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口腔組織補片及其製作方法與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3-12-02 15:57:01 4
專利名稱:一種口腔組織補片及其製作方法與應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體組織缺損修復用的生物材料及其製作方法與應用,特別是一種口腔組織補片及其製作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
人體口腔因各種原因會引起口腔組織缺損,牙種植術也會有創傷面產生,對於這類口腔組織缺損的修復,臨床醫學的現有技術方法,一般是採取游離皮片或皮瓣的自體組織移植法,或是將在黏膜缺損部位鄰近位置上形成帶蒂的黏膜瓣,旋轉位移覆蓋於種植釘上方的黏膜缺損部位,這些方法都是在患者自身上取部分人體組織作為修復材料,移植到有缺損的口腔組織或創傷面上。這種傳統的方法雖然在修復組織病損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端(1)患者自體的修復材料來源極其有限,特別是較大面積缺損的修復材料來源更加困難;(2)患者自體修復材料的取用,造成人體供區的二次創傷,尤其在患者自體口腔內取部分組織進行移植,使患者口腔內創傷增大,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使人體供區的美觀和功能受到影響;(3)增加手術操作的複雜性、風險性和難度。
在拔牙後的義齒修復中,一般採用種植義齒、固定義齒、隱形義齒等方法,但這些方法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拔牙後牙槽骨的癒合情況。如以種植義齒為例,往往因拔牙後牙槽骨過度吸收,需要二次手術抬高或加寬牙槽嵴,來滿足種植體必需的骨量要求。為有效的減少拔牙後牙槽嵴的吸收,現有技術中曾使用過羥基磷灰石人工骨、珊瑚人工骨、自體骨、異體骨等材料的植入方法。單純骨髓或骨髓基質細胞植入體內成骨能力較低,主要原因是沒有細胞載體,骨髓易流失或吸收,不能在植入部位形成有效的細胞濃度且抗感染能力較低。自體骨植入增加創傷,病人不易接受。採用羥基磷灰石等材料作為骨髓基質細胞的栽體,較單純骨髓植入提高了成骨效率,這一方面說明人骨細胞外基質材料作為骨髓細胞的載體是可行的,但同時羥基磷灰石作為不可降解材料,植入體內不能被新生骨組織完全替代,所形成的組織不完全符合骨組織的生物學特性。所以,以上等方法正逐步被淘汰。人體在自我修復拔牙窩的同時也產生牙槽嵴的吸收,使牙槽嵴改變原有的形態,嚴重影響日後的修復成功率和修複方法的選擇。
用傳統的異體組織移植的方法修復口腔組織的缺損,不但常受到供體數量的限制,還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造成修復手術的失敗,即使能夠成功,也要附加終身的免役抑制治療,還會使受體發生其他疾病,因而不可取。
本發明人已有關於用脫細胞技術處理異體組織解決免疫排斥的研究成果(美國專利號5916265;中國專利號00120211.1),為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和研製出一種新的用於口腔組織缺損修復的生物材料提供了基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口腔組織缺損修復的口腔組織補片及其製作方法。
一種口腔組織補片,是由人的異體或哺乳類動物的膜狀或片狀組織經脫細胞處理而成的具有三維空間框架結構的細胞外基質(ECM)。
所述口腔組織補片,是由以下方法製作而成的a、從人或哺乳類動物體上取所需膜狀組織(如羊膜)或片狀組織(如皮膚、真皮組織更佳);b、將獲得的組織用固定劑固定;c、用鹼性溶液對所述組織進行脫細胞處理;d、用緩衝液對所述組織進行洗滌,獲得細胞外基質(ECM);e、將細胞外基質(ECM)在胺基酸溶液中進行孵育。
所述口腔組織補片的外觀為半透明、白色、蜂窩狀具有彈性的片形;所述片形的規格為12~1cm×8~1cm×0.2~1mm。
