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型推板法的製作方法
2023-11-10 23:28:52 2
專利名稱:衣型推板法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衣型等比放大方法,放縮各種服裝樣板的衣型推板法,屬於服裝推板方法。
目前現有推板技術中,經驗公式多,理論性弱,推板繁瑣、複雜、速度慢、容易變形,過於注重衣片推檔按傳統規格系列數的變大和縮小,輕視母板輪廓之型的自身比例關係,忽略服裝規格系列應隨母板的不同而改變的因素,致使不同類別體型,各種款式僅足限在同一規格檔差數值上,用檔差的經驗調節式放縮樣板。《服裝結構原理與制板推板技術》和《實用服裝裁剪、縫製、熨燙、打板推檔技術》中的推板方法,無一例外地存在以上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完善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理論性強、沒有一個經驗調節式、易掌握、操作簡單快捷、推板準確、根據母板自身構成關係而制定服裝等比推檔規格系列、利用衣型等比放縮方法便可推放各類體型服裝或變款時裝樣板的衣型推板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把衣型設置於同一坐標格度中,利用衣型坐標等比射線放大原理,等比放縮衣型後片、前片、袖片各輪廓線上相關的點,繼以運用衣型相關點線的放縮方法,實現對各類體型服裝或變款時裝樣板的推板放縮目的。
第一步,放衣型後片以小號衣型後中線與後胸圍線的交點為坐標原點O,上下延長後中線為坐標縱軸Y,左右延長後胸圍線為坐標橫軸X,從坐標原點分別向相關各點連線並延長作射線,據數學幾何關係,各條射線上的每一個點所對應的x值和y值之比相等;這種體現x值與y值之比相等的射線叫坐標等比射線。設衣型胸圍檔差為d,肩寬檔差為S差,後片胸圍線寬檔差則為d/4,據衣型構成關係S=20x/3而x=B/16,則S=5B/12;由於胸圍檔差為d,即肩寬檔差S差=5d/12,半肩寬檔差為5d/24。
如下是推放衣型後片先作後腰側點射線、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射線、後肩端點射線、後頸側點射線、後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
放大號後肋線——從小號後肋線向左作胸圍線寬檔差d/4的2倍為d/2的平行線,該線上交X軸,下交後腰側點射線。
放大號後腰節線——從大號後肋線下端點作小號後腰節線平行線,右交於Y軸。
放大號背寬線——大號後腰節線相交於小號背寬線與小號後腰節線交點射線於一點,過該點直向上作直線。
放大號後小肩線——從小號肩端點平向左量半肩寬檔差5d/24的2倍為5d/12作Y軸的平行線與小號後肩端點射線相交於一點,過該點作平行於小號後小肩線的直線。
放大號後頸側點——大號後小肩線與小號後頸側點射線相交之點。
放大號後頸根點——過大號後頸側點作小號後頸側點與小號後頸根點連線的平行線,該線與Y軸相交之點。還可以如下方法放後頸根點過大號後頸側點作Y軸平行線,該線與小號後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相交於一點,該點對應於Y軸的位置為大號後頸根點。
然後據以上所放點線畫出大號衣型後片輪廓;最後在大、小號輪廓線間各段射線上取中點,連接各中點並畫順相關輪廓線,為中號衣型後片輪廓。
第二步,放衣型前片以小號衣型前片前中線的延長線為坐標Y軸,前胸圍線的延長線為坐標X軸,兩軸交點為坐標原點O,前片胸圍線寬檔差為d/4,半肩寬檔差為5d/24。
如下是推放衣型前片先分別過坐標原點作前腰側點射線,前腰平線右端點射線、胸寬線與前腰節斜線交點射線、前肩端點射線、前頸側點射線、前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
放大號前肋線——從小號前肋線向右作胸圍線寬檔差d/4的2倍為d/2的平行線,該線上交X軸,下交前腰側點射線。
放大號前腰節線——從大號前肋線下端點作小號前腰節斜線的平行線,該線左交腰節平線右端點射線於一點,再過該點作小號前腰節平線的平行線,一段斜線和一段平線為所放大號前腰節線。
放大號胸寬線——大號前腰節斜線同小號胸寬線與小號腰節斜線交點射線相交於一點,過該點直向上作直線。
放大號前小肩線——從小號前肩端點平向右量半肩寬檔差5d/24的2倍為5d/12作Y軸的平行線,與小號前肩端點射線相交於一點,過該點作平行於小號前小肩線的直線。
放大號前頸側點——大號前小肩線與小號前頸側點射線相交之點。
放大號前頸根點——過大號前頸側點作小號前頸側點與小號前頸根點連線的平行線,該線與Y軸相交之點。還可以如下方法放大號前頸根點過大號前頸側點作Y軸平行線,該線與小號前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相交於一點,該點對應於Y軸的位置為大號前頸根點。
然後據以上所放點線畫出大號衣型前片輪廓;最後在大、小號輪廓線間各段射線上取中點,連接各中點並畫順相關輪廓線,為中號衣型前片輪廓。
第三步,放衣型袖片以小號衣型袖中線的延長線為坐標Y軸,小號袖山深線的延長線為坐標X軸,兩軸交點為坐標原點O,因衣型袖山高等於袖窿寬等於B/8,而胸圍檔差為d,則袖山高檔差為d/8.
