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肺組織穿刺針的製作方法
2023-10-23 17:30:3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更特別地,涉及一種肺組織穿刺針。
背景技術:
經皮穿刺肺活檢術是臨床上較常用的診斷方法,廣泛應用於肺部良、惡性病變的診斷和鑑別。操作前,需要利用CT等影像設備對擬操作的肺內病灶做大體掃描,根據病灶的位置和大小,確定胸壁外皮膚的最佳穿刺點、以及進針深度和角度。常規CT下不能直接動態觀察進針狀況,必須在確定進針點,進針深度及進針方向後,穿刺針經過胸壁刺入肺臟後再次CT掃描,確認針尖已達到病變理想位置,將患者退出CT後方可行穿刺活檢。由於該項技術為有創操作,稍有不慎可造成嚴重後果。肺穿刺併發症的發生與操作者的熟練程度、進針次數、穿刺針與穿刺點胸膜切線位的銳角度及肺氣腫等因素有關。手術時,操作者一般先將穿刺針刺入胸壁並利用胸壁層固定穿刺針,術中需要反覆多次CT掃描,依據靜態影像中穿刺針和肺內病灶的相對位置,不斷調整穿刺的方向角度和進針深度,保證穿刺針最終準確抵達病灶組織。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穿刺針分為外部針管和內部的針芯兩部分,針芯的作用在於,在將穿刺針穿過組織到達病變部位之前,填充針管,防止操作過程中非目標組織或碎屑堵塞針管。針芯和針管全部為金屬材質構成,整體質量較大。當穿刺針進針並暫時固定於胸壁層重複CT掃描期間,較重的金屬針栓產生的下墜力容易使穿刺針偏離既定的穿刺角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肺組織穿刺針,包括中空的針管和針芯,所述針管包括手持部和穿刺部,所述手持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穿刺部,所述手持部內部上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持物,所述第一支持物與處於拉伸狀態下的彈性部件連接,所述針芯位於所述針管內並堵塞所述針管的前端,所述針芯的後端有鉤環,所述鉤環上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持物,所述針管內與所述鉤環等高的位置處有凹槽,所述第二支持物抵住所述凹槽,從而將所述針芯頂在所述針管的前端,所述鉤環與所述彈性部件連接,所述凹槽的壁內中空並設置有破壞杆,所述破壞杆前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持物,後端從所述手持部尾部露出形成破壞按鈕。
通過使用該穿刺針,進針者只需方便地按下破壞按鈕11即可空出針管用於取得肺部組織。並且,由於大幅減小針芯的長度,使得該穿刺針的重量也大幅降低,從而避免了因為穿刺針的重量問題導致的進針時的位移。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部件為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針芯的長度小於所述針管的長度的1/10。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部件的非受力狀態長度小於所述針管長度的1/10。
進一步地,所述穿刺部的前端的管壁上設置有多個通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肺組織穿刺針的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針管,2、針芯,3、鉤環,4、凹槽,5、第二支持物,6、彈性部件,7、手持部,8、穿刺部,9、第一支持物,10、破壞杆,11、破壞按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如圖1所示,該肺組織穿刺針,包括中空的針管1和針芯2,所述針管1包括手持部7和穿刺部8,所述手持部7的內徑大於所述穿刺部8,所述手持部7內部上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持物9,所述第一支持物9與處於拉伸狀態下的彈簧6連接,所述針芯2位於所述針管1內並堵塞所述針管1的前端,所述針芯2的後端有鉤環3,所述鉤環3上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持物5,所述針管1內與所述鉤環3等高的位置處有凹槽4,所述第二支持物5抵住所述凹槽4,從而將所述針芯2頂在所述針管的前端,所述鉤環3與所述彈簧6連接,所述凹槽4的壁內中空並設置有破壞杆10,所述破壞杆10前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持物5,後端從所述手持部7尾部露出形成破壞按鈕11。所述針芯2的長度小於所述針管1的長度的1/10。所述彈簧6的非受力狀態長度小於所述針管1長度的1/10。
使用過程中,將穿刺部刺入至病灶部位,在到達病灶部位前,由於針芯被第二支持物頂在針管前端,保護了針管不受非目的組織或組織碎屑的堵塞。當進針至病灶部位後,進針者只需按下破壞按鈕,破壞杆向前推進,破壞第二支持,使得針芯在彈簧的帶動下靠近手持部運動,並抵近針管尾部,從而空出中空的穿刺部,用於取得病灶組織。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