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劑卡盒及檢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4-13 17:38:05 1
1.本實用新型涉及核酸檢測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試劑卡盒及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2.傳統的分子檢測步驟主要包括核酸提取、試劑分裝、qpcr儀上機測試以及結果分析等步驟。
3.但是,這些步驟首先需要在專業的物理分區的qpcr分子實驗室完成上述檢測流程,其次,實驗室需配置昂貴的儀器包括核酸提取儀、生物安全櫃、螢光定量qpcr儀等,然後還需要依賴於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操作人員操作才可以完成檢測。
4.總體來說,傳統的分子檢測試劑存在著檢測平臺搭建和運行投入昂貴、設備昂貴、需要專業的操作人員,且人工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易汙染、對操作人員安全產生危害風險等問題。
5.因此,急需提供一種試劑卡盒及檢測裝置,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試劑卡盒及檢測裝置,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階段核酸檢測過程中易產生汙染的問題。
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試劑卡盒,包括盒體組件,所述盒體組件形成有多個容納艙,所述多個容納艙中至少一個的艙口設有密封層,所述多個容納艙中包括洗脫液艙,所述洗脫液艙的底部形成有連通部;管構件,所述管構件與所述盒體組件相連接;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從所述連通部導通至所述管構件;通斷組件,所述通斷組件設於所述第一流道上,當所述通斷組件處於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流道導通,當所述通斷組件處於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流道關閉。
8.其中,所述盒體組件包括盒體和連接模塊,多個所述容納艙均形成於所述盒體上,且所述連接模塊與所述盒體接近所述洗脫液艙的一端相連接;所述第一流道形成於所述連接模塊內,且所述連接模塊內還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與所述管構件相連通,所述連接模塊上形成有活塞腔,所述第二流道遠離所述管構件的一端與所述活塞腔相連通,所述活塞腔內設有能夠相對所述活塞腔運動的活動件。
9.具體地,所述第一流道的直徑為1mm-2mm。
10.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試劑卡盒,還包括磁棒套組件,所述磁棒套組件置於多個所述容納艙中的一個內。
11.其中,多個所述容納艙為磁棒套艙、樣本艙、磁珠保存液艙以及洗滌液艙組,所述磁棒套艙、所述樣本艙、所述磁珠保存液艙、所述洗滌液艙組以及所述洗脫液艙由所述盒體遠離所述連接模塊的一端向所述盒體接近所述連接模塊的一端依次設置。
12.具體地,所述洗滌液艙組至少包括第一洗滌液艙、第二洗滌液艙以及備用艙,且所
述第一洗滌液艙接近所述磁珠保存液艙設置,所述第二洗滌液艙以及所述備用艙向遠離所述第一洗滌液艙的方向依次設置。
13.進一步地,所述盒體上形成有至少兩個並列設置的所述磁棒套艙、至少兩個並列設置的所述樣本艙、至少兩個並列設置的所述磁珠保存液艙、至少兩排並列設置的所述洗滌液艙組以及至少兩個並列設置的所述洗脫液艙。
14.其中,所述連接模塊內形成至少兩條所述第一流道、至少兩個所述活塞腔、至少兩條所述第二流道,且所述連接模塊上至少連接兩個管構件。
15.具體地,所述通斷組件與所述連接模塊活動連接;所述通斷組件將所述第一流道分隔成第一流通段和第二流通段,所述通斷組件上形成有對接孔;當所述通斷組件相對所述連接模塊運動使所述對接孔與第一流通段的埠和第二流通段的埠相對位時,所述第一流通段與所述第二流通段相導通。
16.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模塊對應所述管構件的位置形成有定位部,所述管構件的管口套設在所述定位部上;
17.所述定位部上形成有第一導流管和第二導流管,所述第一流道形成於所述第一導流管內,所述第二流道形成於所述第二導流管內。
18.其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試劑卡盒,還包括滑蓋,所述滑蓋與所述盒體滑動連接,所述滑蓋沿所述盒體的長度方向覆蓋多個所述容納艙的艙口。具體地,所述滑蓋上形成有對位部、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對位部、所述第一穿孔以及所述第二穿孔沿所述滑蓋的長度方向由所述滑蓋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設置,且所述第二穿孔到所述滑蓋遠離所述第二穿孔的一端的距離不小於所述樣本艙到所述盒體遠離所述樣本艙的一端的距離。
19.進一步地,所述盒體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沿所述盒體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滑蓋對應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與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以使所述滑蓋能夠相對所述盒體滑動。