如下是推放衣型袖片先分別過坐標原點作小號衣型袖的上平線與前袖寬線交點射線,上平線與後袖寬線交點射線,袖肘線左端點射線、袖肘線右端點射線。
放大號上平線——從小號袖山深線往上量袖山高檔差d/8的2倍為d/4作平行於X軸的直線。
放大號前袖寬線—一所放大號上平線相交於小號上平線與小號前袖寬線交點射線於一點,過該點作平行於Y軸的直線。
放大號後袖寬線——所放大號上平線相交於小號上平線與小號後袖寬線交點射線於一點,過該點作平行於Y軸的平行線。
放大號袖肘線——所放大號前袖寬線相交於袖肘線右端點射線於一點,過該點作X軸的平行線為大號袖肘線。
然後據以上所放點線畫出大號衣型袖片輪廓;最後在大、小號輪廓線間各段射線上取中點,連接各中點,並畫順相關輪廓線,為中號衣型袖片輪廓。
在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中,坐標等比射線既體現著各款各式標準板——母板內任意一點自身X軸與Y軸的比例關係,還體現著整個標準板自身款式所具備的等比推檔規格系列。當標準母板胸圍為B,肩寬為S,胸圍檔差為d時,求肩寬等比檔差S差,其等比關係為B∶(B+d)=S∶(S+S差),即肩寬等比檔差S差=S·d/B。同理,某部位等比檔差=母板某部位規格×參量檔差÷母板參量,領圍等比檔差=母板領圍×胸圍檔差÷母板胸圍,立襠深等比檔差=母板襠深×臀圍檔差÷母板臀圍,袖山等比檔差=母板袖山×胸圍檔差÷母板胸圍,腰圍等比檔差=母板腰圍×臀圍檔差÷母板臀圍等。理論上嚴密可靠,實際操作時,只需用衣型推板法中坐標等比射線便可輕易實現。
本發明相比背景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1、體現了所推放系列樣板是以母板自身之型和數為標準,以規格系列為目的的服裝推板放縮特徵。
2、一改傳統推板法中為了保持母板的造型不致於嚴重走樣而隨時改變推檔經驗公式或推檔經驗數據,運用了衣型等比放大方法中的坐標等比射線放大原理,對母板中相關位置進行準確推板的目的。
3、衣型推板法推板不再繁瑣複雜、速度慢、易走樣變形、理論性弱、僅局限於常規服裝傳統檔差數值;它易掌握、操作簡便快捷、推板準確不走樣變形,適合各款各式服裝樣板的推板放縮。
4、規範的衣型推板法建立在同一坐標格度內,符合記憶規律,理論性強,易於編程電腦服裝CAD軟體。
5、以等比推檔放縮母板,保證了相縫合部位的一致吻合放縮。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述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衣型後片等比放大圖。
圖2是本發明衣型前片等比放大圖。
圖3是本發明衣型袖片等比放大圖。
圖4是用衣型等比放大方法放縮常規服裝後片舉例。
圖5是用衣型等比放大方法放縮變款時裝前片舉例。
圖6是圖5的款式圖。
圖7是坐標原點與圖1變位,放大效果與圖1一致的衣型後片放大圖。
圖8是坐標原點與圖1和圖7變位,放大效果與圖1和圖7一致的衣型後片放大圖。
圖1是衣型後片等比放大圖,各部位點線名稱是小號背中線(1-3) 小號後胸圍線(2-6)小號後腰節線(3-5) 小號後腰側點(5)小號後腰側點射線OB小號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4)小號背寬線與小號後腰節線交點射線OA小號後肩端點(7)小號後肩端點射線OC小號後小肩線(7-9)小號後頸側點(9) 小號後頸根點(1)小號後頸側點射線OD小號後橫直開領線交點(10)小號後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OE 小號後肋線(5 6)大號後肋線(14-15) 大號後腰節線(12-14)大號背寬線(13-19) 大號後小肩線(18-20)大號後肩端點(18)過大號後肩端點平行於Y軸直線(16-17)大號後頸側點(20) 大號後頸根點(11)中號輪廓(22-23-25-26-27-28-22)。
