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勞動模範徵文2000字
2025-02-22 01:37:25
忘我生產、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勞動者為實現工業強國的夢想努力奮鬥。模範就是帶給人們正能量,小編收集了瀋陽勞動模範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瀋陽勞動模範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工人們成了國家的主人。面對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瀋陽,工人們紛紛站出來,以主人翁的姿態挑起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擔子。瀋陽第三機器廠以往加工一個塔輪需要八九個小時,可是卻冒出一個不聽邪的車工趙國有,硬把這個紀錄給打破了,最後創造出只用50分鐘加工一個塔輪的最新紀錄。當時的《東北日報》刊文稱「趙國有是東北新紀錄運動的創造者,今天不但成為東北工人的一面旗幟,而且在全國人民面前享有很高的榮譽」。
趙國有出身窮苦家庭,15歲便到「滿洲製作所」當學徒工,吃盡了苦頭。解放了,趙國有的苦日子熬到頭了,翻身作了主人,喜悅的心情化作高昂的勞動熱情,總有使不完的勁兒。
1949年4月,廠裡開始試製仿日6尺、8尺皮帶車床。加工皮帶車床的「塔輪」,既要車外圓,又要掏內孔,加工程序複雜,要求精度很高,以往加工一個塔輪需要八九個小時,偽滿時期最高紀錄也得5個小時。怎樣才能打破以往的紀錄,提高生產效率呢?
不久,趙國有和工友們得知瀋陽第四機器廠的工人車一個皮帶車床的塔輪只用4個小時,工效翻了一番。可這件事大家都不太相信。於是工會組織一部分積極分子和一些「犟眼子」去四廠參觀學習。他們親眼看見這一事實,有些人坐不住了,回廠後,馬上開始加班幹,結果最快用6個小時車出一個塔輪。經過研究和改進,逐步加快速度,很快縮短到只用5個小時就能加工一個塔輪。
這時,同廠的劃線工張尚舉率先向車工趙國有發起挑戰,他來突破車床劃線的技術難題,趙國有來縮短工具機塔輪的生產時間,看誰能創新紀錄。趙國有不示弱,馬上應戰。
趙國有暗下決心,非要超過4小時車一個塔輪的新紀錄不可。於是,他和時間較上勁兒了:利用「走刀」時間跑步去廁所,為做好下一個工序做準備;下了班還繼續幹。後來連家都顧不上,索性把鋪蓋卷搬到廠裡,不分白天黑夜「連軸轉」,家裡好像沒有他這個人。就這樣爭分奪秒,他把加工一個塔輪的時間縮短為3個小時。
可是沒過幾天,又傳來了兄弟廠打破了趙國有創造的新紀錄的消息。
在你追我趕競賽推動下,趙國有的信心和幹勁越來越大。沒想到就在這時,有位老工人對他說:「小趙,你年輕,身強力壯,可以拼體力。我老了拼不過,咱們要憑手藝(技術)創造新紀錄,才是真本事!」老工人的這番話,給趙國有很大的啟發。從此,他開始用腦子幹活。走路、吃飯時都在考慮用什麼辦法能創造更高的生產紀錄。
趙國有決定對工具進行改進,他找出塔輪圖紙,測量好塔輪鼓肚的樣板尺寸以及改制樣板的坯料,自己動手錘打成樣板刀,又在砂輪機上研磨成型,製成了合乎圖紙要求的鼓肚尺寸的樣板刀,結果試驗成功,僅這道工序就節省了半個小時,而且加工出的產品比原來的質量好,又光滑又規矩。他又與師傅一起共同研究,找出車塔輪的關鍵問題,把刀頭改為兩面刃,把加長的刀杆尾部卡在「走刀」架上,端頭插進安在床頭主軸的軸承孔裡,讓軸承架著刀杆,再上刀時勁兒大點也不往外抖了,一刀過去就完成了粗加工。然後再用磨成塔輪一樣尺寸的棒銑刀銑一遍,整個工序就完成了。採用這種車、銑相結合的加工方法,一下子將加工時間縮短到2小時30分。
趙國有還不滿足,又進一步改進工具,把車塔輪的內孔和外圓都改成樣板刀,都是一刀成型,一下子把加工時間提高一大截,最快僅用50分鐘就車完一個塔輪。另一邊,張尚舉的技術改造也取得成功。兩個人的比賽結果都超過了四廠的工時。
