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2023-10-23 19:13:02 9
《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託利,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啟迪之書,心理諮詢師。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中名列第一,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截至2009年,300萬份已在北美地區發售。
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當下的力量》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當下的力量讀後感900字
為什麼你還那麼憂傷?為什麼你過得不幸福?
我們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是:等我擁有了足夠的金錢,等我擁有了完美的愛情,如果我沒經歷那段刻骨銘心的失敗和痛楚……我想我有了我想要的自然就幸福了……
於是你活在你的未來和過去,你焦慮、憂傷、浮躁、壓抑、痛苦,惶惶不可終日,唯獨沒有正視當下,體會當下,安於當下。殊不知,無數的未來正是由無數點滴的當下組成,無數點滴的當下又會成為無數的過去,如果你連當下都把握不好,那麼你將又失去今天、明天和昨天,最終幸福將離你遠去,一無所有。
直到前天我看完埃克哈特·託利寫的《當下的力量》,我才深一步的思考:我們怎樣才能擁有當下,在沒有達到和擁有你想要的東西時,依然幸福和快樂呢?
書中用比較哲學的語言和邏輯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思維和無意識讓我們偏離當下,我們一直活在思維的慣性和尋求自我價值的圓滿中,當我們不能正視現實或不能認同自我時,焦慮的情感就攫住了我們,使我們不得平靜和愉悅,更談何幸福和快樂呢!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要在當下發生,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時間只是一個幻想「。只有通過向當下的臣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裡,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我們能擁抱真正的自我。
它還告訴我們怎麼通過臨在狀態達到徹底的愉悅、平和和寧靜,從而積聚更多的能量,在每一個當下得以釋放;怎麼通過痛苦之身體悟當下,尋求解放;怎樣通過當下連接本然的自己。他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愛,什麼是真正圓滿的愛情關係。總之我們要不斷地審視自己,正視生命的本然,「不扭曲,不變形」,安於當下,懂得臣服,不抱怨不焦躁,「以無為而有為」。
在閱讀中,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耶穌說,看那野地的百合,它們不耕不織卻長在地上。
這句話雖平常,但是卻讓我們懂得,應該怎麼去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何不去把握當下的每時每刻,積儲能量,等待爆發,那麼,您自然就會創造生命的奇蹟!
同時我也懂得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夠知足常樂、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磕磕絆絆波蕩起伏、坦然面對周圍的小麻煩,享受自己的小快樂;富人若能夠取之有道、心安理得地取得財富,造福社會,名利雙收,他也一樣能夠嘗到幸福之味道。而那些「坐在寶馬裡哭」的人並不一定幸福!
(二)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偶然的機會,看見同事在學校班車上看埃克哈特.託利的《當下的力量》一書,她極力向我推薦此書並將該書的英文版全文,作者的《與神的對話》音頻等素材一幷拷貝給我。我整整用了幾周時間把英文版內容看完,接著又下載了中文版仔細品讀,覺得的確是一本好書,可謂是心靈的雞湯和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幷不時地向學生們推薦此書,毫不吝嗇地奉上中英版素材及音頻等素材,偶爾會與學生們探討讀書心得,頗有收穫,現與大家交流分享我的體會,說說我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當下的力量》就是以託利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告訴人們當下(即現在)的重要性。告訴人們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該書前半部分告訴我們:應該學會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類似,只有當杯子是空的時候,才能往杯子裡倒入更多的水。人們也一樣,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時才能聽到或者感覺到周圍環境的聲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學習到曾經沒有意識到的知識。其次,在清空我們自己的思想的同時,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最淡定的人是最無敵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因為他沒有把破綻暴露出來。正如今年的澳網,李娜苦戰3盤,艱難淘汰大威。李娜所顯示的是她的淡定,關鍵時刻不急、不躁,最後一舉將大威拿下進入澳網四強。接著談到,無欲則剛,現在的我們應該學會淡定,努力做事、認真學習。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看到朝陽的美麗。
該書在後半部分,託利告訴我們:首先,學會專注當下,對曾經和未來不必計較太多,我們對曾經和未來要明白幾點:一要總結曾經的經驗,二要堅定的對未來的信念,這個信念是我現在的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穫。其次,專注你的身體,學會聆聽你的身體,從而學會聆聽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聯想,要以事實說話。愛護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從而營造一個身心健康的身體,學會包容,有良好心態。
作者在字裡行間讓讀者感到要關注當下,關注此時此望,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沒有思維不會影響到意識,沒有意識思維將不復存在,所以別擔心,當你關注當下時,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滿足感,不會有不安,不會有煩惱,你的每時每刻都是充滿了喜悅與安全感的。
