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9:54:49 4
專利名稱: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景觀牆,具體地說,是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
背景技術:
湖泊、河岸等駁岸一般採用混凝土、漿砌石擋牆等直立型剛性材料能達到很好的防汛效果,但普遍明顯缺乏生態效益及景觀效益。傳統防汛牆通常以水泥混凝土砌成,形態為灰色平面豎向構築物,視覺效果單一, 缺乏美觀,甚至嚴重影響景觀效果,且傳統防汛牆作用單一,缺乏功能綜合性與實用性;現代垂直綠化防汛牆一改傳統的直壁鋼筋水泥模式,把防汛牆隱入綠化帶,掩蔽了防汛牆的外形,營造出防汛岸線的自然生態景觀,這種防汛牆雖有一定美觀作用,但並未將水淨化結合起來,且垂直綠化帶的植物澆灌需要耗費更多人力和資金;目前最新的防汛牆是地翻式景觀防汛牆,玻璃的擋板在非汛期的時候是嵌入岸邊地面中的,根據需要,玻璃基坑中可以裝入燈箱,夜間作為水岸燈帶,汛期可翻起組成防汛牆。這種防汛牆成本巨大,活動部件需要經常檢查維護,安全性很低,適用範圍小,通常只適合大型聚眾廣場,景觀性單一,且不具有任何生態效果,與當代社會節能減排的需求背道而馳。中國專利申請CN 201238507Y,
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實用新型的名稱為一種多功能綠化景觀牆,該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功能綠化景觀牆,所述多功能綠化景觀牆包括牆基和牆體,所述牆基安置在地面之上,牆體安裝在牆基上,牆體分為內牆體和外牆體, 內牆體和外牆體均採用透明耐力板或無色玻璃,或者僅將內牆體採用透明耐力板或無色玻璃,而外牆體採用不透明裝置,在牆體的上方安裝有牆頂,所述牆頂與牆體採用活動活動連接,所述牆頂採用圓弧形狀。本實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但是不具有防汛功能,且不能形成引水預處理系統。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以及對自然美的追求,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生態護岸,既具有防汛功能又能夠形成引水預處理系統,同時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並且滿足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追求,實現構建高效節能減排的低碳環境的多功能景觀牆。但是關於這種具有生態淨化功能的防汛景觀牆,目前還未見報導。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 設有牆體和承水潭,所述的牆體上設有落水槽,所述的承水潭一端連接牆體,另一端連接駁
UU厗。所述的落水槽成凹形,落水槽設有兩個側壁,第一側壁高度高於第二側壁高度。所述的牆體兩側設有擋牆。所述的牆體與水平面成75-85度角。所述的牆體由生態石條塊堆砌而成。[0012]所述的牆體底部設有承水潭,承水潭為立方體水池。所述的承水潭上設有出水口。所述的承水潭內底部設有滲濾層和種植層。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1、本實用新型牆體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漿、鋼筋混凝土加固,將石塊堆砌成牆體, 可起到防汛作用;2、本實用新型牆體表面粗糙,水流在表面高度粗糙的石條塊流過的同時會在牆體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吸附汙水中的有機物,起到淨化汙水的效果,同時也營造了優美生態景觀;3、本實用新型設有承水潭,承水潭內可栽種梭魚草、鴨蹠草、燈芯草、菖蒲、再力花等溼生植物,這些植物對有機物的進一步吸收利用、對有毒有害物質進一步吸附與富集,完成了水體的第二道淨化程序,通過設置出水口流入受納水體中,減少了受納水體的汙染。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1.牆體11.落水槽111.第一側壁112.第二側壁12.擋牆13.地基2.承水潭21.出水口3.駁岸請參照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結構示意圖,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設有牆體1和承水潭2,所述的牆體1與水平面成75-85度角,牆體1頂部設有落水槽11,所述落水槽11成凹形,凹形落水槽11設有第一側壁111和第二側壁112,所述第一側壁111高度大於第二側壁112的高度,所述牆體1兩側設有擋牆12,牆體1上部連接地基13,牆體1底部設有承水潭2,所述承水潭2為立方體水池,承水潭2 — 端連接牆體1底部,一端連接駁岸3,承水潭2上設有出水口 21,承水潭2底部設有滲濾層和種植層。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的牆體1上設有落水槽11,所述落水槽11成凹形,凹形落水槽11設有第一側壁111和第二側壁112,所述第一側壁111高度大於第二側壁112的高度,落水槽11可以起蓄水效果,當落水槽11中的水位超過第二側壁112高度時,水便可從落水槽11中流出,落水槽11中的水可以是蓄積的雨水或者從其它河流引入的水體,水緩慢從高處經牆體1滴落時可形成自然滴瀑景觀;所述的牆體1選用形狀不同、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生態石條塊,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漿、鋼筋混凝土加固,將石塊堆砌成牆體1,可以起到防汛作用,所述生態石塊條為從山體上採集的未經過加工的石塊,石塊表面粗糙;所述牆體ι兩側設有擋牆12,可以防止水流向外飛濺;所述地基13採用水泥砂漿、礫石等混合後澆築於夯實土壤上,起支撐牆體1和落水槽11的作用;所述的牆體1與水平面成75-85度角,在這個角度下,落水槽11上流出的水可以在表面高度粗糙的牆體1上形成一層厚度為 0. 