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初中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推薦】

2023-10-13 13:51:14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下面請看整理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1:

  魯迅先生真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他在這區區一篇散文中,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在魯迅描寫他捕鳥的時候,運用了準確的動詞,如「掃」、「支」、「撒」、「系」、「牽」、「拉」......在曾學過的《風箏》疑問中,魯迅在描寫「我」毀壞小兄弟風箏時,也用了一系列的動詞。這些動詞不僅能夠形象生動描繪出情節中人物的動作,更能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文章豐富多彩。

  在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稱絕佳啊:「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但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文字,用一組連詞寫出了百草園中十多種景物,既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抓住形態和色彩寫景物;通過聲音、動作和形態寫動物,栩栩如生,給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覺。後來作者又用「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兩大部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即符合條理而又不顯生硬,這樣的過渡無人能比啊!

  在魯迅到三味書屋後,往日的快樂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則是學習的枯燥,而魯迅卻竭力從中尋找樂趣,如尋蟬蛻、蒼蠅餵螞蟻......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麼羨慕魯迅啊,現在的學生哪裡還有這份玩的心?繞口的英語,深奧的數學,難懂的文言,複雜的歷史......雖然這麼多的任務都要做,但還是應該像作者那樣,偷點閒,適當放鬆一下,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時代的回憶中「上點色」。好好體會一下這篇文章吧!青年人會引起共鳴,中年人會勾起回憶。這大概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妙處吧!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2:

  我們的語文課本第一課就是我國文學、思想、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位書屋》。這篇文章使我改變了對魯迅的想法。

  在上學期學的《風箏》一文中,我看到了魯迅對弟弟精神傷害的一幕。當人們一提起魯迅,我就會想起他嚴肅、莊重。但是,在百草園,魯迅的樣子完全變了。魯迅在描寫百草園的時候,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百草園的動物、植物,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雖然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可我不覺得這句話是他構思出來,而是在他兒時他自己的細心,就像《童趣》的作者沈復,可以明察秋毫。

  兒時的魯迅當然也有可愛活潑的一面,「有人說,何首烏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根像人樣。」

  我覺得魯迅小時候真快樂,也好幸福,有一個那麼大的園陪他一起,可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那時也一定不像現在的孩子要跑到梧桐山山頂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我也挺羨慕魯迅在書塾時的快樂時光。但說到書塾,這是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損害。

  的確。當魯迅問先生『怪哉』這蟲怎麼一回事,但先生確極其不滿意地敷衍了一句:「不知道!」我也真不明白當時為什麼不可以問這些問題,連書本上的句子意思也不可以問。現在的老師和家長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和學生都問問題,可現在確少了好多,這使我聯想到外公說的話:「什麼是學問?就是學習自己原來不懂的知識,和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就要通過學來解決。但學習過程一定要問才能弄懂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所以要學就要問。」瞧,現在的思想和以前的比較起來真的是天壤之別呀!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書是作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曾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這本散文集是魯迅在生活處於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寫成的。當時作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除眼前的苦悶,「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本文就寫於1926年,當時魯迅先生45歲,他在「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於廈門大學寫成這篇回憶性散文,借這樣一朵兒時記憶的「小花」,來排遣當時的寂寞。

  文章從兩部分回憶了兒時的快樂和情趣,首先是百草園詩意般的美麗。

  文章從樂園入手,從四個方面寫了樂:意識童年的樂園;景色美麗的樂景;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美,樂聞;最後是冬日雪後捕鳥的樂事。作者在寫百草園美景樂園時,為了將無限樂趣自由天地盡善盡美的呈現,作者首先抓住事物的特點,有符合兒童的心理。說黃蜂是肥胖,既寫出它體態肥大的特點,有體現小作者曾經摸過它的特別感覺;叫天子忽然「直竄到雲霄裡去了」,不單寫出了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內心的羨慕。第二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描景,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備。作者將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是作者用一個關聯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將景色條理分明,層次井然。使整個寫景活潑多姿。

  文章在回憶百草園樂園之後,寫了三味書屋,有人認為,本文是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對比,表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三味書屋的批判。我則以為不必要這樣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在三味書屋中又何嘗少了情趣呢?並不是了無生趣的地方。第一老師並不是想像中的嚴師,是一個和藹,方正,質樸的博學的人,雖然後戒尺卻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而不常用,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也吸引了孩子們,在老師這裡作者感受到了情趣。第二是在這個書塾中,仍然可以折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餵螞蟻,做遊戲,描畫畫,也展示了不同於百草園的另一種生活,同樣也妙趣橫生。

  總之,無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都在作者點點滴滴的回憶中,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這朵「小花」並不小,在花濃香的回味中排遣當時的寂寞,也足以讓乏味鬱悶的生活增添些許的快樂和情趣。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