本發明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從人或哺乳類動物體上取所需組織;2、將獲得的組織用固定劑固定;3、用鹼性溶液對所述組織進行脫細胞處理;4、用緩衝液對所述組織進行洗滌,獲得細胞外基質(ECM);5、將細胞外基質(ECM)在胺基酸溶液中進行孵育,以消除殘留的固定液成分並降低細胞外基質(ECM)的pH值;5、整形及無菌包裝。
所述固定劑為醛類化合物,優選採用戊二醛和/或甲醛。
所述鹼性溶液選自鹼金屬氫氧化物或其碳酸鹽或碳酸氫鹽,氫氧化銨,鹼金屬醇化物,有機胺或它們的混合物的溶液,優選採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
所述緩衝液為鹼金屬氯化物及磷酸鹽的溶液,優選採用氯化鉀和/或氯化鈉及磷酸二氫鉀和/或磷酸二氫鈉的溶液。
所述胺基酸溶液選自天門冬氨酸溶液或穀氨酸溶液或甘氨酸溶液中的一種。
所述孵育過程中調整降低細胞外基質(ECM)的pH值為7.4。
所述脫細胞處理的條件包括鹼性溶液的濃度為0.1N~5N;溫度為4~60℃;處理的時間為12小時至5天。
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是基於生物組織工程學原理研製而成的。生物組織是由細胞和細胞外基質(ECM)構成的。一般的異體組織移植到受體體內時,通常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異體組織間的排異反應,主要源於組織中的細胞膜表面抗原和細胞所分泌的某些特異物質。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由於採取了生物學和化學的處理方法,完全脫除了可被宿主識別為外來成分而引起排異反應的抗原細胞,同時保留了細胞外基質(ECM),因此,採用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作為修復口腔組織缺損的材料,可以有效地解決異體排異問題。
細胞外基質(ECM)是填充於細胞間的物質,其成分除水、電解質、少量液相成分外,主要還有膠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它們共同構成了細胞生長的微環境。細胞外基質(ECM)不僅僅是生物組織的支持物,不僅具有直接支持細胞、組織的作用,而且可以影響細胞的形態、調控細胞的正常代謝、遷移、增殖、分化以及生物信息的傳遞。
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由於其細胞外基質(ECM)所具有的三維空間框架結構的特點,在移植到受體後,可以為受體的組織細胞再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支架,細胞外基質蛋白可促進表皮細胞的附著和增生,並保證再生定位的準確性,使組織有序更新。通過建立細胞外基質(ECM)與細胞骨架及核基質之間的「動力學相關性」模型的研究表明,細胞外基質(ECM)分子與細胞表面相互作用,然後將信號跨膜傳遞到胞漿內分子,這些信號觸發自細胞骨架到細胞核的一系列級聯反應,導致特異基因的表達,這些特異基因的產物反過來又通過不同方式影響細胞外基質(ECM)。細胞與細胞外基質(ECM)是互相依存的,細胞外基質(ECM)成分的合成、分泌和組裝是細胞活動的產物,它不僅參與組織結構的維持,而且對細胞的形態、功能、粘附、移行、分化、存活等基本生命活動具有全方位的影響。細胞外基質(ECM)在組織生長過程中起到作為細胞生長粘附的生理性底物的功能,作為規則的組織更新所需的支架持續存在,可維持原有組織的錨著性和確保新生組織的精確再生,即保證細胞再生定位的準確性,並可促進細胞的移行和生長,這對所有組織成分的修復十分必要。相反,在傷口癒合過程中,如果失去細胞外基質(ECM)的完整性,將導致組織形成的錯誤構建而形成瘢痕。
