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合器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5 03:07:47 1
專利名稱:離合器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從發動機向變速箱傳遞動力所需的離合器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自動進行車輛變速的手段,已知有自動變速器(AT)。近幾年AT的主流為,例如組合扭矩轉換器、多個行星齒輪及離合器所構成。通過扭矩轉換器的無極變速作用及多個離合器的自動切換,AT不需要進行在手動變速器(MT)中所需的行進、停止及變速時由駕駛員進行的離合器操作。但是,由於扭矩轉換器是通過流體傳遞動力,與直接機械連接輸入側與輸出側,並 傳遞扭矩的MT相比,AT的動力傳遞效率低。因此,AT具有減輕駕駛員作業的優點的同時,具有增加車輛油耗的缺點。於是,在確保MT那樣的傳遞效率的同時不需要離合器操作作為目的,提出了以MT結構為基礎的自動變速器(AMT)。這種自動變速器中,自動進行MT的離合器操作及變速箱的變速操作。通過這種自動變速器,能夠確保與原有MT相同的傳遞效率,且不需要離合器操作。但是,進行變速操作時,由於與MT相同地解除離合器的連接,暫時切斷扭矩傳遞。在扭矩傳遞被切斷期間,車輛無法加速只能靠慣性行走。這種扭矩的切斷,會影響車輛的加速性能的同時,容易會給駕駛員帶來不愉快的感覺。因此,為了解決這種扭矩切斷的問題,提出了採用雙離合器裝置的自動變速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特開2002-174262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作為這種離合器裝置,考慮到離合器盤的磨損,提出了溼式裝置。但是,溼式的場合,由於需要實現密封結構,結構變得複雜。 因此,提出了乾式離合器裝置。但是,雖然與溼式時相比乾式時能夠簡化結構,但有可能出現因離合器盤的磨損引起的離合器裝置性能的變動。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因磨損引起的性能變動的離合器裝置。涉及本發明的離合器裝置,為從發動機向變速箱的第I輸入軸及第2輸入軸傳遞動力所需的裝置,其包括輸入旋轉體、第I壓板、第2壓板、第I離合器盤組件、第2離合器盤組件、第I驅動部件、第2驅動部件、第I調整部件、第I彈性部件、第I檢測部件。從發動機的動力被傳遞至輸入旋轉體。第I壓板被設置成能夠與輸入旋轉體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第2壓板被設置成能夠與輸入旋轉體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第I離合器盤組件配置在輸入旋轉體與第I壓板之間,且被設置成能夠與第I輸入軸相連接。第2離合器盤組件配置在輸入旋轉體與第2壓板之間,且被設置成能夠與第2輸入軸相連接。第I驅動部件被設置成能夠朝軸向按壓第I壓板。第2驅動部件被設置成能夠朝軸向按壓第2壓板。第I調整部件配置成向第I壓板傳遞第I驅動部件的按壓力,且當第I調整部件相對第I壓板進行旋轉,則第I調整部件相對第I壓板朝軸向移動。第I彈性部件向第I調整部件賦予旋轉 力。第I檢測部件相對第I壓板能夠軸向移動地被第I壓板支撐,且配置成能夠限制第I壓板向第I離合器盤組件側的移動。如果為該離合器裝置,能夠抑制因磨損引起的性能變動。
圖I為離合器裝置的剖面圖;圖2為離合器裝置的剖面圖(圖I的上半部分);圖3為離合器裝置的剖面圖(圖I的下半部分);圖4為第I磨損追蹤機構周圍的局部剖面圖;圖5為第I磨損追蹤機構周圍的剖面放大圖;圖6為第2磨損追蹤機構周圍的局部剖面圖;圖7為第2磨損追蹤機構周圍的剖面放大圖;圖8為第I磨損追蹤機構的動作說明圖(第I離合器連接時);圖9為第I磨損追蹤機構的動作說明圖(解除第I離合器連接時);圖10為第2磨損追蹤機構的動作說明圖(第2離合器連接時);圖11為第2磨損追蹤機構的動作說明圖(解除第2離合器連接時)。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 圖3所示,離合器裝置I為從發動機向變速箱的第I輸入軸91及第2輸入軸92傳遞動力所需的裝置,其包括輸入旋轉體10、第I壓板39、第2壓板49、第I離合器盤組件5、第2離合器盤組件6、驅動機構7、多個第I磨損追蹤機構100、多個第2磨損追蹤機構200。由輸入旋轉體10、第I壓板39、第I離合器盤組件5及驅動機構7的第I驅動機構7A構成第I離合器Cl。由輸入旋轉體10、第2壓板49、第2離合器盤組件6及驅動機構7的第2驅動機構7B構成第2離合器C2。第I離合器Cl及第2離合器C2為所謂的正常開放型離合器。第I檔、第3檔及第5檔時,第I離合器Cl傳遞動力,第2檔及第4檔時,第2離合器C2傳遞動力。如圖I 圖3所示,輸入旋轉體10是從發動機傳遞動力的部件,經由柔性板93與曲軸99相連。柔性板93的內周部,通過螺栓99a被固定在曲軸99上,柔性板93的外周部,通過螺栓(圖中未示出)被固定在輸入旋轉體10上。軸承98被固定在曲軸99的端部,第I輸入軸91的前端被軸承98能夠旋轉地支撐著。輸入旋轉體10,主要具有第I飛輪3、第2飛輪4、中間板38。(I)第 I 飛輪 3如圖I 圖3所示,第I飛輪3具有環狀的第I圓板部33、多個第I固定部31、多個第I通氣孔31e。第I固定部31為圓弧狀部分,從第I圓板部33的外周部向第2飛輪4側突出。第I固定部31,在圓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2)第 2 飛輪 4如圖I 圖3所示,第2飛輪4具有第2圓板部43、多個第2固定部41、多個突出部42、多個第I通孔41c、多個第2通孔41d。第2圓板部43與第I圓板部33,在軸向上間隔空間配置。第2固定部41為圓弧狀部分,且從第2圓板部43的外周部向第I飛輪3側突出。第2固定部41,在圓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突出部42,在第2固定部41的圓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且從第2圓 板部43的外周部向變速箱側(第I飛輪3的相反側)突出。