20.其中,所述盒體的一端形成有配合凸部,所述連接模塊對應所述配合凸部的位置形成有配合凹部;所述配合凸部與所述配合凹部相接觸的兩個側壁上分別形成有第三配合部和第四配合部,所述配合凹部對應所述第三配合部的位置形成有與所述第三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五配合部,對應所述第四配合部的位置形成有與所述第四配合部相配合的第六配合部。
21.具體地,所述第三配合部和所述第四配合部均為配合卡扣,所述第五配合部和所述第六配合部均為配合卡槽。
22.進一步地,所述配合凸部與所述配合凹部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墊,所述洗脫液艙形成於所述配合凸部內,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貫通所述配合凹部;所述第一密封墊對應所述連通部的位置形成有導通部,且所述導通部的一端與所述連通部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流道相連通。
23.更近一步地,所述磁棒套組件包括套管主體、固定段、側翼以及防丟磁圈;所述固定段與所述套管主體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固定段形成有通孔,所述套管主體形成有容納槽,所述通孔與所述容納槽相連通,所述套管主體的另一端形成有穿刺尖端;所述側翼沿所述套管主體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設置於所述套管主體的外壁面上;所述防丟磁圈設置於所述套管主體遠離所述固定段的一端,且與所述穿刺尖端形成容納凹部。
24.其中,所述活動件包括固定部、活動部以及環套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活塞腔的敞口端轉動連接,所述活動部的一端與所述固定部轉動連接,所述環套部套設於所述活動部的另一端,所述環套部的外壁與所述活塞腔的內壁相抵接;當所述固定部相對所述活塞腔轉動時,所述活動部沿所述活塞腔的軸向運動,以帶動所述環套部相對所述活塞腔運動。
25.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試劑卡盒具有以下優勢:
2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試劑卡盒,包括盒體組件,盒體組件形成有多個容納艙,多個容納艙中至少一個的艙口設有密封層,多個容納艙中包括洗脫液艙,洗脫液艙的底部形成有連通部;管構件,管構件與盒體組件相連接;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從連通部導通至管構件;通斷組件,通斷組件設於第一流道上,當通斷組件處於第一位置時,第一流道導通,當通斷組件處於第二位置時,第一流道關閉。
27.由此分析可知,通過盒體上形成的多個容納艙,能夠對待檢測樣本、裂解結合液、磁珠保存液、洗滌液以及洗脫液等核酸檢測中所需應用的溶劑進行承載。而通過容納艙的艙口覆蓋的封膜,能夠對容納艙內的多種溶劑進行密封保護,並且,由於本技術提供的試劑卡盒為一次性使用產品,因此,當需要使用對應容納艙時,將封膜刺破即可進行使用。
28.而本技術中試劑卡盒還包括位於盒體組件和管構件之間的通斷組件,從而通過通斷組件能夠對第一流道進行通斷控制。當需要使洗脫液艙內的試劑進入管構件中時,通斷組件移動至第一位置,從而使第一流道導通,洗脫液艙內的試劑進入管構件中。當需要阻隔洗脫液艙內的試劑進入管構件中時,通斷組件移動至第二位置,從而使第一流道斷開,阻斷試劑進入管構件中。
29.本技術提供的試劑卡盒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快速地完成對樣本的檢測,相應地,能夠提高檢測效率,降低整體結構的製造成本。
30.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檢測裝置,包括檢測模塊、移液器以及上述的試劑卡盒;所述移液器將待測樣本溶劑注入所述試劑卡盒的其中一個所述容納艙內,所述試劑卡盒與所述檢測模塊相連接,通過所述檢測模塊能夠對所述容納艙內的所述待測樣本溶劑進行檢測。
31.本技術提供的檢測裝置使用時,通過移液器將待檢測樣本溶劑注入試劑卡盒的樣本艙中,再將攜帶待檢測樣本溶劑的試劑卡盒安裝在檢測模塊上,從而通過檢測模塊能夠對待檢測樣本溶劑進行檢測。
32.而本技術提供的檢測模塊包括檢測模塊主體、磁棒、移動機構、第一推動件、第二推動件以及轉動組件等結構,通過檢測模塊主體能夠承載試劑卡盒,磁棒能夠插入磁棒套組件中對盒體其中一個容納艙中承載的磁珠進行吸附,移動機構能夠抓取並移動磁棒套組件,第一推動件能夠推動滑蓋相對盒體滑動,第二推動件能夠推動連接模塊內的通斷組件相對連接模塊運動,以實現第一流道的通斷,從而通過上述檢測模塊包含的結構,能夠快速且安全地對樣本進行檢測。
附圖說明
3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
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3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3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的分解示意圖;
3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的剖視圖;
