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壓剎車把手組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14:44:04 6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自行車油壓剎車把手組,通用於左、右側安裝操作使用,並具有減少體積小型化特點。
背景技術:
自行車上的剎車系統是操控行駛車速、維護安全的主要關鍵,特別是高速行駛速度以及惡劣地形的騎乘環境,需要注重剎車減速過程。現今剎車系統中油壓碟剎系統是常見選擇之一。油壓碟剎系統包括握把上剎車柄、車輪旁同步轉動金屬碟盤、固定安裝於車架的油壓卡鉗並對應著碟盤兩側,以及連接剎車柄與油壓卡鉗間的油管。按壓剎車柄的動作其內部的活塞組壓縮剎車油,壓力從油管直通油壓卡鉗,進而推動油壓卡鉗內的活塞組帶動來令片位移並對碟盤夾合以形成制動效果,如此能夠讓車輪相對地面摩擦減速或停止。
必須說明的是,以往都會在握把一側設置油壓缸,且油壓缸內設置有彈性膜,彈性膜的設置除了將油壓缸分隔為油液與氣室兩個部分,更以彈性膜本身材質特性可以在油壓剎車動作時彎曲變形,而剎車動作結束時彈性膜以本身材質特性恢復原本外型。此種型態的把手往往造成整個體積過大,安裝時更需注意左、右握把的設置,大多握把無法同時通用於左邊與右邊,僅能單邊安裝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油壓剎車把手組,採用中空氣囊設置於副油槽,讓副油槽與主油槽相通等結構型態,得以解決以往體積大,無法通用於左右側安裝型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油壓剎車把手組,其包括一把手座、一底座、一剎車柄、一活塞、受力變形與自行恢復的二中空氣囊、以及一彈簧,其中:該把手座具有沿其軸向設置一主油槽,以及與該主油槽同軸設置一流道用以連通剎車卡鉗,該把手座另設有二副油槽並與該主油槽彼此間隔排列,且該主油槽分別與該二副油槽相連通;該底座與剎車柄一同樞接於該把手座,且該底座與該活塞連接,而該活塞沿該主油槽朝該流道靠近與遠離方向位移;而該二中空氣囊分別組接於該二副油槽;該彈簧的兩端分別彈抵於該主油槽與活塞間。
前述的油壓剎車把手組,其中該把手座設有二通孔,且該二通孔分別連通該二副油槽,又該把手座設有二大徑孔以及二小徑孔,且該二大徑孔與二小徑孔連通於該主油槽與該二通孔間。該把手座周側設有二側孔,另以二側塞組設封閉於該二側孔,且該二側孔連通於該二通孔。
前述的油壓剎車把手組,其中該活塞包括有一滑座、一連杆以及一塞套,該滑座滑設於該主油槽,而該連杆樞接於該底座與該滑座之間,該塞套具有一小端孔並套組於連杆近中段位置,而塞套具有一大端則滑設於該主油槽。其中該滑座的兩端分別具有一球窩槽以及一穿柱,而該連杆一端具有一球頭部並樞設於該球窩槽,該穿柱的周側則環繞一凸環,而該彈簧則是一端穿設於穿柱並抵頂於該凸環表面。其中該滑座的穿柱套設非圓性一彈性墊片,且該彈性墊片與該彈簧呈反方向設置。.