而且,第2圓板部43上形成有向變速箱側突出的支撐突出部43a。支撐突出部43a與第2膜片彈簧72相抵接。如圖4所示,中間部件78插入第I通孔41c中。如圖6所示,第2滑套252插入第2通孔41d的中。(3)中間板 38如圖I 圖3所示,中間板38,被夾持在第I飛輪3與第2飛輪4之間,被設置成與第I飛輪3及第2飛輪4能夠一體旋轉。第I帶板(圖中未示出)及第2帶板(圖中未示出)被固定在中間板38上。第I帶板,在軸向上能夠一體旋轉且彈性連接第I壓板39與中間板38。第2帶板,在軸向上能夠一體旋轉且彈性連接第2壓板49與中間板38。第I壓板39被第I帶板保持在圖I 圖3所表示的位置。第2壓板49被第2帶板保持在圖I 圖3所表示的位置。〈旋轉支撐機構11>旋轉支撐機構11被設置在第I輸入軸91與輸入旋轉體10之間,及第2輸入軸92與輸入旋轉體10之間,並相對第I輸入軸91及第2輸入軸92能夠旋轉地支撐輸入旋轉體10。具體而言,如圖I 圖3所示,旋轉支撐機構11具有第I軸承34、第2軸承44、支撐部件35。第I軸承34配置在第I圓板部33與第I輸入軸91之間,且相對第I輸入軸91能夠旋轉地支撐第I圓板部33。第I軸承34配置在支撐部件35與第I圓板部33之間,且由卡環34a限制其相對第I圓板部33的軸向移動。第2軸承44配置在第2圓板部43與第2輸入軸92之間,且相對第2輸入軸92能夠旋轉地支撐第2圓板部43。通過第2輸入軸92限制第2軸承44向變速箱側的移動。支撐部件35安裝在第I輸入軸91上,並支撐第I飛輪3及第I離合器盤組件5。支撐部件35具有第I圓筒部35b、形成於第I圓筒部35b端部上的第2圓筒部35a、定位部35c。第I圓筒部35b嵌入第I輸入軸91的鍵槽內。第I圓筒部35b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鍵槽,第I圓筒部35b嵌入第I離合器盤組件5的第I輪轂51中。第I圓筒部35b相對第I輸入軸91向發動機側的移動被圓環36a及固定部件36b限制。由於第I圓筒部35b的外徑與第2輸入軸92的外徑大致相同,能夠實現第I輪轂51及第2輪轂61部件的共有化。第2筒狀部35a嵌入第I軸承34的內周側。第2圓筒部35a的外徑大於第I圓筒部35b的外徑,第2圓筒部35a的內徑也大於第I圓筒部35b的內徑。第2圓筒部35a的內周側配置有圓環36a及固定部件36b。定位部35c是從第2圓筒部35a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環狀部分,配置在第2圓筒部35a的發動機側邊緣。通過第2筒狀部35a進行第I軸承34的軸向定位。
如圖I 圖3所示,第I壓板39配置在輸入旋轉體10內,且配置成相對第I圓板部33能夠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具體而言,第I壓板39具有大致成圓板狀的第I主體部39b、多個第I支撐部39d。第I主體部39b與第I圓板部33在軸向上相向配置。多個第I支撐部39d,從第I主體部39b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且在圓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I支撐部39d上形成有第I支撐孔163b及第I螺絲孔163a,並設置有第I磨損追蹤機構100。〈第2 壓板 49>如圖I 圖3所示,第2壓板49配置在輸入旋轉體10內,且配置成相對第2圓板部43能夠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具體而言,第2壓板49具有大致成圓板狀的第2主 體部49b、多個第2支撐部49d。第2主體部49b與第2圓板部43在軸向上相向配置。多個第2支撐部49d,從第2主體部49b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且在圓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2支撐部49d上形成有第2支撐孔263b及第2螺絲孔263a,並設置有第2磨損追蹤機構200。如圖I 圖3所示,第I離合器盤組件5為從輸入旋轉體10向第I輸入軸91傳遞動力所需的部件,經由支撐部件35與第I輸入軸91相連。第I離合器盤組件5,具有第I摩擦部57、第I輸入部件52、第I輪轂51、多個第I彈簧55。第I摩擦部57,配置在第I圓板部33與第I壓板39的軸向之間。第I摩擦部57被設置成與輸入旋轉體10及第I壓板39能夠進行滑動。第I輸入部件52是從第I摩擦部57傳遞動力的部件,與第I摩擦部57相連。第I輪轂51,經由支撐部件35與第I輸入軸91相連。第I彈簧55被第I輸入部件52能夠彈性變形地支撐,且在旋轉方向上彈性連接第I輸入部件52與第I輪轂51。〈第2離合器盤組件6>如圖I 圖3所示,第2離合器盤組件6為從輸入旋轉體10向第2輸入軸92傳遞動力所需的部件,與第2輸入軸92相連。第2離合器盤組件6,具有第2摩擦部67、第2輸入部件62、第2輪轂61、多個第2彈簧65。第2摩擦部67,配置在第2圓板部43與第2壓板49的軸向之間。第2摩擦部67被設置成與輸入旋轉體10及第2壓板49能夠進行滑動。第2輸入部件62是從第2摩擦部67傳遞動力的部件,與第2摩擦部67相連。第2輪轂61與第2輸入軸92相連。第2彈簧65被第2輸入部件62能夠彈性變形地支撐,且在旋轉方向上彈性連接第2輸入部件62與第2輪轂61。(I)第I驅動機構7A第I驅動機構7A是用於操作第I離合器Cl的動力傳遞的機構,向第I壓板39傳遞軸向按壓力。如圖I 圖3所示,第I驅動機構7A,其具有第I膜片彈簧71、環狀的第I支撐板75、環狀的第2支撐板73、多個中間部件78。第I膜片彈簧71,具有環狀的第I連接部71a、從第I連接部71a朝半徑方向內側延伸,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隔空間配置的多個第I杆部71b。
第I支撐板75被固定在突出部42上。第I支撐板75具有第I突起75a。第I突起75a與第I膜片彈簧71的外周部相抵接。第2支撐板73,具有環狀的第2主體部73c、向變速箱側突出的突起部73a、從第2主體部73c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多個第2驅動突出部73b。第2驅動突出部73b上固定有一個中間部件78。第2驅動突出部73b配置在相鄰的突出部42之間。第2支撐板73被第2固定部41與第2飛輪4能夠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地支撐著。
