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和意義
2025-04-22 08:13:25
張騫是漢代時候傑出的外交家,著名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將中國的各種文明帶到了西域,又從西域引進了許多東西,為東西方的交流做出巨大的貢獻,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說一說張騫出使西域的具體原因以及歷史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張騫個人資料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漢中成國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於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于硬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於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遊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後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於這裡土地肥沃,逐漸由遊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
第一次
第一次出使目的是要聯合大月氏打擊匈奴。
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年,由於連年徵戰,國乏民貧,當面對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的入侵時,漢初的皇帝們大都採取了防禦政策。歷經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幾十年的修養生息,至漢武帝時國力開始強大,而漢武帝劉徹也開始考慮對匈奴採取反擊。在準備實施反擊匈奴政策的過程中,漢武帝獲悉有一個曾居於河西走廊之敦煌、祁連山之間,但已被匈奴驅逐至西方的大月氏國(Indoscythae),與匈奴有世仇,故而想尋找大月氏,欲使之與漢聯手夾擊匈奴。因此時任郎官的張騫應漢武帝招募,奉皇命出使「西域」。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遊牧的大月氏,是一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一再打敗後,剛遷到這裡不久,並且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不願意再次打仗了。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並沒有完成本身任務。漢朝日趨強盛後,計劃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係,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於是公開徵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當時匈奴控制著西域的大部分地區,漢王朝通西域的路線也受匈奴控制,行進非常艱難,途中還被匈奴抓住,到西域後,西域各國有的不敢得罪匈奴,還有的如大月氏等國在匈奴的壓迫下遷往別處,不再想和匈奴發生戰爭,所以說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沒有達到,只是增進了雙方了解,探明了路線。
第二次
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匈奴已被漢王朝打敗,匈奴各國也擺脫了匈奴的統治,而且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進漢王朝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並且這次張騫出使西域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中原的絲綢、瓷器等物品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馬、香料及水果等特產傳到了中原,西域各國紛紛譴使來漢,開始了廣泛交流,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達到了。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
1、張騫通西域,不僅獲得了大量過去聞所未聞的資料,而且也傳播了西漢的聲威。
2、張騫通西域,開通了西域的道路,司馬遷稱此行為「鑿空」。
3、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頻繁,規模與範圍更大。使臣、商隊、宗教僧侶的往來,使當時世界幾大文明匯聚,西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4、張騫通西域以後,天山南北與內地首次聯成一體,中原同西域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封建國家的影響深入邊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