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Kindle為徑?
2023-04-02 00:56:23 2
「Everythingyouneed,youwillfindhere(你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從這找到)。」面戴笑容,亞馬遜設備國際業務副總太範優睿(JorritVanderMeulen),出人意料地二次登臺,躬身將最新版KindlePaperwhite,交予一位覓書者的飾演者手中,完成「助攻」。全程頗具喜感,滿座皆笑。10月17日,亞馬遜宣布全球同步推出全新款KindlePaperwhite。面世十一載,Kindle儼然成為電子書閱讀器的代名詞,中國亦成為其全球第一大市場。時光倒流到2007年,那一年,兩款劃時代數碼產品橫空出世——亞馬遜推出Kindle,重新定義閱讀方式;蘋果發布初代iPhone,一新天下耳目。11年後,入華5年的Kindle,已從當初的一件新奇物件,「蝶變」為深刻參與中國人心靈建構的「靈魂伴侶」;與之相較,iPhone引領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也已蔚為大觀。在此背景下,碎片化閱讀成為常態,智慧型手機則構成了移動化閱讀的主要工具和場景,悄然蠶食著原先屬於Kindle的那片天空。同時,無論是在設備端還是內容端,Kindle似乎亦遭遇來自本土的競爭與挑戰。究竟,作為亞馬遜傳奇實驗室Lab126的天字第一號產品,Kindle會否長青永續?其業務又能否承載更多的想像空間?入華五載:從酷文化到大眾化像一個接頭暗號,Kindle從一小撮人群中向外擴散,獵奇者、科技咖、閱讀愛好者,憑藉手中那方小小的、從海淘路徑得來的閱讀器,確認彼此的身份,暗暗點頭,那是2013年6月,Kindle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彼時,漢王電紙書、E人E本等國產機,佔據著國人對於電子書閱讀器的想像。「當時用Kindle的人很少,我買的時候,就覺得它很酷,也能幫助我學習。」2012年,念大二的王悅悅(化名)在淘寶上購買了美版的KindleTouch。主修歷史的她,成了班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時間大家跟風而至。隨著2013年國行版Kindle大軍來襲,更多人為其輕薄機身、電子墨水等特質所吸引。亞馬遜中國副總裁左紅亮表示,自2013年Kindle電子書閱讀器進入中國以來,廣受中國用戶青睞。李洋(化名)便是被Kindle「捕獲」的用戶之一。2014年,彼時還在南京念本科的他,考慮再三之後,購買了定價469元的Kindle基本款。「本科時,我經常買書,但有時會覺得紙質書帶著麻煩。Kindle的話,一個是輕便,第二個儲存容量大,第三個是閱讀起來,電子墨水不傷眼。」李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買到手後,一開始基本每天都用。」同樣是在2014年,即將讀大四的王鵬(化名),偶然結識了亞馬遜的地區負責人。那個夏天,王鵬開始人生中第一次創業——他將Kindle線下體驗店與咖啡店結合起來,創辦全國首家Kindle書咖。很快,大學城內源源不斷的學生資源,成為這家門店的擁躉。少男少女們,在啜飲咖啡之餘,滑動指尖,便可瀏覽多書。與此同時,由於Kindle業務尚處於初期,對於線下門店,亞馬遜中國給予的補貼亦力度較大。這讓王鵬喜上眉梢。「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廣告費用、各方面給的錢都比較多,所以大家都願意做。算下來,沒有什麼成本,賣的就算賺的。」王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彼時,亞馬遜給予的補貼甚至可覆蓋房租。如此,售賣Kindle對於王鵬來說,似乎成為一樁穩賺不賠的生意,而這還沒算上售賣咖啡的盈利。與此同時,Kindle在本土化方面亦有相應的思考與實踐。如推出中國地區獨有的白色Kindle,使得女性用戶比例得以提升。2017年,亞馬遜中國總裁張文翊在接受採訪時,便驕傲宣稱,在Kindle發布到現在9年多的時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團隊實施他們的想法,把產品專門為這個國家做出改進,做得成功之外還能覆蓋到全國各地。又如,2017年和中國移動合作推出Kindle咪咕版,根據易觀千帆發布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專題分析2017》,在2017年上半年新發布電子書閱讀器中,Kindle咪咕版居於第一梯隊……這些立足本土化的創新之舉,雖看似簡單,但對於亞馬遜這般全球性的科技公司而言,頗具難度。用戶「買帳」、經銷商得利、著眼本土化,由此,Kindle在中國的業績一路飄紅,入華僅三年(2016年),中國便成為其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的第一大市場。
