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式自動水閥的製作方法
2024-02-05 11:56:15
專利名稱:間接式自動水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門,用於高樓住戶備用水缸夜間自動接水的間接式自動水閥。
在已有技術中,關於盛水容器自動上水的閥門,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91224194、2公開了一種名稱為「箱式容器進水量控制閥」的產品,它由帶進出水口的閥體、在閥體內可水平移動的閥芯和作用於閥芯後部的帶浮球的連杆構成。當夜間來水盛水容器內的水達到一定高度時,浮球上浮作用連杆迫使閥芯前移,封住閥體進水口,實現盛水容器內上水自動關閉控制。其不足之處在於閥芯直接頂封閥體進水口,水壓較大時易產生洩漏,浮球做得較大,以產生足夠的頂壓力。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受供水系統水壓影響小,密封可靠的間接式自動水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間接式自動水閥包括一帶進水口,出水口的閥體、套在閥體內可轉動的閥芯和與閥芯側面相連並帶浮球的連杆。閥體出水口在閥芯與閥體配合的側面內。沿閥芯中心有一彎頭孔,其出口端與閥體側面出水口對通。使用中,閥體安裝在水缸上方的管路上,浮球伸入缸內。正常進水時,管路來的水經閥體進水口、閥芯內彎頭孔,從閥體出水口流入缸內。當缸內水達到設定水位時,浮球上升,帶動閥芯轉動,彎頭孔出口偏離閥體出水口,直到全部離開而被閥芯外表面封住出水口,實現關閉閥門,完成缸內自動上水。當缸內水使用減少時,浮球靠重力下移,帶動閥芯反轉,使閥芯內彎頭孔重新與閥體出水口重合,又可實現自動補充水,如果白天水壓不夠,上不來水,可等到夜間自動上水。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改變原閥芯直接封住閥體進水口為間接密封,水壓不直接作用於密封面,提高了密封效果。閥芯開閉靈活,方便,並且受力合理,從而減少故障發生。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圖;圖2是閥芯左視圖;圖3是閥體沿c-c剖面圖。
參見
圖1,本水閥包括閥體1,其上有呈90度布置的進水口2和出水口3。閥體1內有可在其內轉動的閥芯4,沿閥芯4中心有一彎頭孔5,一端與閥體1進水口2通,另一端與閥體1的出水口3對通。在閥體1後端連有一端架6,其內搭接一短軸7,短軸7一端插入閥芯4後部中心孔內,與閥芯4通過健8固定連接。帶浮球9的連杆10與短軸7固定連接並為兩體結構。即連杆10前端為一短杆11與短軸7固定斜接,連杆10與一叉架12固定連接,叉架12通過銷軸13與短軸11活動鉸接,目的在於使連杆10在上下移動時始終與水平垂直,以不影響在缸內取用水。當然,連杆10也可為一直杆,與短軸直接斜接,使連杆10在缸內擺移。
參見圖2、圖3,為控制閥芯4在一定角度內擺移,在閥芯4與閥體1配合處的外圓表面上有一段連續凸出的曲面擋體14,對應閥體1內表面上有與之相補償的凹槽15。本例中,可使閥芯4轉動30度。當然,也可方便地控制連杆10上移或擺動的距離來控制閥芯4的轉角。閥芯4與閥體1間的密封是利用液模原理,通過合理的尺寸和形位公差來實現。
工作原理將閥通過進水口2與水缸邊的供水管路擰接,浮球9伸入缸內,
圖1為進水位置。夜間來水時,水經進水口2,彎頭孔5,出水口3而進入水缸。當缸內水達到一定水位時,浮球9垂直上移,通過短軸7帶動閥芯4轉動,直到閥芯4上擋體14全部滑入凹槽15內,此時出水口3被閥芯4封死,實現自動停止供水。反之可打開閥門。本實用新型也可用於衛生間或其它盛水容器自動上水。
權利要求1.一種間接式自動水閥,包括帶進水口(2)和出水口(3)的閥體(1)、套在閥體(1)內轉動的閥芯(4)和與閥芯(4)相連並帶浮球(9)的連杆(10),出水口(3)在閥芯(4)與閥體(1)配合的側面內,其特徵在於沿閥芯(4)中心有一彎頭孔(5),其出口端與閥體(1)側面出水口(3)對通,連杆(10)與閥芯(4)側面相連。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接式自動水閥,其特徵在於閥體(1)後端連有一端架(6),端架(6)內搭接一短軸(7),短軸插接在閥芯(4)後端孔內,連杆(10)與閥芯(4)後端伸出的短軸(7)側面固定連接。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間接式自動水閥,其特徵在於連杆(10)為其間通過叉架(12)鉸接的兩體結構。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間接式自動水閥,其特徵在於閥芯(4)與閥體(1)配合處的外圓表面有一段凸出曲面擋體(14),對應閥體(1)內表面上有與之相補償的凹槽(1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樓住戶夜間在水缸內自動接水的間接式自動水閥。它由閥體、在閥體內可轉動地閥芯和與閥芯側面相連並帶浮球的連杆構成,閥芯內有一彎頭孔,一端與閥體進水口相通,另一端與閥體側面上的出水口對通,浮球置於水缸內、水滿時,浮球上升,帶動閥芯轉動,用閥芯面擋住閥體出水口,實現關閉。本閥具有受管路系統水壓影響小,密封效果好,結構緊湊之特點。
文檔編號F16K31/18GK2285856SQ9623916
公開日1998年7月8日 申請日期1996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1996年11月19日
發明者王曉平 申請人:王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