要做你思維的見證者,你不等於你的大腦,你的痛苦情緒,都是你大腦的思維製造出來的,而實際上,你的意識根本沒有創造這些思維(痛苦),是思維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製造出來的,它利用了時間,而如果你去觀察這些思維,做為一個見證者,看他們是怎麼想的,不做任何批判,不加以分析,只是靜靜的看著思維在變化,一股強大的力量將會吞噬你的思維(痛苦),慢慢的思維(痛苦)將會消失。如果你的身體裡面有兩個人,那是兩種思維,你要去觀察他們,當他們製造出來一種情緒時,你不要認同他,你越認同他,那你就會被兩種中的任何一種思維控制。
(三)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最近幾天也不知道咋了,總是處於一種和事佬的境界,今天這位朋友要離婚,咱們談談心理學,明天那位朋友家裡出現了問題,再找我去談談心理學。其實對於心理學來說,我真的只是一個門外漢,我僅僅是因為喜歡而參加了教管中心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並成為了主修老師。的確是聆聽了部分專家的講座,但真正懂了多少,我還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所以每每抱著筆記本給人家說了若干小時以後,總是變得很困擾,或許當事人早已煙消雲散,但我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自我調節,感慨著人性的變化。
有幸成為翟老師組織的「成長小組」成員,是我的意外之喜,想想我連一個心理諮詢三級證書都沒有,翟老師能吸納我,接受我,帶著我經歷心理歷程的成長,實在是幸甚之極。小組承諾的第一條就是「活在當下,關注當下的感覺」。陸老師提議大家回去看《當下的力量》,北京的湯豐林院長也向我們推薦過這本書。張德芬稱這是一本改變你一生命運的書。
什麼是當下?「當下」在何處?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作者埃克哈特託利力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作者認為,我們人類受苦或受情緒所困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大腦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從出生到孩童期,我們是淳樸、自然的,思維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飾什麼,也不用擔憂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觀察社會和接受教育,我們的思維便逐漸控制和屏蔽了我們自然意義上的真實意識,使我們的自我感覺,不再取決於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決於外在。思維在外在的世界裡無止境地尋找如財產、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係等自我認同。當我們獲得這些外在時,我們便會覺得很幸福,失去了我們就會覺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質上是無常的,所以當我們從外界當中尋找自我認同時,我們註定會隨時陷入恐懼與痛苦當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復自我的存在意識和對身體以及內心的完全支配。當意識回歸的時候,我們便回到了一個身心合一的狀態,擁有了最完整的自我。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內心都是完整的。於是我們需要了解一種能夠擺脫思維控制,且讓生活更美好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將注意力關注於當下,活在當下。由於思維控制對外在的認同和關注,我們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過去就是在想未來的過程中,而很少享受和關注當下。就像我的朋友們一樣,之所以痛苦難過,也不過是受因為夫妻之間一點點的不愉快,而無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時候不會出現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腦的用上心頭,於是便想像著世界對自己是相當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換來了無盡的辛酸,以後我還會受到什麼不公平的待遇?而事實上是當下是當下,過去是過去,將來還需要兩個人共同的付出,悶著頭,一根筋的時候,總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態平靜地放在當下。
「我們思索著過去憂慮著未來結果是我們永遠無法對現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當下我們就無法贏取生活的樂趣。如何獲得當下的力量呢?我們必須學會當事情來的時候抓住當事情走時放手。我們的身體是唯一時刻生活在當下的物體,能夠與自己的身體「聯結」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該做的不是看著遠在天邊的東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時還要懂得放棄,只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實現當下的力量,還需要接受當下時刻,實事求是地對待當下,摒棄我們思維對當下時刻的逃避和抗拒,讓內心真正從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不受外在幹擾,將注意力集中於感受、解決和做好當下的事情,體會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過程,享受真實、簡單帶給我們的快樂。
這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書,一本能有所收穫的書。我已推薦給我的朋友們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個舒服的姿勢,不急著去實踐,只希望能接納、吸收、消化、改變,不急不躁的慢慢享受當下的閱讀幸福。拋開過去和未來,不要否定自己,也不要替別人做決定,活在當下生活就會充滿更多的陽光。
(四)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這本書看了好久。它用非常哲學的語言講一件非常需要悟性的事情。說實話,讓人看著有點累,但思考的東西也較多。「當下」在何處?對於生活和世界我們到底看到了、體會到了什麼?
我們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被自己的思維完全控制。於是忘記了「當下」,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個通往「當下」的途徑和方法。比方說,可以通過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唯一時刻生活在當下的物體,能夠與自己的身體「聯結」就是通往當下的最好途徑之一。而「呼吸」是最好的聯繫自己的身體的方式,通過意識到自己的呼與吸,來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除了呼吸之外還有其他的通往「當下」的途徑,比如說自己周圍的事物,認真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自己的環境,也是通往當下的途徑之一。
就說說我們現在的經歷吧!