因此,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能有效地解決異體排異問題,並可以對缺損組織再生和修復起到支架、保護和引導作用,達到誘導細胞長入、促使組織有序更新、促進缺損組織再生的目的。按照植入材料檢驗標準檢驗,證明本發明口腔組織補片無細菌、無細胞毒性、植入後炎症反應不大於I級,無刺激、無致敏、無遺傳毒性,使用安全可靠,可應用於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缺損的修復、牙種植術或牙拔除術後的創面修復、口腔頜面整形填充(唇顎裂)、牙周病的手術治療及預防味覺性出汗綜合症等。植入後與人體組織相容性良好,生成的組織與正常組織沒有區別,可長久存在於宿主體內。本發明口腔組織補片在使用前不必進行任何處理,並可根據損傷創面的大小,選擇不同規格的補片直接使用,操作簡便、快捷,降低了手術風險,避免了患者自體移植所造成的損傷和痛苦,為無法利用自體組織的病人創造了手術機會。本發明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材料來源廣泛,不受限制,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人體組織缺損修復材料。
圖1是組織經脫細胞處理後的細胞外基質(ECM)的顯微圖片圖2是石膏模型測量牙槽嵴寬度變化的數據對比示意3是X片檢查進行牙槽嵴高度和灰度分析的數據對比示意4是骨密度測量數據對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
製作口腔組織補片,要求在潔淨環境下進行。潔淨環境要達到國家GMP要求的10萬級淨化指標,局部超淨工作檯要達到100級。具體製作方法如下1、根據需要,選擇由醫療機構的組織庫中取得人的異體皮膚或從市場取得哺乳類動物的皮膚,通過反取方法進行二次加工,使其達到0.2~1mm的厚度要求。
2、將步驟1獲得的皮膚組織,放入在不鏽鋼容器中,以甲醛為固定劑,對皮膚組織的細胞外基質(ECM)進行固定,固定時間為1分鐘至3小時。
3、在不鏽鋼容器中,用濃度為0.1N~5N的氫氧化鈉溶液對步驟2處理後的皮膚組織進行脫細胞處理,處理溫度為4~60℃;處理時間為12小時至5天。
4、在不鏽鋼容器中,用磷酸二氫鈉和氯化鈉的溶液作為緩衝液,對步驟3處理後的皮膚組織進行洗滌,獲得細胞外基質(ECM)。
5、將步驟4處理後獲得細胞外基質(ECM),放入到不鏽鋼容器中的甘氨酸溶液裡進行孵育,以消除細胞外基質(ECM)中殘留的固定劑成分,並調整降低細胞外基質(ECM)的pH值為7.4。
6、整形、包裝。經過步驟1~4製作而成的細胞外基質(ECM),經整形後成為規格為12~1cm×8~1cm×0.2~1mm的片狀口腔組織補片成品。再將口腔組織補片於無菌環境下塑封在雙層醫用無毒聚乙烯包裝袋內,然後裝盒。
口腔組織補片成品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表1口腔組織補片檢驗結果(檢驗標準Q/HDQYW0011-2001)
皮膚組織經脫細胞處理後的細胞外基質(ECM),如圖1所示。
實施例2口腔組織補片在拔牙窩癒合上的臨床實驗本實驗按照SDA的臨床試驗標準進行。
1、病例選擇選擇正畸治療中需拔除雙側上頜同名牙或雙側下頜同名牙,進行減數矯正的病人,計94名患者,共有實驗牙位326個。患者年齡14~27歲。
2、實驗方法取一側牙位(163個)作為實驗組,拔牙術後即刻將口腔組織補片緊密植入拔牙窩內,距離拔牙窩上緣1~2mm;另一側同名牙位(163個)為對照組,按拔牙常規處理;術後均口服螺旋黴素兩天。
3、觀察時間術後觀察時間分別為術後5天、2周、1個月、2個月、3個月;觀察到患者人數分別為術後5天時觀察到94人、2周時觀察到81人、1月時觀察到53人、2月時觀察到11人、3月時觀察到8人。
4、檢測方法術後5天及2周時,臨床觀察拔牙窩的前期癒合情況;術前及術後的1個月、2個月、3個月分別取石膏模型,測量牙槽嵴寬度的變化;分別在術後即刻及術後的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X光片檢查,進行牙槽嵴高度和灰度分析;利用骨密度儀,分時間段進行測量,將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
5、觀察實驗結果(1)術後第5天。
填塞實驗組觀察94名患者,共163個牙位,口腔組織補片無一例脫出。臨床檢查口腔組織補片位於拔牙窩內牙齦下方,和牙齦邊緣緊密相連或與牙齦平齊,補片呈白色,完全覆蓋拔牙窩牙槽骨,四周無明顯食物殘渣滯留,上述狀態的共有149個牙位,約佔91.8%。輕拉口腔組織補片,可見拔牙窩與組織補片相連的邊緣處有新鮮血液滲出;四周牙齦無明顯充血水腫;患者自覺無明顯疼痛和不適。