衣型後片等比推放方法小號後胸圍線(2-6)的延長線為X軸,小號背中線(1-3)的延長線為Y軸,X軸與Y軸的交點(2)為坐標原點O;先作小號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4)射線OA,小號後腰側點(5)射線OB,小號後肩端點(7)射線OC,小號後頸側點(9)射線OD,小號後橫直開領線交點(10)射線OE;從小號後肋線(5-6)向左取後片胸圍線寬檔差d/4的2倍為d/2作平行線,為大號後肋線(14-15),過其下端點(14)作小號後腰節線(3-5)的平行線(14-12)為大號後腰節線,該線相交於小號背寬線與小號後腰節線交點射線(OA)於一點(13),過該點直向上作大號背寬線(13-19);再據衣型等比構成關係S=5B/12,及所設胸圍檔差為d,則等比肩寬檔差S差=5d/12,半肩寬檔差為5d/24,過小號後肩端點(7)水平向左5d/24的2倍為5d/12作平行於Y軸的直線(16-17),該線交小號後肩端點射線(OC)於一點(18),為大號後肩端點;過該點作小號後小肩線(7-9)的平行線(18-20),為大號後小肩線,該線相交於小號後頸側點射線(OD)於一點(20);又過該點作平行於Y軸的直線(20-21),該線相交於小號後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OE)於一點(21),過該點作X軸的平等線與Y軸相交於一點(11),為大號後頸根點;然後畫順所放大號相關點線,為衣型大號後片輪廓(11-12-14-15-18-20-11);最後取小號後片輪廓和大號後片輪廓間各射線段中點連線、並畫順,為衣型中號後片輪廓(22-23-25-26-27-28-22)。
圖2是衣型前片等比放大圖,各部位點線名稱是小號前中線(29-31) 小號前胸圍線(30-35)小號前腰節平線(31-32) 小號前腰節斜線(32-34)小號前腰側點(34) 小號前腰側點射線(OH)小號前腰節平線右端點(32)小號前腰節平線右端點射線(OF)小號胸寬線與小號前腰節斜線交點(33)小號胸寬線與小號前腰節斜線交點射線(OG)小號前肩端點(36)小號前小肩線(36-38) 小號前肩端點射線(OI)小號前頸側點(38)小號前頸側點射線(OJ)小號前頸根點(29)小號前橫直開領線交點(39)小號前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OK)小號前肋線(34-35)小號胸寬線(33-37) 大號前肋線(44-45)大號前腰節平線(41-42) 大號前腰節斜線(42-44)大號胸寬線(43-47) 大號前小肩線(46-48)大號前肩端點(46) 過大號前肩端點平行於Y軸直線(39-40)大號前頸側點(48)大號前頸根點(40)中號前片輪廓(50-51-52-54-55-56-57-50)。
衣型前片等比推放方法是以小號前胸圍線(30-35)的延長線為X軸,小號前中線(29-31)的延長線為Y軸,X軸與Y軸的交點(30)為坐標原點O,先作小號前腰節平線右端點(32)射線(OF)、小號胸寬線與小號前腰節斜線交點(33)射線(OG)、小號前腰側點(34)射線(OH)、小號前肩端點(36)射線(OI)、小號前頸側點(38)射線(OJ),小號前橫直開領線交點(39)射線(OK);從小號前肋線(34-35)向右取前片胸圍線寬檔差d/4的2倍為d/2作其平行線,為大號前肋線(44-45),過其下端點(44)作小號前腰節斜線(32-34)的平行線(42-44),為大號前腰節斜線,該線相交於小號胸寬線與小號前腰節斜線交點射線(OG)於一點(43),過該點直向上作大號胸寬線(43-47);大號前腰節斜線(42-44)交於小號前腰節平線右端點射線(OF)於一點(42),過該點作小號前腰節平線(31-32)的平行線交Y軸於一點(41),(41-42)為大號前腰節平線。再根據衣型等比構成關係S=5B/12。所設胸圍檔差為d,則肩寬等比檔差S差=5d/12,半肩寬檔差為5d/24,過小號前肩端點(36)水平向右取半肩寬檔差5d/24的2倍為5d/12作平行於Y軸的直線(39-40),該線交小號前肩端點射線(OI)於一點(46),為大號前肩端點,過該點作小號前小肩線(36-38)的平行線(46-48),為大號前小肩線,該線相交於小號前頸側點射線(OJ)於一點(48),又過該點作平行於Y軸的直線(48-49),該線相交於小號前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OK)於一點(49),過該點作X軸的平行線與Y軸相交於一點(40),為大號前頸根點;然後畫順所放大號相關點線,為衣型大號前片輪廓(40-41-42-44-45-46-48-40)。最後取小號前片輪廓和大號前片輪廓間各射線段中點連線,並畫順,為衣型中號前片輪廓(50-51-52-54-55-56-57-50)。
