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京劇四小名旦都是誰,他們各自的特點

2023-10-12 14:03:09

  在京劇文化中有四個著名的青年旦角演員。在以前,因為青年旦角的演員不斷的湧現,所以就決定選拔「四小名旦」最後選出咯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和宋德珠。但是因後來李世芳失事後四小名旦出現空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補位。那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他們吧!

  李世芳
  李世芳原名李福祿,祖籍山西,1921年生於北京。父親李子健是晉劇名旦,藝名「紅牡丹」,文武兼精。母親亦為晉劇名優,授徒很多。李福祿11歲入「富連成」科班五科,改名李世芳。1936年拜梅蘭芳為師。他刻苦專心,藝事精進,加上他又娶名旦姚玉芙之女為妻,在其嶽父指導下,他廣採博納,風格獨具。

  他扮相華麗大方,眼睛靈活傳神,嗓音甜潤明亮,舞姿準確優美,富有創新精神,當時評論他是:以其秋水雙瞳,春風舉雲,酷似婉華,具王者相,獲有「小梅蘭芳」之譽。常演劇目有《宇宙鋒》、《貴妃醉酒》、《玉堂春》、《霸王別姬》、《生死恨》等。1947年1月5日應某票房邀請,由上海去青島演出,不幸飛機在青島嶗山附近失事遇難,是年26歲,其學生有李蓉芳等。

  張君秋
  張君秋原名滕家鴻,祖籍江蘇丹徒。1920年生於北京。自幼師從李凌楓,後拜王瑤卿先生和「四大名旦」為師。又娶尚小雲的琴師趙硯奎之女玉芙為妻,由他嶽父為其操琴,演唱更勝一籌。他氣度大方,嗓音嬌媚脆亮,音域寬,音色好,眼神靈活。

  當時報界對他的評價是:扮相似梅、唱功似尚、腔調似程、做工似荀,又勇於創新。常演劇目有《玉堂春》、《望江亭》、《狀元媒》、《春秋配》等。他取眾家之長,經長期的舞臺實踐,已形成舒展華麗的「張派」,成為一代旦角宗師。其弟子楊淑蕊、薛亞萍等。

  毛世來
  毛世來,祖籍山東掖縣(今萊州市),1921年生於北京,其大哥坐科「斌慶社」習武生,藝名毛慶來。三哥坐科「富連成」四科,藝名毛盛榮。他11歲入「富連成」科班五班,藝宗筱翠花(於連泉)。曾拜梅蘭芳、尚小雲,後拜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師。初演青衣,後改花旦,兼演武旦,蹺工極佳。他嗓音清亮、甜潤,道白清麗乾脆,扮相嬌小玲瓏、嫵媚動人。

  他眉目頗似尚小雲,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譽。他是「四小名旦」中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常演劇目有《翠屏山》、《大英傑烈》、《小放牛》等。1958年由北京調長春任吉林省劇協主席、吉林戲校校長等職,後患偏癱。其弟子邢美珠是當今紅氍毹坤伶一紅角;王繼珠獲得「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

  宋德珠


  宋德珠原名宋寶祿,號穎之,祖籍天津,1918年生人畢業於中華戲曲學校。曾先後向名武旦餘莊兒(餘玉琴)、小四十(朱桂芳)、老水仙花(郭際湘)、九陣風(閻嵐秋)、十陣風(張善亭)、白牡丹(荀慧生)、程硯秋等學藝,後和王玉蓉在王瑤卿那裡學戲。並娶名武生小振庭之女為妻。他以演武旦、刀馬旦為主,兼演青衣花旦。

  他武功堅實,扮相俏麗,動作靈巧,身手輕捷,具有英俊氣,形成美、媚、脆、銳的獨特表演風格,是京劇武旦挑班第一人。常演劇目有《扈家莊》、《楊排風》、《十三妹》等,後因年事過高,執教於保定、石家莊等地,並任河北省劇協主席。1984年7月18日謝世。他桃李滿門,其女兒宋丹菊繼承其衣缽。

  「四小名旦」演藝超群但風格各異——李世芳唱做俱佳,有「小梅蘭芳」之稱;毛世來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的真傳,擅演《十三妹》等劇;張君秋博採眾長,創立了「張派」藝術;宋德珠工刀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見長,世稱「宋派」。

  1947年因李世芳在青島罹難,宋得珠又一時息影舞臺,是年北京《紀事報》倡議再進行新「四小名旦」選舉。8月1日開始投票,9月15日揭曉,歷時45天。張君秋名列榜首,陳永玲、許翰英當選。名次為張君秋35730票、毛世來27256票、陳永玲24309票、許翰英23578票。選舉後他們又在華樂劇院同臺合作演出〈四白蛇傳〉。

  許翰英演《遊湖借傘》、陳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來演《斷橋。合缽》、張君秋演《狀元祭塔》。連演三天,場場爆滿,一時傳為梨園美談。張君秋也由此獲得「祭塔旦」的美稱。但為了和前「四小名旦」相區別,陳永玲、許翰英被稱為後「四小名旦」或新「四小名旦」。

  陳永玲


  陳永玲原名陳志堅,祖籍山東惠民,1929年生於青島。讀書時對京劇就有特殊愛好,曾拜南方「四大名旦」王芸芳(邵步武)為師學旦,後考人北平中華戲曲學校學戲,師從筱翠花。後拜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為師,工青衣花旦。他戲路寬廣,唱做俱佳,曾組「玲聲社」挑班演出於京、津、滬等地。常演劇目有《小上墳》、《戰宛城》、《拾玉鐲》、和《貴妃醉酒》等。

  五十年代曾與譚富英、裘盛戎、李多奎等到青島演出,受到歡迎。他娶名伶言慧珠之妹言慧蘭為妻。後任蘭州市京劇團團長,並於甘肅省藝校任教。椐說他是香港戲劇演員協會理事長、香港陳永玲京劇團團長。海外報刊評論他是「集梅、程、尚、荀、筱絕技於一身」的「中國名旦」。其學生魏海敏是顧正秋後的第二位獲得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的坤伶。

  許翰英
  許翰英原名許景烈。祖籍山東平度(現青島平度市)。自幼酷愛京劇藝術,九歲曾向趙綺霞等學戲。23歲拜荀慧生為師,並得到梅蘭芳的指教,技藝大進。一時曾有男(許)翰英、女(童)芷苓之說,成為「荀派」演員佼佼者。

  解放初他參加青島市文聯京劇團後成為青島市京劇團頭排旦角,一出《紅娘》紅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後來他參加了江蘇省京劇團。常演劇目有《勘玉釧》、《金玉奴》、《香羅帶》、《釵頭鳳》等。他未能逃過「文革」的厄運,1971年6月8日蒙冤致死,享年50歲。

你可能也喜歡:
茅善玉簡介資料,滬劇茅善玉精彩唱段
魔都的地方戲劇,滬劇金絲鳥歌詞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