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有什麼好吃的特產美食(漣水民俗文化之筵席篇)
2023-10-24 00:34:38 2
漣水有什麼好吃的特產美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管誰家遇到什麼紅白大事(紅事指喜事,白事指喪事),或者逢年過節,或者貴客來訪,一般都要設筵席招待客人禮出於俗,俗化為禮,禮儀是來自習俗的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家鄉待客筵席到底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漣水有什麼好吃的特產美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漣水有什麼好吃的特產美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管誰家遇到什麼紅白大事(紅事指喜事,白事指喪事),或者逢年過節,或者貴客來訪,一般都要設筵席招待客人。禮出於俗,俗化為禮,禮儀是來自習俗的。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家鄉待客筵席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坐席
筵席用的是八仙桌,四張雙人大板凳,或八張小凳子(少數人家用椅子),每面坐兩人,每桌圍坐八人。桌上擺著八個酒盅,八把湯勺(即調羹),八隻「醋墩」(家鄉俗語,也就是醋碟),八雙筷子。
對於每桌的八個座位,按照八仙桌所擺放的位置也有尊位、卑位之分。八仙桌面的板縫不能對準正席方向,也就是八仙桌面的橫邊靠近堂屋裡邊,這個桌面為尊位,統稱「上席」;上席對面橫邊的位置統稱為「前口」;其餘打橫的兩邊就再次了。尊位又按照左尊右卑有上下席之分。由此可知,上席左首位置為首席,上席右首位置為第二號位。以此類推,上席右面打橫的右首位置為第八號位子,一般都是主人或受主人委託的人來坐,以便執壺斟酒,俗稱「酒司令」。
酒席的坐次是按照客人的身份、輩份、年齡及與主人的親近程度而定。身份(職位)高的、輩份長的、年紀大的,最尊貴、輩分最高、與主人關係最親者坐上席首位,其他依次而排,如不注意做錯了位置,就會被別人說三道四的,甚至引起糾紛,因此凡請客的人家是十分注意酒席坐次的。
對於首席位置,特殊酒席上,如結婚會親時陪親家(通常是新娘父親,如新娘父親不在,可以是新娘的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等娘家人),那麼不管你的身份(職位)多高、年紀多大,首席位置肯定是親家坐的,還有結婚時新婿第一次「回門」到嶽父家,也是坐首席,別人只有到陪坐的位子上就坐。如果你認為自己輩長位高而坐錯位置,那就會鬧出笑話來的!
如果赴宴客人按照每桌八人安排坐定後,還有剩餘又不夠另開一席的,通常又會在前口兩邊的桌角增加獨凳位置,稱作「挎拐」。
如果筵席是單純用來招待貴客的,一般成年女性和未成年小孩子是不能入席陪客的。
如果客人較多,通常都是男女分桌而坐,而不像如今大家不問男女老少,都撿眼熟的圍坐一桌就可以了。
菜餚
記憶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招待客人酒席的傳統菜式是八冷八熱,其中八道熱菜用帶雙邊藍花瓷碗盛裝,故這種酒席通常稱為「八大碗」。
八道冷菜一般是四葷四素,入席前,都已經按照葷素間隔擺放在桌面中間位置。這八道冷菜一般都用小號碟子盛放,故俗稱八冷小碟子。
八道熱菜通常是七個燒菜,外加一個湯,用帶雙邊藍花瓷碗盛裝。八道熱菜按照上菜的順序有上下四碗之分:「上四碗」乃下酒菜,「下四碗」為下飯菜。
「正八碗」中每道菜的上菜順序與菜品質量通常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上四碗」基本有:第一道菜稱「鴨」(實際就是時蔬燉豬肉片),第二道菜為「雞」(就是家鄉的特產漣水雞糕),第三道菜乃糖醋魚圓,第四道菜是「紅魚」(紅燒鯉魚,鯉魚選擇大約二斤重左右的)。關於這道「紅魚」,也有好多規矩。擺放這道菜,要將魚頭的方向對著上席位置,如果擺放錯了,會鬧出笑話,甚至可產生糾紛的。吃這道菜前,坐上席位置的客人必須先單獨喝酒三盅,然後才能帶著所有的客人一起吃魚,後來又慢慢產生了魚尾所對位置(即前口)的客人一起喝四盅酒的說法,俗稱「頭三(盅)、尾四(盅)」,再後來又演變成為「頭三(盅)、尾四(盅)、肚五(盅)、背六(盅)」的說法。
「下四碗」其實是三個菜加一碗湯(也有說是兩菜兩湯),上菜順序分別是:「馱子」(取家鄉俚語諧音,就是肉圓子)、皮表(「表」音第一聲,就是豬皮通過油炸等一系列工序製成,口感鬆軟)或者黃花肉(魚皮或五花豬肉蘸上雞蛋液後經過油炸而成)、甜肉(又稱甜湯,帶皮豬肉切成一寸見方,與山藥、紅糖等煨制),以及青菜蛋湯。
