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15:57:24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工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滾珠為黃金飾品中較常用的一個組件,其一方面可增加飾品的美觀度,另一方面可增加飾品佩戴的透氣性及舒適性,而滾珠在製作成品飾品前,需要經過打磨、雕刻等加工處理,以將滾珠外表面加工成高光面或圖案,使滾珠更美觀。
現有技術中的滾珠打磨、雕刻等加工多採用半自動化,由於滾珠通常需要多面加工,因此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反覆停機轉換加工面,往往是操作人員根據經驗調整滾珠的加工面,因此不僅整個加工過程機械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精度差,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削減企業的利潤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以解決滾珠加工機械化水平低、效率低、精度差且生產成本高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主要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包括機架及裝設於機架上的送料裝置、夾料裝置、定位裝置、加工裝置、收料裝置、控制裝置,所述送料裝置及定位裝置分別設置於夾料裝置的左右兩側,所述加工裝置及收料裝置分別設置於定位裝置的上下兩側;所述送料裝置對滾珠進行送料,夾料裝置將滾珠轉移到定位裝置上,定位裝置固定及旋轉滾珠,所述加工裝置對滾珠表面進行加工,所述收料裝置收容加工好的滾珠;所述控制裝置控制送料裝置、夾料裝置、定位裝置及加工裝置工作使其啟動或關閉;所述加工裝置包括刀具、刀架及調節裝置,所述刀具裝設於刀架上,所述調節裝置設置於刀架上,調節裝置調節刀具的位置並帶動刀具旋轉,所述定位裝置包括兩相對設置的定位軸及一旋轉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裝置包括連接兩定位軸的底板及一旋轉機構,所述底板卡設於旋轉機構內,旋轉機構帶動底板及底板上的定位軸旋轉。
進一步地,所述旋轉裝置包括兩旋轉軸,兩旋轉軸及兩定位軸設於同一水平面上,且呈「十」字形設置;兩定位軸相對設置,兩旋轉軸相對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兩定位軸相對的兩端均呈向端部逐漸變小的針尖形設置,兩定位軸相對的端部橫截面小於滾珠的穿孔孔徑。
進一步地,所述兩旋轉軸的相對的端部上凹設有弧形球面,該弧形球面與滾珠的部分外表面相適配,滾珠兩側分別嵌於兩旋轉軸的弧形球面內。
進一步地,所述加工裝置還包括驅動電機、傳動皮帶,所述驅動電機通過傳動皮帶帶動刀具高速轉動;所述刀具為圓盤形設置,刀具的側面上設置有一配重,配重用於調節刀具的轉向,使刀具均勻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振動裝置、振料盤及出料通道,所述振動裝置設置于振料盤下方,所述振料盤朝向出料通道的側壁上設置有與盤面平齊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連通于振料盤及出料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一移動裝置,所述定位裝置裝設於移動裝置上,移動裝置帶動定位裝置水平方向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收料裝置包括落料盤及收料盤,所述落料盤固設於定位裝置下方,收料盤設置於定位裝置外側,落料盤位置高於收料盤,所述落料盤與收料盤間設置有一轉料通道,以將落料盤內的滾珠轉移至收料盤內,所述收料盤為獨立可隨意移動設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通過設有送料裝置、夾料裝置、定位裝置、加工裝置、收料裝置,由送料裝置完成滾珠的送料,夾料裝置調整滾珠的位置,定位裝置定位滾珠及帶動滾珠旋轉,刀具對滾珠外表面進行加工,收料裝置用於裝加工好的滾珠。本實用新型加工鏈條時的整個加工過程無需人工參與,自動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為圖1所示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的右視圖。
圖3為圖1中的加工裝置及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的第二實施例的定位裝置及加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能更清晰地表示出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的第一實施例,用於在滾珠的表面加工圖案,使滾珠更美觀,整個加工過程一體化完成,無需人工參與,自動化水平高。本實施例中,所述滾珠為西瓜珠,西瓜珠上設置有一穿孔,西瓜珠呈圓球形設置,西瓜珠的外表面上間隔加工有若干沿穿孔延伸方向延伸的條紋,使滾珠整體呈西瓜形設置。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滾珠也可以為鼓形、橄欖球等形狀設置,滾珠表面上沿穿孔延伸方向延伸設置有長條形、交叉條紋、方格等圖案。