3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盒體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38.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盒體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39.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滑蓋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40.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滑蓋第三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41.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磁棒套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42.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磁棒套組件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43.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磁棒套組件前端的結構示意圖;
44.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連接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45.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連接模塊內部結構示意圖;
46.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連接模塊的剖視圖;
47.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活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48.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試劑卡盒中活動件的剖視圖。
49.圖中:1-盒體;101-磁棒套艙;102-樣本艙;103-磁珠保存液艙;104-第一洗滌液艙;105-第二洗滌液艙;106-備用艙;107-洗脫液艙;108-第一配合部;109-配合凸部;1091-第三配合部;1092-第四配合部;1093-連通部;2-滑蓋;201-對位孔;202-第一穿孔;203-第二穿孔;204-第二配合部;3-磁棒套組件;301-固定段;302-套管主體;303-側翼;304-穿刺尖端;305-防丟磁圈;306-容納凹部;4-連接模塊;401-第一流道;4011-第一流通段;4012-第二流通段;402-通斷組件;403-第二流道;404-活塞腔;405-配合凹部;4051-第五配合部;4052-第六配合部;406-定位部;4061-第一導流管;4062-第二導流管;407-成型孔;4071-封堵件;5-活動件;501-固定部;502-活動部;5021-承載槽;503-環套部;6-擴增管;7-第一密封墊;8-第二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50.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51.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統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52.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氣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
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53.實施例1
5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試劑卡盒,包括盒體組件和管構件;盒體組件包括盒體1和連接模塊4,且本技術中的管構件為擴增管6;連接模塊4與盒體1的一端相連接,擴增管6與連接模塊4相連接;盒體1上形成有多個容納艙,多個容納艙的艙口設有密封層,且密封層為通過熱熔方式覆蓋於容納艙的艙口的鋁封膜,接近連接模塊4的容納艙為洗脫液艙107,洗脫液艙107的底部形成有連通部1093,連接模塊4對應連通部1093的位置形成有第一流道401,且第一流道401的一端與連通部1093相導通,另一端伸入擴增管6內;連接模塊4上形成有第二流道403和活塞腔404,活塞腔404內設有活動件5,第二流道403的一端與活塞腔404相連通,另一端與擴增管6相連通。
55.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試劑卡盒具有以下優勢:
5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試劑卡盒,通過盒體1上形成的多個容納艙,能夠對待檢測樣本、裂解結合液、磁珠保存液、洗滌液以及洗脫液等核酸檢測中所需應用的溶劑進行承載。而通過容納艙的艙口覆蓋的封膜,能夠對容納艙內的多種溶劑進行密封保護,並且,由於本技術提供的試劑卡盒為一次性使用產品,因此,當需要使用對應容納艙時,將封膜刺破即可進行使用,從而在此實施方式中,僅能夠保證封膜刺破前,容納艙內的溶劑不受外部環境汙染,且也不會出現氣溶膠傳播。