對照組觀察94名患者,共163個牙位。臨床檢查拔牙窩內血塊略低於牙齦邊緣的,共有91個牙位,約佔55.8%;血塊覆蓋拔牙窩牙槽骨2/3的,共有64個牙位,約佔39.2%;血塊覆蓋拔牙窩牙槽骨1/2以下的共有8個牙位,約佔4.9%;四周牙齦充血水腫的共有18個牙位,約佔11.04%;血塊表面可見食物殘渣滯留的共有136個牙位,約佔83.5%;患者自覺疼痛、不適的共有7名,19個牙位,分別佔7.44%,11.65%;有2名患者共2個牙位診斷幹槽症,佔1.22%,予以對症處理。
(2)術後2周。
填塞實驗組拔牙窩內仍可見部分組織補片,四周牙齦向內生長,拔牙創面變小,牙槽骨無明顯變化。對照組牙槽骨略向內收縮,四周牙齦向內生長,拔牙創面變小。
(3)模型寬度測量分別取石膏模型,測量牙槽嵴寬度的變化,填充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對比如圖2所示。
(4)X片高度測量X光片檢查,進行牙槽嵴高度和灰度分析,填充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對比如圖3所示。
(5)骨密度測量填充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對比如圖4所示。
6、實驗結論在拔牙後的初期,口腔組織補片表面和拔牙窩內的血液混合;血塊凝固後,因物理作用保持於拔牙窩內,同時也使拔牙窩充實,避免了對照組中因血塊脫落造成食物殘渣滯留、牙槽骨暴露,引發感染;術後5天,輕拉口腔組織補片可見新鮮血液滲出,表明四周組織已有微小血管向補片長出,使補片更加牢固,同時也表明了補片較好的組織相容性。
利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測量表明在術後1~2個月,實驗組的骨密度明顯高於對照組,P值有顯著性差異;顯示了實驗組牙槽窩內成骨較快,表明了口腔組織補片對骨細胞有較好的誘導作用。
參照國內袁紹沄、謝浸等對牙槽嵴X線測量的方法,進行測量的結果表明在拔牙後,牙槽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吸收;但是實驗組明顯小於對照組,P值有顯著差異,可以認為是因口腔組織補片對成骨細胞的誘導作用,加快了牙槽窩內的成骨過程,從而減少了牙槽嵴的吸收。
實施例3口腔組織補片在口腔頜面外科上的臨床實驗本實驗按照SDA的臨床試驗標準進行。
1、病例選擇選擇病例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範圍29~67歲。其中,頰部病變術後黏膜缺損7例,舌腹、舌背及舌側緣病變術後黏膜缺損8例,口底黏膜缺損7例。患者病變主要包括白斑、糜爛型扁平苔癬、類天皰瘡活檢、早期鱗癌和頰黏膜疤痕切除術後創面的修復。
2、實驗方法病變切除後,手術創面徹底止血並衝洗創面,取出經生理鹽水浸泡清洗過的口腔組織補片,用銳利組織剪將其修成略大於創面的形狀,並保證補片周圍斷面整齊,同時在補片中央剪2~4個小切口,以利於創面滲出的引流。創面周圍與組織補片對位整齊嚴密縫合,補片中間縫合3~5針,使補片和創面貼合以利癒合。術後10天拆線。
3、觀察實驗結果術後第1天,手術創面潔淨,無任何排異反應。術後10天拆線時,創緣癒合好,創面上皮爬行不完全,爬行上皮呈點片狀,顏色較鮮豔。術後20天左右,上皮爬行覆蓋整個創面。經術後追訪,22例患者創面周圍無炎性反應,創面上補片稍有術後收縮,但能耐壓且未見壓痛。經術後隨訪觀察一年後,患者對組織補片仍無排異反應,表面有上皮組織覆蓋,黏膜顏色正常,修復效果滿意。補片修復區質地稍硬並有輕度收縮,似輕度疤痕組織,但並不妨礙口腔黏膜缺損的修復效果。
4、實驗結論口腔組織補片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無菌,無排異反應等特點,周圍上皮易於爬行,能很好地保護創面,避免了黏膜缺損所引起的疤痕攣縮,是很好的口腔黏膜缺損的代用品。
實施例4用口腔組織補片修復口腔黏膜組織缺損的臨床實驗本實驗按照SDA的臨床試驗標準進行。
