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15:12:09 1
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它涉及一種複合型多功能牆體,屬於建築構件【技術領域】與房屋除溼、防潮【技術領域】。該牆體構造同時具有通風、吸溼與保溫功能,旨在將新風除溼與建築立面圍護結構構件實現一體化,解決目前集中新風除溼系統和設備結構複雜、佔據空間大、難以靈活調節、初投資高且運行能耗大等問題,並利用太陽能實現固體吸溼材料的再生。本實用新型專利中所述的牆體構造,從室外側到室內側依次為外層牆體、中間空氣通道、內層牆體,空氣通道中設有吸溼結構和太陽能熱水管;內、外層牆體在延其厚度方向分別設有通風通道,與室內、外和中間空氣通道相通;在內層牆體通道中設有軸流風機;三個通風通道均設有可控的百葉裝置。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複合牆體,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的具備通風、吸溼功能的保溫牆體構造。
【背景技術】
[0002]如今,人們對室內環境品質(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的關注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保證室內環境品質,我們需要向室內引進新風,人均所需新風量一般為30立方米/h或以上;與此同時,還要保證室內的熱舒適要求。新風的引進,不僅增加了空調設備的顯熱負荷,同時也增加了潛熱負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夏季均需要對新風作除溼處理;而在我國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地區,在過渡季節也有新風除溼需求,如: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季新風含溼量很大,必須除溼。從使用者舒適度的角度來看,只要空氣相對溼度低於75%,即便是在溫度高於29°C的情況下,多數人依然可以接受。因此,通過降低相對溼度(即空氣的焓值),可以實現更多時間直接使用室外新風而無需製冷、除溼。這可以大大減少空調的使用時間和運行能耗,有利於提升室內空氣品質和實現節能減排。
[0003]而目前常見的辦公、酒店和高檔住宅,往往設置集中的新風除溼系統、設備和送風管道,系統複雜、佔據空間大,靈活調節功能不足,新風系統能耗高,難以滿足部分時間、部分空間的使用要求。提供相同的新風量,大型集中新風系統的風機能耗是小規模系統的2-3倍,是分室方式的10倍!同時,集中系統存在末端新風不勻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開啟新風系統,往往都需要進行降溫、除溼,延長了空調運行時間,消耗了不必要的能耗。
[0004]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它利用建築立面圍護結構構件,把吸溼結構、再生裝置、通風通道和圍護結構構件集成,可以實現對新風進行除溼並有效地送入室內,調節靈活度高,有利於行為節能和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契合了當前提倡的可持續理念。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實現吸溼結構、再生裝置、通風通道與建築立面圍護結構構件的一體化集成,兼具通風、吸溼和保溫功能。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集中新風系統能耗高、靈活調節功能不足、不利於行為節能等問題,具有分散化、小型化、模塊化、靈活高效等特點,在當前重視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發展的大背景下具有較好的市場發展空間。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牆體構造包括外層牆體
(11)、中間空氣通道(I)和內層牆體(12),內、外層牆體具體材料不限,,其中空氣通道(I)中設有吸溼結構(2)和太陽能熱水管(7);外層牆體(11)的下部和上部在延其厚度方向分別設有進風通道⑶和排風通道(4),與室外和中間空氣通道⑴均相通;內層牆體(12)的上部在延其厚度方向設有送風通道(5),與室內和中間空氣通道(I)均相通,且在該通道中設有軸流風機¢);進風通道(3)設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排風通道(4)設有可控排風百葉裝置(9),送風通道(5)設有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
[0008]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在於:所述吸溼結構(2)的基本結構是以高強度無機纖維材料卷制而成的蜂窩狀通道為吸溼載體,而固體吸溼劑則嵌固或燒結於其上;所述固體吸溼劑為矽膠、氯化鋰或分子篩。
[0009]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在於:所述中間空氣通道(I)的厚度根據氣候條件的不同在5_15cm之間均可。
[0010]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還在於:所述軸流風機¢)向室內送風。
[0011]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還在於:所述太陽能熱水管(7)與太陽能熱水器相連,利用太陽能使水溫升高。
[001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還在於:所述吸溼結構(2)表面設有一層加熱電纜(13),並由位於室內的控制器(14)控制,能夠在太陽能不足以完成再生的情況下進行電加熱再生。
[001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牆體能夠實現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除溼、再生模式間歇運行。
[0014]該牆體構造具有自然通風器的作用:能利用室內外氣壓差、溫差及風壓自然通風,使新風依次通過進風通道(3)、空氣通道(I)和送風通道(5)進入室內,為室內提供新鮮空氣。同時,還能夠根據需要調節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和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的角度,進而調節進入室內的新風量,實現小風量下的供求平衡,可以大幅度地減少新風系統輸送能耗,同時有效解決室內新風不足與新風過量的問題。