(2)第2驅動機構7B第2驅動機構7B是用於操作第2離合器C2的動力傳遞的機構,向第2壓板49傳遞軸向按壓力。如圖I 圖3所示,第2驅動機構7B,其具有第2膜片彈簧72 (第2驅動部件的示例)、環狀的第3支撐板74、多個連接杆79、多個固定部件70。第2膜片彈簧72,具有環狀的第2連接部72a、從第2連接部72a朝半徑方向延伸,且在圓周方向上相隔空間配置的多個第2桿部72b。第3支撐板74,具有環狀的第3主體部74c、向發動機側突出的第3突起部74a、從第3主體部74c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多個第3驅動突出部74b。第3驅動突出部74b配置在相鄰的突出部42之間。第3支撐板74被第2固定部41與第2飛輪4能夠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地支撐著。連接杆79被設置成使其向第2壓板49傳遞按壓負重,具有杆部79a、蓋部79b。杆部79a的端部通過固定部件70被固定在第3支撐板74上。蓋部79b設置在杆部79a的發動機側端部。<第I磨損追蹤機構100〉多個第I磨損追蹤機構100是用於抑制因第I離合器Cl的第I摩擦部57的磨損引起的離合器裝置I的性能降低的機構,在圓周方向上以相同間隔配置。具體而言,如圖4或圖5所示,每個第I磨損追蹤機構100具有第I調整螺栓153 (第I調整部件或第2調整部件的示例)、第I調整彈簧154 (第I彈性部件或第2彈性部件的示例)、第I滑套152 (第I檢測部件或第2檢測部件的示例)、第I止動器151 (第I止動部或第2止動部的示例)。第I調整螺栓153配置成使其向第I壓板39傳遞第I膜片彈簧71的按壓力,且被安裝在第I壓板39上。具體而言,第I調整螺栓153,其包括具有第I螺釘部153c,且大致成筒狀的第I螺栓主體153a、從第I螺栓主體153a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環狀第I抵接部 153b。由於第I螺栓主體153a旋入第I螺絲孔163a中,一旦相對第I壓板39進行旋轉,第I螺栓主體153a則相對第I壓板39軸向移動。第I螺栓主體153a總是被第I調整彈簧154賦予旋轉力。更具體而言,第I調整螺栓153總是被第I調整彈簧154賦予旋轉力,以使第I調整螺栓153相對第I壓板39向變速箱側移動。而且,中間部件78的端部插入第I螺栓主體153a中。第I螺栓主體153a具有第I圓錐面153f,第I圓錐面153f與中間部件78的端部相抵接。第I抵接部153b是環狀部分,在軸向上與第I滑套152的第I限制部152b (後述)相抵接。第I滑套152插入第I抵接部153b中。第I滑套152是用於限制第I調整螺栓153向發動機側移動的部件,被第I壓板39相對第I壓板39能夠軸向移動地支撐。第I滑套152從第I壓板39向發動機側突出。第I滑套152的變速箱側端部插入第I調整螺栓153的第I螺栓主體153a中。第I滑套152配置成與第I調整螺栓153同心圓狀。第I滑套152具有大致成筒狀的第I滑套主體152a、從第I滑套主體152a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且大致成環狀的第I限制部152b、第I掛部152d。第I滑套主體152a,其外徑較小的狀態下插入第I支撐孔163b中。具體而言,第I滑套主體152a上形成有朝軸向細長延伸的第I狹縫152c。由於形成有第I狹縫152c,第I滑套主體152a在徑向上能夠彈性變形。由於第I滑套主體152a緊密嵌入第I壓板39的第I支撐孔163b中,因此一旦第I滑套152相對第I壓板39軸向移動或進行旋轉,則在第I滑套152與第I壓板39之間產生較大的滑動摩擦力。因此,雖然第I滑套152基本上與第I壓板39成一體軸向移動,但是,一旦較大的軸向力作用於第I滑套152,第I滑套152則相對第I壓板39朝軸向移動。第I限制部152b配置在第I螺栓主體153a的內側,且配置在第I抵接部153b的變速箱側。第I限制部152b在軸向上與第I抵接部153b相抵接。由於第I狹縫152c延 長至第I限制部152b,因此,第I限制部152b成C字狀。第I調整彈簧154的第2端154c(後述)插入第I狹縫152c中。第I掛部152d形成在第I滑套152的第I圓板部33側端部,是從第I滑套主體152a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且大致成環狀的部分。第I掛部152d被設置成能夠與第I止動器151的止動部151b相抵接。第I止動器151插入第I掛部152d內。第I調整彈簧154是扭力螺旋彈簧,向第I調整螺栓153賦予旋轉力。第I調整彈簧154向第I調整螺栓153賦予旋轉力,以使第I調整螺栓153相對第I壓板39向變速箱側移動。具體而言,第I調整彈簧154具有第I彈簧主體154a、第I端154b、第2端154c。第I彈簧主體154a是產生旋轉力的部分,配置在第I調整螺栓153的內周側。第I端154b,從第I彈簧主體154a的發動機側端部突出,被掛在第I調整螺栓153上。例如,第I端154b插入第I調整螺栓153的第I掛孔153d中。第2端154c,從第I彈簧主體154a的第I滑套152側端部突出,被掛在第I滑套152上。例如,第2端154c插入第I滑套152的第I狹縫152c中。由於第I滑套152緊密嵌入第I支撐孔163b中,因此一旦第I滑套152相對第I壓板39軸向移動或進行旋轉,則在第I滑套152與第I壓板39之間產生較大的滑動摩擦力。由於第I調整彈簧154賦予第I調整螺栓153的旋轉力小於使第I滑套152進行旋轉的力,第I滑套152能夠限制第I調整彈簧154相對第I壓板39的旋轉。第I止動器151被固定在第I飛輪3的第I圓板部33上,限制第I壓板39相對第I飛輪3的軸向移動。具體而言,第I止動器151插入第I滑套152中,且配置成在軸向上能夠與第I滑套152相抵接。傳遞動力時,第I止動器151與第I滑套152之間形成縫隙G1。該縫隙Gl相當於分離時第I壓板39的升降量。因此,即使第I摩擦部57出現損耗,通過第I滑套152及第I止動器151將第I壓板39的升降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第I止動器151是為了限制第I滑套152及第2壓板39向變速箱側的移動而設置,其具有旋入第I圓板部33上的止動器主體151a、形成於止動器主體151a端部上的止動部151b。止動部151b是從止動器主體151a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的環狀部分。止動部151b能夠與上述第I滑套152的第I掛部152d相抵接。第I止動器151配置成與第I調整螺栓153及第I滑套152同心圓狀。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線BI成第I止動器151、第I調整螺栓153及第I滑套152的中心軸。<第2磨損追蹤機構200〉
