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 免費教太極拳二十年授徒四五千
2025-05-08 10:38:24
目前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楊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楊氏又派生出李氏、吳氏太極拳,在太極拳界執大旗地位。在全國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於永年的已佔其五。 大師簡介 陳翠萍,1943年2月生,山東菏澤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武術段位六段,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山東省運動養生協會委員、楊氏太極拳輔導總站站長兼總教練。藏族太極拳大師扎西的入門弟子。 太極、形意、八卦並稱中國三大內家拳,目前來看,以太極拳發展最盛。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非常重要的一派,從楊露禪創拳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翠萍稱,現在練的楊氏太極拳是上世紀30年代楊澄甫的定型拳架。太極拳法如行雲流水 11月7日,早上六點半,天剛蒙蒙亮,百花公園內一位身著紅色太極服的老奶奶正在教授一群人打太極拳。他們大約有四十多人,既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有五六十歲的老人。 隊伍前面教太極拳的,就是山東永年楊氏太極拳文化發展中心主任陳翠萍,她是楊氏太極拳名家扎西大師的入室弟子,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這個組織在濟南已有十幾個楊氏太極拳輔導站,百花公園輔導站是其中的一個。 太極拳歷史悠久,具體起源於何時已經無法考證,今人更多地認為太極拳傳於武當張三丰。太極拳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太極拳在養生、健體、防身、治病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功效,因此也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太極拳門派眾多,其中楊氏太極拳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楊氏太極拳從楊露禪傳拳距今已近200年的歷史,逐漸發展成為普及範圍最廣、練拳人數最多的太極拳門派。 「楊氏太極拳的特點是松靜、柔和、緩慢均勻、中正安舒、舒展大方。行拳,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陳翠萍稱。 據陳翠萍介紹,她們練的楊氏八十五勢太極拳套路,是楊氏第三代傳人楊澄甫的定型拳架,據說還有楊氏小架,活步大架,府內派太極拳等等。而根據傳承人的不同,所傳的拳架式也有些不同,但是它的拳理是相通的。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學拳 楊氏太極拳源於陳氏太極拳,由楊露禪所創,並在祖孫三代人對拳法、招式的不斷改革中形成了今天流行的楊氏太極拳。 楊露禪是河北永年人,從小練習少林拳。由於家境貧寒,在家以挖煤為生,間為雜糧攤助理。永年縣的太和堂是河南陳姓所開,一日有人到藥店尋隙鬧事,動起武來,藥店掌柜手只一舉,對方已跌至丈外,露禪目之驚奇,遂竭誠求教。方知陳家溝陳長興精於此技,於是長途跋涉,投拜陳家溝。 於是就有了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學拳的傳說。楊露禪第一次學習了六年,回家後與人比試,竟然未打過沒去學拳的人;第二次又去陳家溝學了六年,回家後又與人比試,打了個平手;第三次,又跟著學了6年,前後18年學成後一舉成名。 後經世人演義,如民國初年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宮白羽的《偷拳》和由此創作的電影《神丐》以及2013年熱播的電影《太極1》和《太極2》,都是根據楊露禪的故事虛構創作的。 楊露禪在陳家溝習武成功之後,便回到河北永年縣家鄉以授拳為生,後他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當時清廷親王府想請一位武術教練,覺得楊露禪可以勝任。 當官的人想見識一下這個名聲在外的「楊無敵」,但看到楊露禪軟綿綿的,並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神勇,覺得有些誇大其詞。而且王府裡面的武師也多,都想著跟他切磋切磋,結果都敗下陣來。 就這樣,楊露禪把太極拳從河南帶到北京,並在實戰中不斷改革,簡化高難度功架,使套路更為簡單。後經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氏太極拳。 「特別是楊澄甫,對楊氏太極拳的傳播起了巨大作用。」陳翠萍說,他秉承乃祖乃父遺風,兢兢業業,溫和篤實。繼北平傳拳之後,南下武漢、南京,赴廣州,至滬杭,桃李滿天下。 陳翠萍義務授拳20年 眼前的陳翠萍老師紅光滿面,慈眉善目,很難想像她已經72歲高齡了,更讓人吃驚的是她年輕的時候身體很不好,就是因為堅持練習太極拳把身體練好了。 陳翠萍介紹,自己從小身體非常虛弱,不愛吃飯,經常感冒,患蕁麻疹,整天頭暈眼花,四十三歲就進入了更年期。又患有慢性氣管炎、心臟供血不足、貧血、神經衰弱等病,經常打針吃藥,不能正常上班。她有次去看中醫,大夫說,你的身體太弱了,必須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不能光靠吃藥治病。 「上世紀80年代氣功風行一時,我就開始學習導引養生功、太極拳。特別是跟隨了濟南武術名人張梅老師,在她的細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我的技術逐漸提高,並且愛上了太極拳。」 2000年她在青島認識了「太極名家」扎西老師,2001年開始跟隨扎西老師學拳,扎西老師希望楊氏拳能夠在濟南紮根。 2011年,在陳翠萍多方努力下,山東永年楊氏太極拳文化發展中心成立了,現在該中心已是中國武術協會會員單位、段位考評點。 陳翠萍家人說,除了吃飯睡覺,她的生活中只剩太極拳。去年連續三個月,陳老師在家和西郊森林公園之間穿梭,每天早上六點去坐公交車,路上得兩個半小時,回家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下午又要去教拳。 她說,從1994年開始義務教授太極拳,20年來傳授的學生有四五千人,現在門下弟子47人,會員658人。練太極須有名師指路 現在太極拳門派眾多,練習太極拳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陳老師建議,練太極拳必須找一位好的老師,就是找一個明白的老師,否則效果不佳。 陳翠萍在《我與扎西恩師的太極緣》中寫道,「可惜的是1995年張梅老師身患重病,我面臨無師學拳的境地,很是苦悶。當時我很清楚,儘管自己的拳架受到了一些稱讚,參賽也拿過一些獎項,但練的只是一個架子,太極拳的拳理、內涵卻是知之不多。」 「當時覺得突然就失去了老師,練了這麼久的太極拳,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陳翠萍說,自己想了解一下太極拳的奧妙,一心想拜訪名師學習。 以前老師教拳時總會說,一遍不忘兩遍熟,三遍四遍見功夫,年輕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練拳,但是練習太極拳貴在堅持,每天一至兩次還是能夠做到的。 對於有些人說練完太極拳膝蓋疼痛的問題,陳翠萍說,主要是練法不正確。練楊氏拳膝蓋不能太往前,膝蓋要垂直於地面,或是與腳脖子保持一點坡度,一定要把勁沉到腳上,不能沉到膝蓋上。架子高矮取決於腿腳的功夫,有些練習者在練拳的時候,一味追求架子矮,導致膝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所以會感到疼痛。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拳術,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鄲市永年人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發展創編的。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楊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