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式立體聲音箱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13:51:54 3
專利名稱:攜帶式立體聲音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音像設備,尤其是指一種方便攜帶的立體聲音箱。
背景技術:
現有的音箱均採用臺式放置,體積偏大,不方便攜帶。隨著科技的發展,可攜式隨身聽產品MP3、 MP4、 CD機等大量湧現,但是均 採用耳機來聽取音樂,不能與音箱連接,存有局限性。為克服音箱的 不便於攜帶,業界同仁也提供了部份可攜式音箱,但均存在以下問題 1、音質效果差,這是因為音箱的體積變小後,內部空間變小,它們 發出的聲音變換範圍小,立體感、震撼感不強;2、由於沒有設計有 效的提攜裝置,延續傳統臺式平面置放風格,雖說體積設計變小,但 是左右音箱分體,無提攜裝置,攜帶很不方便,沒有與隨身聽產品合 成一體。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它方便隨身 攜帶,而且音質效果逼真,立體感增強。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由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包括左、右音箱本體,在左、右音箱本體靠外一側內置有一個以上的喇叭,其特徵在於左、右音箱本體靠 內一側形成一個容置空間,接納一個連接件;左、右音箱本體通過連
接件連接並可向外拉開或向內收合,收合時連接件置入容置空間中, 拉開時左、右音箱本體共鳴空間增大;連接件內置有電路板、供電電 池,外設有接口,喇叭通過導線連接電路板、供電電池。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在左、右兩音箱本體外側的任意 一個邊角上設有手提帶。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在連接件上可設置DVD。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在連接件上可設置顯示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左右音箱收合時,夾縫中可置放 耳機接口或按鍵,便於收合時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在使用中,將左、右音箱本體向外 拉開,使其內部空間加大,增加音箱的共鳴空間,而且左、右音箱本 體距離拉大,增加左、右音箱的分離度,音質效果逼真,立體感、震 撼感增強。在音箱的邊角上設有手提帶,很方便攜帶。可設置DVD、 顯示器或接口連接外部設置,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實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攜帶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 描述。如附圖1所示的一種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包括左、右音箱本體1、 2,在左、右音箱本體l、 2靠外一側內置有一個以上的喇叭3 (圖1
中虛線部份)。本實施例的左、右音箱本體l、 2結合後呈提包型。其 中,左、右音箱本體l、 2靠內一側均形成一個相對應的容置空間, 接納一個連接件4 (圖1中虛線部份),左、右音箱本體1、 2通過連 接件4連接一起。如圖1的收合狀態下,連接件4的兩端穿入左、右 音箱本體l、 2的內側容置空間內。如圖2所示,左、右音箱本體l、 2通過連接件4可向外拉開,圖2為拉開使用狀態,拉開時左、右音 箱本體l、 2共鳴空間增大。在連接件4內置有電路板、供電電池, 外設有一個以上的接口,喇叭3通過導線連接電路板、供電電池。作 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更方便攜帶,在左、右兩音箱本體外側 的任意一個邊角上設有手提帶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在 連接件4上可設置DVD,也可以在連接件4上設置顯示器。作為本 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完善,左、右音箱本體l、 2收合時,夾縫中可置 放耳機接口或按鍵,便於收合時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包括左、右音箱本體,在左、右音箱本體靠外一側內置有一個以上的喇叭,其特徵在於左、右音箱本體靠內一側形成一個容置空間,接納一個連接件;左、右音箱本體通過連接件連接並可向外拉開或向內收合,收合時連接件置入容置空間中,拉開時左、右音箱本體共鳴空間增大;連接件內置有電路板、供電電池,外設有接口,喇叭通過導線連接電路板、供電電池。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其特徵在於在 左、右兩音箱本體外側的任意一個邊角上設有手提帶。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其特徵在於在 連接件上可設置DVD。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其特徵在於在 連接件上可設置顯示器。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式立體聲音箱,其特徵在於左 右音箱收合時,夾縫中可置放耳機接口或按鍵,便於收合時使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方便攜帶的立體聲音箱。包括左、右音箱本體,左、右音箱本體靠內一側形成一個容置空間,接納一個連接件;左、右音箱本體通過連接件連接並可向外拉開或向內收合。在使用中,將左、右音箱本體向外拉開,使其內部空間加大,增加音箱的共鳴空間,而且左、右音箱本體距離拉大,增加左、右音箱的分離度,音質效果逼真,立體感、震撼感增強。
文檔編號H04R27/00GK201042079SQ200620017139
公開日2008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1日
發明者馬希光 申請人:馬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