前述的油壓剎車把手組,進一步包括有二端塞並分別組接於該二副油槽的槽口,而該二中空氣囊則分別套接於該二端塞,且該二端塞各設有一軸向貫穿的透孔並分別連該二中空氣囊。該二中空氣囊其橫向截面呈三叉放射狀型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採用中空氣囊設置於副油槽,讓副油槽與主油槽相通等結構型態,得以解決以往體積大,無法通用於左右側安裝型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部分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3是圖2線段III-III剖視示意圖。
圖4是圖3動作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配合剎車卡鉗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配合剎車卡鉗運作示意圖
圖7是圖2線段VII-VII剖視示意圖。
圖8是圖7動作示意圖。
圖9是單獨把手座立體剖視示意圖。
圖10是圖2線段X-X剖視示意圖。
圖11是圖10動作示意圖。
圖中標號說明:
1 把手座
11 主油槽
12 流道
13 副油槽
14 通孔
15 大徑孔
16 小徑孔
17 側孔
18 側塞
2 底座
3 剎車柄
4 活塞
41 滑座
411 球窩槽
412 穿柱
413 凸環
414 彈性墊片
42 連杆
421 球頭部
43 塞套
431 小端孔
432 大端部
5 中空氣囊
51 端塞
52 透孔
6 彈簧
7 卡鉗
71 來令片
72 活塞
73 碟盤
具體實施方式
請配合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圖中顯示油壓剎車把手組,其包括一把手座1、一底座2、一剎車柄3、一活塞4、受力變形與自行恢復的二中空氣囊5、以及一彈簧6,其中:該把手座1具有沿其軸向設置一主油槽11,以及與該主油槽11同軸設置一流道12用以連通剎車卡鉗7,該把手座1另設有二副油槽13並與該主油槽11彼此間隔排列,且該主油槽11分別與該二副油槽13相連通;該底座2與剎車柄3一同樞接於該把手座1,且該底座2與該活塞4連接,而該活塞4沿該主油槽11朝該流道12靠近與遠離方向位移;而該二中空氣囊5分別組接於該二副油槽13;該彈簧6的兩端分別彈抵於該主油槽11與活塞4間。
必須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是以主油槽11與副油槽13充滿了油液為例,並說明自行車油壓剎車系統其剎車動作。
關於本實用新型使用型態如圖3至圖8所示。按壓剎車柄3連動活塞4,油液由該主油槽11經活塞4推送至卡鉗7以致推抵來令片71鉗制碟盤73兩側,同時以卡鉗7油液壓力變化所產生吸力經管路吸取該副油槽13的油液並迫使該二中空氣囊5的體積脹大變形。
釋放剎車柄3,透過彈簧6的彈性恢復力推抵活塞4復位,即活塞4朝流道12反方向位移,活塞4移動到原本位置,此過程該活塞4於該主油槽11產生吸力吸取卡鉗7內部分油液,更有部分油液流向該副油槽13。
而在長期又重複剎車過程中,卡鉗7內的來令片71已有相當程度的磨耗,造成卡鉗7內的活塞72需要更多油液才能維持其推動來令片71至碟盤73摩擦位置,而本案的副油槽13內的油液得以經由小徑孔16、主油槽11流動填補至卡鉗內7的活塞,且此過程會迫使該二中空氣囊5的體積脹大變形。
請參閱圖9、圖10、圖11所示,其中該把手座1設有二通孔14,且該二通孔14分別連通該二副油槽13,又該把手座1設有二大徑孔15以及二小徑孔16,且該二大徑孔15與二小徑孔16連通於該主油槽11與該二通孔14間。該把手座1周側設有二側孔17,另以二側塞18組設封閉於該二側孔17,且該二側孔17連通於該二通孔14。在此需說明的是該二小徑孔16為主要油液流動於主油槽11與副油槽13之間的主要結構,且小徑孔16較大徑孔15於把手座1更為靠近流道12方向設置型態,再未按壓剎車柄3(正常狀態)時,活塞4封閉大徑孔15呈未導通狀態。
再請參閱圖3、圖10、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該活塞4包括有一滑座41、一連杆42以及一塞套43,該滑座41滑設於該主油槽11,而該連杆42樞接於該底座2與該滑座41之間,該塞套43具有一小端孔431並套組於連杆42近中段位置,而塞套43具有一大端部432則滑設於該主油槽11。透過塞套43的設置型態,得以將外界異物例如粉塵、甚至雨水阻絕進入主油槽11,並同時增加內部密封效果。
另外,該滑座41的兩端分別具有一球窩槽411以及一穿柱412,而該連杆42一端具有一球頭部421並樞設於該球窩槽411,該穿柱412的周側則環繞一凸環413,而該彈簧6則是一端穿設於穿柱412並抵頂於該凸環413表面。其中該滑座41的穿柱412套設非圓形一彈性墊片414,且該彈性墊片414與該彈簧6呈反方向設置。
前述的油壓剎車把手組,進一步包括有二端塞51並分別組接於該二副油槽13的槽口,請配合參閱圖7、圖8,而該二中空氣囊5則分別套接於該二端塞51,且該二端塞51各設有一軸向貫穿的透孔52並分別連通該二中空氣囊5,以致該中空氣囊5藉由透孔50與外界環境氣體導通。該二中空氣囊5其橫向截面呈三叉放射狀(星芒)型態。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