多個第2磨損追蹤機構200是用於抑制因第2離合器C2的第2摩擦部67的磨損引起的離合器裝置I的性能降低的機構,在圓周方向上以相同間隔配置。第2磨損追蹤機構200配置在第I磨損追蹤機構100之間。具體而言,如圖6或圖7所示,每個第2追蹤機構200具有第2調整螺栓253 (第I調整部件或第2調整部件的示例)、第2調整彈簧254(第I彈性部件或第2彈性部件的示例)、第2滑套252 (第I檢測部件或第2檢測部件的示例)、第2止動器251 (第I止動部或第2止動部的示例)。第2調整螺栓253配置成使其向第2壓板49傳遞第2膜片彈簧72的按壓力,且被安裝在第2壓板49上。具體而言,第2調整螺栓253,其包括具有第2螺釘部253c,且大致成筒狀的第2螺栓主體253a、從第2螺栓主體253a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環狀第2抵接部 253b。由於第2螺栓主體253a旋入第2螺絲孔263a中,一旦相對第2壓板49進行旋轉,第2螺栓主體253a則相對第2壓板49軸向移動。第2螺栓主體253a總是被第2調整彈簧254賦予旋轉力。更具體而言,第2調整螺栓253a總是被第2調整彈簧254賦予旋轉力,以使第2調整彈簧254相對第2壓板49向第I圓板部33側移動。還有,第2螺栓主體253a具有第2圓錐面253f,第2圓錐面253f與連接杆79的蓋部79b相抵接。第2抵接部253b是環狀部分,在軸向上與第2滑套252的第2限制部252b (後述)相抵接。第2滑套252插入第2抵接部253b中。第2滑套252是用於限制第2調整螺栓253向發動機側移動的部件,被第2壓板49相對第2壓板49能夠軸向移動地支撐。第2滑套252從第2壓板49向發動機側突出。第2滑套252的變速箱側端部插入第2調整螺栓253的第2螺栓主體253a中。第2滑套252配置成與第2調整螺栓253同心圓狀。第2滑套252具有大致成筒狀的第2滑套主體252a、從第2滑套主體252a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且大致成環狀的第2限制部252b。第2滑套主體252a,其外徑較小的狀態下插入第2支撐孔263b中。具體而言,第2滑套主體252a上形成有朝軸向細長延伸的第2狹縫252c。由於形成有第2狹縫252c,第2滑套主體252a在徑向上能夠彈性變形。由於第2滑套主體252a緊密嵌入第2壓板49的第2支撐孔263b中,因此一旦第2滑套252相對第2壓板49軸向移動或進行旋轉,則在第2滑套252與第2壓板49之間產生較大的滑動摩擦力。因此,雖然第2滑套252基本上與第2壓板49成一體軸向移動,但是,一旦較大的軸向力作用於第2滑套252,第2滑套252則相對第2壓板49朝軸向移動。第2限制部252b配置在第2螺栓主體253a的內側,且配置在第2抵接部253b的第I圓板部33側。第2限制部252b在軸向上與第2抵接部253b相抵接。由於第2狹縫252c延長至第2限制部252b,因此,第2限制部252b成C字狀。第2調整彈簧254的第2端254c (後述)插入第2狹縫252c中。第2調整彈簧254是扭力螺旋彈簧,向第2調整螺栓253賦予旋轉力。第2調整彈簧254向第2調整螺栓253賦予旋轉力,以使第2調整螺栓253相對第2壓板49向變速箱側(第2圓板部43側)移動。具體而言,第2調整彈簧254具有第2彈簧主體254a、第I端254b、第2端254c。第2彈簧主體254a是產生旋轉力的部分,配置在第2調整螺栓253的內周側。第2端254b從第2彈簧主體254a的發動機側端部突出,被掛在第2調整螺栓253上。例如,第2端254b插入第2調整螺栓253的第2掛孔253d中。第2端254c從第2彈簧主體254a的第2滑套252側端部突出,被掛在第2滑套252上。例如,第2端254c插入第2滑套252的第2狹縫252c中。由於第2滑套252緊密嵌入第2支撐孔263b中,因此一旦第2滑套252相對第2壓板49軸向移動或進行旋轉,則在第2滑套252與第2壓板49之間產生較大的滑動摩擦力。由於第2調整彈簧254賦予第2調整螺栓253的旋轉力小於使第2滑套252進行旋轉的力,第2滑套252能夠限制第2調整彈簧254相對第2壓板49的旋轉。第2止動器251被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限制第2壓板49相對第2飛輪4的軸 向移動。具體而言,第2止動器251具有第I限制環251a、第2限制環251b。第I限制環251a及第2限制環251b是所謂的卡環,安裝在第2滑套252上。第I限制環251a配置在第2圓板部43的發動機側(第2壓板49側),第2限制環251b配置在第2圓板部43的變速箱側。傳遞動力時,第2限制環251b與第2圓板部43之間形成縫隙G2。該縫隙G2相當於分離時第2壓板49的升降量。因此,一旦第2摩擦部67出現損耗,第I限制環251a與第2圓板部43相抵接,使第2滑套252相對第2壓板49軸向移動。其結果,由於總是能夠將縫隙G2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通過第2圓板部43及第2止動器251將第2壓板49的升降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第2滑套252、第2調整螺栓253及連接杆79配置成同心圓狀。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線B2成第2滑套252、第2調整螺栓253及連接杆79的中心軸。對離合器裝置I的基本動作進行說明。