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容易被水淹沒的地方(被水淹沒多久的陸地)
2023-09-14 18:10:21 1
小斯今天問我,「小賽,水淹陸地多深稱為溼地?達到多深被稱為湖泊?」
我白了她一眼,「有區別麼?湖泊也是溼地啊!」
「為什麼啊?」
「不光湖泊,河流也是,有水就能被稱之為溼地。」
「那溫泉算溼地嗎?」
「當然算!為什麼不算呢?」
圖片來源網絡
看著小斯驚訝的表情,我意識到可能很多人對溼地有太多誤解。
提到溼地,很多人想到的是:
水不深,可能還能看到陸地從水中露出,裡邊長滿了水生植物。
像這樣:
圖片來源:百度
或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上兩種只能算溼地的一小部分,溼地所包含的範圍要廣泛得多。魚塘、魚、蝦養殖池塘、水稻田等,都能算溼地。
什麼是溼地?達到什麼樣的條件就能被稱之為溼地呢?
不同的國家,因為本身地理特徵的差異,標準不一樣。全世界對於溼地的定義大約有幾十種。
每個國家內部,不同的學科研究者之間,例如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土壤學家、生態學家或是管理立法者之間想法也不一樣。
定義不一樣,就會導致溝通交流困難。
目前在國際上被廣泛接受的溼地定義是《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後文簡稱《溼地公約》的定義:溼地是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是暫時的死水或是流水、淡水、微鹹或鹹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
這個定義很廣泛,也就是說,地球上除了水深6米以上的海洋以外的所有水體及沿岸都可以被稱為溼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光有水分及土壤環境尚無法稱為溼地,還需要有動物、植物等生物生長於其中,才能夠成被稱為真正的溼地。
所以,又出了一個關於溼地狹義的定義:地表過溼或經常積水,生長溼地生物的地區。大家用的比較多的,也是狹義的定義。
大眾對溼地的判斷經常會產生的兩個誤區。
誤區一:溼地需要一年四季都有水?底層土主要是溼土,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就能被稱之為溼地。比如,水稻田,季節性的湖泊、河流等都可以稱之為溼地。
誤區二:溼地只能是在陸地上?從上文的定義中提到,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也算是溼地。其實,海洋中珊瑚礁也算是溼地的一種。
珊瑚礁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珊瑚礁的形成過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被稱之為溼地需要達到哪些條件呢?
總結而言就是,有水,底層土有溼土,溼地特有動植物。
溼地,為什麼重要?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與森林、海洋一起,構成了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態系統。
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選擇居住地,溼地於動植物,相當於人類的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按照廣義定義,溼地覆蓋地球佔據的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溼地於動植物,相當於北上廣於人類。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溼地,溼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自然的水庫」,還負責淨化的那種溼地良好的儲水作用,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溼地也被稱之為「自然水庫」。
生長在溼地的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較強的水土保持能力。不僅如此,植物蒸騰作用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溼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
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溼地的一種)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溼地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汙染,也被稱之為「自然淨化器」。
圖片來源:頭條搜索
城市公園裡也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工溼地用來修復、治理汙水。
溼地中植物能減少水流的速度,使得水中懸浮顆粒汙染物會慢慢沉降下來,達到過濾的作用。
汙水中的氮磷則可以用來作為植物的肥料。這也是為什麼汙水中的植物長得特別好的原因。
圖片來源:頭條搜索
溼地於人類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密切。保護溼地,溼地的未來,有你有我。
製作:賽斯知道 環境修復狗小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