談及入華5年以來的表現,此前亞馬遜副總裁劉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雖未給出具體數據(這也是亞馬遜的一貫風格),卻透露,相較於2013年,2018年Kindle中國用戶總數增長91倍、月活躍用戶數增長了69倍、付費用戶數增長了12倍。似乎,Kindle在中國的際遇,當真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古諺。「創新者的窘境」?「這次,這個新產品不行啊。」採訪前夜,王鵬給記者發來一段微信語音。據亞馬遜官方介紹,此次推出的全新KindlePaperwhite使用純平設計,配備300ppi超清電子墨水屏以及IPX8級防水設計。純平、300ppi、防水,這些關鍵詞,此前均用以描述KindleOasis——這一頂配的Kindle(定價2399元)設備。看似高性價比的新款KindlePaperwhite,又怎會「不行」?「正常像電子產品,點就在10個左右(賺10%)。但倘若產品單價低,就沒有多少利潤可賺。」王鵬告訴記者。2016年,亞馬遜Kindle業務在當地更換城市經理後,王鵬未能申請到亞馬遜的補貼,「生意越來越難做」,那年年底,他關停書咖,全身心投入轟趴生意中。王鵬表示,不同於最初Kindle產品線尚比較單一,如今Kindle產品線鋪太多,從558元的基本款、658元的咪咕版、最新998元的KindlePaperwhite,再到2399元的KindleOasis。對於經銷商而言,「最高端的才賺錢,有低價的就不行了。」他說。按照10%的利潤點計算,558元的設備,盈利是58元。不過,Kindle本身並非高頻次消費品,同時,58元的利潤雖看似不低,在扣除水電、房租等成本後,盈利有限。加之線下門店在定價上不具優勢——倘若和官網定價一致,用戶極有可能經由網站購買,因此,王鵬的選擇是,在定價低於官網的基礎上,再附贈周邊。「本來可能就賺個100塊,再送個50幾塊,就沒得賺了。」而此次新款KindlePaperwhite與KindleOasis性能接近,這就意味著,原本屬意後者的用戶,很有可能會流失至前者。對於經銷商而言,這就代表著更低的利潤。因此,即便已不從事Kindle的零售甚至批發交易,王鵬仍舊脫口而出「不行」二字。在此基礎上,有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從用戶角度看,新款KindlePaperwhite的發布,無疑是一大益事,這也是此款產品時隔三年後的一次「迭代」。在王鵬口中,這種Paperwhite與Oasis之間可能會發生的潛在用戶爭奪,被歸因為產品線太多;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一種「賽馬機制」的體現。按照《一網打盡》一書的講法,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索斯深受《創新者的窘境》一書的影響。《創新者的窘境》指出,大公司的失敗不是因為它們想避免破壞性的變化,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接受大有前途的新市場。2004年,貝索斯解除斯凱爾在亞馬遜傳統媒體部門的職務,令其接管Kindle開發業務。「你的工作就是要幹掉自己的生意。」貝索斯丟下這句話,「你的工作就是讓所有賣紙質書的人都失業。」斯凱爾此前負責的正是亞馬遜的紙質書相關業務。Kindle沒有幹掉所有的紙質書,卻幹掉了自身家族成員——KindleVoyage。這款2014年面世的產品,在KindleOasis推出之前,屬於名副其實的旗艦機,彼時不少媒體稱其為,最棒的電子書閱讀器。但自Oasis面世之後,定價1000多元的Voyage,在基本款(低端)、Paperwhite(中端)、Oasis(高端)的產品序列中,頗有尷尬的意味,銷售亦顯疲軟。