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如何理解?
2025-05-07 02:49:34
太極拳的《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到:「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很多人講這句話放在外形的動作大小上來解釋,認為開始練太極拳和推手時,總要先求姿勢開展,動作幅度大,待功夫加深了,再求緊湊,把動作幅度變小。其實這種解釋與一般常識並不符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關於「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一語應該如何來理解的,一起去看看吧。
一個人的功夫,可以從拳架窺得一斑。楊澄甫、吳鑑泉、楊禹廷、李雅軒等大家的拳架都十分開展、大方,如按上述釋義「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即這些老師的功夫中能算「開始」級了。從動作幅度的大小、瀟灑看,都是開始練不如以後練的。就從衝拳、踢腿來說,開始練時不得要領,且柔韌、協調及力量等較差,怎能動作大幅度?怎會開展得出呢?不論何種拳都是如此,太極拳和推手當然也不例外。有這樣一個體會:讀書隨知識的積累,知識面的拓寬,疑問反會愈來愈多。為釋疑、求知,迫使加倍努力學習,以期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太極功夫也一樣,隨著功夫的增長,動作幅度自然逐漸放開增大。因開大,周身就更難配合協調,這反促進加倍用功以求完善。如此功夫將日益精進,永遠止境。
古人多用文言。一般地說,古人對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解釋較之不習慣文言的今人相對要貼切些。有的老師對此釋義道:「開展者,動作不用力是也。緊束者,動作在到中心是也。」顯而易見,這種對「無求開展,後求緊湊」的解釋是:「先求開展」,即先四肢百骸俱松不用力。「後求緊湊」,即最後把動作練到腰腹,能做到主宰於腰。姜容樵先生曰:「無論演式推手,須要開合。開合得法,各部暢適,動作如意。所謂求緊湊者,非一味窄仄,亦非一味求快,乃由開展後收回時求緊湊,是能收能放之意。亦捲之則退藏於密,動分靜合也。」依前輩們的此種解說,字裡行間無半點動作幅度「先大後小」之意。太極拳「重意不重形」。對古典太極拳理論的理解應多從內、從意,少從外、從形上著手。
功夫上身後,還要不要大幅度?不要,又要。同時,身形一緊,微微一動,人已跌出,動作幅度極小,謂不要。又,功夫永無止境,平時要練多用少。練就要大幅度。打拳時,身肢放長,從難練。推手時大幅度全方位,頭、臀、背、腳、都不怕與人沾貼接觸。自己送上門,引火燒身,從不穩中練穩。窮畢生精力求大幅度,水到渠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