57.而本技術中試劑卡盒還包括與盒體1連接的連接模塊4,且連接模塊4上形成有與洗脫液艙107相連通的第一流道401,第一流道401的另一端延伸進入擴增管6內,連接模塊4上還形成有伸入擴增管6內的第二流道403以及與第二流道403連通的活塞腔404,從而通過活動件5相對活塞腔404的運動,能夠抽取擴增管6內的氣體,使擴增管6內產生負壓,進而使洗脫液艙107內的溶劑經由第一流道401被吸入擴增管6內。
58.而採用本技術提供的試劑卡盒在檢測前和檢測時,當封膜未刺破時,容納艙內的未使用的溶劑以及未採集的樣本等均不會與外界環境接觸,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到外界環境的汙染,提高檢測準確度。
59.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技術中pcr擴增管6可以採用常規的pcr管,也可以採用定製化的pcr管。擴增管6內裝填有擴增試劑,核酸擴增檢測試劑包含有逆轉錄酶、熱啟動taq酶、dntps、引物和探針等成分,通過凍幹直接形成在pcr擴增管6的管底。而盒體1的容納艙內承裝的試劑主要包括裂解結合液、第一洗滌液、第二洗滌液、磁珠、洗脫液以及蛋白酶k等,因此,相應地,本技術中多個容納艙為磁棒套艙101、樣本艙102、磁珠保存液艙103、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以及備用艙106,且磁棒套艙101、樣本艙102、磁珠保存液艙103、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備用艙106以及洗脫液艙107由盒體1遠離連接模塊4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設置。
60.磁棒套艙101用於承載磁棒套組件3,樣本艙102用於承裝樣本溶劑,磁珠保存液艙103用於承裝磁珠保存液,且磁珠保存液內含有磁珠,第一洗滌液艙104和第二洗滌液艙105分別用於容納第一洗滌液和第二洗滌液,備用艙106同樣用於承裝洗滌液,洗脫液艙107用於承裝洗脫液。
61.檢測前,先將樣本溶劑注入樣本艙102內,並再次將樣本艙102的艙口進行封膜。之
後將試劑卡盒安裝在檢測模塊中進行檢測。
62.檢測時,檢測模塊將磁棒套組件3抽離磁棒套艙101,並將磁棒套組件3移動至磁珠保存液艙103上方,檢測模塊的磁棒插入磁棒套組件3內後,磁棒套組件3穿透磁珠保存液艙103的封膜進入艙內吸附磁珠。
63.在本實施方式中,洗滌液艙組包括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以及備用艙106。因此,在吸附磁珠保存液艙103內的磁珠後,磁棒套組件3由磁珠保存液艙103依次進入樣本艙102、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以及備用艙106,並最終進入洗脫液艙107。
64.由於磁棒套艙101、樣本艙102、磁珠保存液艙103、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備用艙106以及洗脫液艙107由盒體1遠離連接模塊4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設置,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便於檢測模塊進行檢測作業,從而提高作業效率。
65.實施例2
6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多個容納艙可以沿盒體1的長度方向依次排列,形成具有單排容納艙的盒體1結構,從而僅能夠對單個樣本進行檢測。但由於對單個樣本進行檢測的過程缺乏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尤其是陰性對照,一旦檢測環境出現氣溶膠汙染,一些弱陽性結果因為缺乏陰性對照導致在判讀上很難界定是汙染導致的假陽性還是真實的弱陽性,從而使診斷結果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67.因此,基於上述實施方式,本技術進一步地優化了盒體1結構,提供了第二種實施方式。
68.其中,如圖1-圖5所示,盒體1上形成有至少兩個磁棒套艙101、至少兩個樣本艙102、至少兩個磁珠保存液艙103、至少兩個第一洗滌液艙104、至少兩個第二洗滌液艙105、至少兩個備用艙106以及至少兩個洗脫液艙107。
69.優選地,本技術中的盒體1上形成有兩個並列設置的磁棒套艙101、兩個並列設置的樣本艙102、兩個並列設置的磁珠保存液艙103、兩排並列設置的洗滌液艙組,從而具有兩個並列設置的第一洗滌液艙104、兩個並列設置的第二洗滌液艙105、兩個並列設置的備用艙106以及兩個並列設置的洗脫液艙107,即本技術提供的盒體1具有雙排容納艙,兩排容納艙內承裝的試劑相同,操作動作同步,其中一排作為樣本檢測用,另一排作為陰性對照試劑用,實現了每一個樣本檢測均有真實的陰性對照做參考,保障了結果的可靠性。
70.可選地,本技術中連接模塊4內形成有至少兩個第一流道401、至少兩個活塞腔404以及至少兩個第二流道403,且連接模塊4上至少連接兩個擴增管6;第一流道401的一端與洗脫液艙107對應導通,另一端與擴增管6對應導通,第二流道403的一端與活塞腔404對應導通,另一端與擴增管6對應導通。
71.本技術中連接模塊4內形成的第一流道401、第二流道403以及活塞腔404均與上述的容納艙的排數對應,因此,如圖11所示,本技術中連接模塊4內形成兩個第一流道401、兩個第二流道403以及兩個活塞腔404。相應地,連接模塊4上對應連接有兩個擴增管6,因此,能夠實現樣本檢測和陰性對照的同步動作。