趙國有50分鐘車一個塔輪,馬上在全廠引起了轟動,大家認為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是不可逾越的極限。這一次,積極分子更積極了,原來那些「犟眼子」也不犟了,凡是有「能耐」的人都想拿出來比一比。就這樣,你追我趕地掀起了創造生產新紀錄高潮。趙國有不僅自己帶頭幹,還主動團結和帶動其他工友共同改進工具,使他們也創造出了生產新紀錄。「一幫一」、「一對紅」,集體攻關創紀錄在全廠蔚然成風。
創造了最新紀錄的趙國有成為工人階級主人翁意識和創造精神的突出代表。1949年10月,東北總工會和瀋陽市總工會作出決定,在全市開展學習趙國有創造新紀錄的群眾運動。全市立即掀起了創造新紀錄的生產競賽高潮,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成倍的提高。不久,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人民政府和東北總工會總結推廣了瀋陽的經驗,聯合發出開展創造新紀錄運動的決定。《人民日報》以「燎原的火焰──創新紀錄運動的烈火是怎樣點燃起來的」為題做了專題報導。此後,創造新紀錄運動在東北大地蓬勃展開,並迅速推向全國,在新中國初創時期的工業發展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1950年9月,趙國有參加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大會,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代表全體英雄模範向大會致詞,在這次大會上,他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與毛主席的合影照片,成為趙國有永久的紀念。
第二篇:瀋陽勞動模範
舊社會,馬恆昌在兵工廠做工,在車床旁站了25個春秋,承受著工頭的壓榨和盤剝。瀋陽解放這一年,他進入了瀋陽第五機器廠當了一名車工。解放前後鮮明的對比使他認清只有共產黨才是為人民的,從內心煥發了當家做主的自豪感和積極性。
當馬恆昌看到廠裡要工具沒工具,要原料沒原料,恢復生產困難重重的景象時,決定獻出珍藏多年的千分尺。這把千分尺在母親病重的緊要關頭,馬恆昌曾要把它賣了。可老母親知道了,在病榻上抱著這把千分尺說啥也不撒手,她說全家七八口人啊,不能為了救我大夥都沒飯吃。馬恆昌拿著千分尺來到母親墳前跪了很久,磕了三個頭:「媽呀,我把這個千分尺要送給黨了,我想你不能不樂意吧?」第二天他把千分尺捐了出去。這把尺子震動了全廠,工友們紛紛捐獻器材,只要家裡有的工廠能用上的,就幾乎全拿了出來,機器開動起來了。
馬恆昌為人忠厚淳樸,身材高大,技術高超,被工友們推舉為車工一組組長。他說:「工人當家了,咱得幹出個樣來。」
有一次,工廠把修復17門高射炮閉鎖機的任務交給了車工一組。閉鎖機是高射炮的核心部件,不僅是小件,又是曲型,如果沒有專門的工裝卡具,根本幹不了。馬恆昌也從來沒幹過這個活,又不會搞製圖設計。但他沒氣餒,一心想著軍令大過天,就下定決心把它做出來。從接過活起,馬恆昌的心就長在了車床上,邊琢磨邊動手幹。一天大早,正當馬恆昌來到車床開始操作時,外面響起了空襲報警聲,工友趕緊拉起他躲避,馬恆昌手裡拿著工具,鎮靜地說:「他炸他的,我幹我的,我命大不會有事的。」話音剛落,一枚炸彈就落在車間旁,把玻璃炸得粉碎。馬恆昌就是憑著這股勁和一手好功夫,硬是把這塊骨頭啃了下來。馬恆昌的模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工友,他們同馬恆昌一起日夜奮戰,誰也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終於提前5天完成了任務。高射炮運往前線後,有效地扼制了國民黨飛機的轟炸,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緊接著,小組又圓滿完成了子彈裝存機等多項任務,受到東北人民政府和東北軍區的表彰獎勵。