由於受當時經濟條件所制約,還會根據菜品的質量標準分為「正八碗」和「散八碗」。對於「散八碗」酒席中,那「竇(豆)家幾兄弟」,諸如豆腐、千張(百葉)、「小豆餅」(綠豆製成),以及紅薯粉絲等都可以,但是豬肉、「馱子」、紅燒魚、湯等幾道菜還是不可缺少的。
不過在當時,有些主人因為經濟條件實在太差,可又怕丟面子,於是招待客人的菜品又會做一些「表面文章」,如在「雞」、「鴨」等暈菜下面用大米飯進行墊底,將豬肉片或漣水雞糕片整齊地擺放在表面(相似於粵菜中的梅菜扣肉、川菜中的鹹燒白),這樣的菜又稱「壓羹菜」或「扣菜」。
對於白事中招待來客的「八大碗」中,有些地方是沒有最後那道湯的(用其它菜來代替),其它也沒有什麼兩樣。
而如今的筵席,不但有傳統的燉菜,還有火鍋、煲、炒菜、冷盤、水果、點心等,菜品數目也增至十幾盤、幾十盤不等,桌椅、盛裝器皿等也很考究,但人們還是習慣稱作「八大碗」。
飲酒
家鄉盛產美酒,自古以來就是有名酒鄉,逢年過節以喝酒為樂。「辣酒涮牙、啤酒當茶」,同時喝酒的禮數與規矩也特多。
過去,筵席上斟酒通常用的是有嘴帶把的大肚白瓷壺(與如今宜興紫砂小茶壺差不多大,再早些時候是錫制的酒壺),喝酒用三錢的小酒盅,通常一斤白酒可斟三十二盅。
筵席開始前,主人通常簡短地說幾句請客的意圖和客氣話,然後酒司令才開始斟酒。酒司令斟酒也是有一定順序與講究的。斟酒先從首位開始,然後是第二號位;上席斟好後,要換手斟前口的酒;再換手斟酒司令對面席位上的酒;最後斟自己桌面的酒。斟酒時,為什麼每換一個桌面就要換手?原來斟酒時,酒壺嘴(或瓶口)對著客人表示一種尊敬。
筵席開始,每人先喝三盅(現在都改為四盅了),稱作「門盅酒」,這也就是常說的「入席三盅」,也稱「三巡」。喝門盅酒也有講究,「開始先分三口飲盡,接著再兩口飲盡,再一口飲盡,是為三二一。」如果哪位客人因故來晚了,入席後不但要補上三盅門盅酒,還要罰酒三盅方可罷了。
門盅酒喝完後,酒司令自己要先喝兩盅,名曰「令盅酒」,喝完後,他就有「權」了,提出本席吃酒的辦法(酒規),大家沒有意見後,開始按照商定的辦法喝酒。
敬酒開始,通常是「同桌自找,互敬互飲,敬人喝酒通常是一口一杯。歲數大點的,量小些的,也可一杯兩抿」。
敬酒通常是雙數盅。敬酒的先喝,稱「先幹為敬」,而被敬的還要回敬敬酒者相同盅數的酒。
敬酒,通常是晚輩先敬長輩酒、職位低的先敬職位高的酒、年輕的先敬年老的酒、坐次席的先敬坐上席的酒、主人先敬客人酒……敬酒時如碰杯,敬酒人的酒杯口要低於被敬者的酒杯,表示尊重。
主人如入席,為了表示自己的好客,往往在敬酒方面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用敬酒的方式加強與客人的感情交流。「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慚愧!」所以敬酒時,主人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得有失面子。
客人與客人之間也會互相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很好聽的勸酒語言,如「好事成雙」勸人喝兩盅;「事事如意」勸人喝四盅,再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個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
一些客人因為酒量小,或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酒以表達敬意,這時,可請人代酒,當然代飲酒的人一般與其有特殊的關係。
喝酒(包括敬酒),都要坐在座位上喝,不能站起喝。於是產生了一些諸如「兩腿一站,喝了不算」,或者「屁股一抬,從頭再來」等喝酒規矩的俗語,那些不小心站著喝酒的人於是就趕忙辯稱:「我是站著喝,坐著咽的啊!」,或「屁股一動,表示尊重!」
酒敬完了,有的人還會再「鞏固」一下。如果「鞏固」完了,還感到意猶未盡,於是就會有人提出行酒令,家鄉俗稱「划拳」。家鄉的酒令語與全國各地基本差不多,但是也有一個地方有區別,那就是不準行「五(魁首)」的酒令,「表示不枉自稱大」;不伸食指、中指作二指禪狀,是避免摳人眼目之嫌。但是也有行「無」(稱「寶對錘」)的酒令。
如客人較多,主人通常也會不上席,但是在喝酒期間,主人往往會上席來與各位客人「客串」一下。
喝酒結束前,酒司令還得再飲兩盅,叫「收令酒」,所有人將門前杯中酒喝完。
整個筵席期間,客人們往往在「寧可喝醉酒,也不得罪人」的思想指導下,開懷暢飲,最終多飄飄然、暈暈乎,歪歪遛遛、迷迷糊糊,方可盡興,更有一些還會來個「現場直播」。特別是「喜酒」,酒喝得更多,為此有「喜酒喜酒,歪歪遛遛」的說法。(來源: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