72.優選地,本技術中的第一流道401的直徑為1mm-2mm,由於第一流道401的直徑較小,因此,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洗脫液艙107內的溶劑在混勻時提前進入第一流道401內,影響混勻效果。當活動件5在活塞腔404內移動時,能夠使擴增管6內
形成負壓,從而能夠使混勻後的溶劑通過第一流道401流入擴增管6中。
73.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技術中洗滌液艙組包括第一洗滌液艙、第二洗滌液艙以及備用艙僅為基於檢測樣本所需的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洗滌液艙組也可僅設置第一洗滌液艙,也可設置第一洗滌液艙和第二洗滌液艙,還可設置更多的洗滌液艙和備用艙,具體洗滌液艙和備用艙的數量由檢測樣本特性決定。
74.可選地,如圖3結合圖12和圖13所示,本技術中連接模塊4內設有通斷組件402,且通斷組件402與連接模塊4活動連接;通斷組件402將第一流道401分隔成第一流通段4011和第二流通段4012,通斷組件402上形成有對接孔;當通斷組件402相對連接模塊4運動使對接孔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相對位時,第一流通段4011與第二流通段4012相導通。
75.以圖3中視出的連接模塊4的放置方向為基準,本技術中的通斷組件402沿連接模塊4的高度方向延伸,且能夠在連接模塊4內相對連接模塊4沿高度方向向上滑動。因此,在初始位置時,通斷組件402的對接孔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相錯位,且位於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的下方。
76.當需要導通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時,檢測模塊的第二推動件推動通斷組件402上移,從而使對接孔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相對接,進而實現第一流道401的導通,使洗脫液艙107內的溶劑能夠流入擴增管6中。
77.而當洗脫液艙107內的溶劑全部流入擴增管6後,第二推動件再次推動通斷組件402上移,使對接孔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相錯位,實現第一流道401的阻斷。
78.本技術中通斷組件402還可以採用擋板和彈簧的形式,即擋板和彈簧均設置在連接模塊4內,且擋板和彈簧均沿連接模塊4的高度方向延伸,擋板上開設有對接孔,彈簧的一端與擋板相連接,另一端抵接於連接模塊4的內壁上。
79.當需要使第一流道401導通時,第二推動件推動擋板上移,使擋板上的對接孔能夠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相對位,從而實現第一流道401的導通,並且,第二推動件始終與擋板遠離彈簧的一端相抵接,從而能夠使彈簧始終處於壓縮狀態,第一流道401保持在導通狀態。
80.而當需要阻斷第一流道401時,第二推動件與擋板分離,擋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至初始狀態,從而能夠使對接孔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相錯位,實現第一流道401的阻斷。
81.而在此種方式中,可進一步地優化通斷組件402結構,即通斷組件402還包括兩個支板,兩個支板分別設置在擋板的兩側,且其中一個支板支撐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另一個支板支撐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擋板與支板相貼合,且能夠相對兩個支板上移,以實現對接孔的對位。
82.通過設置兩個支板,一方面能夠對第一流通段4011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端部進行支撐,使第一流通段4011和第二流通段4012更加穩定,另一方面,由於擋板不與第一流通段4011的埠和第二流通段4012的埠產生接觸,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擋板的運動造成第一流通段4011和第二流通段4012產生變形,使對接孔無法對位實現導通的問題。
83.在進行檢測過程中,當磁棒提案組件3刺破容納艙的封膜後,容納艙內的殘留溶劑容易產生氣溶膠傳播,從而汙染檢測模塊內的檢測環境,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
84.因此,本技術為進一步地避免檢測過程中的容納艙內的溶劑擴散對檢測環境產生影響及汙染,可選地,如圖1結合圖6和圖7所示,本技術提供的試劑卡盒,還包括滑蓋2,滑蓋2與盒體1滑動連接,且沿盒體1的長度方向覆蓋多個容納艙的艙口。
85.通過設置的滑蓋2能夠在進行檢測時,通過檢測模塊控制滑蓋2在盒體1的長度方向上運動,從而能夠覆蓋封閉容納艙的艙口,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容納艙內的剩餘溶劑產生氣溶膠傳播,對檢測環境產生影響和汙染的問題,提高檢測準確度。
86.優選地,本技術中滑蓋2上形成有對位部,且本技術中的對位部為對位孔201,試劑卡盒在未使用狀態下,滑蓋2相對盒體1處於初始位置,且滑蓋2對應盒體1的磁棒套艙101的位置形成有第一穿孔202,對應樣本艙102的位置形成有第二穿孔203。
