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是千古一帝(漢武帝為什麼稱得上千古一帝)
2023-10-13 03:51:50 1
為什麼漢武帝是千古一帝?說起千古一帝,你最先想到誰?說實話,我最先想到秦始皇但是始皇帝開創的秦朝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開創了中華大一統的制度革新,但是秦王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時間太短了,而且在後世,總要有個「暴政」的濫觴,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為什麼漢武帝是千古一帝?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為什麼漢武帝是千古一帝
說起千古一帝,你最先想到誰?說實話,我最先想到秦始皇。但是始皇帝開創的秦朝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開創了中華大一統的制度革新,但是秦王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時間太短了,而且在後世,總要有個「暴政」的濫觴。
真正做到調節秦制與周制,實現真正長治久安的帝王,應該是與始皇帝齊名的漢武帝。
自古功莫過秦皇漢武,那麼我們知道為什麼漢武帝當得起這個千古一帝嗎?
他在內政方面其實功過參半,維護了統一,晚年也確實損傷了民力。功過向來難以評定,這些事情本文不想多言。但他對外開疆拓土,確實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仔細地看一看西漢時期的版圖,你會發現我們現如今除了闖關東以後開發出來的吉黑兩省,其餘的內地人口稠密地區全部都在漢武帝開創的版圖上。
密密麻麻的紅色區域與西漢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
有人要問了,這有什麼問題嗎?別急,我們來一一分析一下。
眾所周知,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但是此時的華夏族,從很大意義上來說,它不是一個穩固的民族共同體,而是一個依靠血緣、文化和地域三者共同劃定的一個相對模糊的族群,類似於一種西方「高盧人」或者「歐羅巴人」這樣的群體,在一個共主之下、擁有類似文化但口語並不一定相通的多個小國的聯盟,如果依照這樣的發展方式進入近代,我們國家肯定像歐洲一樣了。
秦朝的統一使得構建一個大一統的天下族群成為可能,但是無奈秦朝太短,我們這個民族並沒有被冠以「秦族」的名稱。
漢初的楚漢之爭,實際上包含著這樣的道路選擇之爭:是跟隨天下共主西楚霸王,重建一個諸侯林立的華夏世界,還是跟隨斬白蛇起義的漢高祖,重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漢朝初年各諸侯國分布
歷史選擇了後者,但漢初的布衣朝廷面對時局,並沒有太好的方法,在面對咄咄逼人的冒頓單于的四十萬鐵騎,劉邦不惜賄賂匈奴人以期逃脫,是漢家對外的第一次挫折;而景帝固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關東「大諸侯之有異心者」仍然是高懸在天下之上的一把利劍,隨時威脅著漢王朝的統一與安定;且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也是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再則,西漢初年尊奉黃老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以休養生息,但那畢竟是一時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在休養生息70年後,漢朝國力漸漸殷實,漢武帝自然想改變這一局面,推行更為積極的政治。
漢武大帝
所以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漢武帝大致在內政、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對漢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經過漢武帝的一番作為之後,「漢」這個名字成為了我們永遠的名字。
在漢初,長安距離匈奴最近的白羊王、樓煩王的勢力邊界最近只有七百公裡,匈奴騎兵一日即可兵臨城下,對中原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國防壓力。此時的漢朝僅僅是一個包括中原數省以及空曠的江南和巴蜀的二百多萬平方公裡的中型國家,四周缺乏緩衝區,最西不過到隴西臨洮,以西的河西走廊為匈奴人控制下的月氏故地,部分沒有西遷的月氏人臣服於匈奴,他們可以打造當時的東亞最為先進的弓箭,河西走廊已經成為匈奴事實上的兵器工業中心,與佔據河套平原的白羊王、樓煩王遙相呼應,漢朝西北邊疆實際處於門戶洞開的局面。
而在南方,此時的江南還尚未開發,人口稀少,經濟落後,而且經過秦末的戰亂,閩越、南越、東甌等百越諸國紛紛獨立,在西南則存在著夜郎、滇國和哀牢國等少數民族,它們與匈奴一起,包圍著新興的漢朝,此時的中原王朝,國力十分孱弱。
西漢初年被包圍的中原王朝
作為秦朝舊將趙佗建立的南越,秦朝閩中郡割據的閩越,屬於先秦越國附屬的東甌,楚國大將莊蹻建立的滇國,以及燕國人衛滿建立的衛滿朝鮮,還有被匈奴趁秦末動亂之際佔據的河套地區,這些小國如果不統一,秦朝故地如果不恢復,則實在無法稱其為完成了華夏的統一大業。