馬恆昌看到車間產品合格率低,浪費大,考慮到工友們的技術等級不一樣,特別是剛進廠的年輕人比較多,他打破舊社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戒規,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他人,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和示範操作。一次,馬恆昌從材料庫裡領來一根足有兩米長的鋼料,牢牢地卡進卡盤,然後從工具箱裡取出一把刀具,把它緊緊地擰在刀具臺上。馬恆昌啟動車床,只見刀頭飛速切削,鐵屑細長,冒出縷縷藍煙。工人們瞪大了眼睛,盯著馬恆昌的車床,車床轉速竟然達到了1400轉。當馬恆昌拿起光滑鋥亮的絲槓時,叫好聲一片。馬恆昌也激動地流下了熱淚。這絕活是他挨了小日本一刀,偷學了好幾年才學會的。他今天考驗一下自己的手藝,只是想讓大家明白,除了多幹活來報答共產黨的恩情之外,最重要的還要琢磨怎樣才能幹好活,出絕活。在他的帶動下,工人學技術的熱情越發高漲。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為了迎接「紅五月」勞動競賽,廠裡上上下下幹得如火如荼。「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標語貼滿了車間。馬恆昌帶領車工一組建立了「技術研究會」、「檢查頭一個活兒」、「三人技術互助組」,改進了10多種工具,建立了產品質量保障制度。他和小組工友每天都提前上班,每天都能幹出兩天的活兒,產品質量件件過關,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個奇蹟。最後,車工一組以連續37天無廢品、工效提高2倍多的新紀錄,走在了全廠的前列。在廠裡召開的競賽總結表彰大會上,廠長把「生產競賽模範班」的紅旗頒發給車工一組,並以馬恆昌的名字命名車工一組為「馬恆昌小組」。之後,全組成員用半年時間又創造了10項新紀錄,改造了18種工裝卡具,只用28天就完成了兩個月的生產任務。組員佟俊山以37分鐘加工一個塔輪的全市新紀錄,打破了瀋陽第三機器廠趙國有50分鐘加工一個塔輪的紀錄,被瀋陽市總工會授予「塔輪大王」的稱號。10名組員8個月內全部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恆昌不僅是生產競賽的模範,也是班組生產管理的模範。他說,大家選我當組長,咱得實心實意地依靠大家,團結大家,齊心協力地把生產搞好。最關鍵的,組裡的事不能只靠我一個人說了算,得想辦法把全組的人都鼓動起來。從此,馬恆昌小組有了學習幹事、衛生幹事、工具保管幹事、文教幹事、安全乾事,還產生了福利幹事、評功幹事。馬恆昌帶領工人發揚民主封出來的「官兒」,充分地發揮了小組每個人的專長,調動了所有人的積極性。再後來,馬恆昌小組形成了「六大員」(政治宣傳員、技術質量員、經濟核算員、工具管理員、設備安全員和生活服務員)的民主管理模式。
1950年9月,馬恆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馬恆昌小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小組——「生產戰線上的模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先進班組。馬恆昌代表小組光榮地出席了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大會。在黨中央和政務院舉行的盛大國慶招待會上,馬恆昌代表勞模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像見了老朋友似地連說:「馬恆昌,我知道的,我知道你。」馬恆昌激動地說:「我代表工人階級向您敬酒,為您的健康乾杯!」毛主席也舉杯示意,聲音洪亮地回答道:「為了工人階級幸福乾杯!」並同他熱情握手。
馬恆昌後來回憶說:懷仁堂是什麼地方?是毛主席、共產黨把咱們工人舉到這個地方。我尋思啊,「工人」這兩個字,落起來不就是個天麼,咱們工人得把天給挺起來。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東北人民政府將部分企業疏散到北國邊陲城市。馬恆昌小組隨第五機器廠的一部分來到新建的齊齊哈爾第十五機器廠。歲月流逝,但馬恆昌和馬恆昌小組「忘我生產、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勞動者為實現工業強國的夢想努力奮鬥。