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17:53:17 1
專利名稱: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複合式餐飲油煙淨化裝置,主要用於淨化處理大中型餐飲行業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含油煙氣。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然而目前餐飲業的油煙排放普遍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由此引起的餐飲業油煙汙染投訴也日趨遞增。據統計類似的投訴約佔環保投訴的30%。油煙是由烹調過程中食物中的油脂及蛋白質發生熱氧化分解或者裂解產生,其成分極為複雜,有關研究表明,烹調油煙中的成分至少有300多種,主要是脂肪酸、烷烴、烯烴、醛類、酮、醇、酯、芳香化合物和雜環化合物,其中很多物質(苯並[a]芘(BaP )、二苯[a,h]蒽(DBahA)、苯並[a ]蒽[BaA]、二苯[a, b]蒽(DBabA)、苯並[e]花(BeP )等多環烴)具有化學毒性成分,損害人體的肺臟和免疫系統,具有致癌致突變性。有數據表明烹飪業鼻咽癌發病率高於其他職業,同時油煙也是引發肺癌的重要因素。另外還發現油煙接觸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見對含油煙氣的淨化處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大中型餐飲企業油煙處理排放通常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油煙排放設備排風能力不足,造成大量油煙無法通過排煙系統排出,而逸散到食堂中,影響顧客進餐環境;二、排煙淨化設備淨化效果較差,排煙影響周邊居民;三、煙道內的油脂堆積導致滴油漏油現象屢屢發生,油脂堆積過多造成安全隱患;四、室內排風機噪音過大。針對上述問題,需要研製一種抽吸氣量大、排風能力強油煙氣的淨化裝置,進一步解決大中型餐飲行業的油煙汙染問題。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上述的排風、淨化、積油以及噪音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用於淨化處理大中型餐飲企業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含油煙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是由集氣罩、旋風系統進氣管、旋風除油器、旋風系統集油槽及相應的I #排油孔、旋風系統出風管、風量調節閥、調節閥控制把手、變管徑系統前集油槽及2 #排油孔、變管徑用弧形金屬板、軸向紫外燈管箱、軸向紫外燈管、紫外系統排煙管、橫向紫外燈管架、橫向紫外燈管、紫外系統集油槽及相應的3 #排油孔、室外豎管帶蓋排油孔、室外豎管、離心風機、排風口、活性炭吸附器組成。旋風除油器安裝於集氣罩上方與旋風系統進氣管連接,旋風除油器下方設置旋風系統集油槽及槽上的I #排油孔,旋風系統出風管與除油管成切向連接,並垂直於旋風系統進風管,與紫外系統排煙管連通,其後端設置風量調節閥和調節閥控制把手,紫外系統排煙管前端下方設置集油槽及槽上的排油孔,後端下方設置紫外系統集油槽及槽上的2 #排油孔、中間設置變管徑用弧形金屬板、橫向紫外燈管架和橫向紫外燈管,上方置有軸向紫外燈管箱和箱上裝有的軸向紫外燈管,軸向紫外燈管裝設於軸向紫外燈管箱中,橫向紫外燈管由橫向紫外燈管架固定於煙道內,紫外系統排煙管的下底為斜面,紫外系統排煙管後端設置紫外系統集油槽和槽上3 #排油孔。照射後煙氣進入紫外系統排煙管後端與室外豎管連接,室外豎管底部設有帶蓋排油孔,室外豎管與離心風機連接,離心風機後端排風口處設置活性炭吸附器。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產生的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採用了慣性分離方法對餐飲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高濃度油脂的煙氣進行第一步處理,將煙氣中粒徑較大的油脂液滴通過離心作用分離。煙氣進入變管徑系統——紫外系統排煙管,煙道管徑先變小後變大,煙氣流速會在金屬擋板前降低,煙氣壓力增大,這種煙氣流速變化會使煙氣中的油滴脫離氣流沉積下來。之後煙氣經過紫外燈管照射催化分解,然後經室外煙道排至室外。整套系統由設置在室外的大功率離心風機提供排煙動力。2、本實用新型結合了慣性分離與紫外催化的共同優點,操作維護方便,耗能小,設備簡單,壓降小。裝置結合了慣性分離對大粒徑油脂去除率高和紫外催化對小粒徑油脂淨化效率高的優點,整套系統處理效率高達90%,能保證含油煙氣達標排放。同時紫外催化分解可有效消除油煙異味,集油槽的設計解決了煙道油脂堆積的問題,同時將離心風機設置在室外解決了風機噪聲汙染的問題。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是由集氣罩1、旋風系統進氣管2、旋風除油器3、旋風系統集油槽5、I #排油孔4、旋風系統出風管6、風量調節閥7、調節閥控制把手8、變管徑系統前集油槽10、2#排油孔9、變管徑用弧形金屬板11、軸向紫外燈管箱12、軸向紫外燈管13、紫外系統排煙管14、橫向紫`外燈管架15、橫向紫外燈管16、紫外系統集油槽17、3#排油孔18、室外豎管帶蓋排油孔19、室外豎管20、離心風機21、排風口 22、活性炭吸附器23組成。