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10 08:02:57 2
專利名稱: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針對吸塵器電機的較為有效的降噪結構基本相同,即利用電機內罩加電機外 罩的雙電機罩隔聲結構產生隔音的效果,並在電機內外罩之間的風道中增加吸聲材料(如 消音海綿)削減噪音能量,以達到更好的降噪效果。然而現有的這種降噪結構中,由於同電 機最為接近的電機內罩均為單壁厚結構,其本身無法起到進一步的隔音或者消音作用,無 法有力的削減噪音能量,故大大局限了降噪結構整體的降噪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降噪效果更好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包括包圍電機的電機內罩和電
機外罩,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內罩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消音腔。
本發明中所述消音腔可以是封閉式腔體。 本發明中的消音腔為封閉式腔體時,該消音腔可以採用常規的氣浮注塑模具成型
而成。當然,所述消音腔的製成也可以採用如下方式將所述電機內罩採用電機內罩內殼
和電機內罩外殼兩個獨立的部件通過超聲波焊接或其它連接方式(例如膠水黏結)結合制
成,所述電機內罩內殼和電機內罩外殼之間結合後形成所述封閉式的消音腔。 本發明中所述消音腔也可以是開放式腔體,且其內進一步設有內罩消音材料。 本發明中所述內罩消音材料具體為內罩消音海綿或者內罩消音氈或者發泡材料。 本發明中,同現有技術一樣,所述電機內罩上開設有與電機連通的第一出風口,而
電機外罩上開設有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一出風口通過形成於電機內、外罩間的風道與第二
出風口相連通。 並且所述風道內進一步設有外罩消音海綿。 並且所述第二出風口內填充有出風海綿,而在第二出風口外側還設有出風海帕。
本發明中在所述電機外罩內壁上進一步貼有與第一出風口相對的消音氈,所述消 音氈與第一出風口之間保持有一定間距n, n > 0。間距大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能夠確保 消音氈不會堵塞第一出風口即可。 本發明中所述電機與電機內罩之間進一步設有電機消音海綿。 本發明中的消音腔若為開放式腔體,那麼其直接可以採用常規的注塑成型方式在
電機內罩上形成。 本發明優點是 1.本發明所述的這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相比現有技術,由於在電機內罩的外 側壁上增設了至少一個消音腔,這種消音腔起到了很好的隔音和消音作用,從而大大增強 了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的降噪效果。
2.本發明所述的這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由於其還在消音腔中填充了內罩消音 材料,能夠進一步削減噪音能量,從而獲得更好的降噪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縱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實施例的橫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二種具體實施例的橫剖面結構示意圖(省略外罩消音海綿、電 機消音海綿、消音氈、出風海綿和出風海帕); 圖4為本發明的第三種具體實施例的橫剖面結構示意圖(省略外罩消音海綿、電 機消音海綿、消音氈、出風海綿和出風海帕); 圖5為本發明的第四種具體實施例的縱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實施例中電機內罩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5實施例中電機內罩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 其中1、電機;2、電機內罩;a、消音腔;201 ;第一出風口 ;21 、電機內罩內殼;211 、 第一開口 ;22、電機內罩外殼;221、第二開口 ;2211、凸緣;3、電機外罩;301、第二出風口 ; 4、內罩消音海綿;5、橫向隔板;6、風道;7、外罩消音海綿;8、出風海綿;9、出風海帕;10、消 音氈;11、電機消音海綿。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首先結合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這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包 括包圍電機1的電機內罩2和電機外罩3,所述電機內罩2上開設有與電機1連通的第一 出風口 201,而電機外罩3上開設有第二出風口 301,所述第一出風口 201通過形成於電機 內、外罩2、3間的風道6與第二出風口 301相連通。所述風道6內設有外罩消音海綿7,所 述第二出風口 301內填充有出風海綿8,而在第二出風口 301外側則設有出風海帕9。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電機內罩2,從其橫截面上來看是一種雙層中空結構,即這種電 機內罩2在其原先的外側壁上增設了一圈消音腔a,該消音腔a為開放式腔體,其內填充有 內罩消音材料,本實施例中該內罩消音材料具體選用的是內罩消音海綿4。
並且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外罩3內壁上貼有與第一出風口 201相對的消音氈10, 所述消音氈10與第一出風口 201之間保持有一定間距n,n > 0,該間距n大小根據實際情 況而定,能夠確保消音氈不會堵塞第一出風口即可。 並且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1與電機內罩2之間設有電機消音海綿11。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其部分電機內罩2為雙層中空結構,具體見圖3,
該實施例中的電機內罩2在其原先的外側壁上增設了三個消音腔a,其中一個消音腔a位於
