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的故事 一代文豪的自我救贖
2025-05-06 17:23:24
今天小編要來跟大家說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洛陽紙貴」,講的是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小時候的故事,相傳左思小的時候十分的淘氣,都不喜歡讀書,後來因為父親的跟賓客的交談讓左思倍感慚愧,遂發奮讀書成為了一代大文學家,寫的書紙張都供不應求。
洛陽紙貴的故事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十分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但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十分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必須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最後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十分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資料,撰寫《三都賦》。為了在資料、結構、語言諸方面都到達必須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最後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洛陽紙貴的背景
自從我國漢代發明造紙術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各種原因,中原地區的書寫材料仍然處於以「簡帛為主、紙張為次」的狀況。不過,到了東晉元興二年(公元403年),太尉桓玄下令「以紙代簡」。從此,紙作為一種書寫載體,才慢慢地被人們所認識,並逐漸用於抄書了。
距今1600多年前的西晉,那時還沒有發明雕版印刷。書籍靠人拿毛筆抄寫,然後摺紙裝訂成冊,即成「寫本」。於是,社會上便有「抄寫人」(自稱「學生」)這一職業產生。據1970年新疆的考古發現,從晉朝至唐代都有寫本出土,如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抄寫的鄭玄《論語注》,紙上落款是卜天壽。抄寫人某某落款有以示負責之意,類似現在書籍的責任編輯。正當社會流行抄書之際,當時的洛陽發生了一件眾人關注的「新聞」。當地有一個人,寫了一篇名為《三都賦》的文章。一時間《三都賦》轟動京城,「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於是洛陽城裡的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這便是「洛陽紙貴」這個成語的起因。這件事最早出自《晉書·文苑傳》第92卷中的記載。
洛陽紙貴的含義
1.體現了自由貿易中供需不平衡會導致商品價格產生波動,供不應求的紙張價格上漲,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2.雖然造紙術早就已經發明出來了,但因生產力低下、工序複雜,導致產量低而價格高,成了「豪貴之家」的專屬品,表現了科學技術對於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性。
3.古代平民文化層次較低,也只有出身好的人才能有資格識字,反襯出當代義務教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的必要性及重大意義。
4.左太丘這十幾年也沒有做什麼別的,主要就寫了這篇《三都賦》。他為了寫得出彩,親身體驗,增加人生經歷,印證了「實踐出真知」的正確性。
5.文章寫完,起初沒有太大的名氣,經幾位重量級人物推薦後,才得以在京城(洛陽)火開了,這體現了大人物說話的分量。在今天也是一樣,有些作者寫的回答本來無人問津,大V一點讚,很快就變成高票了。這對於佔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為此我們要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
6.證明了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人們對於某件事物的推崇,都能夠產生一系列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