旋風除油器3安裝於集氣罩I上方與旋風系統進氣管2切向連接,旋風除油器3下方設置旋風系統集油槽5及槽上的I #排油孔4,槽底面成斜向,旋風系統出風管6與除油管3成切向連接,並垂直旋風系統進風管2,與紫外系統排煙管14連通,其後端設置風量調節閥7和調節閥控制把手8,紫外系統排煙管14前端下方設置集油槽10及槽上的2 #排油孔9,後端下方設置紫外系統集油槽17及槽上的3 #排油孔18、中間設置變管徑用弧形金屬板11、橫向紫外燈管架15和橫向紫外燈管16,上方置有軸向紫外燈管箱12和箱上裝有的軸向紫外燈管13,其中軸向紫外燈管13 —組設置四根燈管,其功率均為150w,四根紫外線燈管成單排排列並安裝在軸向紫外燈管箱12中,橫向紫外燈管16橫向放置,該組燈管同樣由功率均為150w四根燈管組成,四根燈管成兩排放置,每排兩根,由橫向紫外燈管架15固定煙道內。紫外系統排煙管14的下底為斜面,沿著氣流方向呈一定的向下的坡度,其目的是使匯集到管底的油滴向下運動最終匯集到紫外系統排煙管14末端設置的集油槽17,匯集的油脂從集油槽底部打開的排油孔18排出。紫外系統排煙管14後端設置紫外系統集油槽17及槽中的排油孔18。照射後煙氣進入紫外系統排煙管14後端與室外豎管20連接,室外豎管20底部設有帶蓋排油孔19,用於定期排出管內積油。室外豎管20與大功率離心風機21連接,抽風後,經過設置在離心風機21後端排風口 22設置活性炭吸附器23,進一步吸附除去油脂後從由排風口 22排出。餐飲企業含油煙氣切向進入圓形旋風除油器3形成旋風,油煙中的油脂液滴由離心作用被甩到圓形管管壁上並匯集到圓形管底部的集油槽5。初步處理的油煙由於管徑突然變小導致油煙氣流流速降低,煙氣壓力增大,使一部分油脂析出並沉積。經過前兩部處理煙氣中歷經較大的油脂液滴大部分被除去,此時油煙進入紫外光照催化系統,粒徑較小的油脂液滴受到紫外光照射,油脂的分子結構發生改變,使高分子化合物降解成低分子化合物。紫外線光束分解空氣中的氧分子產生游離氧,即活性氧,因游離氧所攜正負電子不平衡,需與氧分子結合,進而產生臭氧。臭氧對有機物具有極強的氧化作用,對油煙及其氣味有很強的清除作用。煙氣進入室外豎管,在此過程中煙氣與產生的臭氧充分混合、反應達到進一步去除油煙及異味的目的。處理達標後的煙氣從排氣口排出。整套系統由安裝在室外是大功率離心風機21提 供排風動力,同時將風機裝設在室外,也解決了風機噪聲汙染的問題。
權利要求1.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是由集氣罩(I)、旋風系統進氣管(2)、旋風除油器(3)、旋風系統集油槽(5)、1 #排油孔(4)、旋風系統出風管(6)、風量調節閥(7)、調節閥控制把手(8)、變管徑系統前集油槽(10)、2 #排油孔(9)、變管徑用弧形金屬板(U)、軸向紫外燈管箱(12)、軸向紫外燈管(13)、紫外系統排煙管(14)、橫向紫外燈管架(15)、橫向紫外燈管(16)、紫外系統集油槽(17)、3 #排油孔(18)、室外豎管帶蓋排油孔(19)、室外豎管(20)、離心風機(21)、排風口(22)、活性炭吸附器(23)組成,其特徵是旋風除油器(3)安裝於集氣罩(I)上方與旋風系統進氣管(2 )連接,旋風除油器(3 )下方設置旋風系統集油槽(5)及槽上的I #排油孔(4),旋風系統出風管(6)與除油管(3)成切向連接,並垂直於旋風系統進風管(2),與紫外系統排煙管(14)連通,其後端設置風量調節閥(7)和調節閥控制把手(8),紫外系統排煙管(14)前端下方設置集油槽(10)及槽上的2 #排油孔(9),後端下方設置紫外系統集油槽(17)及槽上的3 #排油孔(18)、中間設置變管徑用弧形金屬板(11)、橫向紫外燈管架(15)和橫向紫外燈管(16),上方置有軸向紫外燈管箱(12)和箱上裝有的軸向紫外燈管(13),軸向紫外燈管(13)裝設於軸向紫外燈管箱(12)中,橫向紫外燈管(16)由橫向紫外燈管架(15)固定於煙道內,紫外系統排煙管(14)的下底為斜面,紫外系統排煙管(14)後端設置紫外系統集油槽(17)和槽上3 #排油孔(18),照射後煙氣進入紫外系統排煙管(14)後端與室外豎管(20)連接,室外豎管(20)底部設有帶蓋排油孔(19),室外豎管(20)與離心風機(21)連接,離心 風機(21)後端排風口(22)處設置活性炭吸附器(2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煙氣的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集氣罩上方設有圓形旋風除油器,煙氣通過切向管道進入煙氣旋風系統。旋風系統後端的風量調節閥可以控制風量的大小,變管徑系統通過弧形金屬板實現管徑的快速變化,從而對煙氣中的油脂進行進一步的去除。紫外系統安裝兩組紫外燈管,其中軸向紫外燈管安裝在軸向紫外燈管箱中,橫向紫外燈管由橫向紫外燈管架固定。裝置配有集油槽,定期排出管內積油。大功率離心風機裝設在室外。本實用新型對含油煙氣的淨化能力高,可同時去除油煙異味及一些有害氣體,設備操作維護方便,耗能小,結構簡單,壓降小,排風能力強,空間利用率高。
文檔編號B01D50/00GK203090705SQ201320091198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8日
發明者張有賢, 姜安, 王程塬, 王小燕 申請人: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