據外媒報導,就在前一段時間,Voyage已悄然停產。尋路碎片化時代李洋將自身的Kindle使用體驗,概括為「高開低走」,如今,使用Kindle的頻率已降為一月一次。王悅悅則在2017年入手了一款KindlePaperwhite3。這款產品雖在性能上較之Kindletouch,實現大幅提升,但距她上次使用,已兩月有餘。她發現,到頭來,kindle只能看一些暢銷書(如東野奎吾的小說集),「如果是看論文啊,或者是哲學類,我感覺還是要實體的,要用筆畫畫寫寫,才有感覺。」不可否認的是,如今,Kindle在沉浸式閱讀上,在同類產品中已做到翹首,但依舊無法取代實體書的感受。「就算Kindle裡放了一堆書,但你對這些書還是沒有佔有感。」李洋說,有時,即便看完了,也會發「虛」。不過,他也表示,事實上,電子書/實體書的取捨,與個人背景、興趣愛好、使用習慣、閱讀目的等直接相關。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此前電子書將消滅紙質書的斷論,多份業內報告顯示,目前在中國紙電一起讀的用戶佔比越來越多,而非此消彼長的關係。無論是張文翊抑或劉書,都曾在採訪中表示,重點圖書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同步發行正在成為行業優勢。王悅悅對記者表示,通過kindle閱讀某些暢銷書時,倘若覺得不錯,具有收藏價值,也會購買實體書。眼下,Kindle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許來自碎片化時代的閱讀特徵。
李洋的閱讀習慣便是極好的概括,「如果是長時段,我會看紙質書,如果在碎片化時間,我可能一邊處理事情,一邊在手機上進行碎片化閱讀。對於Kindle來說,這就很尷尬了。」實際上,對於遇見Kindle方5年之久的中國用戶而言,他們很容易忽略Kindle已是一款11年的「老」產品。那是2007年,彼時,iPhone剛推出初代產品,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尚未湧來,主流手機尚僅限於打電話、發簡訊,那是一個諾基亞稱霸的時代。11年後,手機之於普通用戶,已經成為一種代具,甚至是一種「器官」。經由手機,用戶幾乎可以閱讀所有格式的文本,滿足移動化閱讀需求。相較之下,除卻mobi格式,在Kindle上閱讀其他文本的體驗,並不上佳。採取mobi格式,Kindle有自己的考量。作為賣書起家的「萬貨商店」,如今的亞馬遜無論在出版業(如在美國本土早期所謂的「瞪羚計劃」等),還是在作家資源上,均佔有優勢,在電子書的定價上亦佔有話語權。在全球市場上,Kindle在正版書電子資源上佔據顯著優勢。然而放置在中國的背景下,目前,其電子書仍無法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很多專業書籍,在Kindle商城,都沒有電子版。」王悅悅表示。同時,非正規渠道的電子書傳播亦十分廣泛。幾位受訪者均對記者坦言,很多時候,自己往往從網絡下載pdf,導入Kindle中,而非通過Kindle商城購買。甚至在Kindle尚處海淘時代時,大量賣家將所謂的「免費」電子書資源,視作贈予用戶的「禮包」。所幸,根據艾瑞諮詢《2018年中國移動閱讀行業研究報告》,移動閱讀行業正版化已得到極大發展。此外,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在kindle正式進入中國之前,本土電子書閱讀器已得以發展。雖然目前kindle仍佔據中國電子書閱讀器主流市場,但包括掌閱在內的同類玩家,均不可小視。尤其是,電子閱讀器背後均是較為龐大的內容供應商,而在中文內容方面,相較於閱文、掌閱等,Kindle並不佔據優勢,畢竟亞馬遜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及美國本土。11歲的kindle,在碎片化時代和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似乎仍前路漫漫。不過,終究,在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成為一種階層、乃至生活方式的象徵。「我有個朋友,就喜歡坐在咖啡廳裡,就著咖啡、Kindle,選好角度,拍張照片。」王鵬說。這樣看來,似乎,Kindle本身已經成為一道難以抹去的消費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