87.使用時,檢測模塊的第一推動件能夠插入滑蓋2的對位孔201中,從而能夠推動滑蓋2相對盒體1的運動。由於本技術中滑蓋2上形成有第一穿孔202和第二穿孔203,且滑蓋2在初始位置時,第一穿孔202對應磁棒套艙101,第二穿孔203對應樣本艙102,因此,實際上本技術中的第一穿孔202和第二穿孔203之間的距離與相鄰兩個容納艙的距離一致。而當樣本注入樣本艙102後,由於樣本艙102上覆蓋的封膜已被刺破,因此,為避免試劑卡盒安裝入檢測模塊的過程以及磁棒套組件3插入磁棒並進入磁珠保存液艙103內吸附磁珠的過程中樣本艙102內的樣本被汙染或產生氣溶膠傳播,在實際作業時,注入樣本後,再次通過封膜對第二穿孔203進行封堵,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樣本的汙染。
88.為保證滑蓋2能夠在配合磁棒套組件3移動的過程中始終覆蓋並封閉已刺破封膜的容納艙,本技術中滑蓋2上第二穿孔203距離滑蓋2遠離第二穿孔203的一端之間的距離不小於樣本艙102與盒體1遠離樣本艙102的一端之間的距離。
89.在檢測前,滑蓋2對應覆蓋在盒體1上,且第一穿孔202對應磁棒套艙101,第二穿孔203對應樣本艙102。當開始檢測時,以圖1中視角方向為例,檢測模塊先將磁棒套組件3取出磁棒套艙101中,並控制滑蓋2左移,直至露出磁珠保存液艙103。檢測模塊控制磁棒套組件3進入磁珠保存液艙103內吸取磁珠。待吸取完成後,檢測模塊控制滑蓋2左移露出樣本艙102,並控制磁棒套組件3進入樣本艙102內吸取樣本。
90.當吸取完成後,檢測模塊帶動磁棒套組件3依次進入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備用艙106以及洗脫液艙107,並最終回位至磁棒套艙101內。滑蓋2同步移動,依次覆蓋磁珠保存液艙103、第一洗滌液艙104、第二洗滌液艙105、備用艙106以及洗脫液艙107。當滑蓋2覆蓋洗脫液艙107時,滑蓋2回復到初始位置,即第一穿孔202與磁棒套艙101對位,第二穿孔203與樣本艙102對位,從而能夠使磁棒套組件3進入磁棒套艙101內。
91.為保證滑蓋2和盒體1僅能夠沿盒體1的長度方向往復運動,本技術中盒體1上形成有第一配合部108,且第一配合部108沿盒體1的長度方向延伸,滑蓋2對應第一配合部108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配合部204,第一配合部108與第二配合部204相配合,以使滑蓋2能夠相對盒體1滑動。
92.優選地,如圖4-圖7所示,本技術中盒體1上的第一配合部108為第一凸部,滑蓋2上形成的第二配合部204為第一槽部,通過第一凸部和第一槽部的卡接,對滑蓋2在盒體1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進行限位,使滑蓋2僅能夠相對盒體1沿盒體1的長度方向運動,提高整體
裝置的穩定性。
93.如圖1-圖5結合圖11所示,可選地,本技術中盒體1的一端形成有配合凸部109,連接模塊4對應配合凸部109的位置形成有配合凹部405;配合凸部109與配合凹部405相接觸的兩個側壁上分別形成有第三配合部1091和第四配合部1092,配合凹部405對應第三配合部1091的位置形成有與第三配合部1091相配合的第五配合部4051,對應第四配合部1092的位置形成有與第四配合部1092相配合的第六配合部4052。
94.通過本技術中盒體1對應連接模塊4處形成的配合凸部109以及連接模塊4對應配合凸部109形成的配合凹部405,便能夠實現盒體1與連接模塊4的精準對接。而為了進一步地提高盒體1與連接模塊4連接的穩定性,本技術中配合凸部109與配合凹部405相接觸的兩個側壁上形成有第三配合部1091和第四配合部1092,且如圖4結合圖5所示,第三配合部1091為沿盒體1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部,第四配合部1092為沿盒體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且兩側形成有槽道的凸臺。相應地,如圖11結合圖13所示,第五配合部4051為能夠與第二凸部相卡接的卡槽,第六配合部4052為沿連接模塊4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兩側對應槽道位置形成有第三凸部的凹槽。
95.通過第二凸部與卡槽的卡接以及凸臺與凹槽的卡接,能夠使盒體1和連接模塊4的連接更加穩定。
96.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上述提供的結構形式僅為其中一種實現盒體1和連接模塊4穩定連接的實施方式,也可採用其他形態的卡接結構或插接結構以實現盒體1和連接模塊4之間的穩定連接,而上述方式均在本實用新型構思範圍內,在此不再贅述。
97.優選地,如圖2結合圖3所示,本技術中配合凸部109與配合凹部405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墊7,洗脫液艙107形成於配合凸部109內,第一流道401的一端貫通配合凹部405;第一密封墊7對應連通部1093的位置形成有導通部,且導通部的一端與連通部1093相連通,另一端與第一流道401相連通。
98.由於盒體1與連接模塊4為分體式結構,且盒體1的洗脫液艙107需要與連接模塊4的第一流道401相導通,因此,通過在配合凸部109與配合凹部405之間設置第一密封墊7,且在第一密封墊7上對應開設導通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洗脫液艙107的連通部1093與第一流道401的一端緊密連通,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滲液的問題。
99.可選地,如圖11結合圖12所示,本技術中連接模塊4對應擴增管6的位置形成有定位部406,擴增管6的管口套設在定位部406上;定位部406上形成有第一導流管4061和第二導流管4062,第一流道401形成於第一導流管4061內,第二流道403形成於第二導流管4062內。