圖I 圖3所表示的狀態為,沒有通過驅動機構7向第I離合器Cl及第2離合器C2施加按壓力的狀態,在第I離合器Cl及第2離合器C2沒有進行動力傳遞的狀態。該狀態下,第I壓板39被第I帶板(圖中未示出)保持在圖I 圖3所表示的軸向位置上,第2壓板49被第2帶板(圖中未示出)保持在圖I 圖3所表示的軸向位置上。一旦,動力從發動機傳遞至輸入旋轉體10,輸入旋轉體10、第I壓板39、第2壓板49及驅動機構7則一體旋轉。第I輸入軸91經由支撐部件35支撐第I軸承34,第I軸承34能夠旋轉地支撐第I飛輪3。而且,第2輸入軸92支撐第2軸承44,第2軸承44能夠旋轉地支撐第2飛輪4。根據該構成,輸入旋轉體10的旋轉保持穩定。例如,車輛以第I檔行進時,變速箱的第I輸入軸91側切換為第I檔,第I驅動機構7A的第I驅動軸承76被第I驅動器(圖中未示出)壓向發動機側。其結果,第I膜片彈簧71以第I突起75a作為支點彈性變形,第2支撐板73被壓向發動機側。一旦第2支撐板73經由第I膜片彈簧71被按壓,中間部件78及第I壓板39則朝發動機側移動。其結果,第I離合器盤組件5的第I摩擦部57被夾持在第I壓板39與第I飛輪3 (更具體而言,第I圓板部33)之間,動力通過第I離合器盤組件5傳遞至第I輸入軸91。通過這些動作,車輛以第I檔開始行進。從第I檔向第2檔變速時,變速箱的第2輸入軸92側切換為第2檔。變速箱為第2檔的狀態下,第2離合器C2幾乎與第I離合器Cl解除的同時切換成連接狀態。具體而言,賦於第I驅動機構7A的按壓負重得以解放,第I驅動軸承76返回至變速箱側。其結果,第I膜片彈簧71的狀態返回至圖I 圖3所表示的狀態,通過第I離合器Cl解除動力傳遞。另一方面,第2驅動機構7B的第2驅動軸承77被第2驅動器(圖中未示出)壓向發動機側。其結果,第2膜片彈簧72以支撐突出部43a作為支點彈性變形,第3支撐板74被拉向變速箱側。一旦,第3支撐板74被第2膜片彈簧72按壓,連接杆79及第2壓板49則朝變速箱側移動。其結果,第2離合器盤組件6的第2摩擦部67被夾持在第2壓板49與第2飛輪4 (更具體而言,第2圓板部43)之間,動力通過第2離合器盤組件6傳遞至第
2輸入軸92。通過這些動作,變速檔從第I檔切換成第2檔。
連接第I離合器Cl時,一旦第I壓板39被第I驅動機構7A壓向發動機側,如圖8所示,第I滑套152則與第I飛輪3的第I圓板部33相接觸。一旦第I摩擦部57出現磨損,從第I滑套152與第I圓板部33相抵接開始,第I壓板39進一步被第I驅動機構7A推向發動機側。此時,由於在第I滑套152與第I壓板39之間產生的滑動摩擦力遠遠小於從第I驅動機構7A賦予第I壓板39的按壓負重,第I滑套152與第I壓板39進行滑動,如圖8所示,第I壓板39相對第I滑套152向發動機側移動。一旦,第I摩擦部57被完全夾持在第I壓板39與第I圓板部33之間,第I壓板39則停止移動。這樣,通過第I離合器盤組件5進行動力傳遞。該狀態下,第I限制部152b與第I抵接部153b之間產生相當於第I摩擦部57的磨損量Gll的縫隙。為了解除第I離合器Cl的連接,一旦解除通過第I驅動機構7A賦予的按壓負重,因第I帶板的彈力第I壓板39相對第I飛輪3向變速箱側移動,但是,一旦第I滑套152的第I掛部152d與第I止動器151的第I止動部151b相抵接,第I飛輪3則停止向變速箱側的移動。之後,一旦繼續進行解除動作,為了分離第I膜片彈簧71與第2支撐板73,賦予第I調整螺栓153的按壓負重幾乎成為零。由於第I調整彈簧154的旋轉力一直作用於第I調整螺栓153,第I滑套152的第I抵接部152b與第I調整螺栓153的第I止動部153d之間的縫隙Gl變零為止,第I調整螺栓153 —直進行旋轉。這樣,完成伴隨著第I摩擦部57的磨損的磨損追蹤動作。一旦,第I調整螺栓153相對第I壓板39進行移動,第I調整螺栓153的第I抵接部153b則與第I限制部152b相接觸。此時,第I滑套152與第I壓板39的第I支撐孔163b之間產生的軸向滑動摩擦力遠遠大於因第I調整螺栓154的旋轉力產生的第I調整螺栓153的軸力。因此,一旦第I調整螺栓153的第I抵接部153b與第I滑套152的第I限制部152b相抵接,第I滑套152相對第I壓板39不進行移動,第I調整螺栓153的軸向移動被第I滑套152限制,第I調整螺栓153停止旋轉。而且,由於第I滑套152與第I壓板39的第I支撐孔163b之間產生的旋轉方向的滑動摩擦力也遠遠大於第I調整彈簧154的旋轉力,不會出現第I滑套152預想不到的旋轉使第I調整彈簧154的旋轉力鬆弛的現象。還有,由於這種作用,鬆開離合器時往往產生的第I壓板39的軸向振動下,即使第I膜片彈簧71斷續地與第2支撐板73分離時,也不會出現第I調整螺栓153預想不到的旋轉。
這樣,如圖9所示,第I滑套152及第I調整螺栓153相對於第I壓板39僅向變速箱側移動相當於第I摩擦部57的磨損量Gll的部分,與此同時,第2支撐板73相對第I壓板39向變速箱側移動。換句話說,第I壓板39相對第I滑套152及第I調整螺栓153僅向發動機側移動相當於第I摩擦部57的磨損量Gll的部分。如果第I摩擦部57出現磨損,解除第I離合器Cl的連接時將重複進行上述動作。如上所述,如果為第I摩擦追蹤機構100,即使第I摩擦部57出現磨損,第I膜片彈簧71與第2支撐板73相接觸的支點位置大致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一旦完成一次調整,由於是利用進給螺杆機構,因此不會因第I膜片彈簧71的按壓負重出現第I調整螺栓153返回的現象。而且,也不會因振動等第I調整螺栓153過度旋轉出現所謂的過度調整。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因第I摩擦部57的磨損引起的離合器裝置I性能的變動。而且,由於檢測磨損量的第I滑套152限制第I調整螺栓153的移動,能夠將調整支點位置的機構和檢測磨損量的機構匯集成一個機構。即,該離合器裝置I中,不僅能夠實 現第I摩擦追蹤機構100的小型化,還能夠實現組裝方法的簡便化,並能夠降低製造成本。還有,第I調整螺栓153配置在第I螺絲孔163a內,第I調整彈簧154配置在第I調整螺栓153的內周側。因此,能夠將第I摩擦追蹤機構100的一部分配置在第I壓板39的內部,能夠縮小第I摩擦追蹤機構100的設置空間。〈第2磨損追蹤機構200的動作>連接第2離合器C2時,一旦第2壓板49被第2驅動機構7B壓向變速箱側,如圖10所示,安裝在第2滑套252上的第I限制環251a則與第2飛輪4的第2圓板部43相接觸。一旦第2摩擦部67出現磨損,從第I限制環251a與第2圓板部43相抵接開始,第2壓板49進一步被第2驅動機構7B推向變速箱側。