1、病例選擇臨床選擇病例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齡範圍34~77歲。其中,上顎腫物切除4例,唇部瘢痕松解術2例,移行溝加深術6例,齒槽黏膜贅生物切除3例。黏膜組織缺損面積範圍在1.5cm×1.5cm至4.0cm×3.0cm。
2、實驗方法按照常規術式切除病變或行組織松解,顯露組織創面,基底徹底止血。測量組織創面的面積,根據局部缺損的面積大小剪取適宜的口腔組織補片。然後用無菌生理鹽水衝洗組織補片3次,將其粗糙的基底面直接敷於缺損創面上,組織補片與創緣間行間斷縫合,然後用碘紡紗條反包紮固定。術後一周去除包紮敷料。術後1、2、4周觀察組織補片的成活情況。
3、觀察實驗結果術後1周去除包紮敷料,觀察組織補片已與基底組織面貼合,補片色澤呈白色,上顎的基底面上出現點狀紅潤區,補片與周圍組織的結合區在上顎黏膜上結合較好,但在鬆弛的軟組織邊緣有反應性腫脹,周圍組織有水腫現象,但無潰爛發生。13例補片無脫落、壞死和組織創面暴露發生,上顎腫物切除術和移行溝加深術各有1例出現補片邊緣小部分脫落,並行部分去除修整。
術後2周觀察,補片均無排斥反應。基底面點狀紅潤區擴大連成片狀,補片表層有偽膜剝脫,基底面開始出現黏膜上皮化。軟組織與補片結合邊緣的反應性腫脹逐漸消退。補片邊緣脫離的創面有肉芽組織生長。
術後4周觀察,補片基底面結合良好,表層偽膜基本脫離,補片顏色呈正常黏膜色澤,被組織黏膜取代。創面有較小程度的收縮。2例部分補片脫離的創面由肉芽組織替代。主觀指標觀察均無明顯的異物感及疼痛、腫脹、張口受限等現象,對進食及日常生活無影響。
4、實驗結論採用口腔組織補片修復口腔黏膜組織缺損,組織補片可以成活且無組織排異反應,未出現組織補片完全脫離,表明組織補片能夠與基底組織和黏膜較好的結合,最終組織補片被替代而出現黏膜上皮化,組織補片符合植入要求。本次臨床實驗表明,口腔組織補片符合無菌、無毒、無排斥反應的要求,能夠成活且安全有效,受試患者無不良反應發生,可以用於口腔黏膜組織缺損的移植修復。
實施例5用口腔組織補片修復口腔種植後黏膜缺損的臨床實驗本實驗按照SDA的臨床試驗標準進行。
1、病例選擇臨床選擇病例31例,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齡範圍22~70歲。其中,單根牙拔除即刻種植17例,下頜牙缺失延期種植9例,上頜牙缺失延期種植5例,共計種植體36個,應用口腔組織補片31張。
2、實驗方法對患者口腔軟組織和牙周狀況進行檢查,並拍攝牙片或口腔全景片,確定受試區。種植釘植入後,將口腔組織補片覆蓋於種植釘上,並向周邊插入到黏膜骨瓣與牙槽骨之間大於3mm,然後對位縫合齦黏骨膜固定組織補片。同時碘仿油紗打包固定。術後8天拆除碘仿油紗包。分別在術後8天、1個月、4個月、6個月觀察組織補片癒合情況、種植釘與骨結合情況。於二期手術時(4~6個月)將組織補片切下,進行病理切片觀察。
3、觀察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2兩種應用口腔組織補片成活情況
(1)口腔組織補片完全成活的,補片色澤與牙齦相同,並與其延續,無液化、壞死及感染,種植釘無暴露,種植釘固位良好。
(2)口腔組織補片部分成活的,補片周圍色澤與牙齦相同,並與其延續,補片與牙齦接觸的周邊部位成活,並與牙齦黏膜相連接,僅在補片中心部分因液化、壞死等原因脫落,種植釘部分暴露,但種植釘固位良好,沒有影響種植釘與骨的結合,不影響義齒修復。
(3)口腔組織補片未成活的,原因是術後固定紗包鬆脫,補片移動脫落。
組織學觀察,在二期種植術時(術後4~6個月),切除種植釘上方的黏膜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表皮結構清楚,移植處組織與周圍組織界線不清,沒有顯示過度增長和腫瘤發生,與正常組織不易區別。義齒修復後繼續追蹤觀察12個月至24個月,未見種植體異常,種植體負重後複查6個月至30個月,X光檢查邊緣骨吸收均小於2mm。
4、實驗結論採用口腔組織補片修復口腔種植後黏膜缺損,能有效地覆蓋種植創面,對種植術後口腔黏膜缺損的修補有效可行,骨吸收程度較低,美學效果好,具有無毒、無致敏性、無抗原性、無不良反應、安全、手術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小易接受等特點,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口腔黏膜缺損修復材料。
