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麵條機攪拌桶的製作方法
2024-02-01 07:29: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麵條機,尤其是一種麵條機攪拌桶。
背景技術:
麵條機通常包括攪拌桶和擠面筒,其中擠面筒設置在攪拌桶的底部,並通過位於攪拌桶底面的進面口連通,攪拌裝置轉動使攪拌桶內的麵粉與水混合形成麵團,同時將麵團推移至進面口,使麵團進入擠面筒內並經螺杆擠壓成麵條。
現有的攪拌桶通常為平底底面,攪拌裝置與攪拌桶底面之間留有間隙以避免摩擦、幹涉,而麵團具有一定的黏性,當攪拌裝置與攪拌桶底面之間的間隙過小時,攪拌裝置轉動時只是徑向推動麵團,麵團容易黏連在攪拌裝置上表面而無法落入進面口;如攪拌裝置與攪拌桶底面之間的間隙設計過大時,底層的麵粉難以充分攪拌形成麵團,且水量過多導致麵團與底面的黏著力過大時,容易引起麵團沉積,反而影響進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麵條機攪拌桶。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麵條機攪拌桶,包括桶體,所述桶體內腔底面設有安裝攪拌裝置的軸孔以及連接擠面筒的進面口,所述桶體底面沿攪拌方向設置有朝下延伸至所述進面口的弧形導料面。
所述弧形導料面的最低點與所述攪拌裝置的攪拌底面之間高度差為2毫米至9毫米。
所述弧形導料面相對所述攪拌裝置旋轉中心的弧度為60°至 180°。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攪拌桶桶體的底面設置有沿攪拌方向布置的弧形導料面,並使弧形導料面朝下延伸至進面口,使攪拌裝置的攪拌底面與桶體之間形成變化的間隙,既能夠使麵粉攪拌成團,不會引起沉積,同時傾斜的弧形導料面能夠使攪拌裝置與麵團接觸時提供向下的分向作用力,便於麵團的進料。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在裝配狀態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一種麵條機攪拌桶,包括桶體1,桶體1內腔底面設有安裝攪拌裝置2的軸孔11以及連接擠面筒3的進面口12,桶體1底面沿攪拌方向設置有朝下延伸至進面口12的弧形導料面13,使攪拌裝置2的攪拌底面與桶體1之間形成變化的間隙,既能夠使麵粉攪拌成團,不會引起沉積,同時傾斜的弧形導料面13能夠使攪拌裝置2與麵團接觸時提供向下的分向作用力,便於麵團的進料。
經過實驗測試,弧形導料面13的最低點與攪拌裝置2的攪拌底面之間高度差需要大於2毫米才能提供足夠的坡度,攪拌裝置2轉動時能夠提供明顯的分向作用力,使麵團能夠順利推入進面口12;此外,麵團與底面的黏著力與其濃稠度有關,如兩者的高度差超過9毫米時,攪拌裝置2存在無法克服麵團黏著力的問題,從而產生沉積現象。因此,弧形導料面13的最低點與攪拌裝置2的攪拌底面之間高度差優選為2毫米至9毫米之間。
參照圖3,按照理論計算,桶體1底面與攪拌裝置2之間的空間即為沉積空間,而沉積空間的大小還與弧形導料面13的長度相關。弧形導料面13過短時,導料面坡度過大,攪拌裝置轉動過程中擠壓的麵團受力阻力會增大,易堆積,電機負載高;如弧形導料面13過長時,沉積空間過大,沉積麵粉增多,影響麵粉的攪拌效果和擠面效率。因此,優選地,弧形導料面13相對所述攪拌裝置2旋轉中心的弧度為60°至180°。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巧妙,通過在桶體1底面設置有與攪拌裝置 2形成變化間隙的弧形導料面13,使麵團容易被攪拌裝置2帶入進面口12內,保證了麵條機的出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