此時,由於在第2滑套252與第2壓板49之間產生的滑動摩擦力遠遠小於從第2驅動機構7B賦予第2壓板49的按壓負重,第2滑套252與第2壓板49進行滑動,如圖10所示,第2壓板49相對第2滑套252向變速箱側移動。一旦,第2摩擦部67被完全夾持在第2壓板49與第2圓板部43之間,第2壓板49則停止移動。這樣,通過第2離合器盤組件6進行動力傳遞。該狀態下,第2限制部252b與第2抵接部253b之間產生相當於第2摩擦部67的磨損量G12的縫隙。為了解除第2離合器C2的連接,一旦解除通過第2驅動機構7B賦予的按壓負重,因第2帶板的彈力第2壓板49相對第2飛輪4向變速箱側移動,但是,一旦被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的第2止動器251的第2限制環251b與第2飛輪4的第2貫穿孔41d相抵接,第2飛輪4則停止向變速箱側的移動。之後,一旦繼續進行解除動作,為了分離第2膜片彈簧72與第3支撐板74,賦予第2調整螺栓253的按壓負重幾乎成為零。由於第2調整彈簧254的旋轉力一直作用於第2調整螺栓253,第2滑套252的第2限制部252b與第2調整螺栓253的第2抵接部253b之間的縫隙G12變零為止,第2調整螺栓253 —直進行旋轉。這樣,完成伴隨著第2摩擦部67的磨損的磨損追蹤動作。一旦,第2調整螺栓253相對第2壓板49進行移動,第2調整螺栓253的第2抵接部253b則與第2限制部252b相接觸。此時,第2滑套252與第2壓板49的第2支撐孔263b之間產生的軸向滑動摩擦力遠遠大於因第2調整螺栓254的旋轉力產生的第2調整螺栓253的軸力。因此,一旦第2調整螺栓253的第2抵接部253b與第2滑套252的第2限制部252b相抵接,第2滑套252相對第2壓板49不進行移動,第2調整螺栓253的軸向移動被第2滑套252限制,第2調整螺栓253停止旋轉。而且,由於第2滑套252與第2壓板49的第2支撐孔263b之間產生的旋轉方向的滑動摩擦力也遠遠大於第2調整彈簧254的旋轉力,不會出現第2滑套252預想不到的旋轉使第2調整彈簧254的旋轉力鬆弛的現象。還有,由於這種作用,鬆開離合器時往往產生的第2壓板49的軸向振動下,即使第2膜片彈簧72斷續地與第2支撐板73分離時,也不會出現第2調整螺栓253預想不到的旋轉。這樣,如圖11所示,連接杆79、第2滑套252及第2調整螺栓253相對於第2壓板49僅向變速箱側移動相當於第2摩擦部67的磨損量G12的部分,與此同時,第3支撐板74相對第2壓板49向變速箱側移動。換句話說,第2壓板49相對第2滑套252及第 2調整螺栓253僅向發動機側移動相當於第2摩擦部67的磨損量G12的部分。如果第2摩擦部67出現磨損,解除第2離合器C2的連接時將重複進行上述動作。如上所述,如果為第2摩擦追蹤機構200,即使第2摩擦部67出現磨損,第2膜片彈簧72與第3支撐板74相接觸的支點位置大致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一旦完成一次調整,由於是利用進給螺杆機構,因此不會因第2膜片彈簧72的按壓負重出現第2調整螺栓253返回的現象。而且,也不會因振動等第2調整螺栓253過度旋轉出現所謂的過度調整。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因第2摩擦部67的磨損引起的離合器裝置I性能的變動。而且,由於檢測磨損量的第2滑套252限制第2調整螺栓253的移動,能夠將調整支點位置的機構和檢測磨損量的機構匯集成一個機構。即,該離合器裝置I中,不僅能夠實現第2摩擦追蹤機構200的小型化,還能夠實現組裝方法的簡便化,並能夠降低製造成本。還有,第2調整螺栓253配置在第2螺絲孔263a內,第2調整彈簧254配置在第2調整螺栓253的內周側。因此,能夠將第2摩擦追蹤機構200的一部分配置在第2壓板49的內部,能夠縮小第2摩擦追蹤機構200的設置空間。〈其他實施例〉本發明不僅局限於如上所述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範圍內能夠以進行各種變更和修改。另外,對實質上與上述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結構,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詳細說明。(I)雖然上述第I摩擦追蹤機構100及第2摩擦追蹤機構200被搭載在離合器裝置I上,但搭載這種摩擦追蹤機構的裝置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涉及的離合器裝置I。只要是用於從發動機向變速箱的第I輸入軸及第2輸入軸傳遞動力的離合器裝置,摩擦追蹤機構也能夠適用於其他離合器裝置。例如,雖然第I壓板39、第2壓板49、第I離合器盤組件5及第2離合器盤組件6配置在輸入旋轉體10的內部,但即使是按壓第I摩擦部57及第2摩擦部67的部件配置在第I離合器盤組件5及第2離合器盤組件6之間的所謂的中心板型離合器,本發明也能夠適用。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減振機構設置在第I離合器盤組件5及第2離合器盤組件6上,但也能夠在發動機與輸入旋轉體10之間配置減振機構。還有,只要是第I摩擦追蹤機構100及第2摩擦追蹤機構200中的至少一個設置在離合器裝置上,能夠獲得與上述內容相同的效果。(2)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第I滑套152及第I調整彈簧154配置在第I調整螺栓153的內周側,但第I滑套152及第I調整彈簧154的配置不僅局限於上述配置。例如,第I滑套152及第I調整彈簧154也能夠配置在第I調整螺栓153的外側。還有,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第2滑套252及第2調整彈簧254配置在第2調整螺栓253的內周側,但第2滑套252及第2調整彈簧254的配置不僅局限於上述配置。例如,第2滑套252及第2調整彈簧254也能夠配置在第2調整螺栓153的外側。(3)在上述實施例中,雖 然第I彈性部件的第2端部(第I調整彈簧154的第2端154c)被掛在第I檢測部件(第I滑套152)上,但是,例如第I調整彈簧154的第2端154c也能夠被掛在固定在第I滑套152上的部件上。