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蟹效應的合理解釋 為什麼股市會跟電視劇掛鈎
2025-04-22 13:40:24
股市通常是會受到現實社會的一些事件影響的,就例如油價可能會因為中東地區爆發某某事件而短時間上升,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這個效應卻是很荒誕但又很現實,那就是丁蟹效應,只要有鄭少秋演的電視劇播放的話,股票市場總是會有明顯的下跌,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什麼是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是香港股票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1992年10月,香港無線電視播放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故事講述由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籍著拋空恒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正好當時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損失慘重。
因此有了「丁蟹效應」一詞。因鄭少秋綽號「秋官」,所以也稱為秋官效應,此後十幾年,幾乎每次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播放的時候,股票市場都會有顯著下跌。
「丁蟹效應」屬於「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由於部分投資者相信這特殊股壇現象,生怕相關效應必定靈驗,從而導致他們手中的證券投資將會下挫,於是部分投資者便進行非理性的減倉,使證券市場出現暴跌。
丁蟹效應是真的嗎
2013年清明節,鄭少秋新作電影《忠烈楊家將》在港上映,堪稱史上著名戰爭悲情片。次日恆指復市大跌2.73%,「秋官效應」在21年中第33次應驗。
其實,多數人很清楚,鄭少秋新作上映並不能砸低股市;決定《忠烈楊家將》上映時間的投資方,亦不可能大肆做空恆指,來贏得所謂的秋官紅利。但是,詭秘的巧合機率,確實讓一些空頭難以抵擋誘惑,再加上傳媒的集中報導,形成所謂「三人成虎」效應,這或許是傳媒影響力和投資者群體預言在股市上的自我實現。
秋官效應在港股中多次顯靈,但多數時間只是誘發市場技術性調整,並未改變長期趨勢,原因是投資者信心的暫時迷茫,並沒有伴隨市場信用鏈條的崩潰。當下,A股市場要防範熊市預期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提升信心(政策面吹暖風)和注入信用(吸引長線資金入市),持之以恆,或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丁蟹效應的內在原因
第一,在數據處理中,預測和描述是不一樣的。比如股票的技術分析試圖從歷史價格變化中找出模式,用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動,其實還有很多研究也是試圖從過去發生的事情來做出推斷,但是其可信度是很值得懷疑的。提出的模型很可能只是完整地描述了過去的數據,未來發展趨勢一旦變化,這個模型的適用度未必如何。
從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上來說,以建立一個輔助管理者決策的模型為例,方法一是把人類的思考方式建立成流程,再讓程序去執行和分析,根據人類不同行為的結果來建立一個最優化的模型;方法二是直接給出數據和結果,讓程序自己去建立思考流程,再用另一部分數據來檢驗優化模型。(我理解這兩者的區別在於說後者不需要把人類分析的順序變成程序可讀的語言)。
這兩種方法聽上去都很合理,話說回來問題還是在於到底是描述了過去的數據,還是預測了未來的數據?以及預測未來的準確度。
第二,兩個變量存在聯繫並不代表一定是因果聯繫,很可能只是偶然聯繫,強加因果是最典型的邏輯謬誤之一。丁蟹效應很可能只是巧合。舉個例子,學校門口的麵包店每個周一都會換一盆鮮花,這一天的麵包銷量總是特別好,這難道可以推斷出換鮮花就會提高銷量嗎?很可能只是這天體育課比較多小朋友比較餓而已。同理,在無法控制其他外部因素的條件下,鄭少秋主演的劇集首播與股市大跌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很可能恰逢市場波動。
第三,市場是不理性的,輿論謠言下,有人相信了,可能就會在鄭少秋主演的劇集首播之前拋售股票,導致指數下跌。從眾心理下股市狂瀉也是情理之中。
再說一個常見的取笑金融從業者的例子,說基金經理選出來的投資組合往往不如猴子隨意選的。從兩方面講這個例子,第一,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是不是真的有效?這兩種分析用下來往往都有失策的時候,作為投資依據都有其不足性,參與博弈的其他人的行為會影響自己的收益。說個笑話,唯一被證實的能確切保證高收益的股市投資策略是內幕交易。第二,說猴子比人選的好,這個實驗的樣本數量沒有被提及,也是很可疑的。不過之後也有人把用猴子選擇改成隨機選擇1000萬隻,仍然高於市場收益,這也可能是因為完全分攤了風險啦。
另外一個賭球騙局,說每次猜勝負平三個結果,分別發給三批人,賽後跟進發了正確結果的人,再猜三個結果,繼續跟進發了正確結果的人,對方就會相信騙子真的有內幕消息,給錢下注。還有一個常見的圖表誤導方法,就是拉伸坐標軸,把縱軸的股價變成一釐米代表五元,與一釐米代表五十元,股價下跌10元,兩個圖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