電機內罩2原先外側壁的上部位置,而另兩個位於電機內罩2原先外側壁的左右兩側靠下
的位置,並且這三個消音腔a也都是開放式腔體,它們內部均填充有內罩消音海綿4(圖中
未畫出)。本實施例其餘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於電機內罩2上方的一個消音腔a進一步被三個 橫向隔板5分隔為四個腔室,加上電機內罩2左右兩側靠下位置的兩個消音腔a,故本實施例的電機內罩2實際上在其原先外側壁上增設了六個消音腔a,具體見圖4,並且每個消音 腔a也都是開放式腔體,內部都填充有內罩消音海綿4(圖中未畫出)。本實施例其餘同實 施例2。 實施例4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電機內罩2在其原先的外側壁上增設了一圈封 閉式的消音腔a,具體見圖5,該圈消音腔a內未填充有任何內罩消音材料,本實施例其餘同 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提供的這種雙層中空結構的電機內罩2,其上的消音腔a可以直接通 過常規的氣浮注塑模具成型而成。當然結合圖6、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電機內罩2由電 機內罩內殼21和電機內罩外殼22這兩個獨立的部件通過超聲波焊接的方式結合而成,所 述電機內罩內殼21和電機內罩外殼22之間結合後形成所述封閉式的消音腔a。參見實施 例1,由於最終結合形成的電機內罩2上具有第一出風口 201,故結合圖7所示,所述電機內 罩內殼21和電機內罩外殼22上分別需要開設相對應的開口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風口 201。 其中電機內罩內殼21上開設有第一開口211,而電機內罩外殼22上開設與第一開口211相 對應的第二開口 221 ;並且所述第二開口 221四周成型有一圈凸緣2211,當第二開口 221和 第一開口 211相對時,該圈凸緣2211抵入第一開口 211內,並與第一開口 211周緣通過超 聲波焊接固定,使得電機內罩內殼21和電機內罩外殼22更加牢固的結合。
如上述四個實施例所述,本發明所述的這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相比現有技術, 由於在電機內罩2的外側壁上增設了至少一個消音腔a,這種消音腔a起到了很好的隔音和 消音作用,從而大大增強了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的降噪效果。並且上述實施例1 3均在所 述消音腔a中填充了內罩消音材料,能夠進一步削減噪音能量,從而獲得更好的降噪效果。
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 的人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並據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發 明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包括包圍電機(1)的電機內罩(2)和電機外罩(3),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內罩(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消音腔(a)。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消音腔(a)為封閉式 腔體。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消音腔(a)為開放式 腔體,且其內設有內罩消音材料。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內罩消音材料為內罩 消音海綿(4)或者內罩消音氈或者發泡材料。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內 罩(2)上開設有與電機(1)連通的第一出風口 (201),而電機外罩(3)上開設有第二出風口 (301),所述第一出風口 (201)通過形成於電機內、外罩(2、3)間的風道(6)與第二出風口 (301)相連通。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風道(6)內設有外罩 消音海綿(7)。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出風口 (301)內 填充有出風海綿(8),而在第二出風口 (301)外側還設有出風海帕(9)。
8.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外罩(3)內壁上 貼有與第一出風口 (201)相對的消音氈(IO),所述消音氈(10)與第一出風口 (201)之間保 持有一定間距n,n > 0。
9.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1) 與電機內罩(2)之間設有電機消音海綿(11)。
10.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內罩(2)由電機 內罩內殼(21)和電機內罩外殼(22)這兩個獨立的部件通過超聲波焊接的方式結合而成, 所述電機內罩內殼(21)和電機內罩外殼(22)之間結合後形成所述封閉式的消音腔(a)。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包括包圍電機的電機內罩和電機外罩,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機內罩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消音腔。本發明所述的這種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相比現有技術,由於在電機內罩的外側壁上增設了至少一個消音腔,這種消音腔起到了很好的隔音和消音作用,從而大大增強了吸塵器電機降噪結構的降噪效果。
文檔編號H02K5/24GK101771306SQ201010126528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22日
發明者倪祖根 申請人:萊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