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螢光磁粉磁懸液攪拌方法與流程
2024-01-19 13:21:15 4

本發明一種螢光磁粉磁懸液攪拌方法屬於磁粉檢測技術領域。本發明用於鐵磁性零件使用螢光磁粉進行磁粉檢測過程中磁懸液的攪拌。
背景技術:
近年來檢測任務量愈加繁重,操作人員經常加班加點的趕任務。磁懸液濃度作為一項日常質量控制項目,在每班工作開展前對其進行測定確保達標,而在全天及加班過程中,時常發現磁懸液中磁粉稀少,測量磁懸液濃度變低,影響檢測質量。對於此類現象的解決辦法通常是添加磁粉,造成檢測成本的增加,待充分混合後再次測定磁懸液濃度,達到要求後方可使用,嚴重影響檢測效率(新加磁粉的磁懸液需半個小時攪拌均勻,磁懸液濃度測定需半小時沉澱)。面對這一現狀,徹底清查問題來源並設計解決。
原有純氣壓磁懸液攪拌裝置力度不夠,磁粉檢測過程中,由於磁粉帶有磁性相互吸引而聚集,原有氣壓攪拌裝置不足以將聚集的磁粉團打散。且待檢零件預處理不徹底帶入毛屑,雜質等阻塞氣壓管小孔影響氣壓攪拌壓力,對於每月更換磁懸液、清理磁懸液槽造成了極大地不便。設計使用較大壓力進行氣壓攪拌,發現攪拌過程中磁懸液濺出槽體,影響檢測成本,磁懸液液面出現白沫,磁懸液帶有白煙,嚴重影響檢測靈敏度,故單純的氣壓攪拌不能滿足生產現狀。
純機械攪拌主要適用於黑磁粉磁懸液的攪拌,能夠有效打散聚集的磁粉團,不會形成磁粉團的沉積。但對於螢光磁粉磁懸液,純機械攪拌由於力度過大,容易破壞螢光磁粉表面覆蓋的螢光層,導致螢光磁粉失效,影響檢測靈敏度。故單獨使用機械攪拌也不可取。
現設計將兩者結合,即本方法(機械/氣壓混合攪拌),能夠滿足攪拌均勻,無磁粉聚集,沉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一種螢光磁粉磁懸液攪拌方法,能夠將氣壓攪拌和機械攪拌進行有效結合,實現螢光磁粉磁懸液的混合攪拌方式,達到整個工作過程中螢光磁粉磁懸液的均勻、穩定,有效提高檢測質量。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方法採取的步驟如下:
(1)製造磁懸液平底圓槽,在平底圓槽的槽蓋上加裝邊條,防止對平底圓槽內的磁懸液進行攪拌時磁懸液飛濺;平底圓槽槽蓋上開設有孔;
(2)將氣壓管的一端通過平底圓槽槽蓋上的孔伸入到平底圓槽內,氣壓機與氣壓管的另一端相連接,起動氣壓機,通過氣壓管能夠直接衝擊平底圓槽內的磁懸液,進行氣動攪拌;
(3)用耐油樹脂板材製成攪拌頭,所述攪拌頭用於攪拌平底圓槽內的磁懸液;所述攪拌頭一端通過平底圓槽槽蓋上的孔伸入到平底圓槽內,將電動機與所述攪拌頭的另一端相連,電動機能夠帶動攪拌頭旋轉,從而使攪拌頭能夠對平底圓槽內的磁懸液進行機械攪拌。
本發明的優點:
1)提高了檢測質量及可靠性,原螢光磁粉檢測過程中,對於螢光磁粉磁懸液濃度減少的判定完全靠工作經驗,人為判定磁粉稀疏程度是否在規定範圍內,之後使用專用量具進行測量,檢測質量及可靠性不能100%保證。本試驗新型投入生產後,經測量,工作前及工作完成後磁懸液濃度基本不變;
2)原磁懸液槽底磁粉沉澱、黏著,造成極大浪費。本試驗新型投入生產後,磁粉懸浮於載液中,槽底無沉積、黏著磁粉;
3)原氣壓式磁懸液攪拌裝置及磁懸液槽的清理及磁懸液的更換十分繁瑣。本試驗新型投入生產後,無需任何專用工具即可清理乾淨,對於磁懸液的更換也十分便捷。
附圖說明
圖1為耐油樹脂板材製作的機械攪拌頭
圖2為平底圓槽槽蓋示意圖
圖3為磁懸液攪拌槽整體示意圖
其中,1-機械攪拌頭、2-氣壓攪拌頭、3-槽體、4-槽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機械攪拌的實現
考慮攪拌裝置工作環境,即磁懸液使用油基載液,機械攪拌材料必須使用耐油材料,故使用耐油樹脂(橡膠經油基載液浸泡後變質,溶解)。
磁懸液中懸浮的磁粉顆粒為螢光磁粉,即在磁粉表面覆蓋螢光層,使用剛性材料能夠達到攪拌效果,但易破壞磁粉表面螢光層,故需使用軟性材料。
經多次試驗後決定使用60mm(長)×25mm(寬)×2mm(厚)的耐油樹脂板材經裁剪做成梯形,在梯形短邊均勻鑽的孔4個(安裝使用),長邊均勻的孔5個(利於小磁粉的懸浮),製成攪拌頭(見附圖1)。
2)氣壓攪拌的改進
將原有氣壓攪拌(氣壓管開小孔進行壓力衝擊)改為氣壓管直接衝擊磁懸液。
3)磁懸液槽的變更
將原磁懸液u型槽槽體改為平底圓槽,槽蓋加裝邊條防止飛濺。(見附圖3)。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一種螢光磁粉磁懸液攪拌方法屬於磁粉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磁懸液槽中磁懸液攪拌裝置的改進。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將原有氣壓攪拌系統及磁懸液槽進行改進,並加裝一套機械攪拌系統。其中,所述氣壓攪拌系統的改進是將氣壓衝擊磁懸液的方式進行改變;所述磁懸液槽體的改進是將磁懸液槽形狀進行更改並加裝邊條;所述機械攪拌系統是將耐油樹脂板材製成的攪拌頭一端通過平底圓槽槽蓋上的孔伸入到平底圓槽內,通過所述攪拌頭的旋轉對磁懸液進行機械攪拌。本發明的優點是能夠實現整個工作過程中磁懸液的均勻、穩定,避免了磁懸液沉積、黏著現象。能夠有效提高檢測質量,具有較大實際應用價值。
技術研發人員:張家瑞;張軍紅;張亞榮;羅喜東;劉慶華;王宇魁;張敬彤;陳俊文;李清越;楊書勤;鄭琨;邢建偉;王景海;黃智勇;胡世剛;胡航英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4.21
技術公布日: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