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飯變遷史 一日兩餐有什麼來歷(糧食匱乏)
2024-02-23 18:50:17 1
古人吃飯一般都是一日兩餐,主要是因生活習慣問題和糧食匱乏。在如今的生活之中,吃飯全部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這也是大多數人家之中都會吃飯的一個規格。但實際最早的時候,中國古代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之中,吃飯都是一日兩餐,並不會吃夜宵和晚餐。
生活習慣問題
在古代的時候屬於原始社會,生產力度並不是特別的發達,人們也沒有固定的思想約束,都是餓了就去吃飯,直到上周十七才開始定點吃飯,有了一日兩餐的制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早上起來吃第1頓飯,在下午三四點左右吃第2頓飯,等太陽完全下山之後回家休息,也不用再勞動就不需要再吃飯了。一般第1頓飯叫潮溼,第2頓叫輔食,尤其是在古代還有禁夜政策,晚上是不允許開放的,也就沒有夜宵的存在。
糧食太匱乏
除了生活習慣決定吃飯的次數之外,糧食的匱乏也是主要的一個原因。在古代的時候農業生產非常落後,根本就沒有什麼食物的來源,糧食產量也特別的低,一旦是遇到荒年或者是受到當地政府以及地主的剝削之後,甚至有些農民家庭之中一天就只能夠吃一餐。在古代經常性的會出現一些農民起義,都是因為饑荒所引起的。除了糧食少之外,古代的烹飪方式也較為簡單,第1頓飯如果開火做成熱的,第2頓飯都是直接吃剩的冷食。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日兩餐,有一些富貴人家是會主動加餐的。即便是一天吃兩餐,每餐也都特別的豐富,能夠吃得特別飽。在兩餐之間也會吃很多的水果點心。
一日兩餐變三餐
在宋朝商品經濟隨著發展之後逐漸就有了一日三餐。在秦漢的時候還是風行的一日兩餐至。到了漢代時期,皇帝還有一些皇宮,貴族能夠一日三餐,隋唐時期,國家已處於上市,有了大量的外來糧食蔬菜水果。當時百姓的餐桌也逐漸的豐富了起來,慢慢就有了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