權利要求
1.一種口腔組織補片,是由人的異體或哺乳類動物的膜狀或片狀組織經脫細胞處理而成的具有三維空間框架結構的細胞外基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其特徵是所述補片是由以下方法製作而成的a、從人或哺乳類動物體上取所需取所需膜狀組織或片狀組織;b、將獲得的組織用固定劑固定;c、用鹼性溶液對所述組織進行脫細胞處理;d、用緩衝液對所述組織進行洗滌,獲得細胞外基質;e、將細胞外基質在胺基酸溶液中進行孵育。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其特徵是所述補片的外觀為半透明、白色、蜂窩狀具有彈性的片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其特徵是所述片形的規格為12~1cm×8~1cm×0.2~1mm。
5.一種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從人或哺乳類動物體上取所需組織;b、將獲得的組織用固定劑固定;c、用鹼性溶液對所述組織進行脫細胞處理;d、用緩衝液對所述組織進行洗滌,獲得細胞外基質;e、將細胞外基質在胺基酸溶液中進行孵育。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其特徵是所述固定劑為醛類化合物,優選採用戊二醛和/或甲醛。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其特徵是所述鹼性溶液選自鹼金屬氫氧化物或其碳酸鹽或碳酸氫鹽,氫氧化銨,鹼金屬醇化物,有機胺或它們的混合物的溶液,優選採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其特徵是所述緩衝液為鹼金屬氯化物及磷酸鹽的溶液,優選採用氯化鉀和/或氯化鈉及磷酸二氫鉀和/或磷酸二氫鈉的溶液。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其特徵是所述胺基酸溶液選自天門冬氨酸溶液或穀氨酸溶液或甘氨酸溶液中的一種。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其特徵是在所述孵育過程中調整降低細胞外基質的pH值為7.4。
11.根據權利要求5或7所述的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其特徵是所述脫細胞處理的條件包括鹼性溶液的濃度為0.1N~5N;溫度為4~60℃;處理的時間為12小時至5天。
12.一種口腔組織補片應用於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缺損的修復、牙種植術或牙拔除術後的創面修復、口腔頜面整形填充、牙周病的手術治療及預防味覺性出汗綜合症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由人的異體或哺乳類動物的膜狀或片狀組織經脫細胞處理而成的具有三維空間框架結構的細胞外基質(ECM),外觀為半透明、白色、蜂窩狀具有彈性的片形。本發明提供的口腔組織補片可用於修復口腔組織缺損、創面修復、頜面整形填充、牙周病的手術治療及預防味覺性出汗綜合症等;具有誘導細胞長入,促使缺損組織有序更新、再生的作用,具有無異體排異、生物相容性好、無菌、無毒、無刺激、無致敏、無遺傳毒性等特性,應用操作簡便、方便快捷、減少患者二次損傷和痛苦,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口腔組織缺損修復材料。本發明還提供了口腔組織補片的製作方法。
文檔編號A61L27/00GK1562388SQ200410033760
公開日2005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15日
發明者胡杰, 楊向陽, 李次會, 冀學芳 申請人:深圳市清華源興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