辦公室裡養了一顆魔豆,關心她的同事們每天給他澆水,把它搬到窗戶旁邊曬太陽,並且享受著它每天帶給我們的驚喜,它在以驚人的速度生長著,幾乎是一天一個模樣。就這樣一顆可愛的嬌嫩的小東西,有一天我們在餐廳討論起它來,正在大家大發感慨時同辦公室的一位同事卻驚奇的問:「辦公室什麼時間種了一顆魔豆?我怎麼不知道?」……
同學們正在上課,如果這時你把其中一位同學拉到門外,問其餘的人出去的同學穿什麼衣服,你會發現就連他的同桌也不一定回答得出來。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使我們完全被自己的思維控制。「當下」在何處?「當下」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思維死角。
(五)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當下的力量》中告訴了人們如何對待過去、現在、未來。罈子裡有不少評論貼了,我也來寫寫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讀書後個人體驗是時間感覺變慢,人變得沉穩,不再那麼焦燥。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點是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將來。過去是最容易讓人產生悔恨的地方,當你能了解最重要的是如果度過當下這一秒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為了後悔過去沒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費情感。未來則是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害怕的地方,當知道當下這一秒最重要之後,我也不應再為未來的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不安,還是好好度過當下時刻吧。
只要能夠讓心靈處於平和、沉靜的狀態,完成一件緊急的工作,與看娛樂節目、發呆、做其他無意義的事情並無區別。當下這一秒要做什麼,不要跟隨理性、不要跟隨情緒,要跟隨你的心靈。如果今天必須提交一份重要、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投入的工作,即使想通過娛樂來逃避行動的話,心靈也會通過焦慮情緒告訴你,你並未正確度過當下。所以要跟隨心靈,剩下的就很簡單了,觀察到你真正需要的,對我而言通過情緒就能知道,我是否在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以前也研究過GTD,最後的發現對我來說,問題不在於任務如何分類,而在於如何推動自己去做事情。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什麼是值得在當下做的事情,而不是用緊急、重要四個象限來機械的決定要做之事。可以大段時間的浪費生命,如果這同樣能讓我的心靈處於平靜,什麼也不做,什麼成果也沒有也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這是以前從未想過的,所以《當下的力量》對我是更有幫助的一本書。
《六祖壇經》中有一個小故事,大意是一個和尚問一個得道高僧說如何開悟,高僧回答吃飯、念經、睡覺。和尚說這些我也做啊,高僧則回覆:我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念經的時候念經,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用《當下的力量》來解釋,就是高僧所作的在每一刻都是心靈中認為的最重要的事情,因而能夠心無旁繆的行動。而我則在工作的時候想著玩,玩的時候想著工作,為過去而悔恨,為未來而焦慮,經常處於不安的狀態。這些焦慮不安非但沒有任何用處,還消耗了大量身體能量。
當代人喜歡抱怨,抱怨好工作崗位都被佔了,沒錢的抱怨房價太高,抱怨沒有社會醫療保險不足,抱怨CPI漲的太厲害;有錢的抱怨社會腐敗,抱怨有了錢卻沒有安全感要移民;移民的抱怨在國外沒有歸屬感,不能融入主流社會。這些抱怨真的是想通話語來改變不平等不合理嗎?我看未必,絕大多數人只是一種情感宣洩。世界上真的有能不讓人不抱怨的地方嗎?我想確實有,就是在人的心靈深處。跟著心靈指引,過好當下這一秒,絕大多數的抱怨都會消失,變成新生產的東西,或是對路邊小草的欣賞。即使仍然有抱怨,這時的抱怨也是為了推動問題的解決,抱怨不參雜太多的情緒,人們能在抱怨之後平靜的投入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當下的力量》非常好的一本書,但中文版的翻譯加入了譯者自己的想法,比如生造出來的「臨在」一詞,再比如「臣服」,感覺要下跪磕頭似的很不舒服,再比如某章的標題「思維逃避當下的策略」,讓人容易誤解為「想想怎麼逃避當下」。所以又買了英文版,果然發現原版中這些讓人彆扭的地方都表達的很清楚。
(六)當下的力量讀後感
首先,作者指出,我們人類受苦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大腦的思維(見第一章)。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講中曾經舉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現在是半夜三點,你在溫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的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一再地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多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停止不住的大腦思考,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我們都知道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對事情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你的負面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去找A的碴,尤其是與創造A有關的人。所以我們每天疲於奔命,一直在處理、阻止、緩和、溝通、協調A以及與A相關的人、事、物。可是我們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同樣一件事,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什麼就是對事情的詮釋角度不同罷了。與其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來得省事省力。而你會發現,當你轉變了內心的狀態之後,環境也會隨之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轉」!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製造我們的痛苦,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在外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