,初為人師的我,曾一度以為要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與學習活動之中,要掌控課堂教學,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在班裡樹立「威信」,但這樣只會是學生因為怕挨罵,怕面對父母的盛怒而學習,也就磨滅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雷夫老師告訴我,不管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他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成為孩子的榜樣。的確,身教確實重於言教,因為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或許這並不容易,但只有這樣才能是孩子們成長為愛學習的天使。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仿佛是在與偉大的雷夫老師進行了一次思想的對話,我受益於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從書中尋找到了教育的捷徑,而是因為我從中領悟到了「成功無捷徑」,只有堅持並不斷付出才能淬鍊出卓越的成果,56號教室奇蹟的出現是因為雷夫老師對教育事業永恆的激情!
第三篇: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對於教師來說,教室應該是其最熟悉不過的了,可是《第56號教室的奇蹟》裡有什麼奇蹟呢?又為什麼是56號?帶著這些疑問,我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體會很多。
一、教室的容量
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正如伊建立在為本書寫的序中提到的:「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在講臺上站了一輩子,甚至獲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個門外漢。他可能幹得風風火火,卻不過是一個附庸者,所以也是無力者。這樣的人,教室於他們只是一個講課的場地,他們天天站在教室裡,卻從來不能影響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遠只有40平方米。看一下這位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他是個在教育中總能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蹟。原以為這是一間如何先進、如何美觀、如何寬敞的教室,沒想到卻是一間「又小又破」的再普通不過的教室!雷夫·艾斯奎斯讓教室成為了孩子們的一個最溫暖的家!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二、愛心的力量
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最基礎的美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則說的更為直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我們看到了對孩子愛的力量是多麼強大,這才是不斷創造奇蹟的根源。這本書是一位平凡的老師在講授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以及感悟,其中並沒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其中還是有很多小的細節表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專注與熱愛。「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自己選擇的職業,愛自己的崗位。唯有出自內心的關懷與真愛,才能創造出人間的「奇蹟」,才會讓自己的人生快樂而陽光。這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老師,他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每天為了自己的學生早上三點多從家裡出發,倒好幾次車在早上六點多趕到教室,晚上六點離校。他那所謂的「魔鬼式訓練」、學習「8法則」——解釋、示範、模仿、重複、重複、重複、重複、再重複,都是建立在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出於對學生的那份愛的基礎之上的。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學生,對他們的態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棄、不拋棄。
我們要像雷夫老師那樣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只有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孩子去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唯有出自內心的關懷與真愛,才能創造出人間的「奇蹟」。只有教育者充滿了愛,才能「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
三、信任的份量
多數教室以害怕為基礎,而第56號教室卻以信任為基礎。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什麼,而是因為它缺乏了這樣東西——這裡沒有害怕。擁有雷夫老師的信任讓孩子們感到自豪,他們不想失去這份信任。這就是56號教室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地方。雷夫老師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的榜樣。雷夫將此內容做開篇,可見消除恐懼對學生是多麼的重要,但這恰恰也是幾乎所有老師都存在的問題。身為幼兒教師的我們,開學第一天,面對30幾個不懂事的孩子,首先要「立規矩」,致使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習慣於了恐懼,讓孩子在長達近20年的學校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鎮得住」學生的老師,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我們還從家長的角度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把它看作是一種挫折教育,而從來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作為教師愛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規律是何等的重要。讀了這本書,我更明白了一個道理:擁有了愛心、耐心、信任、智慧等,就可能成為「鎮得住」學生的老師,而絕不是依靠學生對教師的恐懼。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我想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重新理解。「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學,甚至連頭髮著火了都沒有注意到,那麼我前進的方向就是正確的!」這句話也將成為我的座右銘。「第56號教室的奇蹟」其實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相信只要努力改變用心去做,一定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屬於我們教室的奇蹟!
四、方法的重量
雷夫老師是一個有智慧的老師,他在遇到問題時,絕對不是先從客觀方面去找原因,找藉口,而是進行積極思考,及時去糾正自己的觀點和做法,用自己的大腦去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思考去擺脫困擾。他很懂得教授方法,讓孩子懂得學習,他特別重視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學習。在他看來,要讓孩子在長大後成為與眾不同的成人——能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作為一個高段語文老師,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樣的閱讀方式是適合學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師他做得更為細緻:他從為孩子選擇讀本,幫助不會閱讀的孩子,讓孩子對閱讀作出評估,以及把閱讀和世界聯結起來,從小細節方面使熱愛閱讀的孩子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