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耐壓水帶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3:06:29 2
專利名稱:一種耐壓水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輸水設備,具體涉及一種耐壓水帶。
背景技術:
耐壓水帶常用於農業灌溉、城市綠化澆灌、養殖業或建築業、礦山輸水等領域,由 於耐壓水帶用後可以重新巻起,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方便,因而深受使用者歡迎。現有耐壓 水帶一般都設置有用塑料扁絲或紗線經緯交織而成的編織層,編織層具有較強的抗拉防裂 性能,使水帶能夠承受較大水壓;但由於編織層本身存在密集孔隙,為了防止水分從徑向滲 出,還必須在編織層的裡面再複合上內襯塑膜層;另外,由於編織層外表粗糙,當其直接與 地面接觸時很容易磨損,所以部分耐壓水帶還在編織層外面複合有外防護塑膜層。現有上 述內襯塑膜層及外防護塑膜層通常為淋膜。 現有耐壓水帶的製造過程一般是先將內襯塑膜層、編織層、外防護塑膜層複合成
為平面狀的複合壁材,即在編織層的內表面及外表面分別淋上一層熔化的塑料薄層,塑料
薄層凝結後就形成淋膜,於是得到平面狀的複合壁材,然後將複合壁材彎曲並在周向上搭
接成為管狀,搭接後的管狀複合壁材稱為"管壁",管壁的搭接部位由複合壁材的首尾兩端
搭接而成,其中搭接後位於外層的為"外搭接段",搭接後位於內層的為"內搭接段"。 現有耐壓水帶存在以下不足由於耐壓水帶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較高水壓,而內搭
接段的邊緣線部位的編織層直接與水流接觸,加上編織層本身並不是一有機整體,而是由
經線和緯線交織而成,其表面崎嶇不平,編織層每兩條相鄰經線之間存在間隙,編織層每兩
條相鄰緯線之間也存在間隙,編織層崎嶇表面與塑料薄膜表面由於粘結不緻密也同樣存在
間隙,上述間隙都可能形成滲水路徑,所以水分會通過內搭接段的邊緣部位滲入編織層,並
經過通過編織層的上述滲水路徑沿管壁周向逐漸滲出,最後到達外搭接段的邊緣部位,如
圖1箭頭所示,並以水珠形式不斷滲出耐壓水帶外面,這樣不但會造成漏水,而且會逐漸破
壞內襯塑膜層與編織層的粘結程度、外防護塑膜層與編織層的粘結程度,使內襯塑膜層與
編織層、外防護塑膜層與編織層容易剝離,縮短耐壓水帶的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耐壓水帶,它可以有效防止管壁 沿編織層周向滲水。 其目的可以按以下方案實現該耐壓水帶包括由內襯塑膜層、編織層與外防護塑 膜層複合而成的管壁,管壁在周向上首尾搭接而形成內搭接段和外搭接段,其主要特點在 於,內襯塑膜層包括內塑料薄膜,內塑料薄膜和編織層由一粘結層粘結複合在一起;內搭接 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周向長度大於內搭接段的編織層的周向長度,在內搭接段的末端形成內 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該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粘結在一 起。 所述內塑料薄膜和編織層之間的粘結層為淋膜層。該淋膜層是內塑料薄膜和在編織層的內表面之間淋上一層熔化的塑料薄層而凝結形成的,該淋膜層既起到粘結層的 作用,又可以填補編織層的孔隙,起到防滲抗漏的作用,該淋膜層也為內襯塑膜層的組成部 分。 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延伸段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之間通過淋膜粘結在一 起。 內搭接段的外防護塑膜層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通過淋膜粘結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 1、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粘結在一起,使內搭 接段的邊緣線部位的編織層完全與管腔中水流隔離,杜絕水流通過編織層逐漸沿管壁周向 滲出,避免漏水,並防止因滲水而造成管壁各層之間容易剝離,延長耐壓水帶的使用壽命。
圖1是傳統耐壓水帶的滲水路徑示意圖。 圖2是耐壓水帶的搭接部位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圖3所示的耐壓水帶包括由內塑料薄膜1、編織層3與外塑料薄膜5複合而成的管 壁,其中編織層3位於中間層,內塑料薄膜1位於內層,外塑料薄膜5位於外層,內塑料薄膜 1和編織層3由淋膜層2粘結在一起,外塑料薄膜5和編織層3也由淋膜層4粘結在一起。 圖2、圖3所示,管壁在周向上搭接而形成內搭接段11和外搭接段12,內搭接段11 的外塑料薄膜5與外搭接段12的內塑料薄膜1通過淋膜13粘結在一起。 圖3所示,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1的周向長度大於內搭接段的編織層3的周向 長度,因此在內搭接段的末端形成內塑料薄膜延伸段14,該內塑料薄膜延伸段14與外搭接 段的內塑料薄膜1也通過淋膜13粘結在一起。 上述內塑料薄膜1、外塑料薄膜5均為聚乙烯薄膜,編織層3為聚乙烯扁絲編織層。 上述內搭接段與外搭接段的淋膜13生產方式如下將熔化狀態的聚乙烯淋在內 搭接段與外搭接段之間形成一薄層,然後壓合,使熔化狀態的聚乙烯凝結後成為淋膜13,淋 膜13將內搭接段與外搭接段的緊密粘結在一起,即內搭接段11的外塑料薄膜5與外搭接 段12的內塑料薄膜1通過淋膜13粘結在一起,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延伸段14與外搭接 段的內塑料薄膜1也通過淋膜13粘結在一起。其餘各個部位的淋膜2、4的生產方式與此 相同。上述內塑料薄膜1和淋膜層2都為內襯塑膜層,上述外塑料薄膜5和淋膜層4都為 外防護塑膜層。
權利要求一種耐壓水帶,包括由內襯塑膜層、編織層與外防護塑膜層複合而成的管壁,管壁在周向上首尾搭接而形成內搭接段和外搭接段,其特徵在於內襯塑膜層包括內塑料薄膜,內塑料薄膜和編織層由一粘結層粘結複合在一起;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周向長度大於內搭接段的編織層的周向長度,在內搭接段的末端形成內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該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粘結在一起。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壓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塑料薄膜和編織層之間的粘 結層為淋膜層。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壓水帶,其特徵在於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延伸段 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之間通過淋膜粘結在一起。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壓水帶,其特徵在於內搭接段的外防護塑膜層與外 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通過淋膜粘結在一起。
專利摘要一種耐壓水帶,包括由內襯塑膜層、編織層與外防護塑膜層複合而成的管壁,管壁在周向上首尾搭接而形成內搭接段和外搭接段,內襯塑膜層包括內塑料薄膜,內塑料薄膜和編織層由一粘結層粘結複合在一起;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周向長度大於內搭接段的編織層的周向長度,在內搭接段的末端形成內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該內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的延伸段與外搭接段的內塑料薄膜粘結在一起。本實用新型的耐壓水帶可以有效防止管壁沿編織層周向滲水,並防止因滲水而造成管壁各層之間容易剝離,延長耐壓水帶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L11/08GK201448528SQ20092005748
公開日2010年5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23日
發明者李新忠 申請人:李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