S卩,第I檢測部件不僅包含第I滑套152,也包含被固定在第I滑套152上的部件。還有,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第2彈性部件的第2端(第2調整彈簧254的第2端254c)被掛在第2檢測部件(第2滑套252)上,但是,例如第2調整彈簧254的第2端254c也能夠掛在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的部件上。S卩,第2檢測部件不僅包含第2滑套252,也包含被固定在第2滑套252上的部件。工業上的可利用性如果為本發明涉及的離合器裝置,能夠抑制因磨損引起的性能變動。因此,本發明適用於離合器裝置領域。(符號說明)I 離合器裝置3 第I飛輪4 第2飛輪5 第I離合器盤組件6 第2離合器盤組件7 驅動機構7A第I驅動機構7B第2驅動機構10輸入旋轉體11旋轉支撐機構39 第I壓板49 第2壓板71 第I膜片彈簧(第I驅動部件或第2驅動部件的示例)72 第2膜片彈簧(第I驅動部件或第2驅動部件的示例)100第I磨損追蹤機構151第I止動器(第I止動部或第2止動部的示例)152第I滑套(第I檢測部件或第2檢測部件的示例)153第I調整螺栓(第I調整部件或第2調整部件的示例)154第I調整彈簧(第I彈性部件或第2彈性部件的示例)200第2磨損追蹤機構251第2止動器(第I止動部或第2止動部的示例)252第2滑套(第I檢測部件或第2檢測部件的示例)
253第2調整螺栓(第I調整部件或第2調整部件的示例)
254第2調整彈簧(第I彈性部件或第2彈性部件的示例)Cl第I離合器C2第2離合器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合器裝置,用於將從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變速箱的第I輸入軸及第2輸入軸,其包括 輸入旋轉體,能夠接受從所述發動機傳遞的動力; 第I壓板,設置成與所述輸入旋轉體能夠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 第2壓板,設置成與所述輸入旋轉體能夠一體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 第I離合器盤組件,配置在所述輸入旋轉體與所述第I壓板之間,且被設置成能夠與所述第I輸入軸相連; 第2離合器盤組件,配置在所述輸入旋轉體與所述第2壓板之間,且被設置成能夠與所述第2輸入軸相連; 第I驅動部件,被設置成能夠軸向按壓所述第I壓板; 第2驅動部件,被設置成能夠軸向按壓所述第2壓板; 第I調整部件,配置成向所述第I壓板傳遞所述第I驅動部件的按壓力,且當所述第I調整部件相對所述第I壓板進行旋轉,則所述第I調整部件相對所述第I壓板軸向移動;第I彈性部件,向所述第I調整部件賦予旋轉力; 第I檢測部件,根據所述第I離合器盤組件的磨損,相對所述第I壓板能夠軸向移動地被所述第I壓板支撐,且配置成能夠限制所述第I壓板向所述第2離合器盤組件側的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檢測部件在軸向上與所述第I調整部件相抵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調整部件在外周部上形成有第I螺釘部; 所述第I壓板具有與所述調整部件的所述第I螺釘部螺紋連接的第I螺絲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壓板具有所述第I檢測部件緊密嵌入的第I支撐孔, 所述第I支撐孔與所述第I螺絲孔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I 4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彈性部件具有產生旋轉力的第I主體部、第I端、第2端;其中, 所述第I彈性部件的所述第I端被掛在所述第I調整部件上; 所述第I彈性部件的所述第2端被掛在所述第I檢測部件及所述第I壓板中的至少一側。
6.根據權利要求I 5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調整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狀的第I調整部件主體、從所述第I調整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突出的第I抵接部; 所述第I檢測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狀的第I檢測部件主體、從所述第I檢測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突出,且配置成在軸向上能夠與所述第I抵接部相抵接的第I限制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抵接部從所述第I調整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 所述第I限制部從所述第I檢測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
8.根據權利要求I 7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檢測部件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I調整部件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抵接部為大致成環狀的部件; 所述第I檢測部件主體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I抵接部內; 所述第I限制部配置在所述第I調整部件主體的內側,且配置在所述第I抵接部的所述第I離合器盤組件的相反側。