5^1. 5mm的生物膜,所述的生物膜具有很大的表面積,在膜外附著一層薄薄的緩慢流動的附著水層,在生物膜內外、生物膜與水層之間進行著多種物質的傳遞過程,汙水中的有機物由流動水層轉移到附著水層,進而被生物膜所吸附。空氣中的氧溶解與流動水體中,通過附著水層傳遞給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之用。在此條件下,好氧菌對有機物進行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產生的(X)2和其他代謝產物一部分溶入附著水層,一部分析出到空氣中。如此循環往復,使汙水中的有機物不斷減少,從而淨化汙水。當生物膜超過一定厚度後,吸附的有機物在傳遞到生物膜內層的微生物之前就已經被代謝掉。此時內層微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養分而進入內源代謝,失去其粘附在濾料上的性能而脫落下來,隨水流出石條,石條表面再重新長出新的生物膜。生物膜上大量微生物具有吸附和降解水中有機汙染物的能力,且生物膜在水力衝刷作用下,更新速度快,微生物活性強,對水體中汙染物淨化效率高,建立「滴瀑水牆」。「滴瀑水牆」不僅增大了水與生物膜接觸面積、強化了水體自然復氧過程,同時也營造了優美生態景觀,成為水體淨化的第一道程序。所述的牆體1底部設有承水潭2,承水潭2 為立方體水池,承水潭2 —端連接牆體1,另一端連接駁岸3,承水潭2上設有出水口 21,可以排出承水潭2中的水,所述的承水潭2底部設有滲濾層和種植層,所述的種植層上可栽種菖蒲、再力花等溼生植物,從落水槽11上流出的水再緩慢流入栽有植入的承水潭2,經植物對有機物的進一步吸收利用,對有毒有害物質進一步吸附與富集完成水體的第二道淨化程序,經過淨化的水可通過承水潭2上的出水口 21排出流入受納水體中,減少受納水體的汙
^fe ο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首先在駁岸3周圍設置承水潭2,然後在承水潭2另一端構建牆體1,牆體1選用形態不同、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生態石條塊,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漿、 鋼筋混凝土加固,將石塊堆砌成牆體1,可以起到防汛作用,承水潭2內設有滲濾層和種植層,土壤層上可栽種菖蒲、再力花等溼生植物,牆體1頂部設置落水槽11,牆體1兩側設置擋牆12,本實用新型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便可投入使用。牆體1上的落水槽11裡可以蓄水,並通過水泵控制水的流速和流量,落水槽11的水可以是蓄積雨水或者入河水、 入湖水,水緩慢從高處經牆體1滴落時可形成自然滴瀑景觀,起到美化環境的效果,承水潭 2內栽種梭魚草、鴨蹠草、燈芯草、菖蒲、再力花等溼生植物可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設有牆體和承水潭,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牆體上設有落水槽,所述的承水潭一端連接牆體,另一端連接駁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落水槽成凹形,落水槽設有兩個側壁,第一側壁高度高於第二側壁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牆體兩側設有擋牆。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牆體與水平面成75-85度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牆體由生態石條塊堆砌而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牆體底部設有承水潭,承水潭為立方體水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承水潭上設有出水口。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承水潭內底部設有滲濾層和種植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態淨化滴瀑防汛景觀牆,設有牆體和承水潭,所述的牆體上設有落水槽,所述的承水潭一端連接牆體,另一端連接駁岸。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本實用新型牆體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漿、鋼筋混凝土加固,將石塊堆砌成牆體,可起到防汛作用;本實用新型牆體表面粗糙,水流在表面高度粗糙的石條塊流過的同時會在牆體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吸附汙水中的有機物,起到淨化汙水的效果,同時也營造了優美生態景觀;本實用新型設有承水潭,承水潭內可栽種梭魚草、鴨蹠草、燈芯草、菖蒲、再力花等溼生植物,這些植物對有機物的進一步吸收利用、對有毒有害物質進一步吸附與富集,完成了水體的第二道淨化程序,通過設置出水口流入受納水體中,減少了受納水體的汙染。
文檔編號E02B3/14GK202131583SQ201120196498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3日
發明者劉曉培, 張飲江, 文曉峰, 李娟英, 李巖, 段婷, 王聰, 董悅, 路安明, 馬海峰 申請人: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