圖3是衣型袖片等比放大圖,各部位點線名稱是小號袖中線(58-62) 小號袖山深線(60-64)小號袖山頂點(58) 小號前袖寬線(60-61)小號後袖寬線(63-64)小號袖山高(58-66)小號袖肘線(61-63) 小號上平線(59-65)小號前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59)小號前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射線(OL)小號袖肘線右端點(61) 小號袖肘線左端點(63)小號袖肘線右端點射線(OM) 小號袖肘線左端點射線(OP)小號後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65)小號後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射線(OQ)大號袖山頂點(67)大號前袖寬線(69-70)大號後袖寬線(72-73) 大號上平線(68-74)大號袖肘線(70-72)中號袖片輪廓(75-76-77-78-79-75)。
衣型袖片等比推放方法是以小號袖山深線(60 64)的延長線為X軸,小號袖中線(58-62)的延長線為Y軸,X軸與Y軸的交點(66)為坐標原點O,先作小號前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59)射線(OL),小號袖肘線右端點(61)射線(OM),小號袖肘線左端點(63)射線(OP),小號後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65)射線(OQ);據衣型等比構成關係小號袖山高(58-66)為B/8,而所設衣型胸圍檔差為d,則每檔袖山高檔差為d/8;又因為大號袖山(66-67)比小號袖山高(58-6)放出兩檔,所以從小號袖山頂點(58)沿Y軸向上量d/8的2倍為d/4於一點(67),為大號袖山頂點,過該點作X軸平行線(68-74),該線左交小號後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射線(OQ)於一點(74),右交小號前袖寬線延長線與小號上平線交點射線(OL)於一點(68);再分別過點(74)和點(68)向下作Y軸平行線(74-72)和(68-70),平行線(74-72)過X軸交於一點(73),還交於小號袖肘線左端點射線(OP)於一點(72),(72-73)為所放大號後袖寬線;Y軸平行線(68-70)過X軸交於一點(69),還交於小號袖肘線右端點射線(OM)於一點(70),(69-70)為所放大號前袖寬線;大號後袖寬線(72-73)的下端點(72)與前袖寬線(69-70)的下端點(70)相連,為衣型袖片大號袖肘線(70-72);然後連接所放衣型袖片大號相關點線,為其輪廓(67-69-70-72-73-67)。最後取小號衣型袖輪廓和大號衣型袖輪廓間各射線段中點連線,並畫順,為衣型袖片中號輪廓(75-76-77-78-79-75)。
圖4是用衣型放大方法推放常規服裝女襯衫後片例。
5.4系列A類體型女襯衫規格系列表(單位cm) 該表是用中間號型(ML)中,胸圍=100、肩寬=40、領圍=37.5、腰節=38、後衣長=63.8、為標準母板規格,運用等比關係計算其自身相關部位等比檔差,其中某部位等比檔差=母板某部位規格×參量檔差÷母板參量,如肩寬等比檔差=母板肩寬×胸圍檔差÷母板胸圍=40×4÷100=1.6,領圍等比檔差=母板領圍×胸圍檔差÷母板胸圍=37.5×4÷100=1.5,腰節等比檔差=母板腰節×胸圍檔差÷母板胸圍=38×4÷100=1.52。
在實際推板操作時,也可以不計算以上推檔檔差,直接用等比射線在母板上推板放縮即可。