這些地方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它有多大的面積,甚至也不在於有多少人口和收益,關鍵在於,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天然邊界,東、南到海,北靠陰山,西接青藏高原,包括河湟谷地,這是農業文明時代華夏人所能穩固治理的極限地域,由於漢武帝的赫赫武功,一洗漢初白登之圍的恥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華夏後人融合了被視為宗支的百越和西南各國的後裔,遂被稱為漢族。而後來的交趾和朝鮮雖然獨立,但也成為了漢文化圈的一部分,可以說,漢武帝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讓華夏族從此有了穩固的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漢民族形成、穩定與發展的地理基礎。
漢武帝末期的漢朝疆域與日後的漢地範圍高度一致
而「推恩令」的實施,則一勞永逸地解決掉了諸侯內部割據的問題,從此以後,諸侯的地盤越分越小,各諸侯國在實際上納入了中央王朝的郡縣治理體系之下,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與安定。
漢武帝鑄幣改革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實際上經過這次改革之後,秦始皇的統一貨幣與度量衡的改革才算是最終完成。在西漢初年,地方勢力強大,中央政府軟弱,以致無法統一貨幣制度,私人鑄幣盛行,國家經濟法度混亂,這有一部分原因是漢初經多年戰亂,經濟凋敝,財力匱乏所致,但深層原因則是各地方豪強與大型諸侯串通一氣,用以割據自立的資本,本質上是先秦不遠,社會人心不穩,總有想要恢復諸侯割據之世的思想與傾向,而通過先後六次的幣制改革,撥亂反正,不斷削弱諸侯與豪強勢力,雷厲風行,確立了五銖錢及其制度的合理化,新五銖錢的做工精緻,並且質量、成色好,加上輕量適中,使這種銅錢形制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歷時2000多年,奠定了中原王朝的經濟繁榮。其次,政府明令禁止郡國鑄幣,將鑄幣的銅材料收歸中央統管,基本上斷絕了私人鑄幣的源泉,維護了國家政令法令的暢通。
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方孔銅錢(孔方兄)
最後,說一說受到很大爭議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點確實造成了後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僵化,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西漢時期的社會大背景下,這一選擇不能說最好,但是恐怕已經是最穩妥、最實際的選擇,漢武帝本人並不尊儒,但是在當時能夠為國家提供治理經驗的儒墨法道四家之中,法家如果擺在最前頭,秦朝的教訓歷歷在目,而道家出世傾向最重,無法提供長期政治建構的思想,墨家倒是不錯,但是墨家的工商業思想不符合中原王朝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客觀現實,如果尊崇墨家,那麼地理的限制所帶來的問題使得中國可能長期並不會進行海外貿易和擴張,而是陷入日本戰國時代那種諸侯林立的武裝割據之中。而儒家作為「周政」的代表,畢竟符合治理人心的基本要求,尊儒,用法,外儒內法的中原王朝基本政治思想得到了確立,雖然造成了日後中國的落後,但畢竟維護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生生不息,使得中國文化自身沒有產生斷層,並在晚清可以以一個統一國家的姿態和條件來面對崛起的西方列強。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還是第一個帶領中國人走出去的帝王,我想鑿空西域這一亙古未有的空前壯舉,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不言而喻,它的意義不僅僅是開拓了西域萬裡河山,維護了祖國的統一,而更重要的是,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最終沒有選擇將華夏封閉,外來文化從西域經河西走廊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原內地,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也使得中華民族真正具備了開放包容的宏大氣質。
鑿空西域的張騫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與削平諸侯,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他的幣制改革,奠定了漢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的基礎;而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奠定了漢民族的思想文化框架。自此以後,一個雄踞東亞大陸,進行著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較為保守內斂而又不失開放氣質的漢族誕生了,這就是我們這個現代民族真正的源頭。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