100.通過連接模塊4上對應擴增管6的位置形成的定位部406,能夠使擴增管6的管口緊密套設在定位部406上,從而提高擴增管6與連接模塊4相連接後,擴增管6內的氣密性。
101.優選地,如圖2所示,本技術中擴增管6和連接模塊4之間還設有第二密封墊8,通過第二密封墊8能夠進一步地提升連接模塊4與擴增管6之間的密封程度。
102.而通過定位部406上形成的第一導流管4061和第二導流管4062能夠便於形成與擴增管6相導通的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3,且由於形成有第一導流管4061和第二導流管4062,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3之間產生幹擾的問題。
103.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如圖2結合圖11所示,本技術中連接模塊4內的第一流道
401和第二流道403均通過注塑方式成型,而為了便於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3的注塑成型,連接模塊4上對應形成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3的位置還開設有成型孔407,且成型孔407內填充有封堵件4071,從而能夠對成型後的流道進行封堵,避免漏液。
104.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盒體1上形成的多個容納艙主要具有三段,第一段為矩形段,第二段為圓柱段,第三段為錐形段,但圖中視出的容納艙僅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對於容納艙的深度、形狀以及大小在此不做具體限定,可根據需求隨意變化。而容納艙內對應存儲的試劑在注入相應的容納艙後,統一進行鋁膜熱封,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檢測前各試劑受到汙染的問題。
105.此處需要進一步補充說明的是,如圖3所示,本技術中的洗脫液艙107的深度小於其他6個容納艙,洗脫液艙107底部預留的連通部1093的直徑為1mm-1.5mm的連通孔。
106.可選地,如圖8-圖10所示,本技術提供的磁棒套組件3包括套管主體302、固定段301、側翼303以及防丟磁圈305;固定段301與套管主體302的一端相連接,且固定段301形成有通孔,套管主體302形成有容納槽,通孔與容納槽相連通,套管主體302的另一端形成有穿刺尖端304;側翼303沿套管主體302的長度方向延伸,且設置於套管主體302的外壁面上;防丟磁圈305設置於套管主體302遠離固定段301的一端,且與穿刺尖端304形成容納凹部306。
107.固定段301用於在檢測時,便於檢測模塊的移動機構進行抓取,而固定段301實際上為兩端均貫通的套筒結構,從而能夠與套管主體302的容納槽的槽口相連通,使磁棒能夠深入套管主體302內。
108.而本技術中套管主體302遠離固定段301的一端為封口端,從而能夠避免磁棒與容納艙內的溶劑的直接接觸。並且,在封口端還形成有穿刺尖端304,從而通過穿刺尖端304能夠刺破盒體1上覆蓋的封膜。
109.本技術中套管主體302的外壁面上還設有多個側翼303,且優選地,如圖9所示,本技術中的側翼303的數量為三個,且沿套管主體302的周向間隔設置。通過側翼303能夠在套管主體302插入容納艙後對容納艙內的試劑進行攪動,提升混合速度,加大攪拌力度,使混合更加均勻。
110.而本技術中在套管主體302遠離固定段301的一端設置的防丟磁圈305,能夠與穿刺尖端304配合形成容納凹部306,從而能夠使捕獲的磁珠位於容納凹部306內,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磁珠在轉移過程中剮蹭封膜而出現丟失的問題。
111.可選地,如圖14結合圖15所示,本技術提供的活動件5包括固定部501、活動部502以及環套部503;固定部501與活塞腔404的敞口端轉動連接,活動部502的一端與固定部501轉動連接,環套部503套設於活動部502的另一端,且環套部503的外壁與活塞腔404的內壁相抵接;當固定部501相對活塞腔404轉動時,活動部502沿活塞腔404的軸向運動,以帶動環套部503相對活塞腔404運動。
112.本技術中固定部501為螺紋套,且螺紋套與活塞腔404的埠轉動連接,即螺紋套能夠相對活塞腔404轉動,活動部502為螺杆,且螺杆的一端與螺紋套螺紋連接,另一端形成有承載槽5021,承載槽5021能夠容納環套部503,且環套部503可以為能夠與活塞腔404內壁相抵接,且具有一定彈性的橡膠圈。
113.使用時,檢測模塊的轉動組件能夠轉動螺紋套,由於螺紋套相對活塞腔404轉動,因此,能夠使螺杆沿豎直方向往復運動,從而能夠帶動環套部503在活塞腔404內運動。由於
環套部503與活塞腔404的內壁相抵接,因此,當環套部503上移時,能夠通過第二流道403將擴增管6內的氣體抽出,使擴增管6內形成負壓,從而實現洗脫液艙107內的溶劑經由第一流道401自動進入擴增管6內的目的。
114.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技術中活動件5實際為能夠相對活塞腔404運動的活塞杆,因此,除上述活動件5的結構外,也可採用其他活塞杆形式,在此不再贅述。
115.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檢測裝置,包括檢測模塊、移液器以及上述的試劑卡盒;移液器將待測樣本溶劑注入試劑卡盒的其中一個容納艙內,試劑卡盒與檢測模塊相連接,通過檢測模塊能夠對容納艙內的待測樣本溶劑進行檢測。
116.本技術提供的檢測裝置使用時,通過移液器將待檢測樣本溶劑注入試劑卡盒的樣本艙102中,再將攜帶待檢測樣本溶劑的試劑卡盒安裝在檢測模塊上,從而通過檢測模塊能夠對待檢測樣本溶劑進行檢測。
