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開閉的充電蓋的製作方法
2023-11-06 05:26:2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車充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自動開閉的充電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對環境重視度的提高,人們對綠色能源車輛的需求量越來越高;其中,電動汽車的相關技術也在迅速發展。現有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需要人工手動將充電蓋打開,然後再將充電槍插入充電口內,不太方便。為了提高充電作業的便捷性,以及為實現全自動充電提供基礎,有必要設計自動開閉的充電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自動開閉的充電蓋,其目的在於通過自動感應或按鈕控制的方式實現充電蓋的自動開閉。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自動開閉的充電蓋系統,包含充電蓋殼體,所述充電蓋殼體包含有腔體,在腔體內包含有電控旋轉機構,或還包含有執行控制模塊;所述電控旋轉機構的本體與充電蓋殼體固定相接,電控旋轉機構的輸出軸連接有用於傳遞轉動力矩的傳動部件,傳動部件延伸到腔體外並與車體固定相接;還包含有用於傳遞旋轉控制信號的引出線,引出線的一端穿入腔體內,與電控旋轉機構的輸入端連接,或經執行控制模塊再與電控旋轉機構的輸入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執行控制模塊包含有功率放大模塊,用於實現電控旋轉機構的驅動。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部件包含連接軸,所述連接軸的一端與電控旋轉機構輸出軸固定連接,連接軸的另一端垂直的設有過孔,用於插銷或螺釘固定連接在車體上。
進一步的,腔體內還包含有灌膠,用於使電控旋轉機構的本體與充電蓋殼體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含有感應模塊,所述感應模塊設於車體上,用於感應或接受車體外部裝置的充電蓋開閉觸發信號並將信號傳輸給執行控制模塊。
進一步的,所述執行控制模塊包含控制模塊及CAN通信模塊,所述控制模塊通過CAN通信模塊及引出線與車輛的CAN總線網絡相連,以實現與車身控制器的通信;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與功率放大模塊的輸入端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執行控制模塊還包含有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通過引出線與感應模塊的輸出相連,或與車體上設置的控制開關相連;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功率放大模塊的輸入端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電控旋轉機構包含回彈式旋轉電磁鐵、步進電機、伺服電機中的其中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引出線還穿有保護套管。
進一步的,所述感應模塊包含電子標籤、射頻接收模塊、超聲波接收模塊中的其中一種;所述電子標籤包含RFID標籤或NFC標籤。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車樁識別充電系統,包含設有車樁控制單元的充電樁以及與充電樁相連的充電槍;所述充電槍的槍頭設有無線讀寫裝置,所述無線讀寫裝置與車樁控制單元通信相連,用於識別並傳遞所述近場通信模塊中的車輛身份信息。
進一步的,所述無線讀寫裝置包含RFID讀寫裝置、NFC讀寫裝置、ETC讀寫裝置中的其中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充電樁還設有報警模塊,報警模塊與車樁控制單元相連;所述報警模塊包含有蜂鳴器。
進一步的,所述充電槍還設有按鍵開關;所述按鍵開關串聯在充電槍的無線讀寫裝置與其供電輸入端之間或與充電樁的車樁控制單元對應相連。
本實用新型將轉動的電控旋轉機構設置於充電蓋殼體的腔體內,通過設於車體的控制驅動信號或執行控制模塊驅動電控旋轉機構對應旋轉;由於其輸出軸固定連接有傳動部件,如連接軸,而傳動部件的另一端固定在車體上,則電控旋轉機構在旋轉時,與充電蓋殼體連接固定的電控旋轉機構的本體將帶動充電蓋殼體進行旋轉,從而使充電蓋殼體實現了開閉動作;而通過感應模塊可方便的接收外部控制信號,以將控制信號傳遞給執行控制模塊後驅動電控旋轉機構旋轉,從而使得充電蓋實現了全自動開閉。
相比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⑴、實現了通過感應或直接控制的方式實現充電蓋的自動開閉,無需人手直接開閉充電蓋,簡化了充電動作,提高了充電效率,為電動車的全自動充電提供了技術基礎;
⑵、充電蓋的旋轉執行機構的主體設於充電蓋的腔體內,相比將其設置在車體上結構更緊湊,在車體對應位置出現意外碰撞的情況下相對更安全,且損壞後便於更換及維護。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2的原理邏輯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自動開閉的充電蓋系統,如圖1所示,包含充電蓋殼體1,所述充電蓋殼體1包含有腔體2,在腔體2內包含有電控旋轉機構,所述電控旋轉機構為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的本體與充電蓋殼體1固定相接;充電蓋殼體1沿其旋轉軸方向相對的設有兩個導孔7;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的輸出軸4固定連接有用於傳遞轉動力矩的連接軸5,且連接軸5在其旋轉軸向經其中一個導孔7伸出腔體2外,連接軸5的另一端垂直的設有方形過孔6,可通過插銷固定連接在車體上;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的輸入引線8通過與連接軸4相對的另一個導孔7伸出腔體8外,在安裝時,需要配合一個中空的支管進行限位,該支管設有導線孔,用於引線8的穿出。穿出的引線8經過一個控制開關後連接在電動汽車電池的輸出端;所述控制開關設於車體上,當控制開關閉合時,則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的引線8接入用電,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旋轉,由於其輸出軸4及連接軸5固定,則回彈式旋轉電磁鐵3的本體將帶動充電蓋殼體1旋轉;當控制開關打開時,則回彈式電磁鐵斷電並自動回彈旋轉,從而實現通過控制開關的通斷電控制實現充電蓋殼體的開閉;為增大施力力矩,可通過灌膠的方式將回彈式電磁鐵3的本體與充電蓋殼體固定,還可使用保護套管對引線8進行保護,也保證了在灌膠後引線8仍能保持與保護套管或充電蓋殼體的相對轉動;本實施例結構簡單,零件較少,成本低,易於安裝接線,也易於推廣。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取消了控制開關,增加了感應模塊,並在腔體內增加設置了執行控制模塊;如圖2所示,所述執行控制模塊包含控制模塊、功率放大模塊及CAN通信模塊,所述控制模塊通過CAN通信模塊及引出線與車輛的CAN總線網絡相連,以實現與車身控制器的通信,當與車身控制器相連的控制開關發出指令後,則通過CAN總線網絡、CAN通信模塊發送到控制模塊,控制模塊發出指令經功率放大模塊放大後驅動電控旋轉機構動作;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與功率放大模塊的輸入端相連;所述感應模塊包含電子標籤、射頻接收模塊、超聲波接收模塊中的其中一種;所述電子標籤包含RFID標籤或NFC標籤;當外部發射的射頻或超聲波等對應控制信號被感應模塊接收後,以將控制信號傳遞給執行控制模塊後驅動電控旋轉機構旋轉,所述電控旋轉機構包含回彈式旋轉電磁鐵、步進電機、伺服電機中的其中一種。
相比實施例1,本實施例可實現通過感應方式自動開閉充電蓋殼體,也可以通過控制開關進行充電蓋開閉的主動控制,控制方式更為靈活。
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