[0015]當運行除溼模式時,可控排風百葉裝置(9)關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開啟,軸流風機(6)處於開啟狀態。此時風機提供動力使得室外新風依次通過進風通道(3)、空氣通道(I)和送風通道(5)進入室內,並且在通過除溼結構(2)時被乾燥,降低了新風的溼負荷;同時也能過濾部分顆粒物。在上述自然通風模式下也能實現該過程。
[0016]當運行再生模式時,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關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排風百葉(9)開啟,軸流風機(6)處於關閉狀態,太陽能熱水管(7)中通有自上而下流動的熱水。此時空氣在熱壓作用下自下而上流動,依次通過進風通道(3)、空氣通道(1),最後從排風通道(4)排到室外,並且在通過除溼結構(2)的過程中與固體吸溼劑接觸,帶走其吸收的水分,實現了固體吸溼劑的再生;當太陽能熱水不足以完成再生過程的時候,利用設置在吸溼結構(2)表面的一層加熱電纜(13)進行電加熱,也能實現固體吸溼劑的再生。
[0017]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及優勢在於:
[0018]I)利用建築立面圍護結構構件,把吸溼結構、再生裝置、通風通道和圍護結構構件集成,使得牆體具有自然通風功能,並解決了引進新風的同時所帶來的除溼問題。
[0019]2)相比現有的集中新風除溼方法,具有分散化、小型化、模塊化、靈活高效等特點,有利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降低新風運行能耗。此外,利用太陽能實現固體吸溼劑的再生,符合當前節能環保理念。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在自然通風和除溼模式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在再生模式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所述牆體構造包括外層牆體(11)、中間空氣通道⑴和內層牆體(12),內、外層牆體具體材料不限,其中空氣通道(I)中設有吸溼結構(2)和太陽能熱水管(7);外層牆體(11)的下部和上部在延其厚度方向分別設有進風通道(3)和排風通道(4),與室外和中間空氣通道(I)均相通;內層牆體(12)的上部在延其厚度方向設有送風通道(5),與室內和中間空氣通道(I)均相通,且在該通道中設有軸流風機¢);進風通道
(3)設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排風通道(4)設有可控排風百葉裝置(9),送風通道(5)設有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
[0023]該牆體能夠實現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除溼、再生模式間歇運行,具體工作原理如下一
[0024]該牆體構造具有自然通風器的作用:能利用室內外氣壓差、溫差及風壓自然通風,使新風依次通過進風通道(3)、空氣通道(I)和送風通道(5)進入室內,為室內提供新鮮空氣。同時,還能夠根據需要調節進風百葉(8)和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的角度,進而調節進入室內的新風量,實現小風量下的供求平衡,可以大幅度地減少新風系統輸送能耗,同時有效解決室內新風不足與新風過量的問題。
[0025]當運行除溼模式時,可控排風百葉裝置(9)關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開啟,軸流風機(6)處於開啟狀態。此時風機提供動力使得室外新風依次通過進風通道(3)、空氣通道(I)和送風通道(5)進入室內,並且在通過除溼結構(2)時被乾燥,降低了新風的溼負荷;同時也能過濾部分顆粒物。在上述自然通風模式下也能實現該過程。
[0026]當運行再生模式時,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關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可控排風百葉裝置(9)開啟,軸流風機(6)處於關閉狀態,太陽能熱水管(7)中通有自上而下流動的熱水。此時空氣在熱壓作用下自下而上流動,依次通過進風通道(3)、空氣通道(1),最後從排風通道(4)排到室外,並且在通過除溼結構(2)的過程中與固體吸溼劑接觸,帶走其吸收的水分,實現了固體吸溼劑的再生;當太陽能熱水不足以完成再生過程的時候,利用設置在吸溼結構(2)表面的一層加熱電纜(13)進行電加熱,也能實現固體吸溼劑的再生。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牆體構造包括外層牆體(11)、中間空氣通道(I)和內層牆體(12),內、外層牆體具體材料不限,其中空氣通道(I)中設有吸溼結構(2)和太陽能熱水管(7);外層牆體(11)的下部和上部在延其厚度方向分別設有進風通道(3)和排風通道(4),與室外和中間空氣通道(I)均相通;內層牆體(12)的上部在延其厚度方向設有送風通道(5),與室內和中間空氣通道(I)均相通,且在該通道中設有軸流風機¢);進風通道(3)設有可控進風百葉裝置(8),排風通道(4)設有可控排風百葉裝置(9),送風通道(5)設有可控送風百葉裝置(10)。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溼結構(2)的基本結構是以高強度無機纖維材料卷制而成的蜂窩狀通道為吸溼載體,而固體吸溼劑則嵌固或燒結於其上。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溼結構(2)中使用的固體吸溼劑為矽膠、氯化鋰或分子篩。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空氣通道(I)的厚度根據氣候條件的不同在5-15cm之間均可。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軸流風機(6)向室內送風。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太陽能熱水管(7)與太陽能熱水器相連,利用太陽能使水溫升高。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通風吸溼保溫牆體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溼結構(2)表面設有一層加熱電纜(13),並由位於室內的控制器(14)控制,能夠在太陽能不足以完成再生的情況下進行電加熱再生。
【文檔編號】F24F5/00GK203977624SQ201420138206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6日
【發明者】林波榮, 張春暉 申請人:林波榮, 張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