以中間號(ML)為標準母板,其母板相關點線名稱是背中線(1-80)、後下擺線(80-81)、後擺縫線下段(5-81)、後胸圍線(2-6)、後側縫線(6-81)、後腰節線(3-5)、後小肩線(7-9)、胸圍線左端點(6)、後腰側點(5)、後腰中點(3)、後肩端點(7)、後頸側點(9)、後頸根點(1)、後下擺線左端點(81)、後下擺線右端點(80)、後橫直開領線交點(10)、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4)。以背中線(1-80)的延長線為Y軸,後胸圍線(2-6)的延長線為X軸,X軸與Y軸的交點(2)為坐標原點O;先從坐標原點分別向相關點作如下射線肩端點(7)射線(OC),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4)射線(OA),後頸側點(9)射線(OD),後橫直開領線交點(10)射線(OE),後腰側點(5)射線(OB),然後對母板的如下點依次放縮推胸圍線左端點(6)——從該點沿X軸左、右各推兩檔,間距是胸圍檔差4.0的1/4等於1.0,從右至左縮放四點(S6)、(M6)、(L6)、(LL6),為所推各號胸圍線左端點。
推後腰側點(5)——分別過所推各號胸圍線左端點(S6)、(M6)、(L6)、(LL6)作後側縫線(6-81)的平行線,交後腰側點射線(OB)於四點(S5)、(M5)、(L5)、(LL5),為所推各號後腰側點。
推後腰中點(3)——分別過所推各號後腰側點(S5)、(M5)、(L5)、(LL5)作後腰節線(3-5)的平行線交於Y軸四點(S3)、(M3)、(L3)、(LL3),為所推各號後腰中點。
推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4)——分別過所推各號後腰中點(S3)、(M3)、(L3)、(LL3)作後腰節線(3-5)的四條平行線分別交於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射線(OA)四點(S4)、(M4)、(L4)、(LL4),為所推各號背寬線與後腰節線交點。
推後肩端點(7)——過母板肩端點(7)左右各推兩條間距肩寬檔差1.6的一半等於0.8的平行於Y軸的縱線,分別交於後肩端點射線(OC)四點(S7)、(M7)、(L7)、(LL7),為所推各號後肩端點。
如肩寬檔差為1.0或1.2時,該點每檔應分別推1.0的1/2等於0.5或1.2的1/2等於0.6。
推後頸側點(9)——分別過所推各號後肩端點(S7)、(M7)、(L7)、(LL7)作平行於後小肩線(7-9)的直線,交於後頸側點射線(OD)四點(S9)、(M9)、(L9)、(LL9),為所推各號後頸側點。
推後頸根點(1)——分別過所推各號後頸側點(S9)、(M9)、(L9)、(LL9)作Y軸的平行線,相交於後橫直開領線交點射線(OE)四點,(S10)、(M10)、(L10)、(LL10),分別過該四點作平行於X軸的直線與Y軸相交四點(S1)、(M1)、(L1)、(LL1),為所推各號後頸根點。
推後下擺線右端點(80)——從所推後頸根點(S1)、(M1)、(L1)、(LL1)分別沿Y軸向下量取59.6、61.7、65.9、68於Y軸四點(S80)、(M80)、(L80)、(LL80),為所推各號後下擺線右端點。
推後下擺線左端點(81)——分別過所推後下擺線右端點(S80)、(M80)、(L80)、(LL80)作平行於下擺線(80-81)的平行線與後擺縫線下段(5-81)的平行線相交四點(S81)、(M81)、(L81)(LL81),為所推各號後下擺線左端點,最後按一般服裝推板常識,完成女襯衫後片樣板放縮圖。
圖5是用衣型等比放大方法放縮變款時裝前片例設有時裝樣板中號(ML)前片,要求以胸圍檔差5.0等比放縮出大號(LL)、小號(S)前片樣板圖。
以中號(ML)為標準母板,其母板點線名稱是前中線(29-82),前胸圍線(30-35),前腰節線(31-34),前側縫線(35-83),前下擺線(82-83),前小肩線(36-38),前頸根點(29),前頸側點(38)、前肩端點(36)、胸圍線右端點(35)、前腰側點(34)、前下擺線右端點(83)、前下擺線左端點(82);以前中線(29-82)的延長線為Y軸,前胸圍線(30-35)的延長線為X軸,X軸與Y軸的交點(30)為坐標原點O。先從坐標原點O向相關各點作射線,分別是前腰側點(34)射線(OH)、前下擺線右端點(83)射線(OR)、前頸側點(38)射線(OJ)、前肩端點(36)射線(OI),然後對母板的如下點依次放縮推胸圍線右端點(35)——從該點沿X軸以胸圍檔差5.0的1/4等於1.25,右推一檔於一點(LL35)、左推一檔於一點(S35)為該點放縮兩檔。