117.而本技術提供的檢測模塊包括檢測模塊主體、磁棒、移動機構、第一推動件、第二推動件以及轉動組件等結構,通過檢測模塊主體能夠承載試劑卡盒,磁棒能夠插入磁棒套組件3中對盒體1其中一個容納艙中承載的磁珠進行吸附,移動機構能夠抓取並移動磁棒套組件3,第一推動件能夠推動滑蓋2相對盒體1滑動,第二推動件能夠推動連接模塊4內的通斷組件402相對連接模塊4運動,以實現第一流道401的通斷,從而通過上述檢測模塊包含的結構,能夠快速且安全地對樣本進行檢測。
118.本技術提供的檢測裝置為微流控核酸檢測裝置,所使用的試劑為核酸檢測試劑,包括一套核酸提取純化試劑和一套核酸擴增檢測試劑,其中核酸提取純化試劑包括裂解結合液、第一洗滌液、第二洗滌液、磁珠、洗脫液,蛋白酶k等,核酸擴增檢測試劑為包含有逆轉錄酶、熱啟動taq酶、dntps、引物和探針等的凍幹試劑。
119.本技術提供的試劑卡盒進行作業時,先採用移液器吸取300μl待檢測樣本,如鼻咽拭子保存液樣本或血漿等,待檢測樣本溶液加入到盒體1的其中一個樣本艙102,然後再吸取300μl陰性對照樣本溶液加入到盒體1的另一個樣本艙102中,並對滑蓋2上第二穿孔203進行封膜。其中樣本艙102含有500μl裂解結合液,裂解結合液上層覆蓋100μl液體礦物油組分。
120.再將帶有待檢測樣本和陰性對照樣本的盒體1與檢測儀的檢測儀主體相連接。待盒體組件安裝入檢測儀主體的對應位置後,樣本艙102底部加熱模塊溫度啟動加熱,溫度為65℃,同時檢測儀啟動,檢測儀的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由磁棒套艙101取出,檢測儀的磁棒進入磁棒套組件3,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移動至磁珠保存液艙103內吸附磁珠,滑蓋2配合移動。
121.檢測儀的移動機構插入磁棒套組件3的固定段301,從而能夠將套管主體302移出磁棒套艙101並轉移至磁珠保存液艙103的上方。下潛磁棒進入套管主體302,然後利用穿刺尖端304刺破封膜,進入磁珠保存液艙103的底部,旋轉套管主體302並吸附磁珠,吸附1分鐘,其中,磁珠保存液艙103含有100μl磁珠保存液。
122.移動機構移動磁棒套組件3帶著磁珠轉移至樣本艙102中,抬起磁棒,利用套管主體302旋轉混勻樣本、裂解結合液和磁珠,轉速中速,孵育6分鐘,然後下潛磁棒進入套管主體302,選擇循環吸磁模式吸附90秒。
123.之後,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轉移至第一洗滌液艙104的上方,利用穿刺尖端304
刺破封膜,進入第一洗滌液艙104的底部,抬起磁棒,旋轉磁棒套組件3快速混勻30秒,下潛磁棒進入磁棒套組件3,吸附磁珠30秒,其中第一洗滌液艙104含有600μl第一洗滌液,第一洗滌液上層覆蓋100μl液體礦物油組分。
124.然後,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轉移至第二洗滌液艙105的上方,利用穿刺尖端304刺破封膜,進入第二洗滌液艙105的底部,抬起磁棒,旋轉磁棒套組件3快速混勻30秒,下潛磁棒進入磁棒套組件3,循環模式吸附磁珠1分鐘,其中第二洗滌液艙105含有700μl第二洗滌液,第二洗滌液上層覆蓋100μl液體礦物油組分。
125.再然後,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轉移至備用艙106的上方,利用穿刺尖端304刺破封膜,進入備用艙106的底部,旋轉磁棒套組件3快速混勻5秒鐘,迅速抬起磁棒套組件3,其中備用艙106含有300μl第三洗滌液,第三洗滌液的上層覆蓋100μl液體礦物油組分。
126.最後,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轉移至洗脫液艙107的上方,通過穿刺尖端304刺破封膜,進入洗脫液艙107的底部,抬起磁棒,旋轉磁棒套組件3慢速混勻3分鐘,下潛磁棒進入套管主體302,吸附磁珠1分鐘,其中洗脫液艙107含有50μl洗脫液,洗脫液上層覆蓋10μl液體礦物油組分。
127.完成上述作業後,滑蓋2復位,移動機構將磁棒套組件3轉移至磁棒套艙101的上方,並將磁棒套組件3退入磁棒套艙101中,第二推動件推動通斷組件402導通第一流道401,轉動組件旋轉螺紋套,從而帶動螺杆上移,使擴增管6內形成負壓,實現洗脫液艙107內的試劑全部轉移至擴增管6中,復溶擴增管6中的凍幹擴增試劑。
128.之後,檢測儀啟動溫控模塊和光學檢測模塊對擴增管6進行擴增程序控制,儀器開始自動進行pcr擴增檢測,自動採集每個循環反應中的螢光信號,並將採集的信號經過優化處理實時呈現在軟體界面上,30min後完成螢光曲線分析,儀器自動給出分析結果,並提示操作人員出具檢測報告。
129.完成檢測後,檢測儀提示取出檢測裝置,取出後放入自封袋中按照醫療器械垃圾進行相應處理。然後儀器自動開啟紫外清理模式,15分鐘後自動關閉電源或者提示操作者開啟下一輪檢測。
130.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檢測試劑採用甲型流感病毒特異性檢測試劑,按照上述操作步驟手工完成300μl假病毒模擬樣本的核酸提取以及擴增試劑的混勻等動作,然後從混勻後的擴增試劑中吸取50μl體系放入abi7500進行螢光定量pcr擴增,同時採用常規病毒核酸提取試劑提取200μl假病毒模擬樣本的核酸,採用100μl洗脫液進行洗脫,吸取其中10μl提取產物作為模板採用50μl擴增體系放入abi7500進行擴增,擴增結果作為對照,擴增結果顯示採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檢測裝置及檢測裝置,可以提前3-4個循環檢出,對於低豐度樣本顯著性的提高了檢出率,檢測靈敏度遠遠高於常規檢測方法。
1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