所述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包括機架(圖未標)及裝設於機架上的送料裝置10、夾料裝置20、定位裝置30、加工裝置40、收料裝置50、控制裝置(圖未示),所述送料裝置10及定位裝置30分別設置於夾料裝置20的左右兩側,所述加工裝置40及收料裝置50分別設置於定位裝置30的上下兩側。所述送料裝置10對滾珠進行送料,使滾珠轉移到夾料裝置20上,夾料裝置20將滾珠轉移到定位裝置30上,定位裝置30用於固定及旋轉滾珠,所述加工裝置40對滾珠表面進行加工,所述收料裝置50用於盛裝加工好的滾珠。所述控制裝置用於控制送料裝置10、夾料裝置20、定位裝置30及加工裝置40工作使其啟動或關閉。
所述加工裝置40用於對滾珠表面進行打磨、雕刻等處理,加工裝置40包括驅動電機41、傳動皮帶42、刀具43、刀架44及調節裝置(圖未示),所述刀具43裝設於刀架44上,所述驅動電機41通過傳動皮帶42帶動刀具43高速轉動,刀具43對滾珠表面進行雕刻或打磨。所述調節裝置設置於刀架44上,調節裝置用於調節刀具的位置,從而調節刀具43與定位裝置30上的滾珠間的相對位置。本實施例中,所述刀具43為圓盤形設置,刀具的側面上還設置有一配重(圖未示),所述配重與刀具43同軸設置,配重可調節刀具43的轉向,使刀具43均勻轉動。
所述定位裝置30包括兩定位軸31及兩旋轉軸32,所述兩定位軸31及兩旋轉軸32設置於同一水平面上,且呈「十」字形設置。其中,兩定位軸31相對設置,兩定位軸31排列方向為Y軸方向,兩定位軸31相對的兩端均呈向端部逐漸變小的針尖形設置,且兩定位軸31相對的端部橫截面需小於滾珠的孔徑,以便於定位軸31嵌入滾珠的穿孔內將滾珠固定。所述兩旋轉軸32相對設置,兩旋轉軸32的排列方向為X軸方向,兩旋轉軸32的相對的端部凹設有一弧形球面33,且該弧形球面33與滾珠的部分外表面相適配,滾珠兩側分別嵌於兩旋轉軸32的弧形球面33內。所述兩定位軸31可根據實際需求向X軸方向以旋轉一定角度,旋轉軸32帶動滾珠向Y軸方向360度轉動。所述機架的底部設置有移動裝置(圖未示),所述定位裝置裝設於移動裝置上,所述移動裝置帶動定位裝置30向Y軸方向移動。
所述送料裝置10包括振動裝置(圖未示)、振料盤11及出料通道12,所述振動裝置設置于振料盤10下方,所述振料盤11朝向出料通道12的側壁上設置有與盤面平齊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連通于振料盤11及出料通道12。所述振料盤10內裝有多顆滾珠,振料裝置使振料盤11產生振動,振動的振料盤11使滾珠均勻分布,再均勻地自出料口輸送至出料通道12,振出至出料通道的滾珠呈一定規律擺放,以使夾料裝置20將滾珠移至定位裝置30時,兩定位軸31能精確的對準穿孔兩端,將滾珠固定。
所述夾料裝置20包括十字滑臺21、裝設於十字滑臺上的高度調節組件(圖未示)、裝設於高度調節組件上的旋轉組件(圖未示)、及裝設於旋轉組件的夾料機械手(圖未示),所述十字滑臺對夾料機械手在水平面的X軸、Y軸方向的位置進行調整,所述高度調節組件調節夾料機械手在豎起方向上的高度,所述旋轉組件由旋轉軸(圖未示)、齒輪組(圖未示)及夾料電機(圖未示)組成,所述夾料機械手裝設於旋轉軸上,所述夾料機械手用於夾緊或鬆開滾珠,所述夾料電機通過齒輪組帶動旋轉軸轉動,從而間接帶動機械手轉動。工作時,所述夾料裝置20帶動滾珠移動到指定位置,與定位裝置30相互配合,完成滾珠的轉接。
所述收料裝置50包括落料盤51及收料盤52,所述落料盤51固設於定位裝置30下方,收料盤52設置於定位裝置30外側,落料盤51位置要高於收料盤52,所述落料盤51與收料盤52間設置有一轉料通道53,以將落料盤51內的滾珠轉移至收料盤52內,所述收料盤52為獨立可隨意移動設置。所述控制裝置包括一控制面板(圖未示),所述控制面板用於設置加工程序,加工程序啟動後,所述送料裝置10、夾料裝置20、定位裝置30、加工裝置40根據設定參數自動進行操作。
如圖4,其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滾珠表面加工裝置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基本相似,也包括機架(圖未標)及裝設於機架上的送料裝置10、夾料裝置20、定位裝置30a、加工裝置40、收料裝置50、控制裝置;其不同之處在於所述定位裝置30a包括兩定位軸31a及一旋轉裝置32a,所述兩定位軸31a的底部設置有一連接兩定位軸31a的底板33a,所述底板33a卡設於旋轉裝置32a內,旋轉裝置帶32a動底板33a及底板33a上的兩定位軸31a繞X軸轉動,以使刀具能加工至滾珠的同一側的整個弧面,其中,每一定位軸31a的轉動角度範圍為0-90度。本實施例中的滾珠為橄欖形狀的橄欖珠,所述橄欖珠的外表面上加工有沿穿孔方向排列的交叉條紋。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全自動滾珠加工設備通過設有送料裝置10、夾料裝置20、定位裝置30、加工裝置40、收料裝置50,由送料裝置10完成滾珠的送料,夾料裝置20調整滾珠的位置,定位裝置30定位滾珠及帶動滾珠旋轉,刀具43對滾珠外表面進行加工,收料裝置50用於裝加工好的滾珠。本實用新型加工鏈條時的整個加工過程無需人工參與,自動化水平高,生產效率高,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若干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