推前腰側點(34)——分別過所推大、小號胸圍線右端點(S35)、(LL35)作母板前側縫線(35-83)的平行線,交於前腰側點射線(OH)於兩點(S34)、(LL34),為所推兩號前腰側點。
推前下擺線右端點(83)——分別過所推大、小號前腰側點(S34)、(LL34)作母板前側縫線(35-83)的平行線交前下擺線右端點射線(OR)於兩點,分別是(S83)、(LL83),為所推兩號前下擺線右端點。
推前下擺線左端點(82)——過所推前下擺線右端點(S83)、(LL83)作前下擺線(82-83)的平行線,交於Y軸兩點,分別是(S82)、(LL82),為所推兩號前下擺線左端點。
推前肩端點(36)——從前肩端點(36)與胸圍線右端點(35)連虛線(35-36),分別過所推前胸圍線右端點(S35)、(LL35)作虛線(35-36)的平行線交於前肩端點射線(OI)兩點(S36)、(LL36),為所推兩號前肩端點。
推前頸側點(38)——過所推前肩端點(S36)、(LL36),作前小肩線(36-38)的平行線,交於前頸側點射線(OJ)兩點(S38)、(LL38),為所推兩號前頸側點。
推前頸根點(29)——從前頸根點(29)與前頸側點(38)連虛線(29-38),分別過所推前頸側點(S38)、(LL38)作虛線(29-38)的平行線,交於Y軸兩點(S29)、(LL29),為所推兩號前頸根點;最後按一般服裝推板常識,完成本變款時裝前片樣板放縮。
圖6是圖5的款式圖。
圖7是坐標原點與圖1變位,放大效果與圖1一致的衣型後片放大圖,坐標X軸為小號胸圍線(2-6)的延長線,Y軸為小號胸寬線(4-7)的延長線,坐標原點O為X軸與Y軸交點,放大效果與圖1完全相同。
圖8是坐標原點與圖1、圖7變位,放大效果與圖1一致的衣型後片放大圖,坐標X軸為過小號後頸側點(9)的水平延長線,Y軸為小號背中線(1-3)的延長線,X軸與Y軸的交點為坐標原點O,放大效果與圖1和圖7完全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衣型推板法,運用等比放大衣型方法,放縮出各類體型服裝及各種變款時裝樣板;其特徵在於以母板自身數的關係和型的輪廓為標準,以規格系列為目的,用坐標等比射線放大原理,實現放縮各款各式服裝系列樣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衣型推板法,其特徵在於同一母板內的等比射線,體現該射線上任意一點的坐標x值與y值的等比關係;同時體現包括X軸與Y軸在內的任意兩條射線,相交於母板輪廓線上的兩個交點連線,與所放縮各檔同部位輪廓線上的兩個交點連線平行;如小號後肩端點(7)與小號後頸側點(9)的連線(7-9),平行於大號後肩端點(18)與大號後頸側點(20)的連線(18-20),平行於中號後肩端點(27)與中號後頸側點(28)的連線(27-28)。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衣型推板法,其特徵在於已知母板某部位規格、母板參量和參量檔差時,某部位的等比檔差的求法是某部位等比檔差=母板某部位規格×參量檔差÷母板參量。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衣型推板法,其特徵在於坐標原點0可取任何位置,等比射線放縮衣型的效果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衣型推板法,其特徵在於當肩寬檔差與母板自身數量關係及胸圍檔差不成等比時,對肩端點的放縮仍用等比射線方法,所放縮系列樣板各肩端點仍在該射線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衣型等比放大方法,放縮各種服裝樣板的衣型推板法,屬於服裝推板方法;它是以坐標等比射線放大原理,運用一般服裝推板常識放縮出各種服裝樣板,它體現了所推放系列樣板是以母板自身之型和數為標準,以規格系列為目的的服裝樣板放縮特徵,理論性強、沒有一個經驗調節公式、易掌握、操作簡單快捷、準確,適合各款各式服裝樣板的推板放縮等特點。
文檔編號A41H3/00GK1347672SQ01118928
公開日2002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19日
發明者王益正 申請人:王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