10.根據權利要求I 9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第I止動部,被固定在所述輸入旋轉體上,限制所述第I壓板相對所述輸入旋轉體軸向移動; 所述第I止動部配置成與所述第I檢測部件大致同心圓狀。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止動部被插入到所述第I檢測部件中。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止動部配置成在軸向上能夠與所述第I檢測部件相抵接。
13.根據權利要求I 12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檢測部件被設置成連接離合器時與所述輸入旋轉體相接觸,且配置成當所述第I離合盤組件磨損時,相對所述第I壓板軸向移動。
14.根據權利要求I 1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I檢測部件配置成與所述第I調整部件大致同心圓狀。
15.根據權利要求I 14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所述第2調整部件,當所述第2調整部件相對所述第2壓板進行旋轉,則所述第2調整部件相對所述第2壓板軸向移動,其中,所述第2壓板配置成向所述第2壓板傳遞所述第2驅動部件的按壓力; 第2彈性部件,向所述第2調整部件賦予旋轉力; 第2檢測部件,根據所述第2離合器盤組件的磨損相對所述第2壓板能夠軸向移動地被所述第2壓板支撐,並配置成能夠限制所述第2壓板向所述第I離合器盤組件側的移動。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檢測部件在軸向上與所述第2調整部件相抵接。
17.根據權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調整部件具有形成於外周部上的第2螺釘部; 所述第2壓板具有與所述調整部件的所述第2螺釘部螺紋連接的第2螺絲孔。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壓板具有所述第2檢測部件緊密嵌入的第2支撐孔; 所述第2支撐孔與所述第2螺絲孔相連。
19.根據權利要求15 18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彈性部件具有產生旋轉力的第2主體部、第I端、第2端; 所述第2彈性部件的所述第I端被掛在所述第2調整部件上; 所述第2彈性部件的所述第2端被掛在所述第2檢測部件及所述第2壓板的至少一側。
20.根據權利要求15 19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調整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狀的第2調整部件主體、從所述第2調整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突出的第2抵接部; 所述第2檢測部件具有大致成筒狀的第2檢測部件主體、從所述第2檢測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突出,且配置成在軸向上能夠與所述第2抵接部相抵接的第2限制部。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抵接部從所述第2調整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內側突出; 所述第2限制部從所述第2檢測部件主體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
22.根據權利要求15 21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檢測部件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2調整部件內。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抵接部為大致環狀的部件; 所述第2檢測部件主體的一部分被插入到所述第2抵接部; 所述第2限制部配置在所述第2調整部件主體的內側,且配置在所述第2抵接部的所述第2離合器盤組件的相反側。
24.根據權利要求15 2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第2止動部,其被固定在所述第2檢測部件上,並限制所述第2壓板相對所述輸入旋轉體的軸向移動; 所述第2止動部配置成與所述第2檢測部件大致同心圓狀。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止動部被固定在所述第2檢測部件上。
26.根據權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止動部配置成在軸向上能夠與所述第2壓板相抵接。
27.根據權利要求15 26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檢測部件被設置成連接離合器時,使其能夠與所述輸入旋轉體相接觸,且配置成所述第2離合器盤組件磨損時,使其相對所述第2壓板軸向移動。
28.根據權利要求15 27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離合器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2檢測部件配置成與所述第2調整部件大致同心圓狀。
全文摘要
離合器裝置(1),其包括輸入旋轉體(10)、第1壓板(39)、第2壓板(49)、第1離合器盤組件(5)、第2離合器盤組件(6)、第1膜片彈簧(71)、第2膜片彈簧(72)、第1調整螺栓(153)、第1調整彈簧(154)、第1滑套(152)。第1調整螺栓(153),一旦相對第1壓板(39)進行旋轉,則相對第1壓板(39)朝軸向移動。第1調整彈簧(154)向第1調整螺栓(153)賦予旋轉力。第1滑套(152)配置成能夠限制第1壓板(39)向第1離合器盤組件(5)側的移動。
文檔編號F16D13/75GK102834632SQ20118001761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7日
發明者植之原範久 申請人:株式會社 艾科賽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